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界乡情在此交融

2016-10-27·浦

文化交流 2016年10期
关键词:兰溪金华名校

·浦 宁

世界乡情在此交融

·浦 宁

婺剧之乡画脸谱。International students show off operatic masks in Zhiyan.

上篇:我们是一家人

当金发碧眼的海外学子说出流利的汉语,当土生土长的村民道出娴熟的英语,世界在这一刻,触手可及。

2016年8月10日至23日,在“海外名校学子走进金华古村落”第四季活动中心营地兰溪芝堰,来自德国、瑞士、法国、以色列、老挝、印度等国家的45名海外参与者,度过了为期14天的“金华故事”精彩体验之旅。

告别在即,依依留恋,世界乡情共此时。来自南非的妮曼拉身份特殊,不仅因为她是三名南非学子中唯一的女子,还因为她是海外名校学子中唯一的官员。

妮曼拉现任南非布法罗市外办主任,45岁的她颇能说道。布法罗为金华友好城市,她在参加武义俞源举办的“海外名校学子走进金华古村落”第三季活动时,听说第四季活动将在兰溪芝堰展开,非常感兴趣,当即表示要报名参加。

在兰溪芝堰,妮曼拉和大家一起体验从未有过的奇妙经历:申领任务、民俗采风、爬山打球、舞台走秀……

“这实在是一次美妙的旅程,只可惜这么快就结束了。”妮曼拉向每一个人倾诉兴奋之情,同时又显得伤感与不舍。她说,金华独创的“家+”,把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像一条纽带紧紧连在一起;活动的设置非常丰富,让人惊喜;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汇聚一起,互相学习、共同分享;年轻人,是未来的领袖,他们的明天有无限可能。

“卧底”14天,只为“偷师学艺”。妮曼拉告诉笔者,她已向布法罗市长汇报其在金华的独特经历,明年9月左右,布法罗将如法炮制,举行“海外名校学子走进布法罗”活动,到时,布法罗将邀请包括中国名校在内的海外名校学子参加。

妮曼拉哈哈大笑:“我们是一家人嘛!”

是啊,我们是一家人。“海外名校学子走进金华古村落”作为中国民间外交活动之一,典范十足,风采依依,所有参加者都希望交流不断、友谊继续。

柯棣华,对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这位印度的医生,和加拿大白求恩大夫一样,是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1938年,柯棣华随印度援华医疗队到中国参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先后在延安和华北抗日根据地服务,任八路军医院外科主治医生、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第一任院长。1942年12月9日,柯棣华因病在河北唐县逝世,年仅32岁。他的著名的精神关联着中国和印度两国人民的友谊。

兰溪纺织有了“国际范”。The fashion business in Lanxi puts on an international look.

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International students enjoy a moment of Chinese rural entertainment in Zhiyan

“柯棣华?当然知道。我和他来自同一个家乡。”来自印度普那大学的萨迪斯听笔者提起柯棣华非常兴奋。他说,他们家乡的人都知道柯棣华,中国人民现在还记得柯棣华,让他感到很欣慰。

萨迪斯从手机里翻出柯棣华生前的照片,逐字逐句将其家乡柯棣华纪念碑上的文字念给笔者听。他告诉笔者,当年和柯棣华一起来的,还有四位印度医生。“医生是神圣的,他们的行为很伟大。”他愿意延续感情和友谊。

萨迪斯很享受在芝堰的14天经历,从生活、饮食、建筑中,他学到了很多东西。“在这里的每一天,我们海外学子都被热情和友好包围。”他非常羡慕中国农村有这么好的环境,说,在印度,只有城市才可能有这样美丽的风光。他表示,中国农村建设值得印度学习。

萨迪斯希望中国和印度能多一些这样的交流,各行各业都能涌现更多的“柯棣华”。

由定理1可知,当给定interval 和τ时,持续增大变换空间并不能一直降低入侵成功概率.因此,在单脆弱性变换情况下,为了获得最佳动态防御效果,同时降低防御成本和部署复杂度,NDD的最优变换空间大小应设置为

下篇:民间交流结下的乡愁

印度欧瑟斯商业艺术学院的利雅是一位中文老师。她告诉笔者,自己学中文一年,边学边教,活动期间,中文水平突飞猛进。她很庆幸自己能来中国实地体验、感受,“实在不虚此行”。

利雅代表海外名校学子在闭幕式上发言。她身材娇小,表情羞涩,语言表达能力却颇强:“在发言前,我有个请求,请在座的各位和身边的陌生人做一个眼神交流,给身边的陌生人一个微笑。”

这开场白一下子把大家说乐了。台下的来宾无不响应,现场气氛活跃。

与金华独创的“家+”亲如一家。International students get mixed with villagers.

