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华中秘境神农架

2016-10-28万建辉

百科知识 2016年18期
关键词:野人神农架遗产地

万建辉

北纬31 度,巍巍神农架,华中第一峰。这里群山逶迤,郁郁苍苍。相传早在远古时代,华夏始祖炎帝神农氏为遍尝百草率众寻到一座高山,但见山势陡峭,森林遍野,认定必有奇药密藏。神农氏便在此教民“架木为屋,以避凶险”,又“架木为梯,以助攀援”,采得良药400种,著就《神农本草经》;最后,为向天帝复命,“架木为坛,跨鹤飞天”而去。后人为缅怀始祖恩德,便将这座高山称作神农架。

今天的神农架其实远远不只是一座高山,它位于湖北省西部边陲,方圆3253平方千米,东与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接壤,西与重庆市巫山县毗邻,南依兴山、巴东而濒长江三峡,北倚十堰市房县、竹山县。

1970 年,国务院批准建制神农架林区,直属湖北省管辖,这也是我国唯一以“林区”命名的行政区。全区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自然保护区内森林覆盖率高达96%。

林区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等保护地类型,还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并被列入了“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神农架也是湖北境内长江与汉水的分水岭、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三峡库区最大的天然绿色屏障,作为全球同纬度地区唯一的绿色奇迹而备受关注。有专家认为,这里是地球上唯一可以和南美洲热带雨林相媲美的神秘地带。

正因为如此,在第40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神农架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地质形态丰富独特

神农架堪称一座天然的地质博物馆。19 亿年来,这里沉积了一套独特的地层,被命名为“神农架群”,拥有前寒武系典型的群地层剖面、板桥大断裂、叠层石群、冰川擦痕、冰川漂砾,形成以冰川地貌、岩溶地貌等为主的地质景观。其中,被命名为“神农架群”的地层是本地区最古老的沉积地层,是在滨岸环境下形成的陆内裂谷盆地沉积而成。之所以用“神农架”来命名,表明这套地层在其形成原因和岩性上具有区域的独特性。“神农架群”的岩性组合主要为一套以白云岩为主的海相碳酸盐岩、火山碎屑岩及凝灰岩等,由下而上可以分为4个组,即“郑家垭组”“石槽河组”“大窝坑组”和“矿石山组”。

那么,神农架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

远古时代,神农架地区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其后,几亿年的海底泥沙沉积以及地下岩浆的上升喷发,凝固出神农架最古老的石头。大约8亿年前,这里上升为陆地和高山。当时气候寒冷,冰天雪地,冰川运动带来大大小小的石块。之后,气候转暖,这一地区又下降为浅海。到了5.7亿年前的古生代,这里开始经历一段漫长的浅海和滨海时期。直到两亿年前,地壳运动活跃起来,该地区随之隆起形成陆地,并且地层发生弯曲断裂,形成高低不平的山丘和盆地。距今1亿多年前的中生代,该地区全部变成陆地,地形低平,湖泊众多,气候温暖湿润,成群结队的恐龙在此生存繁衍。

到了距今7000万年前,地球上发生剧烈的造山运动,经过“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山运动”,神农架主峰地段进一步抬升。之后,随着喜马拉雅山的突然强烈上升,神农架地区也加速上升,逐渐形成了多级台地。这才有了今天的神农架。

新构造运动的抬升作用以及强烈的切割作用,造就了神农架地区巨大高耸的山体与强烈切割的山谷相间的特殊地貌格局。华中地区6座超过3000米的高山全部聚集在神农架地区,由此构成了著名的“华中屋脊”,并成为长江与其最大支流汉水这两大水系的分水岭。

神农架地貌复杂多样,神农架山脉近东西向横亘于林区西南部,以神农顶最高,高程为3105.4米,它也是华中地区最高点;林区最低点为下谷坪乡的石柱河,高程为398米;二者相对高差2707.4米。根据区内地貌形态特征和成因类型,可分为构造溶蚀地貌、溶蚀侵蚀地貌、剥蚀侵蚀地貌、堆积地貌等4种类型的地貌单元。

由于特殊的高耸地形,第四纪以来的冰期活动在当地留下了冰斗、U形冰川谷、冰川漂砾、冰川擦痕等大量遗迹。它们不仅为考察第四纪冰川提供了确凿的证据,同时也构成了神农架地区非常独特而珍贵的地质旅游资源。来此游览者可以通过冰川演化动画短片了解冰川的形成过程,认识神农架地区的第四纪冰川地貌。

