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服务需求,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2016-10-27汪建华魏克湘

关键词:特需专业学位纺织

汪建华,谢 涛,魏克湘

(湖南工程学院 a.纺织服装学院;b.化学化工学院;c.机械工程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4)



服务需求,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汪建华a,谢涛b,魏克湘c

(湖南工程学院 a.纺织服装学院;b.化学化工学院;c.机械工程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4)

在“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中,以需求为导向,构建和实践以校企协同为特征的硕士专业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实现学校、行业、企业的联合培养,确保受教育者在工业社会实践中卓有成效地运用专业知识并持续地获得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特殊需求人才;硕士;专业学位;模式

“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简称为“特需项目”)是专业学位改革的一种新的发展和尝试,需要充分体现专业学位的职业性、实践性、技术性。不言而喻,一个国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与该国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亦如荷兰学者弗兰斯·F·范富格特所言“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政策的变化有一个鲜明的意图,就是建立对社会需求和经济上优先考虑的事项有较大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应答性的高等教育系统。复杂的社会和分化的经济市场显示各类繁多的需求,这些需求恐怕是单独一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所不能满足的,所以需要多样化。”[1]专业学位的发展主要依据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如何应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以适应各个行业在职业精神、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上的特殊要求,既是专业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出发点,又是其落脚点。

一 以模式改革引领专业学位教育的探索和实践

“特需项目”的开展在如何应答社会需求上势必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要求。原国务院学位办负责人(现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教授认为“模式改革是重点。在对专业领域的条件、需求和定位搞清楚以后,就是要抓模式”。[2]参与“特需项目”试点工作的高校在缺乏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经验情况下,如何准确把握专业学位的内涵和专业学位的办学定位以及形成与专业学位教育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做好“特需项目”的前提条件,这类学校办学模式极有可能按两种方式发展,一种是在缺乏经验状况下模仿具有学位授予权的大学的办学模式,势必注定了试点工作难以走出一条新路;另一种可能则是在充分明晰专业学位教育特性的基础上探索并尝试一条真正适应专业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全新路子,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若能实现,则达到了开展“特需项目”试点的初衷和目的。众所周知,专业学位在相当长的一个阶段采取的是非全日制形式在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大学开展,办学模式基本上沿用学术学位,只做些许的简约化处理,其中一个原因还是学校与行业、企业间没能形成协同关系甚至配合困难。探索新的培养模式必须以服务需求为导向,必然要求培养单位与需求方即行业、企业协同开展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的理论课程学习一般还是在校内完成,而实习、实践课程则必须在企业完成,联合培养的有关单位要提供和保障学员开展实践和实习的软硬件条件,建立多种类型的实践基地。校企联合培养需要采用校内外双导师(多导师)指导,既可以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基础理论水平、探索未知领域的能力,又可以缩短企业适应期、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竞争能力。[3]

二 服务特殊需求精神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的构建

高等教育培养模式要素可概括为:培养目标、规格、招生形式、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和评价方式。如何根据“特需项目”的原则要求做好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计划的顶层设计,是模式改革的核心所在,所有的研究和实践都应该基于服务并满足社会需求为指针

(一)“特需项目”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及规格

就培养目标而言,必然受当时的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总而言之就是要为社会各领域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按照“特需项目”“择需、择优、择急、择重”[4]的要求,纺织工程专业学位的办学定位为:服务现代纺织产业发展和湖南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需要,依托行业,充分发挥湖南工程学院在纺织行业人才培养方面的区域优势与专业优势,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符合纺织行业实际需求的具有良好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特殊人才,特别是生产第一线的高技术人才。就规格而言,要使学习者获得纺织行业的工程师职业素养、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完成项目任务能力、推进行业技术进步的综合素质。