畅游金华。International students on a sightseeing tour around Jinhua

“这个微笑大家感觉怎么样呢?是陌生、奇怪、尴尬,还是有些小兴奋?这些感觉,在我们到达上海机场、兰溪芝堰时就是这样,可现在已经荡然无存,我们就像家人一样亲切。”利雅的中文老师参加第二季活动回到印度后,对人赞不绝口。利雅被说得痒痒的,带了五个学生迫不及待地报名。

在兰溪,利雅学唱婺剧,学做水米糕,参观兰溪纺织业,畅游兰溪地下长河和黄大仙宫,每一天都意犹未尽。

“这两个星期带给我们很多难忘的回忆。第一天,村民们热情地欢迎,精彩的舞龙表演至今难忘。大家还记得第一次使用筷子的情景吗?而今天,我们已经颇为熟练了。我们已经爱上了住家爸爸妈妈每天为我们精心准备的陌生而新奇的菜肴,这或许成为我们回国以后最想念的食物之一。画脸谱、写书法、做竹编和孔明锁……都让我们加深了对中国文化的印象;太极拳、麻将丰富了我们的小生活。我记得和朋友们一起摸索到孝思堂和承显堂的小巷,记得在半月塘畔、祈愿树下度过的时光;兰溪骑行、学唱《中国阿姨》全部历历在目……”利雅动情地说:“回国以前,我会每天小跑到孝思堂,因为路远,不能迟到……真希望自己能将这些日子再过一遍。”

利雅住芝堰新村11号,她在台上讲得声情并茂,她的中国爸爸陈发松在台下听得热泪盈眶。

“我家共住了四名海外名校学子,三个印度人一个南非人,个个像自己的女儿、儿子一样,相处得非常融洽。”陈发松说,他在黄店镇上的一家企业里上班,每天下班回到家,活泼、热情的利雅都会迎上来,问候不停。

陈发松夫妇育有一个女儿、一个儿子,与四个海外学子年龄相仿。他们吃在一起、住在一起、聊在一起,家里每天充满着欢声笑语。陈发松的女儿在兰溪女埠初中教英语,这一来,连志愿者都省了,全英语交流,风俗人情、生活百科,无所不谈。

陈发松告诉笔者,利雅有在上海的大学留学的经历,相比其他三名学子,数她筷子用得最溜。利雅和她的同伴喜欢吃面食,家里就经常面条、饺子、粉干变着花样给他们做。

闭幕式次日告别,利雅和萨迪斯要坐最早的班车离开。清晨4时30分,陈发松和妻子起床给他们准备可口的早餐,到客厅却发现,利雅和同伴竟坐在客堂里,一夜没睡!

“为什么不睡?”

“不想睡。再过一两个小时就要离开了,舍不得。”

陈发松和妻子的眼眶一下子就红了。

泪眼婆娑中,利雅和同伴带走了陈发松一家送的中国红茶、茉莉花茶、中国结,留下了印度风情的首饰、门帘,以及南非的茶具。

陈发松说,这些礼物准备放在客堂的显要位置,有客人来,自己就要不厌其烦地介绍一遍,仿佛印度、南非的儿女从不曾离去……

“谢谢金华!谢谢芝堰!谢谢所有为我们提供温暖港湾的人!”利雅说,芝堰如同故乡的乡愁,走到哪儿,都会在她的心里。

“德国朋友比酒量,中国朋友打篮球,南非朋友讨论婚姻和生活”。“海外名校学子走进金华古村落”活动所提供的,不仅是中国向世界敞开的窗口,也是世界与中国民间外交的平台。

(本文摄影:黄泽振)

猜你喜欢

兰溪金华名校
张金华
畅游“水乡古镇”
名校介绍
兰溪模式 从“云里雾里”到“胸有成竹”
岁朝清供
新时代的治水实践——福建莆田木兰溪建造“生命共同体”
陈金华
蜘蛛王要“吃”蓝脸兔
赶集挑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