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体验视角下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的比较分析研究
2016-10-27刘坤锋王文韬
刘坤锋 王文韬 陈 雨
(1.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武汉 430072;2.安徽大学管理学院 合肥 230601;3.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图书馆 郑州 451191)
·实证研究·
沉浸体验视角下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的比较分析研究
刘坤锋1王文韬2陈雨3
(1.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武汉430072;2.安徽大学管理学院合肥230601;3.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图书馆郑州451191)
文章采用实证方法,从读者的沉浸体验视角对比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的差异。研究发现,读者进行数字阅读时的沉浸体验水平明显低于纸质阅读;相比数字阅读,有更多读者在纸质阅读过程中获得沉浸体验。文章认为,现阶段纸质阅读尚不能被取代,建议读者充分认识、适应并合理使用两种阅读方式,注重提高阅读效果。
数字阅读纸质阅读沉浸体验比较分析
〔引用本文格式〕刘坤锋,王文韬,陈雨.沉浸体验视角下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的比较分析研究[J].图书馆,2016(10):58-62
1 引言
数字时代,阅读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2015年度中国数字阅读白皮书》显示,中国数字阅读用户向3亿迈进[1]。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 64%,明显超越纸质阅读[2]。人类在经历了漫长的纸质阅读后,迎来了读屏时代[3],数字阅读已成为一种被广泛认可的阅读方式。而纸质书籍仍是多数读者的最爱,57.5%的成年国民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4]。在全民阅读、经典阅读等活动的倡导和推动下,重回纸质阅读又受到社会各界的推崇。在此背景下,人民日报[5]、光明日报[6]等国家级媒体密切关注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的动向;出版[7]、图书情报[8]、教育[9]等多领域学者积极开展相关研究;甚至高考作文(2016天津卷)的话题也围绕着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展开。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的对比已超越学科限制,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相对于纸质阅读,数字阅读指通过带屏幕的电子设备阅读数字化内容的阅读方式。与纸质阅读相比,数字阅读具有资源丰富、环境开放、互动性、实时性和成本低等优点[10]。基于上述优点,以及数字化的发展趋势,不少人认为数字阅读将取代纸质阅读。《中国网民数字阅读状况调查报告(2016)》显示,62.7%的受访者认为数字阅读终将取代纸质阅读。其中,20岁以下持此观点的受访者更是高达82.9%[11]。但是,也有人认为数字阅读不可能取代纸质阅读。人们在选择某种活动时,非常注重该活动带来的体验,而沉浸体验被认为是人们对特定活动的最佳体验[12]。因此,文章将对比读者进行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时的沉浸体验,并在此基础上,论述前者对后者是否可取代。
2 文献回顾
就数字阅读对纸质阅读的取代性而言,学术界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一,数字阅读不能取代纸质阅读。如,张玉珍论述了纸质文献的不可取代性,提出人们的观念和阅读习惯使人们更愿意接受纸质文献[13],同时他还认为纸质阅读资源更加权威,且在长时间阅读时,纸质读物对视力影响较小,阅读保健效果好;许嘉璐认为,数字阅读只能是纸质阅读的补充,“永远不可能代替和削减那种时时洋溢着翰墨书香的纸质阅读对阅读者在学术、人品、情感和文化等方面巨大而难以言传的熏陶作用”[14]。二,纸质阅读正被边缘化,终将被数字阅读取代。如,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提出,数字化是不可逆转的社会发展大趋势[15],在此观点的影响下,有人坚持认为数字阅读终将取代纸质阅读;王余光认为,“纸本阅读将逐步被数字阅读所取代,纸本读物将在儿童阅读、经典与学术著作的阅读及收藏领域得以长期存在”[16];王子舟指出,“纸质书刊在未来将会消失,当然这并非指从此就没有了,而是指其将被边缘化”[17],由于许多读者养成了快餐式、随意性、碎片化的阅读习惯,建立在数字阅读媒体上的“浅阅读”正成为主流,而建立在纸质阅读媒体上的“深阅读”正在被边缘化[18]。三,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相辅相成,长久共存。如,曾祥芹倡导读者养成读书、阅网、观景三结合的阅读新习惯,即做到精读纸本书、快读电子书、活读无字书。他认为,面对数字阅读带来的功利化、娱乐化和快餐化的浮躁之风,特别需要借助阅读纸质经典来增加思辨,沉淀经验[19];江晓原指出,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并无对立,不论采用哪种阅读方式,都能进行“严肃阅读”,两者将长久的共存[20]。
