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的汪士慎
——第一流技巧只刻自用印
2016-10-27陈振濂
□陈振濂
自相矛盾的汪士慎
——第一流技巧只刻自用印
□陈振濂
《汪士慎》 汪士慎
《七峰草堂》 汪士慎
汪士慎列名扬州八怪,但他诗、书、印俱佳,是一个多面手、才子型的人物。“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他那帧有名的梅花册页,淡淡的笔墨、幽幽的花香、疏朗的空间,以及那似古朴又稚嫩的逸趣横生的隶书题识,大约很少有人会忘却——倒不在于它有甚惊天动地的笔墨技巧,而是那淡幽的精神意蕴太富于感染力。
作为篆刻家,汪士慎既有绝高的成就,却又不类寻常行径。说他有绝高的成就,是指他的印作具有古雅平实的特点,与他的书画一样,绝不故作惊人之笔以哗众取宠。“七峰草堂”这样的朱文印,线条无一怯弱处,而章法结构之间的彼此呼应如排比并列,以及弧线的位置呼应,都是第一流的炉火纯青,并无丝毫牵强或疏失处。最值得玩味的是几笔向上或向下的弧线,协调、妥帖、含蓄,见出他是一个相当有经验的老手。且不论他以书画家刻印,本身未必有多少专业意识,大抵上只是文人雅逸,即使置之于专业篆刻家如汪关、朱简、戴本孝、林皋等之间,我想也未遑多让。
但作为篆刻家,汪士慎却又是让人迷惑不解的。他竟然不为别人刻印以一显自己的篆刻才华,他只是刻几方自用印,足以敷用即适可而止。因此,目下关于汪士慎的传世印作,除了十数方自用印章外,无论是别人的名印,还是诗词名句闲章或斋馆轩堂之印,几乎没有。这不禁又使我们犯了难:只为自己刻印,这算什么篆刻家?虽然别人也可以了解到他善印,但没有作品之间的交流渠道,则他的篆刻体式与风格几乎可以在印坛不发生任何效应。要以之去影响篆刻史,或在当时的流派纷呈中自成一家,难矣!
一位一流的篆刻家,却人为地压抑了自己的出众才华,使它真正成为一种附庸或小技:汪士慎是画家,宁愿以画应世而不欲以篆刻。可见,在当时视篆刻为小道而画为正宗的观念下,篆刻家的地位不会很高。此外,汪士慎刻印只为自己敷用:用当然是用于绘画,不啻也体现出他头脑中篆刻依附于书画而缺少独立性格的痕迹来。比如,他不刻诗词文句即是一例:因为那未必是敷用于书画,本身就是独立的艺术欣赏对象。当然,以之类推,他大抵也不会做一本印谱或编刻一部《印史》《史印》之类的集子。在他看来,篆刻只要能帮助书画家记姓名敷用足矣。
这真是一位怪人,他在篆刻上的一流造诣,恐怕谁也无法否认。但在观念上,他却又是如此的落伍,仅仅把篆刻限于一个如此狭窄的范围之内不思更改。倘若不从一个时代背景的立场上考虑,对这种奇怪的掺合与矛盾,我想是很难理解的。
作品简介
印文:张(張)虞人。
时代:汉。
尺寸:纵20毫米,横20.5毫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作品欣赏:此印,为汉代白文私印方折类布局的典型作品,字形结构森严,线条方折整饬,干净利落。“张(張)”字的块面线条处理,是本印的亮点,活跃了印面沉闷的气氛。由于作者将此字的下部和“人”字的笔画进行了装饰和繁复地处理,使得整个印面的空间感非常强,线条之间的空间处理极为均匀。然而,此印还是略为显得有些呆板,气息有些滞留,如果适当地进行破边处理,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
作品简介
印文:郑(鄭)千秋。
时代:汉。
尺寸:纵15.5毫米,横15.5毫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作品欣赏:此印,为汉代圆转一路风格的典型白文印。印文圆中见雅,线条饱满圆润,线条圆而字法亦圆,然却不陷于流俗,关键在于“千”字的篆法活跃了印面,为整个印面带来了生气。“郑(鄭)”字中宫的张力十足,装饰意味也比较浓。这种气势和韵味,也能给人以一定的惊喜和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