(二)“特需项目”专业学位的招生形式

就招生形式而言,我国普遍采取国家统一考试外加学校复试形式录取,在职人员与应届生两类人员的入学考试归并同水平选拔显然不合适。需要在招生形式和招生政策上进行改革。除了从应届本科毕业生获得生源外,工程技术人员应该是专业学位生源的重要渠道之一。这是因为:一是领域所对应的行业人力资源培育、创立学习型企业进而成为创新性企业的迫切需要;二是相关行业从业人员自身提高的需要,他们更能以一种创新性的学习方法(如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项目式学习)继续深造;还是实现二次创业的需要,获得专业学位的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员能以更高的起点再次创业。在工程技术人员中选拔进行继续教育,对申请者的入学资格考核除了国家统一研究生入学考试之外,还需要在复试中对其进行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进行考核。在操作层面上对在职与应届的资格考试上也要区别对待:对于应届生,可采用本科学业成绩单、教授推荐信及考核而定,而对在职求学人员,则应以其在专业领域所取得的经验、成果及发展潜力、行业或企业的推荐而定。从“择急”角度说,对富有经验和卓有成效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继续教育是专业学位教育的最重要、最迫切、最能满足特殊需求的途径。纺织工程专业在研究生复试时采取以面试与实验操作结合的综合方式,体现与“特需项目”相适应招生录取方式。

(三)“特需项目”专业学位的培养内容及方式

对于专业学位,理论是工具,应用是目的;对于学术学位,应用是工具,理论是目的。[5]按“特需项目”开展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内容和培养方式上都有其特殊性,即更大的灵活性、针对性和适应性。

第一,是灵活性。职业领域不一样,课程体系必然存在差异,即使同一专业领域,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科学技术、经济发展、地域文化不一样,也会产生差异性。但就专业学位而言,必然有一个共同之处即大量的学习是在实践过程中来实现的,实践占有很大分量的培养时间与学分,并且,学位论文也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为其根本特征。

第二,是针对性。针对性是针对企业的迫切需要和人力资源再造所提出的要求。按照前述在职工程技术人员成为“特需项目”的主要生源,这样他们的企业阶段学习即在其原企业的原岗位上进行,他们的学位论文选题完全可以从其所接触的亟待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中确定,学位论文的完成过程除获得规定学分之外更从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以及所培养人才的职业素质的提高等多方面实现预期目标。

第三,则是适应性问题。就培养方式而言,需要一种多环境、双导师、分阶段的合作培养模式以适应“特需项目”的实施。需要建立一个校企合作基地群而不是独个或为少量企业参与,使教育和各个学生的需要和能力相配。以学校和联合培养的企业为主体,整合校企双方的资源和培养力量,采取学校和企业导师双方共同指导,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交替的教学组织方式,培养适应行业、企业需要的专业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的高素质、高层次纺织工程应用型人才。纺织工程学位点在与联合培养单位构建校企合作研发管理委员会,推进双方研发、创新方面的工作;负责各合作项目的经费预算、申请程式、成果分享等事项的制定、统筹、审核;负责学校与公司在各合作领域的沟通、协调,合作越来越顺畅,使培养质量得到保障。

(四)“特需项目”专业学位师资队伍的特征

“特需项目”的开展需要一支与之相适应的导师队伍,国外高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如吸纳一些有成就、有影响力的企业家加入研究生导师队伍,而学校聘任导师时应将教师是否具有工程背景和工程经验作为重要因素。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业在确定指导老师时,需要解决 “认证”和“准入”两个问题。“认证”是准入的前提,“准入”是认证的结果。

图1 纺织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导师队伍建设模式

纺织工程专业学位点在师资队伍建设中按图1所示开展。一方面,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工程岗位积累工程实践经验。另一方面,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指导)教师,双方导师共同确定学位论文的选题并进行项目开发和结题;共同参与学位论文的指导与答辩。

(五)“特需项目”专业学位质量评价

根据启动“特殊需求”的初衷,服务、满足需求无疑就成为“特需项目”专业学位质量的重要体现。专业学位教育的各个环节上都需要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考核标准,校企双方共同进行全过程管理。与校企联合培养相适应,培养质量的评价必然在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上都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培养全过程都借助学生、企业评价与反馈机制,充分开展与企业间交互式评价。显然,良好的就业前景即是吸引生源的重要因素,还是评价培养效果的重要指标。如果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为行业或企业所需、所用,则可认为试点工作是不成功的。按照评价结论,校企双方都要不断根据市场需求的偏差分析和市场反馈信息修正培养模式。

三 探索与创新培养模式,努力形成专业学位教育特色

(一)纺织工程专业学位培养的顶层设计独具特色

纺织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坚持服务需求导向,以培养行业紧缺人才为目标,邀请行业和企业专家制定培养计划,分析研究行业、企业的特殊需求,建立对需求的“应答式”方案。遵循理论与实践并行、并重、并举的培养方式,强调理论学习必须与企业实践紧密结合并将企业实践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工程领域专家评估意见认为学校所制定的纺织工程领域培养方案培养目标明确,符合工程硕士培养目标的要求;课程设置符合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学分安排合理;全日制工程硕士各个培养环节的教学实践已落实;论文选题、论文工作要求符合工程硕士学位要求。

