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中东路事件之原因

2016-10-27崔洪斌

人间 2016年25期
关键词:张学良蒋介石苏联

摘要:中东路事件的原因主要有:奉系军阀反苏反共政策的影响、蒋介石挑动张学良“打”、张学良错误地估计了对外形势和苏俄整体实力。这一事件致使东北亚地区的战略格局发生变化,使东北地区抗衡日本影响的力量间接失去,从此日本一进步加快了对中国侵略的脚步。

关键词:中东路;苏联;蒋介石;日本;张学良

中图分类号:K2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062-02

1929年的“中东路事件”,是张学良掌握东北政权时期所发生的具有国际影响的重大事件。

中东铁路是沙俄侵华的产物,它是根据1896年沙俄同清政府签订的《中俄密约》,由两个签约国家共同修建的。中东铁路主要有三条线路。主线是指从满洲里经哈尔滨到绥芬河的干线,与俄国境内的西伯利亚大铁路相接,后来又修筑了从哈尔滨至满洲里和哈尔滨至长春的中东路支线。由主线和支线组成的中东路于19世纪末开始修筑,20世纪初开始通车,贯通中国东北三省而与俄国境内的西伯利亚大铁路相接的“丁”字形铁路。它全长2800多公里,全部由沙俄控制,是沙俄政府侵略、控制、独占中国东北,对东北进行经济、政治和军事侵略的工具与基地。

1917年十月革命后,中东路由协约国监管。1922年10月结束监管,又由苏联单方面接管。1924年5月中苏达成了建交协议,签订了《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规定中东路为纯商业性企业,由两国在均等原则上共管,直至中国政府赎回为止。同年9月,苏联又同中国东北当局签订了《奉俄协定》,规定中东铁路无偿全部交给中国的期限,从旧俄时代规定的八十年缩短为六十年,并在此期间内允许中国赎回。从此以后“中东铁路”改由前苏联控制。

1929年5月27日,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地方政府派武装军警包围苏联领事馆,并捕去39名苏方人员。这就是“中东路事件”的前奏。7月10日东北地方政府再次派出军警查封了苏联远东贸易局、炼油局、商船局、商业联合会,逮捕上百名苏联员工。这就是所谓“收回中东路权”事件。对此,苏中两国政府先后与7月17日和7与24日宣布断交。苏联宣布对华断交后,在军事上积极采取行动,开始在中苏边境制造紧张的形势,寻衅开战。不久,中苏边境持续了三个多月的武装冲突,后终因中方军事上的节节溃败而不得不完全按照苏方提出的条件,与苏联签订《中苏伯力会议议定书》。议定书签订后,中东路战争结束,中东路恢复原状。中东路事件的原因主要有:奉系军阀反苏反共政策的影响、蒋介石挑动张学良“打”、张学良错误地估计了对外形势和苏俄整体实力。

一、奉系军阀反苏反共政策的影响

俄国十月革命后,在世界上建立起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促进了各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壮大,进一步打击了资本主义社会。此时,资本主义社会开始联合起来,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反苏反共的浪潮,而中国的地方军阀也加入到了反苏反共的阵营中。张作霖是奉系军阀的统帅,一贯的反苏反共。他虽然于1924年9月与苏俄签订了《奉俄协定》,但他并不是真心与苏联合作。1927年4月,张作霖主政北京时,就派出军警闯入苏俄使馆,搜查了中共北方区北京地委会所在地、中东铁路办事处、远东银行及庚子赠款委员会等地,收缴了大量的共产党文件和书刊,并逮捕杀害了中国共产党北方的领导人李大钊。张作霖这一行为对后来的东北地方当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使中苏外交关系进一步恶化。张学良在继承父业后,受到父亲的影响,并没有改变反苏反共的基本政策。但张学良对中国共产党缺乏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有的仅是对苏联的视。因此,在张学良宣布服从国民政府统一领导时,贯彻执行的是蒋介石的反苏反共政策,最终导致“中东路事件”的爆发。

二、蒋介石挑动张学良“打”

在一次讨论东北及西北外交问题的会议上,蒋介石坚持对苏取强硬态度,武力接管中东路,防止“赤化”,甚至与苏断交,在所不惜,一旦中苏开战,中央可出兵10万,拨几百万元军费。会议决定收回中东铁路,驱逐所有俄籍人员之共产主义者的方针,并迅即付诸实行。①由于蒋介石的极力推动和支持下,张学良发动了中东铁路事件。但随着战争打起来后,蒋冯第二次战争也相继爆发,其他反蒋势力蜂拥而起。蒋介石和国民政府忙于内战,未能兑现“可出兵10万,拨几百万军费”的承诺,致使张学良以东北一隅之兵力,对抗苏联全国之力。最终,东北军惨败,张学良只能满足苏方的要求,恢复中东路原状,从东北地方的角度与苏方达成停火协议。

