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数学学案要素探讨

2016-10-27阿依尼沙·阿布迪仁木

人间 2016年25期
关键词:个性自主体验

阿依尼沙·阿布迪仁木

摘要:一般领导关注的是教师的教案,而忽视学案设计。在一堂课的几个具体环节中,如何实现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个性化学习、体验性学习等几种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则更需要缜密探讨。

关键词:自主;合作;个性;体验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149-01

所谓“学案”,是把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教师编制的用于指导学生学习的设计方案。“学案”与“教案”的一字之差,就表明了在教学过程设计中,由重教师的“教”变成了重学生的“学”,这充分尊重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改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尝试合作学习,鼓励个性学习,提倡体验学习。

一、引导自主学习

学习过程的第一个环节是“自学”。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根据学案中老师设计的问题,通过自学教材及其他资料,解决老师针对学习内容而提出的问题。从而获取新的知识,完成新知识在旧知识基础上的主动建构。在自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愿望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愿望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学生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也就不会深入的去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的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学生不敢甚至不愿提出问题,人云亦云,不懂装懂,这与课程标准中“学生的数学活动应当是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相悖,因此,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尤为重要。

而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充满了“奇思异想”,在教师看来有些甚至是荒谬的,但请注意,千万不要轻易下结论,不妨把问题抛给同学们,让他们通过讨论来获得最后的结论比起教师简单的肯定或否定有价值得多。尽管学生的质疑问题给教师的课堂调控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一个明智的教师应该明白,他的每一次质疑,都闪烁着他思维的光芒,包含着他在学习的旅途上创新追求的努力。对勤于质疑和提出有一定价值的问题的学生应当及时表扬,使学生们逐渐形成质疑光荣的观念。

二、尝试合作学习

在学习过程的第二个环节“小组学习”中,每名学生充分发言,小组成员交流自学成果、独特体会,讨论自学过程中个人的困惑,全组成员团结协作,研究问题,解决困惑。如果这个环节是教师讲解,学生可能存在畏难情绪,而在学生的合作交流中,由于学生年龄相近,思维方式有很多共性,学生之间相互讲解,更易于互相接受,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由于学生人人均有发言机会,他们全员参与,交换看法,反刍知识,更易于知识的消化吸收。老师在学生的练习、讨论中进行倾听、询问、答疑或诱导点拨,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提供不同的服务。学生是主角,老师是他们的合作者,是他们的服务生。这样一来,通过小组间的合作性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真正能做到优秀生借机提高、中等生借机进步、学困生借机学懂。整个小组进而全体学生得到整体提高。

三、鼓励个性学习

个性化学习就是教师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依据,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实际发生的学习情境,运用个性化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指导、培养,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自由地展示自己的个性潜能,并找到适合自己才能发展的独特领域,使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都能发展。

如何指导学生有个性的学习呢?这就渗及到了“个性化”的学案问题。

1.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让学生参与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是实现个性化教学的前提。在实施个性化教学中,应首先从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入手,从而实现学生个性地发展。

2.灵活自主地选择。①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因为学生的数学学习的程度、爱好性和缺陷的不同,达到数学知识的“补救”与完善,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内容,能做到“有的放矢”,促进其兴趣的激发。②自主选择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达到数学学习成功的过程完善,良性地采取与提高学生在学习数学和解决学习困难中的相应的策略与能力,增设了数学学习成功的方略平台。③自主选择作业练习。作业练习是巩固学习数学知识的一项基本措施,自主选择留给学习自我“查漏补缺”,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协调发展。

四、提倡体验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里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 为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征,引导学生开展拼一拼、做一做、折一折、画一画等各种有趣的活动,变教数学为学数学,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在学生内心深处蕴含着强烈的学习天性,教师应该合理引导,把学习的快乐释放出来。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既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可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使学生真正体验数学的魅力.

要引导学生广开思路,重视发散思维。教师要精选一些典型问题,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猜想、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不同气质的学生因人施教,对“兴奋型”学生可采用“以忙制动”、“以动制动”等方法。根据他们反应快、愿意表达自己看法的特点,多提问,多让他们发表意见,多让他们操作、演示;让善于思考又不爱发言的“内向型”学生发表不同看法;让积极发言又常丢三拉四的“活泼型”学生讲清算理,分析算式;让机灵沉着又稳重内向的“安静型”学生说一说别人讲得对不对,并加以补充等等。这样围绕教学内容和要求,根据学生气质差异因人施教,既有统一要求,又能发展学生的个性,使他们的长处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胡晓杨.新课改背景下的作业批改[J].教学与管理,2004(16)。

[2]边玉芳,蒋芸.作业展示性评价:学生学业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3)。

[3]姚利民.有效的家庭作业策略[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06)。

猜你喜欢

个性自主体验
浅谈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实效性
“以学习为中心”的Checkouttime板块教学实践
语言表达重“个性”
让学习在复习课中真正发生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习作的教学策略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个性化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