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桑Morusmongolica的地理分布
2016-10-27刘玲柯皓天吕银陈仁芳
刘玲 柯皓天 吕银 陈仁芳※
(1.西南大学生物技术学院,重庆 400716 ;2.四川省丝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 610031)
蒙桑Morusmongolica的地理分布
刘玲1柯皓天2吕银2陈仁芳1※
(1.西南大学生物技术学院,重庆400716 ;2.四川省丝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610031)
最早对蒙桑Morusmongolica进行研究的是法国学者布油劳(E.D. Bureau)1873年在AIph.de Candolle主编的《prodromus Systematis Naturalis Regnj Vegetabijis, vol.XVIL》中承担桑科植物的分类工作,将蒙桑定为白桑的变种M.albavar.mongolica[1].。尔后,德国学者舒奈德(Schneider)1916年,用美国植物学家Wilson,1906年在中国西部采集的标本进行研究,在《Sarg. PI. Wils.》中将蒙桑定为种级单位MorusmongolicaSchneid.[2]. 日本学者小泉源一(Koidzumi) 1917年在Bot.Mag.杂志中也报道了蒙桑M.mongolicaSchneid.产于中国、朝鲜北部[3]。之后,1930年在Bull.Sericult.Exp.Stat.杂志[4],1932年在Nakai, Fl.Sylv.Kor.杂志[5]也对蒙桑进行了报道。陈嵘,1937.《中国树木分类学》[6];《中国高等植物图鉴》1972[7]; Yarnazaki, 1983[8];《云南种子植物名录》1984[9];《湖北植物大全》1992[10]; 《横断山区维管植物》1993[11]都对蒙桑有记载。
通过我们对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研究所、贵州生物所标本馆桑属植物标本进行研究,并参考中国植物志对桑属的记载[12]。蒙桑(原变种)M.mongolica(Bur.)Schneid. var.mongolica,乔木或灌木,耐寒抗旱,原产中国蒙古、朝鲜北部,产于黑龙江、吉林、甘肃、辽宁、蒙古、新疆、青海、河北、山西、河南、山东、陕西、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广西。朝鲜、日本也有。分布海拔240-1100m山地或林中,北达蒙古(北纬45°N),向南分布少,但可达云南的文山(北回归线上)(图1)。
图1 蒙桑及变种鬼桑的地理分布
蒙桑树皮灰白色,纵裂;小枝暗红色,老枝灰黑色;冬芽卵圆形,灰褐色。叶长椭圆状卵形,先端尾尖,基部心形,边缘具三角形单锯齿,稀为重锯齿,齿尖有长剌芒,叶表蜡质层,两面无毛,有光泽。雄花序长3cm,雄花花被暗黄色,外面及边缘被长柔毛,花药2室,纵裂;雌花序短圆柱状,长1-1.5cm,总花梗纤细,长1-1.5cm。雌花花被片外面上部疏被柔毛,或近无毛;花柱长,柱头2裂,内面密生乳头状突起。聚花果长1.5cm,成熟时红色或紫黑色。花期3-4月,果期4-5月。
由于蒙桑原产中国蒙古、朝鲜北部,北达蒙古(45°N),原产地为古特提斯海北岸。因此,蒙桑应是较原始的一个种。从分布来看,分布区广泛,仅次于白桑,在蒙桑分布区域均有白桑分布。因此,认为蒙桑与白桑亲缘关系近。另外,蒙桑演化过程中形成较多变种。如圆叶蒙桑M.mongolicaSchneid. var.rotundifolinWw yu-bi,马尔康桑M.mongolicaSchneid. var.barkamensis(S.S.Chang)C.Y.Wu et Cao,德钦桑(M.mongolicavar.deqinensisS.S.Chang),尾叶蒙桑M.mongolicaSchneid. var.longicaudataKoidz.,鬼桑M.mongolicaSchneid. var.diabolicaKoidz.,云南桑M.mongolicaSchneid.var.yunnanensis(Koidz.)C.Y.Wu et Cao等,从这些变种也可说明蒙桑是较原始的一个种。但从形态来看,由于蒙桑树皮灰白色,小枝暗红色,长花柱,叶缘齿尖有刺芒,这些都是进化的性状。因此,总体来看,蒙桑应是在第四纪冰期(距今400万年)前就存在的类群,第四纪冰期中为抵御寒冷形成特有的抗寒性状,如树皮灰白色,叶表蜡质层。并逐渐向南迁移。
[1]Bureau, E.. Moraceae. in Prodromus systematis naturalis regni vegetabilis. Volume 17 XVIL[M]. AIph. de Candolle. (ed.). Paris, France. 1873.pp. 211-288.
[2]Schneider C K. 1916. lantae Wilsonianae[J]. Sarg. PI. Wils. 3(2): 296-297.
[3]Koidzumi G. 1917.Taxonomical discussion on Morus plants[J]. Bot. Mag. (Tokyo) (31):35.
[4]Koidzumi G. et al. 1930.Floroe Symboloe Orientali-Asiaticae[J]. Bull.Sericult.Exp.Stat. (Japan) 3(1):29.
[5]Koidzumi G (1932). Prunus yedoensis Matsum. is a native of Quelpaert . Acta Phytotaxonomica et Geobotanica 1:30 177.
[6]陈嵘,1937.中国树木分类学[M].科学出版社,北京.228-231.
[7]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1972.中国高等植物图鉴[M].科学出版社,北京.
[8]Yarnazaki, 1983.Journ. Phytogeogr. and Taxon. 31 (1): 11.
[9]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1984. 云南种子植物名录[M]. 云南人民出版社,昆明.
[10]郑重,1992.湖北植物大全[M].武汉大学出版社.武汉.
[11]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1993.青藏高原横断山区维管植物.科学出版社,北京.
[12]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23卷(1)[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8: 2-23.
陈仁芳,博士,副研究员,从事桑资源及分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