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社区研究及理论视域的形成(下)

2016-10-28

许昌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理论社区建设

滕 方 炜

(中国社会科学院 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 北京 100028)



中国社区研究及理论视域的形成(下)

滕 方 炜

(中国社会科学院 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 北京 100028)

中国的社区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30年代,当代中国社区研究则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国内学术界开始关注国外社区和社团的建设。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社区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期,无论是学术界对社区理论的思考,还是各级政府层面对社区建设的实际推进,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快速发展。以中办发〔2000〕23号文件为标志,我国社区建设进入一个全面繁荣时期。在社区理论研究方面,学术界从不同领域、不同视角对社区建设进行审视和思考,形成了丰富的理论成果,构建起我国独特的现代化社区建设理论体系,为我国社区建设提供了必要的指导和支撑。

中国社区建设;社区研究;理论视域

三、中国社区研究的理论范式

中国社区理论研究,与社区建设的实践研究几乎同步而行。就社区理论研究的总体成果看,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首先,介绍引入西方社区建设理论成果,为中国社区理论构建和实践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借鉴支撑。在中国社区理论研究成果中,有很大部分是对西方社区建设理论进行的分析研究,这些成果在促进中国社区建设实践的同时,对中国自身社区理论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

1983年,《国外社会科学文摘》刊登《社区研究、城市史和美国地方史》一文,介绍了美国史学研究中把社区研究与美国城市史和地方史研究相结合,从而促进方法论创新的观点和做法。文章以美国史学研究中出现的一些新趋势、新方法为主题,结合工业社会中,人员的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大,社区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不断上升的现状,对美国社区进行史学研究。这样,在研究地方史的过程中,就出现了一个交叉史学的主题研究,即社区史与地方史的重叠交叉。社区史从史学分类上既属于专业史学,又兼有社会史学的研究领域,而地方史则是完全意义上的社会史。从社会史学的层面看,社区史是地方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社区作为新兴的一个社会管理现象,对其研究无疑将丰富社会史学研究的内容,并开辟出一个新方法。文章特别指出了这种交叉研究对于美国史学研究的重大意义,即为“真正的美国地方史”奠定基础。[14]这对于在中国社区研究中,开阔研究视野,创新社区研究方法,把社会学研究与史学、地理学研究相结合等具有较高价值的借鉴、启迪作用。2000年,《燕山大学学报》发表《现代西方城市社区研究的主要理论与方法》,文章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把社区看作是社会的一个局域网,人与人的关系、邻里关系是这个网络中的有效组成部分,通过社区管理中权力的平衡与应用,概括了三种社区理论,即“社区失落”论、社区继存论和社区解放论。在对于社区权力研究方面,文章概括了两种理论,即社会精英论和多元政治论,并对每一种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及对社会建设发挥的主要作用进行了简要分析。[15]杨超在《西方社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一文中认为,西方社区建设,从其发展的轨迹和趋势看,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区的重要性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社区建设不断深化,在这个过程中,社区理论也在迅速地扩展、完善,这是社区研究专业化的必然结果。比如在社区研究中,根据社区的地域不同形成不同的文化而形成了人文区位论;根据系统论,把社区看成是一个小的社会子系统,社区的管理以及人员的行为,都纳入到这个子系统的管理中,由此形成社区的社会体系论;根据人与人之间形成的社会关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交往行为而形成了社区的社会交往论等。这些理论在西方社区建设中都有着很强的影响力。二是西方社区建设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社区在社会建设、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明显地向各个领域渗透。比如,在城市建设中对发展规划的制定,必须考虑社区的分布以及社区的地域性和人文特色,在社会管理方面,必须考虑社区在社会管理中的基础地位。 事实上,在西方国家,社会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社区的管理,正因为如此,社区研究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并影响到政府的各项决策的制定。文章根据人在城市中的分布状况,从时间和空间上把社区理论进行区分,形成了同心区域论、扇形论和多核心论等社区建设理论。[16]张玉福在《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的社区建设思想述评》一文中,对吉登斯的社区建设观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在文章开篇,张玉福对吉登斯的社区建设思想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吉登斯社区思想的重要之处,在于他把社区建设提高到政治建设的高度来看待,认为社区是“新型政治”的所在。