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2016-10-27刘振林
刘振林
摘要:机械复制时代的来临,必然破坏了传统艺术的审美特征即“光晕”的存在,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冷静的对待艺术的发展,指出机械复制艺术时代的来临是社会发展必然要求。[1]机械复制技术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需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传统的艺术的创作模型和永恒性固然值得赞赏和留藏,永远成为那个时代的标志品。工业大生产时代的新社会必然出现与之时代相适应的新产品。
关键词:光晕;机械复制;传统艺术
中图分类号:J0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244-01
一、瓦尔特·本雅明
瓦尔特·本雅明(1892-1940)出生于犹太人富商家庭,年轻时曾在弗莱堡、慕尼黑、柏林和波恩研究哲学。德国20世纪重要的思想家、哲学家,是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与其学派代表人物布莱希密切交往并受到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犹太神秘主义理论的影响,阅读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深受马克思影响,将其发挥到极致。1933年纳粹上台,本雅明离开德国,定居巴黎;继续为文学期刊撰写文章和评论,1940年法国沦陷;本雅明南逃,在法西边境自杀,本雅明去世后,人们才逐渐发现它的价值和意义,并开始给予更多的关注。随后他的作品相继出版,声誉也越来越高,被誉为“欧洲真正的知识分子”。
二、创作时代背景
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及随后西方国家工业社会的普遍形成,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和复杂的经营方式开启了新的社会形态。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传统社会支架逐步被解构,传统社会元素逐步被新社会取代,传统绘画自印象派开始已经开始受到挑战。照相机的问世,逐步取代了绘画艺术的社会和人们生活记录功能。自20世纪以来,照相机、影等影像电子产品的广泛应。新兴科技电子产品的诞生对传统艺术的存在延续构成的重大的威胁。艺术要在新的社会中重新找到合适的存在形式。
照相摄影技术的日趋成熟,已被社会个行业广泛应用,从艺术行业分析,经典、独一无二的艺术品与日益满足人民精神需求相互矛盾。工业复制技术给艺术品带来革命性的变革,从此艺术品的大量复制开始应运而生,它取代了只能被某一个人或一些人观赏膜拜的古希腊雕塑等原作满足了大多数人精神所需和拥有。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成为了大群体的欣赏娱乐对象。
三、光晕
读《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书,“光晕”一词从开始就一直多次出现,贯穿全文。本雅明用“从时空角度所作的描述就是:在一定距离之外但感觉上如此贴近之物的独一无二的显现”解释他所独创的“光晕”概念。这是他在本书中的核心理念,阐述了传统艺术的原真性、膜拜价值和距离感。传统艺术是独一无二、权威性,有即时即地性,称之为精英艺术。“光晕”是传统艺术相对于现代机械复制艺术而言,也是其根本区别所在。“光晕”随着机械复制艺术的到来而逐渐消失,现代艺术的展示价值取代了传统艺术的膜拜价值,使艺术失去了权威性性,走向了世俗化,产生质的变化。
“光晕”指作为传统艺术基础的膜拜价值。书中提到:我们知道最早的艺术作品起源于为仪式服务———首先是巫术仪式,其次是宗教仪式。重要的是,同它的灵晕相关的艺术作品的存在从来也不能完全与它的仪式功能分开。”在传统艺术中“复制”和“创造”是一对矛盾、极不相容的概念。“创造”本身即含有无中生有,不可重复之意,而“复制”却是以摹仿、重复和替代性为其特征的。由于传统艺术的不可复制性,面对许多古典的艺术品,大多数普通民众是不可以轻易接近的,更谈不上领悟其中的光晕,它的价值不是用来展览的而是具有崇拜性。因此在富有光晕光环下的传统艺术品,必有其独一无二性和膜拜价值。
“光晕”传统艺术的审美特征。传统艺术的审美特征包含了它的膜拜性、独一无二性和永恒性,现代复制技术手段运用,大量艺术品批量复制,这样,原作的唯一性与权威性就丧失了,环绕它的光晕也就消失了。本雅明指出,这就是复制艺术对“光晕”艺术的取代。
四、光晕消失,新的艺术存在形态诞生
机械复制时代的来临,必然破坏了传统艺术的审美特征即“光晕”的存在,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冷静的对待艺术的发展,指出机械复制艺术时代的来临是社会发展必然要求,新的社会形态下,人民的思想和物质需求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现代人类具有强烈的使物品更容易接近的愿望,就好像他们希望通过掌握每件实物的复制品来克服其独一无二的思想倾向一样。这就必然使“光晕”消失。“光晕”失去的并非艺术作品的艺术性本质,而是一种观念,它是在旧的艺术观念在受到挑战,而新的艺术观念尚未建立之时而被突显出来的艺术观念,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就这种观念是可以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的,因此是不会影响艺术的真正价值的。
“复制”一词自古含有贬义之意,复制被人们赋予了抄袭,无创新的头衔。本雅明对于“光晕”的消失带有惋惜之情,但并没有对工业时代带来的机械复制技术排斥,而是以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待和接纳它。“由于对艺术品进行技术复制方法具有多样性,这便使艺术品的可展示性如此大规模地得到了增强,以致在艺术品两极之内的量变像在原始时代一样会使其本性的质得到突变,就像原始时代的艺术作品通过对其膜拜价值的绝对推重首先成了一种巫术工具一样”从文中可看出,本雅明对这种机械复制艺术带来强大的展示效果是给予肯定的。“机械复制”理论实质上是以一种技术观来看待艺术在现代社会发生的裂变。由于“光晕”的逐渐消失,大众文化艺术迅速登上历史舞台,各种经典和现代艺术品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阻扰出现在大众面前,不断强化它的展览意识,削弱艺术品的崇拜价值,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潮流。
五、机械复制时代的必然到来
本雅明亲身经历了艺术在技术革命中所发生的裂变,并成为了机械复制艺术时代最早的思考者,尽管他的思维仍会停留在浪漫派思想家惯有的套路中即对传统艺术的膜拜之中,但同时也对机械时代的复制艺术给予肯定,对机械复制艺术抱着積极的态度。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了我们带来了“震惊 ”。艺术品的复制从希腊人对铜钱的复制到各种名画的模仿已及手工工艺品的复制生产,有着漫长的历史。但只有机械复制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机械复制技术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需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参考文献:
[1]《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德)本雅明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