由于神农架地区的隆起上升早于相邻地区,因此,相对于周边地区,这里不仅发育了出现在不同海拔高程的岩溶现象,而且还发育了分布较高、定型时代更早的两级夷平面,即神农顶期夷平面(高程为2800~3100米)和冰洞山期夷平面(高程为2400~2600米)。对其进一步的研究,将为解释该地区地质历史的演变提供强有力的证据。

多次的地壳变动造就了神农架地区特殊的地质构造,雕凿出一系列的地质地貌景观:奇峰峡谷、流泉飞瀑蔚为壮观,高山溶洞、地下暗河美不胜收。其中,以红花一带的潮水泉最为奇特,木鱼坪附近的香溪源则最为壮观。高山溶洞则以燕子洞、山宝洞最著名。此外,还有官门山园区的冷热洞,洞内外气温常年相反:冬天,暖气融融,内暖外冷;夏季,寒流袭人,外热内凉。与之相媲美的还有冰洞山具“盛夏冰宫”美称的“冰洞”。

自然物种珍稀多样

除了丰富的地质历史特征,神农架还有许多独一无二的景致:历经岁月洗礼而成为“植物界活化石”的珙桐枝繁叶茂,千年杉树高大挺拔,金丝猴在树枝间跳跃穿梭……这就是神农架。它为许多珍贵物种营造了繁衍生息的良好自然条件。

神农架遗产地位于华中地区大巴山脉和武当山之间。遗产地分为两部分,即西部的神农顶/巴东片区和东部面积较小的老君山片区。这两部分遗产地被一条国道和一道近10千米、包含在缓冲区内的廊道隔开。

这里是全球14个具有国际意义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关键地区之一,被认为是我国三大生物多样性中心(横断、华南和华中)之一,也是我国16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的热点地区之一,拥有被称为“地球之肺”的北半球中纬度内陆地区唯一保存完好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的泥炭藓湿地生态系统,拥有中纬度地区唯一保存完好的北亚热带原始森林。神农架因此被人们称为“全球性生物多样性的王国”以及名副其实的“物种基因库”和“生物避难所”。

“山脚盛夏山岭春,山麓艳秋山顶冰,赤橙黄绿看不尽,春夏秋冬最难分。”这是神农架气候的真实写照。由于神农架相对高差大,气候随海拔增高渐次呈现出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等多种类型,年降水量也由低到高,数量不等。这种独特的立体气候造就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景观,使光、热、水等气候要素具有明显的垂直变化特征,形成远不同于平原地区水平气候带的立体气候层。这种多层次、多类型、复杂的立体气候孕育出神农架植被种类的多样性和垂直差异性——神农架有着同一纬度最为丰富的林木,在垂直方向有常绿阔叶林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及亚高山灌丛草甸带。2014 年8 月,国外科学家在神农架考察时曾感慨,近3000种在不同气候带分布的植物能在这么小的区域范围内同时存在,堪称生物学的奇迹。

由于遗产地独特的地形和气候,与我国同区域其他地区相比,受到第四纪冰期的影响较小,这些因素使神农架成为众多孑遗、珍稀、濒危和特有物种的独特栖息地,其自然资源及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原真性、不可再生性和不可复制性全球少有,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

虽然神农架遗产地面积不到全国总面积的0.01%,这里却是自然科学——特别是植物学研究的热点地区,在我国植物系统学研究中具有里程碑式的作用:19~20世纪,在该地区开展了一些著名的国际植物采集活动;1884~1889年,该地区新记录物种超过500个。神农架还是许多物种的模式标本采集地。遗产地内有3644种维管束植物,占全国植物种类总数的12.5%。我国是全世界温带植物属分布最集中的国家,拥有931属,遗产地内有588属,占我国温带植物属总数的63.2%。遗产地还是世界上落叶木本植物最丰富的地区,有落叶木本植物245属838种。此外,遗产地内植物特有分布程度高,共有205个本地特有种、2个特有属和1719个中国特有种。

传说中,神农尝百草,中华医药得以兴盛。遍尝百草自然要寻觅药物丰足的地方,神农架山林则正合其需要。这里至今仍有“天然药园”之称,盛产药用植物,其中上百种具有滋补、养颜功能,数十种富含防癌、抗癌元素。

尽管很多药用植物的价值非常高,但这些珍贵药材对生长环境要求之多、之苛刻,也令人惊诧。以最具代表性的金钗为例,依形状,金钗可分为人字金钗、豆芽金钗、凤尾金钗等多种。其中,凤尾金钗最是难得,也最珍贵,因为它既要求生长在悬崖峭壁之端,又要求下临无底深渊,还要求水面反射的日月光华恰好回落崖头,三者缺一不可。正是凭借如此生境,金钗才尽得天地灵气、日月精华,位居“七十二还阳草”之首。