[17]西方学者向来重视民主,即使是对政治的热衷,也大多是以主权在民的民本语境中进行表述的,像吉登斯这样旗帜鲜明地把社区建设与政治直接联系起来,是绝无仅有的。吉登斯的社区思想对中国社区建设也有着重要启发。即社区建设虽然从其自身属性上看,更倾向于社会范畴,但是其内在的政治特性也是极其重要的,尤其是在社会治理过程中,社区的政治特性体现得更为充分。2001年,《社会》期刊发表范会芳的《社区理论研究:桑德斯的三种模式》。文章对桑德斯的三种社区研究,即社会体系模式、社会冲突模式、社会场域模式进行了介绍,并对三种模式间的联系和区别进行了分析比较,认为“社区是一种复杂的‘互动体系’,这三种模式对于我们研究社区或推动社区的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这也是我们在今天重新回顾社区研究的经典理论之初衷所在。”[18]2007年,韦朋余在《治理理论视域中的社区自治》文章中,对治理理论在社区自治建设中的功能和作用进行了分析,包括“建立和发展广泛的社区公共责任机制、建立政府指导支持下的社区自治体制与机制、开展社区教育培育公共精神、建立公共物品供给的市场化及社会化机制、增强政府的回应性”等。[19]夏建中在《社会学的社区主义理论》中,对社区主义理论的起源、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作了详细的研究分析。他指出社区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建立一个好社会以及寻求个人权利与公共利益的平衡,认为世界上任何权利都不是绝对的,都要兼顾共同的利益,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好社会的途径——“文化”支柱、社会习俗,其根本是道德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家庭、学校、社区和多个社区形成的联合体等。[20]2011年,赵永春在《中国城市社区设计理论创新问题研究》中,对“计划社区理论”进行了介绍:“在西方,‘计划社区理论’渊源于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用‘公社’取代‘社会’的最初想法。这一最初的想法是针对工业革命给社会带来的自然环境污染,城市人口膨胀,人类居住环境遭到破坏等消极影响提出来的,其目的是通过‘计划社区’,‘建立包括乡村的、前工业革命的、环境特色的新型工业城市’,使‘社会’的消极影响可能被类‘公社’环境的积极因素所调和。这一理论的实质是使对社区的追求‘既能满足工业化社会及其以后社会的现实需求,又能在居住群体的精神气质和社会心理上恢复前工业化社会的共同体伦理。’”[21]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市民社会理论”在社区建设中的影响和作用给予了关注,从不同角度对市民社会理论进行了审视和分析。*近年来关于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文章很多。如徐道稳:《城市社区建设:市民社会的实践》,《学术论坛》,2003年第2期。潘泽泉:《以构建市民社会为目标:社区建设和发展策略的转变》,《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李钢:《市民社会理论及其现代意义》,《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白立强:《马克思市民理论与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李文峰、刘荣军:《论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当代价值》,《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张卫海:《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新发展与国家构建“国家—社会”关系模式的现实选择》,《理论月刊》,2011年第6期。唐士其:《“市民社会”、现代国家以及中国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6期。刘安:《改革后中国市民社会研究述评与反思》,《人文杂志》,2009年第4期。雷晓明:《市民社会、社区发展与社会发展——兼评中国的社区理论研究》,《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第2期。陈朋:《市民社会:学理分析还是实体建构?——中国市民社会研究述评》,《理论与改革》,2012年第2期。吕世伦、任岳鹏:《市民社会理论及其研究进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为基准》,《求是学刊》,2011年第5期。

西方社区理论的介绍引入,既为中国社区建设提供了借鉴,也为中国城市社区理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参考。

其次,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社区建设理论体系。在学习借鉴国外社区理论成果的基础上,通过与中国社区建设实践的结合,中国社区建设理论体系得以初步形成。对于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成果,可以通过表2集中予以展示。

表2 中国城市社区研究理论成果

四、中国城市社区的研究视角

随着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逐步深入,中国社区建设的研究视角也越来越多样化。最为值得关注的是,国内学者对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研究,已经跨出就社区论社区的狭小领域,而是把社区建设与社会学、政治学、行政管理学等诸多学科结合起来,并积极尝试这些学科的理论与社区建设相结合,形成了广阔而又立体的社区建设研究视角。社区建设研究视角的多样化,丰富了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成果,拓展了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学术视野,提升了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研究质量,必将对我国城市社区建设起到极大的指导作用。

