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坡区蚕业发展历史、现状与对策建议

2016-10-27黄顺林

四川蚕业 2016年3期
关键词:东坡区蚕业养蚕

黄顺林

(东坡区金花乡农业服务中心,四川 眉山 620010)



东坡区蚕业发展历史、现状与对策建议

黄顺林

(东坡区金花乡农业服务中心,四川眉山620010)

眉山市东坡区(原眉山县)蚕业生产历史悠久,全区蚕桑产业年产值曾经超亿元,历经多次起伏,如今全产业年产值不到1500万元,进入极度低迷期。与以往任何一次不同的是,这次萎缩并非受市场、政策因素的影响,而是旧的生产方式不适应新时期的农业生产方式。如不及时调整思路,东坡蚕业将加速萎缩直至彻底消失,若调整措施得当,东坡蚕业或将迎来新的转机。本文从东坡区蚕业历史回顾、产业现状分析,提出针对性的措施建议。

1 东坡蚕业历史回顾

1.1解放前,东坡蚕业盛名常著

据旧志书籍记载及各地方出土历史文物考证,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蚕业已有五千多年历史。四川在古代就有“蚕丛古国”之称,据韩国磐著《随唐五代史纲》转引有关史料:成都在唐代时期织绸业就相当发达,“蜀锦吴绫”誉甲天下。每年阳春三月设有“蚕市”,集中卖花果蚕器。宋代成都设有“绸道院”专门生产蜀锦。

东坡区古称眉州,是北宋大文豪苏洵、苏轼、苏辙的故乡,位于岷江中游,毗邻成都、嘉定,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江河纵横,沿岸桑柘甚多。人们利用沿岸野生桑柘养蚕,渐转为人工繁殖和室内档架饲养,自唐、宋以来栽桑养蚕亦很发达,每年农历二月十五举办“蚕市”盛会,热闹非凡。苏东坡有《蚕市诗》记其盛况:“去年霜降砍秋获,今年箔积堆如山,破瓢为轮土为釜,争卖不啻金与纨”。蚕农多在蚕儿大眠之前用汁多的柘叶饲养,催老蚕多用桑叶,蚕茧缫丝光泽秀润,质地优良,只织“蜀锦”和“软缎”的上乘原料,在成都市场售价比其它高出一个头,且用户争相购买,盛名常著。但明末清初屡遭兵祸,至鸦片战争前后民不聊生,蚕桑事业衰败不堪。

1.2解放后,东坡蚕业蓬勃发展

1.2.1解放初期至土地包产到户前(1951-1981年)。这一时期东坡区蚕桑生产以集体经营为主,产业发展主要受政策因素影响。当时的政策鼓励发展,增加栽桑面积,增加发种量,增产蚕茧。这一时期蚕桑发种产茧情况见表1:

表1 东坡区1951-1981年蚕桑生产统计表

其间1956年至1958年由于连年粮食减产,大量毁桑种粮,1961年全区仅产茧29.1t,为历史最低;此后随着粮食产量恢复和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多种经营,蚕桑生产也得以恢复发展。这一时期蚕业生产方式以生产队为单位集中饲养管理,桑树种植以“四边”、坟园、隙地零星栽植,桑树以中、高干夏伐养形为主。后期“四边桑”改为冬季重剪养形,成片的桑园则采用夏伐养形。

1.2.2土地承包到户后至今(1982-2012年)。1982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集体土地分包到户,桑树也化整为零随田到户,许多农户不懂养蚕技术,又无养蚕设备,并不重视栽桑养蚕。加上土地下户前发展多种经营大量育苗栽桑,部分桑树栽到了不适宜的地方甚至经济作物高产地,一些农户受“吃饭第一”和蚕茧价格偏低影响,“重粮轻蚕”、“重经轻桑”,原有桑树大量被毁。叶源不足,养蚕锐减。1983年全区产茧193.5t,比土地下户前的1981年减少45.18%;接连几年下降,至1986年全区产茧仅161t,比1981年减少54.39%。

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落实后粮油产品年年增产,“卖粮难”的矛盾日益突出,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商品经济的呼声高涨。由于蚕丝属外贸产品,受国际市场需求增加和全球生产布局转移(主要是日本减产、中国增产)的影响,市场价格逐渐上涨,产业比较优势逐步显现,加之其出口创汇不受限制,渐渐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纷纷出台激励政策推进产业快速发展。东坡蚕业与各地一样,也迎来了产业发展黄金时代。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后,全区在丘陵紫色土区域的新华、复盛、金花、柳圣、黄家、郑军、海珠、正山口、盘鳌、晋凤、万胜、五峰、广济、多悦、回龙、家相、莲花等24个乡镇都有发展,到1994年桑园面积超过3万多亩,当年养蚕64781张,产茧2115.4t,蚕农养蚕收入3723.2万元。全区先后新建了二轻、多悦、联发、玉帛等四家缫丝厂,整个蚕业产值超过亿元,创造了东坡区(眉山县)蚕业历史辉煌。详见表2:

表2 东坡区1982-2012年蚕桑生产统计表

这个时期蚕桑生产以户为单位,逐步淘汰“四边”桑建立小桑园,以亩栽1000株左右、冬季重剪方式的低干养形、密植桑园为主,户营规模也从不足1亩逐步发展到2~3亩,呈现速生丰产、适度规模的特点,较好地抵御了市场起伏波动的影响,维持了长达20余年的(1992—2012年)繁荣。