由于保存有华中地区现存最大的原始森林,神农架为本地区许多物种和具有重要意义的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生活在遗产地的动物中有很多属于珍稀濒危物种,如川金丝猴、云豹、豹、亚洲金猫、豺、亚洲黑熊、印度麝猫、麝、中华斑羚、中华鬣羚、金雕、白冠长尾雉和世界上最大的两栖动物——大鲵等。川金丝猴在四川、甘肃、陕西和湖北均有分布,为我国象征性物种,和大熊猫一样被视为中国的国宝。

巴楚文化古老神秘

在神农架谜一样的古老山林里,不仅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也积淀着谜一样的传统文化。

虽然神农架因神农氏得名,但早在20多万年前,神农架地区就有古人类在此活动。考古人员曾在神农架发现远古人类旧石器遗址以及原始人类的早期石器,估计有近200万年的历史。这说明,在比神农氏更早的时期,神农架已经有人类活动。

从前文介绍,我们知道神农架之得名源自于神农尝百草的古老传说。传说中对“架”字的解释颇为传神,也很有说服力。因为药材珍稀难得,偏又生长于悬崖峭壁之上,要采到药,药农必须先选合适地方“架木为屋”,继选合适材料“架木为梯”;梯分硬、软两种,木梯用于攀登悬崖峭壁,绳梯则用于空中悬身。

据说神农氏飞升时“架木为坛,跨鹤飞天”。神农架天门垭西侧的山脊线呈梯形,顶端高耸云霄,相传那便是神农氏飞升时的故址。山下的河谷遍生紫竹,相传便是刻着《神农本草经》的竹简化成的。

神农架谷深林密,交通不便,历来为兵家屯守之地。唐中宗李显被武则天贬为庐陵王,发配房陵(今房县),并将神农架山脉称为“皇界”(意即不得逾越)。清顺治、康熙及嘉庆年间,明末抗清义军刘体纯部及白莲教军先后在此屯守十多年。

20世纪40年代,一个叫贾文治的房县县长,曾带一干人马去神农架探察。在给当时南京国民政府的报告中,这位县长称:神农架“古木参天,翼蔽如城……浓林如墨,鸟飞难通……八月中旬降雪,翌年五月底始融,积雪山顶,达数月之久。且一年之中阴霾四合,罕见晴日”。

作为巴山与秦岭的交会处,神农架地处偏避,交通不便,古老而神秘的巴楚文化却得以在此蕴育、沉淀和发展。古朴的民风,奇特的文化,独具魅力的神农架文化像一樽陈年老酒,香飘万里,醉人心脾,吸引了无数的专家前来探秘。

神农架文化有别于其他地区文化的显著特点就是古老的山林特色:既保留了明显的原始古老文化的痕迹,又具有浓厚的山林地域风貌。其区域文化特色被视为亚洲少见的山地文化圈——高山原生态文化群落带。

1984年,被誉为汉民族首部创世史诗并以民间歌谣唱本形式表现的《黑暗传》在神农架被发现,这部史诗唱本长达3000多行,从明、清时代开始流传,一经发现,即受到了我国神话学界和国外汉学家的高度重视和热情评价,被认为是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神话、历史、考古、文艺、宗教、民俗等都具有重要价值。《黑暗传》的保存是神农架先民崇敬上古开天辟地的英雄而歌唱的结果。他们把神话当作确有其事的历史知识,代代传唱。一些老歌手把《黑暗传》手抄本奉为经典,当作传家宝加以珍藏,从不轻易示人。在神农架,把《黑暗传》带进棺材作陪葬或死前埋在地下不为子孙所知的事屡见不鲜。《黑暗传》的发现,打破了汉民族没有神话史诗的定论,对于中国神话学和楚文化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也因此成为神农架民间文学宝库中最为璀璨的明珠。

神农架民歌的演唱形式、音乐色彩和语言艺术十分古老和丰富。许多民歌珍品历传不衰,成为神农架人文化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闪耀着古楚文化的灿烂光辉:薅草歌声情并茂,明快悠扬;婚礼歌脍炙人口,趣味盎然;丧礼歌音色古朴,粗犷苍凉;民间小调抒情状物,盛情真挚……

