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生党员的可持续性培养模式探析

2016-10-29孔庆瑞杜蓓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可持续性高校

孔庆瑞 杜蓓

摘 要:高校大学生党员是我国党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依靠力量,高校学生党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当前高校大学生党员培养体制和培养模式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学生党员自身也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如何调整高校大学生党员培养模式,提高大学生党员整体素质,是当今高校党员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党员;可持续性

中图分类号: D26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6-115-2

1 高校大学生党员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多,全国高校不断扩招,进一步推动了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快速发展,然而,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高校大学生培养工作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当前高校大学生培养工作当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很多方面,既有党员发展工作过程中的问题,也有大学生党员自身的问题。

1.1 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的党员培养和发展工作往往缺乏有效性和连贯性,党建工作的各个环节无法形成良好的衔接,从大学生入党前的培养考察到入党后的培养教育没有形成一个良性的考察体系,同时,在发展过程中,重程序轻质量,往往十分重视党员发展的考核程序,反而忽略了学生党员的质量,使得部分学生党员虽然“硬性条件”较为突出,但是,对于党的认识较为淡薄,党员修养较差;在党员的培养和考察过程中,过分重视对学生入党前的教育和考察,忽略学生入党后的继续教育,进而容易出现部分学生“突击入党”和入党后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失去同学信任的现象。

1.2 大学生党员自身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重要时期,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大学生作为年轻一代,思想活跃,最容易受到各种思想的冲击,加之当前世情、国情、校情都发生了深刻变化,面对复杂多变的思潮,很多党员学生出现了思想困惑、理想观念动摇、党性观念淡化和思想消极的情况,虽然在组织上入了党,但是在思想上还没有入党。在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往往不能以一名党员的标准严格的要求自己,不能够很好的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不能始终将集体荣誉放在首位,党员身份往往沦为自己好工作或者好前途的有利条件,组织和纪律性较差,直接影响了学生党员在大学生和社会当中的形象。

1.3 对于大学生党员问题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意义重大,本应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但是总结当前学术界的研究现状,在探讨学生党员培养工作时大多从理论研究出发,以制度建设为主要内容,或从学生党建工作的整体规划入手,或从学生入党后的继续教育着眼。对于学生自入校到毕业期间连贯的党性培养工作、如何发挥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等问题缺乏专门性的研究和针对性的建议,也未有比较成熟的实践案例。大学生党员培养理论的缺乏,将直接导致培养工作的不足和缺陷,因此,加强大学生党员培养问题的系统性理论研究也应当是当今高校的重点工作之一。

2 高校大学生党员培养的可持续性模式

高校大学生党员的众多问题,归根结底,是大学生培养工作的问题,也就是高校大学生党员培养体制和模式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真正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切实担负起建设社会主义责任的大学生党员,充实我国党员力量,就必须要重新探索和完善高校大学生党员培养模式,针对当前高校党建工作的存在的问题,应当调整为可持续性的高校学生党员培养模式。

2.1 可持续性党员培养模式的具体内容

2.1.1 入党前严格把关,重点培养

很多大学生党员之所以在入党后面对困难或者面对责任时退缩不前,根本原因就是在入党前就没有端正入党动机,没有真正明确自己入党的目的,没有真正搞清楚自己作为党员的义务。针对这一情况,在入党培养工作中应当把入党前教育作为党员教育系统工作的重中之重。新生入校前营造良好的党员教育氛围,可利用“老党员迎新生”的模式,将高年级党员学生作为学校迎新工作的主力,设立“党员义工先锋岗”,在迎新工作当中,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和带头作用。通过高年级学生党员以身作则、真挚热情接待服务,在入学第一天就让新生和家长感悟到共产党员甘于奉献的优良品质,使新生对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有了最直观的认识,使其在内心中树立起对党员同志的敬仰之情,对党员队伍的向往之情,从而端正其入党动机,并最终使得高校的迎新工作成为一次老学生党员体现责任、新生接受感染教育的“党性修养”接力棒,进而形成新老学生党员相互传承的良性循环。

2.1.2 树立先进典型,培养学生党员的奉献精神

无私奉献应该是党员同志最重要的品质和精神之一,因此高校在大学生党员的培养工作中,也应该十分注重对党员学生奉献精神的培养。高校可把义工服务时长作为学生入党的一条考察标准,重视培养学生党员的服务奉献精神,以此作为风向标,引领学生党员在各领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通过有计划的引导,在学生党员队伍中逐渐孵化出一批批热情奉献、品质突出的学生党员志愿者,并将他们的优秀事迹在普通学生中进行广泛宣传和报道,树立起党员学生队伍中的先进典型,为学生党员的培养和教育指明方向。

2.1.3 注重学生党员的责任感培养

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应当使学生党员明确作为学生党员,入党以后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应当将学生党员的培养作为持续性培养教育,使学生党员在生活学习中时刻牢记自身党员身份和责任。在培养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给学生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压担子、分责任,培养他们勇担责当、甘于奉献的精神,加强对学生党员的责任感教育,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这样不仅加强了学生党员的自我约束力,还使党员学生在日常的行为表现中做出了表率,从而引领起普通学生学习先进,争先入党的良好风气,推动和谐校园的建设。

2.2 可持续性党员培养模式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党员是国家未来建设与发展的主要依靠力量,是党和国家的希望。新形势下大学生党员可持续性的培养模式有利于建立系统有序的党员教育培养模式,能够保障高校大学生党员培养工作的切实性和实效性,能够保障高校大学生党员的培养质量,有利于改善党员队伍的构成和分布,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是国家高等人才干部储备的制度保障。持续深入地推进高校大学生党员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进一步深入大学生党员干部队伍建设,能够不断增强我党的生机和活力,不断为党的建设输送高素质的干部人才。深入推进高校大学生可持续性党员培养模式,可以促进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能够增强党在青年大学生中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不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最终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对于高校的学生党员来说,入党的过程也是他们自身进行的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组织教育和良好品德教育的过程,是他们在走向社会、担当起建设祖国重任之前的一次境界提升,入党前系统深入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实践中践行这些理论,深入全面地领会党的方针、政策和路线的教育,使得大学生党员对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对中国共产党本身有了由浅入深的认识,在思想上是一次质的蜕变,入党动机得到了逐步端正。通过入党前严格的章程和手续,先进党员前辈的亲身示范,党员培养过程中奉献精神的锻造,日常行为的不断规范,使得大学生党员心中切实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神圣和庄严,中国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坚定了他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思想上也更加成熟,逐步树立起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最终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栋梁之材。

参 考 文 献

[1] 林碧丹.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

[2] 德强.当前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前沿,2007,5.

[3] 黄久龙.新时期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08.1.

[4] 马东利.新形势下大学生党员培养模式的探索[J].党建研究,2010.4.

[5] 王梦朱.加强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几点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4.

猜你喜欢

大学生党员可持续性高校
Pearl Izumi发布新的“社会使命”声明以及可持续性相关的宏伟目标
关注商业的可持续性
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问题的研究
新媒体平台下增强大学生党员理论学习实效性的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关于减贫的可持续性问题的探讨
“烧钱”可持续性存疑美团被曝全年亏损72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