文章认为,不管读者采用哪种阅读方式,阅读体验的重要性不容忽视。良好的阅读体验将使读者产生依赖,下次阅读时便会不自觉地继续选择该阅读方式。因此,用沉浸体验来测量读者在两种阅读方式下获得的总体感受,通过对比分析,为数字阅读对纸质阅读的取代性问题提供论据支持。
3 沉浸体验
沉浸理论最早由Csikszentmihalyi于1975年提出,用于解释人们在进行某种日常活动时为何全情投入,集中注意力,并且抛开所有不相关的知觉,进入沉浸的状态。其中,挑战和技巧是影响沉浸的主要因素,若挑战太高,使用者对环境会缺少控制能力,而产生焦虑或挫折感;反之,挑战太低,使用者会觉得无聊而失去兴趣。当两者达到平衡时,沉浸状态产生[21]。在沉浸状态下,个体能控制自己的行动,且准确判断自我与环境、刺激与反应、或过去、现在与将来。但是,沉浸体验是主观的、暂时的经验,这解释了为何个人愿意继续某种行为[22]。现有的研究中,最常见的沉浸体验测量维度包括注意力集中、控制感和愉悦感[23]。因此,文章也采用这三个维度来测量读者在进行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时的沉浸体验。
沉浸体验产生于多种活动中,因而沉浸理论被用于多个领域的研究中。已有的研究中,学者们检验了多种日常活动的沉浸体验,并关注其对用户行为的影响,如网上购物[24]、在线学习[25]、在线酒店预定[26]和网络游戏[27]等。文章中,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的沉浸体验指读者在两种阅读方式下全身心投入的总体感觉。
4 研究方法
4.1问卷设计
文章设定两个潜变量,即数字阅读的沉浸体验(Flow Experience in Digital Reading,FOLDR)和纸质阅读的沉浸体验(Flow Experience in Paper Reading,FOLPR)。这两个潜变量和其测量题项均来自已有文献,并对相关表达进行调整以适应本研究内容。其中,沉浸体验的测量题项改编自Zhou[23]的论文。
调查问项设计完成后,先邀请20名研究生进行预调查。根据预调查结果,对问卷的语言表述进行修改,以增加问卷的可理解性。量表及文献来源参见表1。每个潜变量有3个测量题项,采用7级李克特量表(1表示“非常不同意”,4表示“不确定”,7表示“非常同意”)进行测量。
表1 题项及来源
4.2数据收集
借助问卷星平台、微信、QQ、电子邮箱等途径进行调查,调查对象包括学生、教师、工人、农民、公务员等,调查时间持续一个月。最终,回收问卷308份,通过问卷回答时间等甄别选项的设定,最终删除了16份无效问卷,获得292份有效问卷来进行数据分析。292份样本的人口统计信息参见表2。
表2 样本人口统计信息
5 数据分析
文章的数据分析主要针对以下具体问题:
①在沉浸体验方面,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精确的数据分布;②哪种阅读方式的沉浸体验水平更高;③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沉浸体验均值的准确差异。
5.1测量模型验证
在进行数据分析之前,首先对测量模型进行有效性检验。主要包括信度、内容效度、区分效度和收敛效度的评估[28]。由于本研究的测量题项均改编来自已有文献,可认为具备清晰和准确性,即具有内容效度。
表3概述了测量模型的相关指标。表3的左侧是验证性因子分析,展示了潜变量的平均抽取方差(Average Variance Extracted,AVE)、组合信度(Composite Reliability,CR)和Cronbach’s α值。若CR和Cronbach’s α均大于0.7,即可说明测量具备较好的信度和收敛效度[28]。表3中,CR的最小值为0.915,Cronbach’s α的最小值为0.859,说明两个潜变量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收敛效度。另外,若潜变量的AVE值大于0.5即可说明具备收敛效度[29],表3中,AVE值均大于0.781,进一步说明测量模型具备较高的收敛效度。
表3的右侧是AVE的平方根与潜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区分效度的评估是比较潜变量的AVE平方根与潜变量间相关系数的大小。从表3的右侧可看出,两个潜变量的AVE平方根远大于其相关系数,说明测量模型具备较高的区分效度。
表3 测量模型概述
经验证,测量模型具备有效性,适合用于进一步的数据分析。因此,用于对比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的沉浸体验是有意义的。潜变量的信度和收敛效度使得下文进行的结构层面的数据分析具备合理性。
5.2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沉浸体验对比
沉浸反映了一种最愉快和最理想的内在体验,这与内在动机的概念十分相似[30]。对于在数字阅读中获得沉浸体验的情况,被调查者要评定以下题项:①进行数字阅读时,我能集中注意力;②进行数字阅读时,我能掌控阅读过程;③进行数字阅读时,我发现许多乐趣。
图1 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的沉浸体验对比
采用李克特7级量表来测量上述题目。首先,根据292份样本的选择,对于每个题项,分别计算选择1、 2、3、4、5、6和7的个数。然后,由于潜变量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收敛效度,计算3个题项分别选择1、2、3、4、5、6和7的总数,表示这个潜变量在每个得分项上的小计。这样一来,该潜变量的得分总个数为876(292*3)。