堂戏是神农架现存的十分古老的地方剧种,因演出时所需场地较小,一般在农家堂屋里表演,故名堂戏。剧目大多是传说的古装戏,也有民间艺人自编自演的现代戏。演唱风格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风雨沧桑,神农架的历史文化遗迹已鲜可寻觅。阳日的净莲寺,九冲的天观庙,松香坪的白云庵、观音阁,只能依稀辨认出断壁残垣;但是,兰英寨、松柏寨等古寨堡和大九湖古战场保存得十分完好。1985年,人们在红坪、刘享寨相继发现了两块保护山林的石碑。红坪的护林石碑立于经坪西沟天门洞口的老岩石上,石碑约一米见方,上镌“严禁山林”四个大字,落款为清同治元年(1862),距今有100多年。另一块石碑立于刘享寨南麓一个名叫新大路垭的峰峦石壁上,石碑长83厘米、宽55厘米,刻于光绪十三年(1887),上镌“严禁石木”四个大字。这两块石碑是神农架古代保护山林的“石碑双璧”。

与保存完好的自然生态一样,神农架的文化生态包含着巨大的价值,具有长期恒久的魅力,是整个华夏文化由远古走向文明的观测点,是多元文化整合活性组织的资料馆,是探索文化与地域文化的研究室。神农架的自然条件和人文背景共同构成了绚丽多彩的画卷。

野人传说扑朔迷离

神农架是发现“野人”次数最多、目击者人次最多的地方之一。据不完全统计,自20世纪初以来,这里已有近400多人在不同地方不同程度地看到近100多个“野人”活体。“野人”之谜是那样吸引人,它的神出鬼没、似有似无,给神农架增添了许多神秘色彩,令人浮想联翩。不少人认为神农架可能有“野人”,主要基于四方面的依据:

史书有记载。《山海经·海内南经》,屈原的《山鬼》,明代《本草纲目》,清代神农架周边的房县、兴山等县县志都有关于“野人”的记载。《本草纲目》上记载:“南康有神曰‘山都,形如人,长丈余,黑色,赤目黄发,深山树中作窠……”它所描述的就是“野人”。

民间有传说。民间关于“野人”的传说历史悠久,上自远古,下至当今。从秦始皇修万里长城,逃跑的民夫躲进深山老林变成“野人”的传说,到今天神农架周边地区流传的进深山双臂套竹筒防“野人”的传说,有许多的版本。

科考有发现。在科学考察中,曾发现“野人”脚印、毛发和粪便。鉴定结果表明,神农架确实存在一种介于猿和人之间的灵长类动物。

有大量的人证和物证。神农架及其周边地区有许多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看到过“野人”,特别是在1999~2003年、2005年及2007年,在神农架境内均发生过目击“野人”事件。目击者虽身份各异,但对目击物的描述基本相似:身材高大魁梧,面目似人又似猴,身披棕红或灰色毛发,两条腿走路,动作敏捷,行为机警,有的还会发出各种叫声。

令人遗憾的是,科研人员至今尚未找到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神农架野人的存在。

有学者认为,从生物学的角度看,存在“野人”的可能性几乎没有。许多人以为,只要有一公一母,就能通过传宗接代保证物种繁衍;而实际上,一个高等动物物种是不可能只靠一对雌雄或者几头甚至几十头而繁衍下去的。小群体难以避免近亲繁殖的危险,近亲繁殖导致生下的后代身体状况、生存能力比较差,长此以往必然使得物种遗传品质大幅下降,遗传多样性消失,最终导致整个群体走向灭绝。一个群体要避免近亲繁殖、能够长期健康地繁衍下去,至少需要几百头个体。神农架如果真的存在数百个“野人”,它们就不会那么难以被人发现。因为不管是群居,还是独居,猿类的活动范围都很大,极容易暴露行踪。

著名古人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新智认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证据足以支持神农架野人的存在。

当然,由于科学家的脚步尚未完全走遍神农架的原始森林,所以没有人能对上述问题给出确切的答案。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从亘古悠悠走来的神农架,如同一个宝藏给世人带来惊奇与震撼。在时空和季节的转换承和中,神农架也展示着不同的魅力:春天,万亩高山杜鹃姹紫嫣红,群芳竞放,万木争荣;夏天的神农架,一片清凉世界;秋天的神农架,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隆冬季节,这里银装素裹,玉洁冰清。那隽秀如屏的群峰、茫茫苍苍的林海、完好的原始生态系统、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宜人的气候、独特的内陆高山文化……使神农架成为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净土和乐园。

本文配图见中插

【责任编辑】赵 菲

猜你喜欢

野人神农架遗产地
野人迷踪
世界自然遗产地监测评价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