非新无以为进非教无以兴国
2016-10-29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考察北京大学并参加师生座谈会时强调,中共中央作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决策,我们要朝着这个目标坚定不移前进,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2015年8月18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15次会议,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会议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中国特色为统领,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为导向,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经过三步走,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由于长期以来实行高下有别的投入和支持机制,使得一部分高校迎来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导致我国高等教育系统形成了相对固化的“差序格局”,使得不同区域的高等教育、不同大学之间的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明显。从各级政府财政拨款占高校科研经费的比重来看,“211”“985”几乎成高校贫富分水岭。的确,两个工程不仅给高校划出了“三六九等”,更决定了大学的“贫富”悬殊。高校对“211”“985”的角逐,说白了就是对专项经费的争夺,这笔可观的经费既有国家拨款又有省级配套,入围与否对高校的发展是天壤之别。从2009年至2013年的公开数据显示,占全国高校总量14.3%的“211”和“985”高校拿走了全国7成的政府科研经费。就连“985”和“211”之间都有不少区别对待,比如浙大曾经的风云人物郑强,在从浙江大学(既是“985”也是“211”)党委副书记任上调至贵州大学(是“211”但不是“985”)担任校长后,曾感慨:“贵州大学过去30年得到中央政府支持的总和,顶不上我原来工作的浙江大学的一年。”说到底,这种钱带来的差异,造成了太多的不公平。
陶行知先生曾说,教育为公以达天下为公。柏拉图也强调,公平即和谐,没有公平就没有和谐。“双一流”恰恰打破了之前的身份认证的门槛。这次无论是部属高校还是地方院校,有学科优势和特色的都有可能获得政府财政支持。过去对“211”和“985”高校主要是提供经费、学科、设备、项目等硬件支持,而新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还将从师资队伍、创新人才、文化传承、成果转化等更多方面进行整体规划,包括高校的内部治理结构、社会参与机制等,都要进行深入改革,且实行动态管理,以绩效为杠杆来调整支持力度。资金分配体现扶优扶强扶特:对实施有力、进展良好、成效明显的,适当加大支持力度;对实施不力、进展缓慢、缺乏实效的,适当减少支持力度。值得注意的是,此轮教育改革的扶持更注重总体规划和内涵发展。
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的根本途径。对一个国家来说,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近代教育家严复倡“非新无以为进”,民国教育家方克刚倡“非教无以立国”。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蔡元培先生说:“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无独有偶,在成思危先生看来,“经济只能保证我们的今天,科技能保证我们的明天,只有教育才能确保我们的后天。”
在走向世界强国的过程中,国家号召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要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大国迈向强国地位相称的世界级大学。“双一流”的提出,是我国第一次提出大学、学科要在一定时间内进入世界一流前列的宏伟目标。“双一流”正是着眼于国家“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这不仅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自信的充分体现,更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又一个里程碑式的战略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