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我国高校《科技史》课程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2016-10-27李翔

人间 2016年25期
关键词:科技史困境高校

摘要:在高等教育中,科学技术地位的重要性愈加明显。因此,推进高校科技史教育的发展十分必要。但是由于我国高校开展科技史的教学时间较短,来自教师队伍、学生自身以及社会方面等因素的限制,导致目前存在一些教育阻碍。本文从研究高校的《科技史》课程教学出发,发现其目前存在的困难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科技史;教学;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196-01

一、引言

科学技术史(后简称科技史)研究的是其内在联系、规律以及与社会各因素的关系问题,它是一门横跨多学科、文理性兼具的交叉性学科。由于科技的兴起以及影响日益增大,使得科技史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并且在以萨顿为首的学者的努力下,科技史研究得到长足发展。

人才助力科技的发展,教育又推进人才的培养。当今,我国高校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培养科技人才的重任,因此,高校需要对科技史教育的发展更加关注。国内的科技史教学工作还处于发展初期,尽管近些年得到越来越多的发展,但是在高校,科技史教学的地位却每况愈下。虽然目前几乎所有综合性大学都设有科技专题史、通史课的内容,但是科技史招收和培养的对象主要是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了解该学科现状与发展的人并不多,甚至不少在高校的本科生对科技史专业也较为陌生,同时科技史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也十分薄弱。[1]所以如何推动高校《科技史》课程教学的进步与完善,是目前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目前《科技史》课程教学的困境

1.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模式单一。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其执教能力关系到教学质量的优劣。但是目前科技史专业的师资力量较薄弱,相当一部分教师教学观念陈旧,缺乏科技史专业知识,一些教师专业素养不足,只能对着教材照本宣科,出现“一言堂”的局面。同时教学体系的选择困难,如果按科学技术发展的时间顺序讲,每门学科体系就很难顾及;如果按学科体系来讲,每个时代科学技术的阶段性又没体现出来。[2]加上学校配置的教学工具不足以适应当下的教学环境,使得教学手段落后、模式单一,导致教师无法开展适当的教学工作。

2.学生能力不足。学生的知识背景、专业方向等参差不齐,学习能力不足,这种“先天”知识构造导致他们缺乏理解《科技史》课程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和相关能力,加上他们认知能力有限,理解一些科技史内容时只浮于表面,不能深入理解并加以思考。同时学生对学习科技史的兴趣不足,认为科技史内容比较枯燥乏味,这样造成课堂参与度差,教堂教学难以开展。

3.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学校缺乏对于《科技史》课程进行直观教学的教学工具,空讲理论不利于学生理解;学校安排的教学课时有限,教学内容繁杂,教学内容无法完全兼顾;各学校科技史教材普遍较陈旧,适用于当下教学的教材较少,对新的知识和发现没有适时更新。现行教育体制下的文理分科使得科技史教学无法深入。中国“重实用、轻理论”思想根深蒂固,科技史教育的综合功能还没能充分发挥。社会没有引导全民参与学习科技知识,缺乏对科技的宣传和教育;科技类公共设施匮乏,相关单位机构没有认识到建设科技类设施的引导价值和教育意义。

三、应对困境的对策

1.教师要提高自身能力,转变课程形式。教师提高自身能力是改善《科技史》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背景等状况,在教学方法上有针对性。调整教学思路,选用合适的教材,对教学内容合理取舍,使教学详略得当。创设直观教学,展示教学内容相关资料和相关装置;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组织参观科技文化教育基地等科技场所;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在教学上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在课上与课下展开互动,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在互动中实现教学相长。结合试卷以及实践性活动对《科技史》课程的学习做出综合评价的考查。

2.学生要主动学习,转换课堂角色。合理利用相关的科技史教材,温故而知新,弥补自身在学习《科技史》课程中知识的不足,同时把握新旧知识之间以及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主动查阅科技史的相关著作和资料,浏览数字化图书馆、网上报刊和数据库,同时通过参与课堂讨论以及课外互动,转换课堂角色,讲学并用,成为科技史课堂真正的主体。通过进行主动学习。

3.社会要予以支持和重视。学校要加强科技教学设施的建设,为学生营造学习科技史的直观氛围;还可以访问科技单位、邀请专家到校讲座等;在课程设置和学时安排上要适度倾斜,给《科技史》课程的教学一定空间,并大力建设其教学师资队伍。教育改革要紧随时代的步伐,对于科技史教育改革要愈加重视。政府的相關单位应积极建设科技类公共设施,如建设宣传栏宣传科技史,在公共场所展示科技家的肖像、事迹回顾重大科技史实等,同时政策也要相对地向科技教育方面倾斜,鼓励该学科的发展。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开展公众科技史教育,做好科技传播与普及工作,鼓励全民参与学习科技知识。从正面普及科学知识和宣扬科学精神,引导大众认识到科学技术的两面性。

四、结语

总体上讲,科技史教学在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特殊的功能。科技史能打破文理隔阂,沟通“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之间的联系;能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批判精神。③只有我们充分认识到科技史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目前存在的教学困难以及更加积极地去解决这些问题,它才能为我们的发展和进步带来更多更有用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衷海燕.跨学科教育与田野实践的结合——论科技史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模式[J].广西教育,2011,(15):107

[2]魏晓娅.构建科学技术史开放式的教学模式[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21(Z1):66-68

[3]李建珊,罗玉萍.关于高校科技史教学的精神向度[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5(4):74-78

[4]萨顿.科学史与新人文主义[M].陈恒六,刘兵,仲维光译,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5]夏劲.科学技术史教学的功能与方法[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6,(3):69-71

[6]魏继萍.科技史教学方法浅析[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S1):158-159

[7]尹晓冬.关于科学技术史课的教学探讨[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3,11(3):52-54

作者简介:李翔(1992-),男,汉族,河南郑州。硕士,陕西师范大学,研究方向:环境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

猜你喜欢

科技史困境高校
硝板上的文明——漫谈千年运城盐池科技史
统编初中历史教材科技史教学探究——以两次工业革命为例
困境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