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核心素养的结构模型研究

2016-10-27王春妮

人间 2016年25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思维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168-01

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我国建立教育质量标准的基础与核心,是在国家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理念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学生必须达到的能力素养,也是我国教育领域与当前倡导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国际教育改革形势相接轨的重要环节,在我国的基础教育阶段建立学生核心素养模型能够促进基础教育阶段教育质量标准的整合、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改革评价方式、推进政府教育问责。

一、核心素养语义内涵分析

(一)素养。“素养”它是一个人内在的稳定品质,是一种内在涵养,是倾向于心灵范畴的独特判别,是综合了知识、能力、行为习惯等各方面人格化特征的集中反映。

(二)核心。所谓“核心”,指向事物本质,对事物全局起支撑性、引领性和持续促进发展的作用。

(三)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一词,是指学生借助学校教育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日本學者恒吉宏典等主编的《授业研究重要术语基础知识》一书中提到,核心素养指“学生在学校教育的学习场所习得的、以人类文化遗产与现代文化为基轴而编制的教育内容,与生存于生活世界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作为关键能力的内核”。核心素养是作为客体侧面的教育内容与作为主体侧面的学习者关键能力的统一体而表现出来的。因此,核心素养不是先天遗传,而是经过后天教育习得的。核心素养也不是各门学科知识的总和,它是支撑“有文化教养的健全公民”形象的心智修炼或精神支柱。决定这种核心素养形成的根本要素,在于教育思想的进步与教育制度的健全发展。因此,完全可以说,核心素养就是基础性素养。基础性是核心素养的最根本特性,把握住基础性。才能把握住核心素养研究与发展的命脉。

二、建构学生核心素养的模型

近年来,随着世界教育改革浪潮的推进,世界各国地区与国际组织相继在教育领域建立学生核心素养模型。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四大支柱,到经合组织概括的“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人与工具”三方面核心素养体系,再到欧盟倡导的“母语、外语、数学与科学技术、数字素养、学会学习、社会与公民素养、主动意识与创业精神、文化意识与表达”八大核心素养,都为我们深化教育改革提供了可供参照的框架和方向。

在此,笔者通过借鉴各组织机构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分类,建构出一个平面化的学生核心素养结构模型,如下图所示:

整个结构模型所展示的学生核心素养由六部分构成,由下往上分别是身心素养、专业素养、人文素养、信息素养以及思维素养,越处于下层的素养对于学生来说越具有基础性,也越容易培养。

三、核心素养构成要素的分析

(一)思维素养。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维训练,是长期以来被忽视的一个问题。应该培养学生三种主要的思维能力:一种是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是科学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基础,它强调严格的推理和论证。一种是形象思维能力,这是非逻辑思维的一种,其他还有直觉思维、灵感和顿悟等。这种思维能力虽然不像逻辑思维那样严谨,但容易激发创意。最后一种是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有机组合,一般在创意的萌芽阶段,多采用非逻辑思维;在创意的完善阶段,应采用逻辑思维。创新思维有助于打破心智枷锁,获得突破性解决方案。

(二)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网络时代的基本能力,是人们对信息的获取、加工、利用、创造的能力。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尤其要重视对信息的选择、加工与交流,要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意识,交互作用地运用社会、文化、技术资源的能力。包括运用语言、符号与文本互动的能力,如阅读素养、数学素养;运用知识、信息互动的能力,如科学素养;运用科技互动的能力。其中,写作是最重要的信息素养之一。

(三)人文素养。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未来的社会一定是向着更加文明的方向发展,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现代公民。而其中民主与法制意识、人人平等意识、正义感尤为重要。此外人文素养还包括诚信、礼貌等基本素养。

(四)专业素养。专业素养主要指人人都应该具有的一技之长。它包括系统的知识结构、扎实的理论根底以及精深的专业知识。同时还需具备不断注意知识更新的能力,有计划、有目标地培养他们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并逐渐得到提高。这是应社会分工的需要,未来的社会分工只会越来越细,因而也越来越强调分工与协作。因此,每个人都应该是独特的人,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各种专长的人有机组合在一起,才能完成各种复杂的任务。

(五)身心素养。身心素养可以说是整个结构模型中最基本的素养要素,也是后天最容易教育习得的。它所指的不光是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面对挫折、逆境的心理承受能力。健康的身体、积极的心态、平衡的情感对当今社会下的每一个个体而言,都尤为重要。

四、核心素养评价标准体系的建构

(一)概念界定。核心素养评价标准,是指衡量和判断核心素养价值高低所依据的基本准则与标尺,是一系列经过系统化了的能够反映学生核心素养的指标集合;它能反映学生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状态,并确保该评价标准能科学、有效地收集学生成长信息,从而对学生整体发展状况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

(二)评价标准体系建构的具体步骤。

欧盟委员会在“ET2010计划”的2010年进展报告中指出,虽然母语、外语、数学和信息技术已经纳入全部成员国的传统考试范围,但应该警惕那种认为将相关科目纳入考试范围就能够落实对各项核心素养的评价的想法,因为态度、动机、性向等核心素养中的关键要素是无法通过传统考试进行充分评估的,特别是8项核心素养中的一些跨学科素养也无法使用传统方法评价。因此,核心素养相比分科知识具有更强的综合性、情境性、内隐性和适应性等特点,这是造成其评价困难的原因之一。所以为了更好的对学生核心素养进行评价,我们需要构建一个评价标准来进行支撑。

作者简介:王春妮(1990-),女,汉族,海南海口,硕士,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课程与教学论。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思维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