图2 纺织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体系

(二)校企协同,双导师合作,培养目标切实可行

纺织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动服务特殊需求,树立职业导向的专业学位培养理念,导师和学生进一步明晰了对“特需项目”的认识和理解,研究生企业阶段学习和学位论文工作得到有力保障,符合纺织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得到有效地实现。学生的学位论文围绕培养目标开展且在实践过程中一批学生取得丰硕成果。通过高质量的实践基地开展高质量的实践教学。并且为了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相适应,建立起了实习基地群。联合培养企业都是行业内技术领先、规模排前、管理先进的实力型企业,具有良好的培养环境。高质量的实践基地提供与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层次相匹配的技术和工程问题。

(三)“双向复合、共同参与”,培养机制建设健全

试点工作至今,已形成了高水平的联合指导队伍、科研条件,具备完善的规章制度、生活保障支撑;学校和合作单位双方的优质资源在培养研究生过程中得到充分利用。企业以极大的热忱参与培养过程;学校自始至终紧密联系企业重大项目开展案例式教学,校企双方实现了共同确定专业实践岗位;共同开发实践课程;共同确定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共同开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四)鼓励创新、贴近实际,培养效果明显

研究生在实践基地经过一年的实践工作锻炼,他们或能独立设计项目研究工作计划,自行完成研究项目的试验工作;或参与工程技术项目,协助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解决技术难题;或自主研发新产品。2012级12名纺织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共产生21项科研成果,所产生的成果原创性强、水平高、应用前景广泛。其中在《纺织学报》、《中国纤检》等刊物发表论文12篇,获发明专利授权2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3项,获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三等奖1项,湖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1项。导师带领研究生联合攻关,在纺织短流程的研发上产生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并与企业联合研制定新产品(工艺装备)设计制造1项。《中国纺织报》等多个媒体进行了专访和报道。

四 结 论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职业导向为其根本特征,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其本质要求,致力于让受教育者在工业社会实践中卓有成效地运用专业知识并持续地获得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一种应答“特殊需求”的高层次的“应答式”培养模式。在其办学定位、课程设置及教学要求、实践或项目实施过程及学位论文的形式等方面与学术学位比较而言表现出其独特的模式,即教学设计是以工程能力获得和工程问题解决为出发点,是一种产学研合作的、以协同创新为特征、产教融合[6]的教育形式,具有培养环境开放式、培养方式多样性、教学方法案例式、项目式、实战式特征的培养模式并在学校与行业、企业的联合培养实践中不断完善。

[1][荷]弗兰斯·F·范富格特.国际高等教育政策比较研究[M].王承绪,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98-399.

[2]张尧学.寻找巴别塔的梯子[EB/OL].http://www.bipt.edu.cn/pub/graduate/xshd/xsjz/27320.htm,2013-09-15.

[3]孔凡红,闫红杰.工科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总结与改进[G]//研究生教育论坛.中南大学出版社,2011:518.

[4]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的通知(学位[2011]54号)[Z].2011-08-12.

[5]王菲菲.我国专业学位的定位及展望[J].西安社会科学,2011(2):144.

[6]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Z].2015-10-21.

Exploration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raining Mode of the Postgraduate Education for Professional Degree

WANG Jianhuaa,XIE Taob,WEI Kexiangc

(a.School of Textile and Garment;b.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c.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Hu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Xiangtan 411104,China)

In the talent training project serving the national special needs,the training mode of the postgraduate education for professional degree featuring a collaboration of school and enterprise,has been formed and practiced,which is demand-oriented.The joint training of school-industry-enterprise has been actualized for the students to use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effectively in the industrial practice and to gain the ability to solve practical engineering problems continuously.

special requirements; master; professional degree; mode

2016-01-11

2013年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校企合作培养机制的研究”(JG2013B57)。

汪建华(1956-),男,湖北鄂州人,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G643

A

1671-1181(2016)03-0093-04

猜你喜欢

特需专业学位纺织
澳洋纺织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纺织届的“两优一先”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
——MTA教育中心
北京:特需医疗服务等价格放开 不影响百姓医保报销
特殊需要儿童融入幼儿园生活的环境创设策略探讨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对外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规范化培养的实践性探索
特需医疗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