(一)中国城市社区研究的多重视角介绍

总的来讲,中国城市社区研究的视角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种。

1.多元共治视角

多元共治理论由西方社会学者于20世纪初期提出,后被广泛用于政府发展和政府改革,成为当代社会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在我国城市社区研究中,一些学者把多元共治理论与社区建设实践相结合,明晰了在社区建设中“国家—社会—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提出社区建设应当在政府的主导下,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鼓励社会力量融入社区建设中来。在多元共治视角下,学者们提出了当前中国城市社区建设中面临的两个主要问题:一是行政权与自治权平衡的两难困境;二是社区机构虽小,事务繁多,是最基层也是最全能型的管理组织。[22]社区的行政管理与居民自治问题,虽然国家在对社区建设的目标定位中已经予以明确,但是,在社区建设中,由于社区承载了大量的行政事务,社区在现实形态上已经成为政府行政管理的最基层分支,社区的行政化倾向日益严重。如何解决社区行政管理职能与自治建设的关系,成为社区研究和建设实践的一个基本问题。多元共治的视角,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新的思路。研究者从多元共治的视角出发,提出“政府转变职能,与公民和社会组织共同行使社会管理权”、“按责任分担的原则,重新划分国家、政府与公民在社会管理中的权责”等,[23]明晰了国家、政府、社会在社区建设中的职能定位,通过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达到社区行政管理与社区自治间的平衡。

2.多中心理论视角

多中心理论是本世纪初美国著名政治学者埃利诺·奥斯特罗姆提出的公共管理理论模型,其目的是解决美国公共管理当中单一化倾向的问题。该理论认为,社会治理中应当存在多个权威,单一地依靠中央政府或者依靠市场调节的社会公共管理,都有着局限性。在国家和私有化之间,还有着另外的社会治理力量。民主社会的活力和质量取决于这些超越国家和市场之外的多中心因素。在中国城市社区研究中,中国学者敏锐地发现多中心理论对于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实践的借鉴和指导作用:在解决社区自治与社区行政化矛盾方面,多中心理论无疑给出了一个非常有益的启发。在宏观方面,学者们提出应当加快民间组织建设,在政府治理中更多地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通过人大、政协、政府和人民团体的参与来加强和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民主化的进程。[24]微观方面,与中国城市社区实践相结合,依据多中心理论,提出加大对社区业委会的培育力度,提升业主集体行动的有效性与合理性成分,提升社区公益物品的生产、供给质量,以加速社区组织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25]

3.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前未有的变革。最为明显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形成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逐步解体。城市经济的巨大活力,催生了全国性的民工潮。大量的农民涌入城市成为城市产业工人,城乡之间的差别因农民工的大范围流动而逐步缩小。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城市,给城市管理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这些问题,依靠传统的单一政府治理已经难以有效解决。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学者从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提出了城市社会管理的新思路。他们认为,国家(政府)作为维护社会秩序的强制力量,难以适应社会多元化主体的利益诉求,必须把以前国家的部分管理职责和权限,交由社会组织来管理,形成国家权力的空间转移。国家部分的社会管理权限的转移,并不意味着国家在社会管理中退出而完全交由社会管理。事实上,“社区精英、社会组织和国家都不是孤立的行动体,而是更大社会和政治关系网络的一部分。但是,依靠社会的力量统合中国城市基层社会的想法是天真的,如果精英真的可以在国家不介入的前提下成功地整合社会秩序,国家的努力就是多余的,但现实却与之相反。”[26]通过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分析,他们进一步思考了我国城市社会管理中国家、社会与个人的关系,提出了我国城市社会管理的基本思路,即:以政府为主导,以多元的社会组织参与为支撑,以居民参与社区管理为主要形式,形成富有中国特色的社区自治管理模式。