蒋介石挑动张学良武装收回中东路,其目的是多方面的。正如史学家郭廷以将其意图概括为三点:“一反俄,二讨好英、美,三收回利权。”②既通过张学良与苏发生冲突来收回中东铁路,又迎合了列强反苏的需要;既可以把东北地方实力派张学良跟南京中央捆绑在一起,又增加对抗冯玉祥的取胜的实力。真可谓,南京政府挑动张学良收回中东路是蒋介石的一石三鸟之计。

三、错误地估计了对外形势和苏俄整体实力

张学良想收回中东路主权,维护国家民族利益,完成前人未能完成的大业,但是,他却错误地估计了对外形势和苏俄的整体实力。一时对日本“币原外交”抱有幻想。1929年3月,在英、美列强压力下,日本被迫从山东撤兵。6月3日,日本承认国民政府。田中内阁因皇姑屯事件受到反对派的攻击,7月1日倒台。新内阁对东北局势采观望态度,这时,币原重喜郎又任外相,并代理过首相。1924年币原对华外交政策披着尊重中国主权、日中“经济提携、共存共荣、以合理方法保护日本在华权益的伪善外衣”,被称之为“币原外交”。此时,张学良误以为这是日本终将遵守国际条约的约束的表示。二是错误地估计苏俄的整体实力。住哈尔滨的东省特区长官张景惠、中东铁路督办吕荣寰和特别区教育厅厅长张国忱等人向张学良片面反映了“苏俄自革命以来,内部不稳定,内忧颇多,军队软弱不堪一击,如以兵力威胁,苏俄绝不敢出兵还击等。”③从中误导了张学良,影响了张学良的策略选择。据张国忱回忆:“当时社会舆论要求接管中东路,吕荣寰感到很为难,最后决定孤注一掷,准备用武力接收。吕荣寰将此计划备文送呈东北政务委员会请示,沈阳方面对此事有两种态度,元老派持保守意见,如张作相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壮派都同意采取武力接收办法,如张学良的机要秘书邹尚友等。张学良本人倾向少壮派。当时势均力敌,意见相持不下,最后张学良说听听张国忱的意见。……我想这事非同小可,于是写了一个书面材料,主要叙述几年来苏方对中东路的态度,一味拖延,现在只有用强制接收办法,可以利用白俄,必要时用武力……军队方面不至于冲突到打仗,因为它是社会主义国家不能侵略,但我们应该准备”④。张学良则深信他的情报人员的报告,使他更加倾向于用武力收回中东路权。同时,当时苏联正受到西方国家的仇视,在国际上也比较孤立,宣称不侵略别国,它的行动不会得到别国认同和支持的。因此,张学良在听信了各方面的报告中,认为苏联此时此刻无力进行反抗,这才决定强力收回中东路,从而导致了本不该发生的中苏边界武装冲突。

中东路事件对中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张学良收回中东路主权的要求是合理的,愿望是美好的,体现了他一贯的爱国主义思想。但由于反苏反共思想的存在和战略判断上的严重失误,导致东北军迅速溃败,致使东北亚地区的战略格局发生变化,使东北地区抗衡日本影响的力量间接失去,从此日本一进步加快了对中国侵略的脚步。

参考文献:

[1]申晓云.中东路事件新探[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2(06)

[2]崔萍.中东路事件前因后果再认识[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6)

[3]高世伟.中东路事件之原因再认识[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

注释:

①《张学良年谱》(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1996年版,第374、375页。

②郭廷以.《中国近代史纲》,中文大学出版1979年版,第605页。

③《中东路事件及中苏战斗的经过》,《1929年中东路事件内幕》,《文史资料选辑》第三十七辑(总第一三七选辑),中国文史出版社2000年版,第12、13、41页。

④张国忱:《张作霖父子当权时对苏关系和中东铁路内幕》.《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7页。

作者简介:崔洪斌(1991—),男,黑龙江黑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共党史。

猜你喜欢

张学良蒋介石苏联
张学良:新旧动能转换绝非一日之功
张作霖竟然这么帅,比张学良颜值更高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张学良六爱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
挥之不去苏联人心态
关于苏联解体:你所了解的一切都是错的
蒋介石为八路军改名的真实目的何在?
张学良谈『西安事变』
叶剑英与蒋介石分道扬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