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某省属高校硕士研究生自主学习与自我认同状况调查分析
2016-10-28赵茜朱记伟�í�
赵茜++朱记伟�í�
摘要:文章对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主观因素进行了问卷调查,针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了统计和研究,得出了提高研究生自主学习和自我认知能力的建议,也为高校制定培养方案和导师指导学生提供参考。
关键词:自我认同;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52909(2016)04005005
认同焦虑问题是普遍困扰现代人的问题,在校研究生也不例外。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在青年学生中物质丰裕与精神失所的矛盾、人际交往的自由与孤独感之间的矛盾、追求个性发展与教育制度之间的矛盾影响学生内心的稳定,未来的不确定性会使人感到焦虑、孤独。如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同,从而顺利融入社会,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任务,也是透析教育价值的一个重要维度。
近年来,自主学习一直是教育和心理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在一定程度上从元认知、动机和行为方面积极主动地参与自己学习活动的过程,其核心为学生积极主动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学习[1]。研究生学习是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能够管理自己的学习行为,根据自身情况确立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式,以及实现对学习技能的运用和发展。
省属高校是指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为主管部门,并由其保障办学经费来源的高校。一般而言,省属高校的办学条件相对部属高校而言有所不足,故其研究生生源、培养条件、培养质量在某种程度上会与部属高校有所差别。省属高校作为我国研究生培养中一支数量庞大的高校队伍,其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关系到整个国家研究生教育水平。
为了解省属高校研究生自我认知及学习现状,笔者对西部某省属高校在读的200名硕士研究生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活动,以期更真实地了解研究生在学习期间的心理活动及存在的问题,寻求进一步提升研究生自我认知和学习能力的方法,同时通过此次调研活动展现学生心理的真实反映,希望导师、学校给予学生更深的人文关怀。
一、调查方法与对象
文章首先根据研究经验以及对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理论认识,从研究生自身的角度出发,对影响研究生学习质量因素进行抽取、提炼和分析,编制了初测问卷,并对初测问卷进行小样本预测及专家咨询,然后形成正式问卷。本次调查共发出200份问卷,收回问卷191份,其中有效问卷187份,有效率为93.5%。
二、问卷调查结果统计
1.选择读研的动机
在被调查者中,大部分学生考研的目标是积极、主动的,但也有部分学生受家长或周围环境的影响,考研的目的是被动的,其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积极在对待学习科研的态度中表现出来。从表1中看出,选项A、B的学生读研目的相对比较明确,读研是为了求知进取、自我提升以及加强自身科研优势,为将来更好的就业和实现自身理想抱负,该部分学生约占被调查对象的79.7%。另外,约有20.3%的同学选择读研是出于被动,有的是逃避就业压力,有的是受父母、社会关系的影响选择读研,读研的目的是盲目的。由于读研的出发点不同,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同,同时会给导师的培养带来难度,这些现实是我们不能忽视的。
2.读研期间的规划
问卷调查中关于“你对三年读研期间的学习与科研有无具体打算”问题(表2),有43.9%的受调查者对自己读研期间的学习科研工作有明确的规划,这部分调查者学习兴趣浓厚,并且学习态度积极。但是,有56.1%的受调查者表示由于受外界其他因素的干扰,对学习科研计划没有定性,或者不知如何规划,希望能得到导师或家长的指点。与上一个问题相联系后表明,有一部分研究生虽然其考研的目的是积极的,但并不了解研究生的学习性质,也没有做过认真的规划,在学习过程中仍是秉承着以导师为主体的思想,这将会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于考研目的被动的学生,虽然他们回避了本科时的就业高峰,但会在读研期间表现出没有目标和规划的被动状态,在未来同样还会面临更为严峻的就业压力。
3.每天用于科研的时间总量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3),有34.76%的学生每天用于科研工作的时间少于4小时,可见上述学生没有把学习放在首位。这部分学生不能安心于科研活动的原因各不相同,一些学生处于就业压力,想通过各种资格证来证实自己的专业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另一些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追求物质生活的丰裕,因此在读研期间自由支配时间较多的情况下会去做很多社会兼职来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准;还有极少数学生自我控制力差,因沉迷于网络游戏而荒废学业。
4.是否经常参加学术交流