同样地,对于纸质阅读的沉浸体验,被调查者要评定类似的题目,如附录所示。由于潜变量具备信度和收敛效度,潜变量的3个题项在每个得分项上的总数的统计与上述一致。图1展示了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的沉浸体验对比。
从图1可看出,20.66%(181/876)的被调查者认为,进行数字阅读时他们不能获得沉浸体验,而54.91%(481/876)的被调查者认为,进行数字阅读时他们能够获得沉浸体验。同时,选择4的比例为24.43%(214/876),这表示对进行数字阅读时的沉浸体验持中立的态度。对于纸质阅读的沉浸体验,只有9.82%(86/876)的被调查者认为,进行纸质阅读时他们不能获得沉浸体验,而72.72%(637/876)的被调查者认为,进行纸质阅读时他们能够获得沉浸体验。同时,选择4的比例为17.47%(153/876),这表示对进行纸质阅读时的沉浸体验持中立的态度。
5.3配对样本t-检验
图1展示了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的沉浸体验在数据分布方面的对比,回答了文中提出的问题1。图1的结果也表明,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的沉浸体验存在差异。为准确地展示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的沉浸体验的均值差异,即回答文中提出的问题2和3,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来比较相依样本的均值。
表4 配对样本t-检验
表4的结果表明,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的沉浸体验的均值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而言,数字阅读的沉浸体验均值为4.556,而纸质阅读的沉浸体验均值为5.241。两者的均值差异为-0.685,显著性在0.01水平,说明读者进行数字阅读时的沉浸体验水平明显低于纸质阅读。
6 数字阅读对纸质阅读的取代性讨论
文章对比了读者进行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时的沉浸体验。具体而言,图1展现了两种阅读方式下读者沉浸体验的精确数据分布,并用表4中的配对样本t-检验作为补充。对比的结果有助于回答数字阅读对纸质阅读的取代性问题。
6.1现阶段纸质阅读尚不可被取代
文章的对比结果表明,单从读者的体验角度来说,现阶段纸质阅读具有不可取代性。首先,从图1可看出,相比纸质阅读,有更多的被调查者认为数字阅读不能带来沉浸体验;同时,相比数字阅读,有更多的被调查者认为纸质阅读能获得沉浸体验。其次,从表4可看出,数字阅读的沉浸体验均值明显低于纸质阅读,说明在进行数字阅读时,读者的沉浸体验水平相对较低。上述结果反映了在纸质阅读过程中,读者更容易获得沉浸体验,即纸质阅读能带来更佳的阅读体验。
除此之外,现阶段纸质阅读在其他方面也具有不可取代性。在健康和易用性层面,纸质阅读更有助于读者的健康。而电脑、手机等数字阅读设备除了影响读者的视力外,其产生的辐射对皮肤也有很大伤害。同时,鼠标手、电脑脖、低头族等现象也多由数字阅读造成[31]。另外,纸质读物简单易用,而数字阅读设备的使用为老年、儿童等读者带来了挑战。在阅读资源层面,纸质读物更加准确、权威。纸质读物的出版发行有规范的准则和监管机制,保障了阅读资源的质量。而数字读物的管理比较混乱,用户生成内容较多,阅读资源质量参差不齐。在阅读效果层面,纸质阅读的理解和记忆效果较好,而数字阅读容易导致阅读注意力分散和记忆淡漠[8]。且数字阅读呈现“浅阅读”趋势,要实现真正有深度的阅读,还需要纸质读物。
6.2未来纸质阅读被取代的可能性
在未来,纸质阅读可能被数字阅读所取代。文章的对比结果表明,虽然目前数字阅读的沉浸体验水平低于纸质阅读,但仍有半数以上(54.91%)的被调查者认为进行数字阅读时能够获得沉浸体验。相比纸质阅读,数字阅读的缺点是明显的,但并非不可解决。如,以亚马逊Kindle为代表的电纸书阅读器采用电子纸显示技术,可提供类似纸张的阅读体验,且能较好地保护视力;随着技术的进步,数字阅读设备将更简单易用,甚至专门为老人、儿童等群体开发特定的阅读设备;在国家层面,提出加强数字内容监管,规范数字出版等措施来提高数字阅读资源质量;数字阅读过程中,读者可获得快速理解和反应的能力以及多任务处理能力,人脑有可能发展出更高级的认知形态,改变原有的理解和记忆状态[32]。
在我国,数字原住民(Digital Natives)被定义为1994年我国开始接入互联网后出生的群体[33]。数字原住民大部分都熟悉信息技术,而且将信息技术作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生活和学习中更倾向于使用信息技术和工具来获取信息,相对于纸质资源,他们更喜欢虚拟、可视的网络信息[34]。若干年后,数字原住民将成为社会主流,由于他们对数字资源具有天生的亲和力,在他们的影响下,未来数字阅读有可能取代纸质阅读。
7 总结与建议
研究发现,数字阅读的沉浸体验水平明显低于纸质阅读。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数字阅读对纸质阅读的取代性。结合对比结果和相关论据认为,现阶段纸质阅读在沉浸体验、健康、易用性、资源权威性和阅读效果等方面尚不可被取代;但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管理的完善、读者的适应以及数字原住民的影响,纸质阅读有可能被数字阅读所取代。
