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癌患者贫血与肿瘤大体分型及临床病理分期的关系分析
2016-10-28杨丹丽张迎秋
杨丹丽 张迎秋
(大连医科大学肿瘤干细胞研究院 辽宁大连 116044)
结肠癌患者贫血与肿瘤大体分型及临床病理分期的关系分析
杨丹丽 张迎秋*
(大连医科大学肿瘤干细胞研究院 辽宁大连 116044)
目的:分析结肠癌患者贫血与其肿瘤大体分型及临床病理分期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最近几年收治的结肠癌患者100例,按是否贫血分为贫血组及非贫血组,比较两组患者不同大体分型及临床病理分期的血常规与铁代谢指标。结果:非浸润型的红细胞、血红蛋白、血清铁和铁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浸润型(p<0.05)。A、B期的红细胞、血红蛋白、血清铁和铁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C、D期(p<0.05)。结论:结肠癌患者贫血与肿瘤大体分型及临床病理分期存在一定的关联,值得临床医务人员的重视。
结肠癌患者贫血 肿瘤大体分型 临床病理分期 关系
临床常见消化道恶性肿瘤中,早期结肠癌患者的症状并不特殊,大部分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而贫血为结肠癌重要并发症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受肿瘤的类型、恶性程度影响,另外贫血还会导致患者出现眩晕、气短与疲劳等症状,情况过于严重时,还会对患者的体力与生活质量构成严重的影响,不利于肿瘤的临床治疗[1]。为了探讨结肠癌患者贫血与其肿瘤大体分型及临床病理分期的关系,本文对100例结肠癌患者作出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结肠癌患者100例,根据是否贫血分为贫血组与非贫血组。其中贫血组50例,男29例,女21例;年龄32-81岁,平均年龄(47.98±5.87)岁。非贫血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31-82岁,平均年龄(48.12±5.92)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根据大体分型与和临床病理分期对两组患者进行分组,并对两组患者的血常规、血清铁与铁蛋白水平进行测定。运用血细胞检测分类仪自动化血液分析仪对两组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测,运用日立7180生化仪对两组患者的铁蛋白与血清铁进行检测。
1.3统计学原理
运用SPSS14.0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其中计量数据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数据资料以率来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不同大体分型血常规与铁代新指标比较
如表1所示,两组非浸润型患者的红细胞、血红蛋白、血清铁和铁蛋白水平均显著大于浸润型,其中贫血组非浸润型患者的红细胞、血红蛋白、血清铁和铁蛋白水平明显高于非贫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不同临床病理分期血常规及铁代谢指标对比
如表2所示,两组A、B期患者的红细胞、血红蛋白、血清铁和铁蛋白水平均显著大于C、D期,其中贫血组A、B期患者的红细胞、血红蛋白、血清铁和铁蛋白水平明显高于非贫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不同大体分型血常规与铁代新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不同大体分型血常规与铁代新指标比较(±s)
项目非贫血组(n=50)浸润型(n=31) 非浸润型(n=19)红细胞/(×1012·L) 3.82±0.78 4.18±0.82血红蛋白/(g·L)-1 114.11±20.93 121.64±20.71贫血组(n=50)浸润型(n=28) 非浸润型(n=22)3.81±0.76 4.58±0.81 114.12±20.92 129.64±21.71血清铁/(μg·L)-1 48.43±7.72 58.31±8.16 48.42±7.71 68.31±8.12铁蛋白/(mg·L)-1 112.65±32.24 130.21±31.46 112.68±32.24 140.21±31.45
表2 两组患者不同临床病理分期血常规及铁代谢指标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不同临床病理分期血常规及铁代谢指标对比(±s)
项目非贫血组(n=50) 贫血组(n=50)A、B期(n=31) C、D期(n=19) A、B期(n=31) C、D期(n=19)红细胞/(×1012·L) 3.72±0.61 4.28±0.72 3.84±0.71 4.68±0.84血红蛋白/(g·L)-1 114.11±20.83 121.65±20.81 114.52±20.94 128.74±21.69血清铁/(μg·L)-1 49.43±7.82 58.32±8.36 48.41±7.75 69.34±8.42铁蛋白/(mg·L)-1 113.65±32.34 131.24±31.56 112.69±32.25 141.24±31.56
3 讨论
结肠癌为临床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该病的发病率与致死率均很高。贫血是结肠癌常见并发症的一种,不少临床研究报道指出,超过40%的结肠癌患者发病过程中会产生贫血,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与生活质量构成严重的影响[2]。
结肠小血管遭受肠癌瘤体侵蚀时,便会产生下消化道出血,主体表现为大便潜血或者便血,长时间的慢性失血便会诱发贫血,并经常产生主要为低色素性贫血何正常细胞性贫血。再加上受网状内皮系统及免疫因子诱导的铁代谢失衡、红细胞生存周期短及EP钝化等影响,致使患者形成结肠癌贫血。直肠癌细胞分化程度可将肿瘤恶性程度直接反应出来,因此临床判断直肠癌细胞分化程度时,主要通过判定癌细胞异型性、细胞核核分裂像、细胞浆改变来决定,大部分临床研究报道指出,结肠癌临床病理分期与肿瘤相关性贫血存在一定关联[3]。本研究中,贫血组非浸润型患者的红细胞、血红蛋白、血清铁和铁蛋白水平明显高于非贫血组,并且贫血组A、B期患者的红细胞、血红蛋白、血清铁和铁蛋白水平明显高于非贫血组,该结果显示结肠癌患者贫血与肿瘤大体分型及临床病理分期关系密切。
综上所述,结肠癌患者贫血与肿瘤大体分型及临床病理分期关系十分密切,值得临床工作人员的重视。
[1]魏宜胜,洪楚原,赵楚雄等.结直肠癌患者合并癌性贫血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3,15(4):385-387.
[2]于健春,葛军娜,唐云等.胃、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前后贫血状况的多中心临床调查研究[J].中华外科杂志,2014,49(1):53-56.
[3]葛军娜,于健春,康维明等.结直肠癌肿瘤相关性贫血相关因素综合分析[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13,33(5):549-554.
R73
A
1674-2060(2016)05-0137-01
张迎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