2 东坡蚕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明显,农村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面临空前挑战,农业生产内部正在发生一场产业结构的再调整。栽桑养蚕作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东坡区这种临近大中城市、交通方便、工业化城镇化程度较高的平坝浅丘区域,已率先进入产业萎缩阶段。截止2013年,全区尚有桑园面积近3000亩,2300多户蚕农零星分布在崇仁、三苏、万胜、秦家、多悦、盘鳌、金花、柳圣等8个乡镇,全年养蚕9000余张;至2015年,全区桑园面积已锐减到不足2000亩,全年养蚕不足4000张,分布区域缩小至崇仁、秦家、金花、柳圣4个乡镇。尚存的桑树栽植形式基本以宽窄行桑园(亩植1000株左右)为主,冬季重剪中低干养形,超过一半的桑园在秋冬季间作榨菜、青菜作东坡泡菜的原料销售,每亩另增加收入2000元左右,才基本保住了这些区域的桑树基础和养蚕农户。

3 东坡蚕业发展对策

面对东坡区目前蚕业不断萎缩的态势,当务之急是转变发展思路,将蚕业发展与东坡区主导的泡菜产业发展、休闲观光第三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采取相应措施或能扭转下滑局面。

3.1培育新型主体,适度规模经营

以农村土地确权颁证促进土地规范、有序和依法流转为契机,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种养大户、龙头企业等新型蚕业经营主体,推进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建设一批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蚕桑生产基地。鼓励有技术、有条件的蚕农壮大发展规模或扩大流转经营桑园面积,发展为家庭农场和蚕茧产销大户;引导蚕农组建蚕业合作社,抱团应对蚕桑生产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鼓励蚕茧加工、流通企业与蚕农结成更紧密的战略联盟,共同开拓市场。争取通过3~5年努力,在崇仁、三苏、万胜、盘鳌、多悦、金花、柳圣等传统蚕桑优势产区,培育种植经营桑园面积5~30亩的蚕桑专业大户1000户左右,使全区桑园规模达到1~2万亩,年养蚕稳定在4万张以上。

3.2融合一三产业,提升种养效益

近年来,东坡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都市近郊型现代农业的决定,按照“整合项目、集中投入、突出重点、分期推进、集中成片、综合示范”的思路,每年整合财政、国土、水务、农业等部门涉农项目资金上亿元,按照田网、路网、渠网“三网”配套的思路打造现代农业园区。东坡蚕业的恢复和发展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积极引导、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现代蚕业园区。结合区域内独特的区位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积极探索将休闲蚕业与乡村旅游业有机结合,大力发展休闲、观光、采摘、体验、旅游等第三产业,构建休闲度假、采摘观光、生活体验、娱乐餐饮为一体的现代蚕业新格局,形成蚕旅结合、以旅强蚕局面,实现一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现代蚕业综合效益。

3.3调整种养技术,促进产业协调

一是更换桑树品种,调整现有以采叶养蚕为主的桑树品种,发展采叶、采果兼用的果桑品种,既满足养蚕需要,又满足休闲度假、采摘观光等需要。二是调整桑园栽植密度,改现有的密植、低干桑园为大行、中高干桑园。对发展“桑+果(桑椹)+蔬菜(青菜、榨菜等东坡泡菜原料)”种植模式的,桑树的种植规格可调整为“2m×1m”或“3m×1.5m”;对发展“桑+果(桑椹)+鸡+农家乐”种植模式的,桑树的种植规格可调整为“3m×1.5m”或“4m×2m”。三是调整桑树剪伐形式和养蚕季别安排,桑园管理改现有的冬季重剪为夏伐养形,养蚕安排改现有四季养蚕(春、夏、正秋、晚秋)为只养三季(春、正秋、晚秋)。

通过以上措施的落实,预计通过3~5年的努力,可以彻底改变东坡区现有蚕桑生产方式,农户亩桑达到年养蚕3~4张,年产鲜桑椹300~400kg,年产蔬菜3~4t或散养林下鸡50只,实现亩桑产茧100~120kg,养蚕收入3000~3600元(平均茧价30.00元/kg),亩桑产果(桑椹)销售收入1500~2000元(桑椹按最低价10元/kg计);蔬菜收入1800~2400元(榨菜等泡菜原料订单价600元/t计)或养鸡收入4000元(80元/只),年亩桑产值可达6300~9600元,户均10亩桑园年收入可达6~10万元(户均纯收入4~6万元),保持养蚕农户的桑园比较效益,稳固产业基础,真正实现东坡蚕业的恢复性发展。

黄顺林(1962-),男,农艺师,从事蚕桑生产技术推广工作。

猜你喜欢

东坡区蚕业养蚕
养蚕不易
眉山市东坡区:优化营商环境 提升服务质效
养蚕记
四川蚕业2021年总目录
《四川蚕业》稿约
养蚕巢脾 一种新的养蚕用具
四川蚕业2020年总目录
《四川蚕业》2021年征订启事
My Opinions on How to TeachSection B 2a
在养蚕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