学术思想的传播通常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著成文章,一种是直接讲授。比较而言,采用讲座的方式更有利于受众群体知识点的接收。为开拓研究生学术视野,高校都特别注重学术前沿报告、讲座或系列专题讲座的组织。但是通过调查发现,研究生听学术报告不够积极的情况普遍,学术报告在研究生培养中还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从问卷调查(表4)显示可见,只有52.9%的学生很关注学术活动并积极参加,很多学生还没有认识到学术报告的作用。然而,培养一流学生必须有一流的学术氛围。一所大学的学术氛围可以从两个方面勾勒出来:一是体现为师生参与学术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体现为学术交流的活跃程度,包括举办和参加各类学术讲座和研讨会。
5.在学习与科研过程中对你进步帮助最大的因素
关于“在学习与科研过程中对自己进步帮助最大的因素”(见表5)中,寻求导师或师兄师姐帮助的占80.75%,由此可见,在专业学习过程中以导师为中心的学术团队是学生主要的指导方式。结合现实情况来看,目前我国研究生管理主要采取导师负责制,学生读研期间接触最多的人群是导师及其团队,因此,导师不仅在学术上对学生起到指导作用,同时也会影响学生对待工作的态度及人生方向。
6.在研究生生活中感到最苦恼的三个问题
随着全民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曾经作为高层次人才的研究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惑。针对“学位论文压力大、经济困难、就业压力大、学校办学条件落后、导师水平不高、人际关系紧张、对专业没有兴趣、集体中缺少温暖、个人情感问题、同学间经济差距”10项中选出最苦恼的三个问题的调查显示,就业压力大、学位论文压力、学校办学条件是困扰研究生生活的主要问题。近年来,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在校研究生人数迅速增加, 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并没有大幅增长,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社会就业现实情况使部分研究生出现焦虑、烦躁等心理问题。同时,各校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出台了各种奖励政策,鼓励学生发表高水平文章,引导学生提高创新能力,积极参加高水平课题和竞赛。这些政策对研究生而言任务艰巨,容易形成心理压力。因此,在培养高水平研究生的同时,如何引导研究生正确地面对压力,积极调整自身状态,顺利地完成学业,是研究生教育目前需要关注的问题。作为高校应该认真分析问题,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三、提升学习能力和自我认同能力的建议
英国著名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认为,研究自我及自我认同的问题是为了充分认识自我认同这种个体性的活动与其话语场域之间的关系。
“反思性是对所有人类活动特征的界定”。其中,内在反思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反思过程将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反思过程使自我和社会贯通在一起,社会为自我的活动及意义提供了条件,使自我在社会活动中体会到自身存在的意义和自我解放的本质,并且推进对社会的改造[2]。
(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所谓价值观是人们关于社会存在的作用、意义,即关于社会存在的价值的总观点、总评价。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是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通过教育使学生建立起符合社会要求的生活目标和价值态度
是关系到社会发展前途的关键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郑重提出了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是高校研究生价值观培养的核心内容,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意义重大[3]。
人生观又称为人生价值观,是人们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和态度,通俗地讲,就是对人为什么要活着、人应当怎样活着的看法。人生观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也决定着人们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人生观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意识形态,它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不同社会或阶层的人们有着不同的人生观。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错误的人生观会让人误入歧途,执迷不悟;正确的人生观能确保一个人发展方向的正确性,会给人的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事实上,正确的人生观是为别人服务的人生观。为别人服务的人生观是真正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科学的人生观,是实现个人与社会的有机统一,且最符合人类根本利益和要求的人生观。因此,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有助于学习能力的提升,形成自我认同。
(二)努力提高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定义不断发生着变化,科技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单单是看能力或技能,而是潜力,也就是人的学习能力。只有学习能力强的人,才能快速适应不断变化的复杂的生存环境。学习能力强的人通常具备以下几个特点:强烈的求知欲望、敏锐的洞察力、较强的沟通能力、过硬的心理素质以及战胜困难的毅力。