抛却两者的对比,不论数字阅读还是纸质阅读,都具备休闲娱乐、提供知识、传授经验、解决难题、陶冶情操等功能。因此,笔者提出以下三个建议:首先,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应加强融合,取长补短,为读者提供个性化、高效化、精准化服务;其次,鼓励读者进行纸质阅读和“深阅读”,倡导深入分析和理解。同时,提高读者的数字阅读技能,逐步引导数字阅读向深入方向发展,以获取多元的数字化知识;最后,读者应主动适应不同的阅读方式,在不同的环境下做出合理的选择,以取得最佳的阅读效果。
(来稿时间:2016年6月)
1. 2015年度数字阅读白皮书:中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接近3亿[J].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6(2):8
2.袁浩. “数字时代”尤其需要高质量阅读[N]. 中国社会报,2016-04-25(8)
3.张贺,肖家鑫,康岩,等. 读屏时代,不只是“短平快”[N].人民日报,2016-04-22(11)
4.龚牟利. 数字阅读明显超纸质阅读[N].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6-04-22(2)
5.刘峣. 数字阅读能否取代传统阅读?[N].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05-19(8)
6.杜羽,侯力. 统计数据中的全民阅读[N]. 光明日报,2016-04-23(11)
7.张冰,张敏. 数字阅读必然会导致浅阅读吗?——基于眼动追踪技术的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对比实证分析[J]. 新闻传播,2013(1):52-53
8.袁曦临,王骏,刘禄. 纸质阅读与数字阅读理解效果实验研究[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15(5):35-46
9.周钰,王娟,陈憬,等. 信息载体影响文本阅读的实证研究——基于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的比较[J]. 中国远程教育,2015(10):21-26, 79-80
10.柯平. 数字阅读的基本理论问题[J]. 图书馆,2015(6):1-6, 36
11.万安伦. 中国网民数字阅读状况调查报告(2016) [EB/ OL]. [2016-06-18]. http://toutiao.com/i6285297195260314113/
12.Zha X, Zhang J, Yan Y, etal. Comparing flow experience in using digital libraries: Web and mobile context[J]. Library Hi Tech,2015, 33(1):41-53
13.张玉珍. 在竞争中共同发展——论电子文献与纸质文献的关系[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1):51-54
14.杨连成, 许嘉璐.纸质阅读不可能被代替[N]. 光明日报,2010-12-03(2)
15.Negroponte N. Being digital[M]. New York: Vintage, 1996
16.王余光. 儿童阅读应从纸本开始[N]. 光明日报,2013-02-26(9)
17.王子舟. 随电纸书洪流走入数字阅读时代[J]. 图书馆建设,2010(6):7-9
18.王子舟,周亚,巫倩,等. “浅阅读”争辩的文化内涵是什么[J]. 图书情报知识,2013(5):15-21
19.曾祥芹. 纸本书、电子书、无字书与读书、阅网、观景——与时代文化和世界阅读潮流同向共进的“汉文阅读学”[J]. 图书馆杂志,2013(4):8-11
20.江晓原. 阅读前景:一个乐观的展望——关于电子阅读和纸质阅读[J]. 编辑学刊,2013(3):36-39
21.Csikszentmihalyi M. Chapter 1: Enjoyment and Intrinsic Motivation[J]. Beyond boredom and anxiety, Jossey-Bass, San Francisco, 1975:1-12
22.Csikszentmihalyi M. The flow experience and its significance for human psychology[J]. M.csikszentmihalyi & I.s.csikszentmihalyi Optimal, 1988:15-36
23.Zhou T. Understanding the effect of flow on user adoption of mobile games[J]. Personal and ubiquitous computing, 2013, 17(4):741-748
24.Koufaris M. Applying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and flow theory to online consumer behavior[J].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2002, 13(2):205-223
25.Esteban-Millat I, Martínez-López F J, Huertas-García R,etal. Modelling students’ flow experiences in an online learning environment[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14(71):111-123
