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对妙玉形象的几点思考

2016-10-27赵君英

人间 2016年25期
关键词:结局妙玉形象

摘要:妙玉是曹雪芹塑造的一个关键人物,关于她的形象存在诸多争议。这一形象寄寓了曹雪芹的审美理想,传达了他对美好品格的赞美。本文就该形象关注较多的三个方面:第一,与宝玉之间的关系;第二,与黛玉的表现理想是否契合?第三,“迷”一样的身世,提出自己的认识与思考。

关键词:妙玉;形象;理想人格;结局

中图分类号:I207.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008-01

妙玉是曹雪芹塑造的关键人物,在“金陵十二钗”中名列第六,地位仅次于史湘云,凤姐也位列其后,如此排名顺序是颇具深意的。妙玉在《红楼梦》中出场的次数并不是很多,前八十回提到她的共有五回,正面描写两回,其他的均为侧面描写。着墨不多,其孤高狷介的品性却力透纸背,对妙玉的研究论著甚丰,本文就其中关注较多的三个方面提出自己的思考。

一、与宝玉之间的关系

妙玉与宝玉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很多学者认为妙玉是爱慕着宝玉的,“冒雪乞梅”,这一节一直被当作妙玉爱慕宝玉的证据,李纨、黛玉的话也可多少推知妙玉的这种情愫。梅花象征高洁,在诗词中一直有着特殊含义,妙玉在为宝玉攀折梅花时确实是用心的。文中描述梅花“或如蟠螭,或如僵蚓,或孤削如笔,或密聚如林,花吐胭脂,香欺兰蕙,各各称赏”,显然这支梅花是经过精心挑选的,但在送出时妙玉怀着的心情更多的是对知己的敬重,而无狎邪之思,并不像后四十回处理的那样带有“不洁”的意味。

另外“飞帖叩芳臣”一节,在大观园中,妙玉看中的人,或被当做知己的寥寥无几,她与邢岫烟做过十年邻居,但通过岫烟之口:“他未必真心重我”,可知真正被妙玉当做知己并非易事,而宝玉作为妙玉少有的知己,在生日当天送来字帖也无可厚非,从“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几个字中也可看出,他对宝玉十分敬重。

后四十回的“妙玉坐禅寂走火入邪魔”一节更不能作为妙玉爱慕宝玉的证据,俞平伯先生在谈到后四十回批评道:“高氏对书中人物底性情都没有一个概括的观念,只是随笔敷衍,所以往往写得不知所云,亦不但宝玉一个人。[1]”非但宝玉如此,红楼中的诸多人物形象也存在前后不一的情况,妙玉也是如此。“后四十回那个矫情、轻浮,最后遭劫被污的妙玉,与前八十回孤高狷介、不同凡俗的妙玉相比,可以说是神情全非,判若两人。[2]”前八十回,曹雪芹在塑造妙玉时,注重人物的品格与才华。清代的陈其泰讲道:“世俗之人,横一团私欲于胸中,便处处以男女相悦之心,揣摩书中所述之事。如妙玉之于宝玉,亦以为迹涉狎昵,真隔尘障千百层,无从与之领略此书旨趣也。[3]”

笔者认为,从前八十回的线索来看,妙玉对宝玉的情感更多的是将宝玉当作自己的知己,如有爱慕,也并非后文描述的狎邪之思。

二、“阆苑仙葩”与“槛外人”

妙玉与黛玉性情相仿几乎已成定论,甚至有学者认为妙玉就是修身世外的黛玉。从身世来讲,两人同出身读书仕宦之家,自幼父母早亡,寄人篱下;从性格来讲,一个“孤高自许,目无下尘”,一个孤傲成性,“万人不入他的耳目”;从命运来讲,两人都有着悲剧的结局。由此看来,妙玉黛玉确实形同一人。但两人确有着“质”的不同,原因有二:

首先,从作者的创作意图来讲,红楼梦中的人物众多,兰上星白编的《红楼梦人物谱》共收七百二十一人,主要人物也有几十人,且性格各异。黛玉与妙玉同属“金陵十二钗”,是作者想要塑造的关键人物。作者在塑造四大丫鬟晴雯、袭人、紫鹃、麝月时,还比较注重他们之间性格的差异,晴雯豪爽正直、袭人温柔和顺。因此,在塑造关键人物时,不大可能塑造两个一模一样,没有任何区分度的形象。

其次,两个人所代表的理想不同。黛玉原为绛珠仙草,为了报答神瑛侍者,幻化成人,说明了她不一样的身份;在判曲《枉凝眉》当中也写道:“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称她为阆苑仙葩,并非来自尘世。因此在塑造黛玉这一形象时自然带有几分仙气,强调她与世无争、孤高自傲的品性。而妙玉“带发修行”,为佛门中人,她是曹雪芹的理想人格。通过妙玉,表达了他赞赏不为世俗束缚的女尼,蕴含着惊世骇俗的思考。

总之,在塑造黛玉、妙玉两人时,黛玉代表着曹雪芹的处世哲学,要超脱尘世,不与世人同流合污;而妙玉则象征着作者的理想人格,要有魏晋文人的气度。

三、“迷”一样的结局

妙玉的身世与结局一直是个“迷”,她的结局如何,“判词第六”和《世难容》曲子,隐晦的给出了答案。

书中的判词,预示了妙玉的结局——终陷淖泥中,曲词略显具体。因两者较为隐晦,虽知结局遭遇不测,但并未指出妙玉如何“风尘肮脏违心愿”,如何“遭泥陷”。后四十回的续作者给出了一个答案,强盗劫持了妙玉:

那知那个人把刀插在背后,腾出手来将妙玉轻轻抱起,轻薄了一会子,便拖起在背上。此时妙玉心中只是如痴如醉。

这个结局虽使《红楼梦》归于完整,但对于这一结局,很多学者持有异议。认为它并不符合作者曹雪芹的创作思想,曹雪芹在塑造妙玉这一形象时,赋予了妙玉“美如兰”的气质与“阜比仙”的才华,写妙玉“未必空”,应是他所渴望的清净超脱的境界,被尘世的环境打破。

续书作者,从他的叙写的后四十回来看,他维护的是封建礼教,主旨在于“福善祸淫”,他对妙玉的指责非议,也都与她心中的“情”有关,作为一个出家人,应“一念不生,万缘俱寂”,谨守清规戒律。故对妙玉百般诋毁,写她“走火入了魔”以至于被劫,造“轻薄一番”不算,还“如痴如醉”。“如痴如醉”这四个字对于一个尼姑来说,意味着六根不净,尘缘未了,这样的结局会让读者觉得妙玉是咎由自取。

关于后来妙玉的遭际,扬州靖氏藏本有批语显示:

他日瓜州渡口,各示劝惩,红颜固□屈从枯骨,岂不哀哉!

批语尽管不全,但是透露了曹雪芹构想中妙玉的结局。应该是贾府败落之后,由于某种原因,妙玉被迫流落瓜州,并遭遇一“枯骨”逼迫。妙玉性格孤高狷介,纵气质如兰,也未能幸免人间的风刀霜剑。“屈从”一语尽管指向不明,但“身陷泥淖”的妙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世俗中独自抗争,是不难想象的。

参考文献:

[1]俞平伯.红楼梦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2]王婷婷.谈后四十回妙玉形象的改变[J].红楼梦学刊,2005(1):303-330.

[3]朱一玄.红楼梦研究资料汇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3.

作者简介:赵君英(1989,01—),女,汉族,河南省长葛市,硕士研究生,天津外国语大学,元明清方向。

猜你喜欢

结局妙玉形象
妙玉那场茶事
冰与火的性格冲突——妙玉论
冰与火的性格冲突
单纯男方因素行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结局分析
论《水浒传》中时迁的人物形象
论导演创作的指挥棒
《水浒传》宋江形象探析
中日十二生肖之亥猪形象比较
第二产程中持续胎心监护对新生儿结局的影响
妙玉的爱情用力过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