4.社会学视角

相比于其他研究视角,以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起步是比较早的。早在20世纪80年,中国学者已经运用社会学的理论观点来研究中国城市社区建设。随着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实践的不断深入,从社会学的角度对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思考、研究也不断丰富和完善。社区从根本上来讲,是一个社会范畴。因此,关于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各角度的分析、审视,无不是建立于社会的基础之上的。学者们最初以社会学角度对社区进行审视时,清晰地看到了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社会存在的问题,在经济改革迅速推进的同时,社会体制变迁、社会组织变迁、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变迁,以及人们对社会结构变迁的认识等都很滞后,认识到经济改革与社会发展的研究往往会被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简化为对经济发展的研究, 而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 经济发展只是社会发展的手段, 社会发展才是经济发展的目的。[27]进而学者们从分析经济要素的扩张与区域社会之间的阻碍入手,说明在经济改革快速推进的同时,要注重社会管理体制的变革,使其与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这个时期社区的社会学研究,更多的是从宏观角度、从经济与社会二元角度来分析,这与当时社区作为新生事物刚刚出现,其发展形态、功能都处于起始阶段是相一致的。在以后的研究当中,随着社区形态的丰富完善,人们对社区的功能、定位更加清晰,对社区的研究更加细致,主题也更加鲜明。

5.权力结构视角

从权力结构的角度对社区建设机制进行研究,是对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理论的创新和拓展。社区的权力结构分析,是建立在社区建设的多元共建基础之上的。与多中心理论和多元共治所不同的是,权力结构理论在对社区区域内所涵盖的诸多中心要素如社区卫生、社区驻地单位、社区居委会等进行罗列时,不是根据各中心要素的功能和作用从平面上分析其相互之间的作用和关系,而是依据各要素在社会管理中的权限职责,对各要素在权力结构中的定位进行细化,从而建立起一个立体的社区权力谱系架构。学者们通过对“居委会与驻地单位之间的关系”、“居委会与街道之间的关系”、“街道办事处与驻地单位之间的关系”的分析,找出社区权力主体,建立社区权力结构:从社区事务上的决定权来看,街道办事处(工作取向型群体)拥有最大的权力,其次是单位(工作与社会取向型群体),最后是居委会(社会取向型群体)。并由此进一步思考社区管理中如何处理好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提出在关注单位对社会的整合功能减弱的同时,社区建设应重视民间的力量,以发挥政府、单位、市场及民间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共同作用。[29]

6.社区治理视角

治理理论在中国城市社区建设中的应用始于本世纪初,相对于其他理论的实践应用,社区治理理论是一个全新的思维,而治理理论对我国社区建设的指导作用却非常重要。最早探讨社区治理理论的文章是1992年华政苗所写的《街道社区综合治理信息反馈模式构想》,[30]限于当时社区建设刚刚起步,该篇文章仅仅从社区安全方面提出了治理思想,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社区治理思维。社区治理思想的提出及应用是在2000年以后,自此,关于社区治理的学术研究迅速展开,学术成果也纷纷推出,不断创新、完善,从理论探索到实践指导,从宏观分析到微观应用,不断推动社区建设的现代化进程,使中国城市社区治理能力和水平得以迅速提升。

7.社区自治视角

自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展开之后,社区自治的研究就迅速开展,并且取得了丰富成果。社区自治研究立足于社区自治组织建设这一定位,着眼于解决社区建设中“行政权与自治权”的矛盾缠绕。社区自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社区自治的理论、功能、特征、现状、问题、发展目标等,其中包括社区自治研究状况的综述、中外社区建设自治状况的比较、社区自治中的社会参与等拓展性研究。通过社区自治的研究,理清了我国社区自治建设中的基本问题,明确了社区建设中“行政与自治”的关系,提出了解决社区行政化倾向的方案,丰富了我国社区理论研究的成果。