26.Bilgihan A, Nusair K, Okumus F,etal. Applying flow theory to booking experiences: An integrated model in an online service context[J].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2015, 52(6):668-678
27.Hsu C L, Lu H P. Why do people play on-line games? An extended TAM with social influences and flow experience[J].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2004, 41(7):853-868
28.Straub D, Boudreau M C, Gefen D. Validation guidelines for IS positivist research[J]. The Communications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2004, 13(1):63
29.Anderson J C, Gerbing D W.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in practice: A review and recommended two-step approach[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88, 103(3):411
30.Lin C P, Joe S W. To share or not to share: Assessing knowledge sharing, interemployee helping, and their antecedents among online knowledge workers[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2, 108(4):439-449
31.宋新军. 刍论“网络时代”的阅读革命[J]. 理论导刊,2011(1):104-106
32.袁曦临. 网络数字阅读行为对阅读脑的改造及其对认知的影响[J]. 图书馆杂志,2016(4):18-26
33.陈成鑫,初景利. 国外新一代用户网络信息行为研究进展[J]. 图书馆论坛,2010(6):71-75
34.王文韬,谢阳群,占南. 基于ERG理论的数字原住民信息行为研究[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9):42-46, 7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Digital Reading and Paper Read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low Experience
Liu Kunfeng1Wang Wentao2Chen Yu3
( 1.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Wuhan University; 2. School of Management, Anhui University; 3. Library of Shengda Economics Trade & Management College of ZZ )
This paper adopts the empirical method, compar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digital reading and paper read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ader’s flow experience. The study found that readers’ flow experience in digital reading i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paper reading; Compared to digital reading, there are more readers in the process of paper reading gained the flow experience. According to the discussion, we believe paper reading can not be replaced at the present stage, but in the future, it may be replaced by digital reading. After summarizing the full text, it is recommended that readers should fully understand, adapt and rational use the two kinds of reading methods, and pay attention to improving the effect of reading.
Digital readingPaper readingFlow experienceComparative analysis
G252
刘坤锋(1989-),男,情报学博士研究生,发表论文6篇,研究方向:信息资源配置与管理、信息行为、信息系统;王文韬(1986-),男,博士,安徽大学管理学院讲师,发表论文30篇,研究方向:信息资源管理;陈雨(1990-),女,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图书馆助理馆员,发表论文2篇,研究方向: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