首先,研究生学习能力培养主要是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4]。自主学习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学习能力,是在不断地学习、探索中锻炼出的才能。高级的学习能力不会自发地形成,需要有意识地向研究生传授有关学习策略的教育。当前我国研究生学习状况存在诸多问题,包括学习动力不足和自主性、创新性差问题。部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不高,不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导师日常工作繁忙,主要精力集中于科研、教学、论著创作以及高水平论文的发表上,不可能有大量时间手把手教导学生如何进行科学研究。但是,导师及其团队的工作是研究生学习的榜样,研究生必须进行有效的模仿,通过高效模仿导师如何从事科研活动,尽早将自己融入到导师的科研团队。
其次,要学会和导师进行沟通,让导师清楚地知道你在做什么。如果缺乏直接的口头沟通自己的想法的能力和信心,则可将语言组织成简洁的文档,每个月给导师提交1-2份读书心得或研究进展。通过上述方法使导师给出具体的意见,并且能给导师留下良好的印象。
最后,积极参加科技竞赛类活动。科技竞赛活动能调动学生的科研热情,同时训练和提高科学研究的能力。根据学校的科研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课题,结合学科特点,向培养单位的科研实践基地提出项目申请。由于选题是学生自选,往往有很强的探索热情和动机,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比较容易地实现知识迁移,释放创新能力,从而真正成为知识的探索者,产生创造性的科研成果。
(三)增强学术氛围,促进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即学术信息交流,指针对规定的课题,由相关专业的研究者、学习者参加的用于交流知识、经验、成果而进行的探讨、论证、研究活动,其目的是为了使科学思想、信息得到传播和交流,并通过学术交流在学术思想和学术创新上得到激励和启迪。学术交流的方式很多,对于在读的研究生,其形式主要包括学术会议、专题讲座、学术座谈讨论、进修深造、考察等等。
参加学术交流应做到“广、博、精”。广是指学术活动不要局限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应从多方面吸收知识,拓宽学术交流领域,从其他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中得到启示。博是指广博、包容,学术上本就主张“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不同学术观点、学派之争全属于正常的学术现象,因此,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应本着民主的思想,平等交流和切磋。精是指要参加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要积极参加国家、高校、行业知名学会举办的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此类活动往往会邀请行业知名学者来做报告,能够了解到相关专业的新知识,同时通过交流活动与参会的同行专家进行学术思想交流。
参加学术交流应提前做准备,做到有了解、有记录、有总结。首先,提前了解各种学术活动主办单位、会议议题、邀请的专家及其报告题目、会议日程安排。其次,参加交流会时应积极思考,勇于表达自己的问题和看法,积极参与主题交流会,努力将自己融入到学术氛围中去。最后,会后应整理交流总结,将参加会议的体会和心得做好书面记录。
研究生培养单位应加强学术交流活动的建制化、专门化,积极促进学术交流事业的繁荣。建立研究生学术交流项目专项经费,对积极参加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的学生给予经费支持。同时,将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纳入培养方案中;可在完成教学要求下计入相应学分;在学生评选奖助学金时对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交流并作大会报告的学生给予优先考虑或加分。
四、结语
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学科建设、导师队伍、教学管理、教学模式等各方面的因素,尽管研究生培养质量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但过程培养尤为重要。作为研究生培养单位,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氛围,在良好的文化熏陶下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兴趣,从兴趣中逐渐产生对知识的渴望,激发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通过研究生阶段的教育,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自身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导师的学术水平和指导能力对研究生培养质量有着深远的影响,导师不仅要在学习上,更要在思想上关心研究生,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学术魅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Zimmerman B J. A social cognitive view of self-regulated learning[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89,81(3):329- 339.
[2]邢媛,吉登斯.“自我认同”的社会哲学思想探析[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3):121-123.
[3]王晓晖.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求是,2012(23):32-35.
[4]赵蒙成.研究生学习力的特点与养成策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8):3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