(二)中国城市社区研究视角的转换

如若放大中国城市社区研究视角,就可以从更大的宏观视野中来分析中国城市社区研究角度的转换。

以“单位制”视角来看,中国城市社区发展总体上经历了两个转换。一是“单位制”社会向“后单位制”社会的转换。“后单位制”社会正是社区社会。单位制社会时期,城市管理具体承载是“居委会”,后单位制社会时期,城市管理的具体体现是“社区”。“单位制”向“后单位制”的变化,“居委会”向“社区”的转换,既是中国改革开放给社会管理领域带来的重要变化,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在社会管理领域进行重大改革的标志,标志着中国城市社会为适应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对社会治理模式、治理结构、治理能力的变革和提升。 二是以“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来看,中国城市社区在权力空间转换上,经历了“国家”权力向“社会”权力的转换。“单位制”时期,城市社会管理是单一的行政管理,国家权力由街道办事处及其下属的居委会承载体现。社区管理体制的实施,使国家权力由以前的高度行政管理,逐步向居民自治管理和社会组织管理转化。这个转化过程,体现了中国城市社会治理模式和治理结构的创新。群众对社会事务更大范围、更广渠道的参与,有利于在政府主导下,整合社会力量实现社会民主管理,以体现社会公众的利益诉求,达到社区社会的良性治理。

因此,在中国城市社区建设中,无论是“单位制”向“后单位制”的转换,还是“国家”权力空间向“社会”的转换,所体现的是中国城市社会管理体制的巨大变革和巨大进步。社区建设,适应了新时期中国城市社会变化的需要,体现了中国特色的民主社会建设,有利于社会不同群体参与社会事务管理,表达和实现自身利益诉求,以达到社会团结、社会和谐的社会治理目标。

(三)中国城市社区研究视角的不足

多角度、全方位对中国城市社区建设进行研究,不但丰富了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成果,有利于形成中国特色社区建设理论体系,而且对于指导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实践起到了重要作用。尽管如此,面对社区建设的快速推进,仍有一些研究领域需要进一步关注,比如行政生态学理论对社区建设的指导,文化人类学理论对于和谐社区建设的有益借鉴,社区意识对社区建设的作用及其培育,等等,都有待于在社区建设实践中进行思考和关注。

经过近二十多年的建设实践,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和治理框架日趋完善,而这仅仅是实现中国城市社会良性治理的开端。在城市社区这个基本治理架构中,更多的是需要在上级党委、政府领导下,实现居民对社区事务的自主治理,建立良好的社区生态环境,包括和谐的人际关系、稳定的社会秩序、满足居民多样需求的便捷服务、丰富的社会教育资源、普遍的社会道德共识等等。而这些,相对于社区治理架构而言,更需要耐心和时间,这是社区研究和治理的核心所在,也是社区研究今后应予以更多关注之所在。

[14] 康曾.社区研究、城市史和美国地方史[J].王培清,译.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83(3):8-11.

[15] 夏建中.现代西方城市社区研究的主要理论与方法[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1-6.[16] 杨超.西方社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求实,2000(12):25-26.

[17] 张玉福.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的社区建设思想述评[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6):16-19.[18] 范会芳.社区理论研究:桑德斯的三种模式[J].社会,2001(10):22-23.

[19] 范小西.当代西方基层社会治理新理论及对我国社区建设的启示[J].晋阳学刊,2009(3)42-45.

[20] 夏建中.社会学的社区主义理论[J].学术交流,2009(8):116-121.

[21] 赵永春.中国城市社区设计理论创新问题研究[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1(3):42-45.

[22] 李江新.社区管理三大参与主体分析[J].学术界,2011(5):79-86.

[23] 谭晓辉,蓝云曦.论新形势下的多元共治社会管理模式[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6):46-49.

[24] 王飏.奥氏多中心理论及实践分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90-94.

[25] 刘伟红.多中心理论视野下的社区发展路径分析[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1(2):88-92.

[26] 王巍.国家—社会分析框架在社区治理结构变迁研究中的应用[J].江苏社会科学,2009(4):106-112.

[27] 李汉林,王琦,王颖,等.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转变时期中不同类型城市社区发展的社会学分析[J].社会学研究,1988(5):1-24.

[28] 谢建设,朱明.构建和谐社区的社会学思考[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7(2):72-75.

[29] 刘迎华.社区权力及其运行——S社区内的重要群体与社会事件分析[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55-62.

[30] 华政苗.街道社区综合治理信息反馈模式构想[J].当代青年研究,1992(2) :36-37.

责任编辑:师连枝

2015-09-06

滕方炜(1977—),男,河南鄢陵人,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工作人员,研究方向:人口社会学。

C912.8

A

1671-9824(2016)03-0100-06

猜你喜欢

理论社区建设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社区大作战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3D打印社区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