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枝一叶总关情
——记缙云籍加拿大学者赵月枝教授

2016-10-27徐继宏

文化交流 2016年10期
关键词:河阳缙云烧饼

·徐继宏

一枝一叶总关情
——记缙云籍加拿大学者赵月枝教授

·徐继宏

赵月枝教授 Professor Zhao Yuezhi

过些天,赵月枝教授又将从千里之外的加拿大温哥华启程,踏上赴家乡浙江缙云的归途。2016年10月9日至12日,由她发起的缙云“河阳论坛”将再次聚焦“乡土文化复兴:机遇与挑战”,探索乡土中国的未来。笔者通过电话、微信,对她进行了采访。她说:“作为海外华人知识分子的一员,我有责任、也乐于搭建这样一个平台,促进家乡的美丽乡村建设和探索乡土中国的未来。”

乡情:为了挥之不去的儿时记忆

“随着时光流逝,我的缙云话可能更传统,因为我保持了当年走出去时候的缙云话腔调和用词,反倒是现在家乡的缙云话可能加入了不少普通话的成分。”听到赵月枝教授一口流利的缙云话,笔者难以相信她已在外生活了36年,乡音无改!

1965年1月,赵月枝出生在缙云岩山下村。1980年,15岁的她以全国高考浙江省前6名的优异成绩考取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1984年,19岁的她又以总分第一的佳绩考取教育部公费留学资格,于1986年进入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传播学院攻读研究生课程。当时的赵月枝并不知道,那所学校的传播学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在西蒙·弗雷泽大学,赵月枝获得了硕士、博士学位。之后,她潜心教学和科研工作,参加国际性学术活动,成为泛北美地区华人传播学领军人物。2014年,她受聘为中国国务院侨办“海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2015年,她作为海外学者代表,登上了北京“9·3”阅兵的观礼台。

尽管赵月枝背对家乡、面对世界,但脑海里永远抹不去老家一座叫“十八间”的民居的图影,用她自己的话说,那里虽然没有了自己的父母亲,却还有其他亲人、师长、朋友,还有养育她的河阳的山山水水。她动情地对笔者说,作为知识分子,身上固有的文化忧思和社会责任感,让自己深深认识到,用掌握的全球前沿学术思想反哺父老乡亲、参与乡村文化建设,是情之所至、理所当然。这些年,赵月枝回国越来越频繁,回缙云老家越来越多。“只为那挥之不去的儿时记忆!”

在赵月枝看来,没有乡村的崛起就没有中国的崛起。缙云河阳村作为千年古村落,是研究中国乡土文化的好基地。在她的努力下,2015年7月,“缙云河阳乡村研究院”揭牌成立。“这不仅仅是因为狭隘的乡愁,更因为河阳古乡村的千年历史渊源和浓厚的文化积淀。”赵月枝说,她要为河阳的长期发展和缙云、丽水、浙江的新农村建设提供文化和智力支持,让世界分享独一无二的中国乡土文明。

赵月枝认为,研究中国问题,不能没有城乡关系的视角,必须“走出象牙塔,跨进泥巴墙”。目前,河阳乡村研究院已经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包括举办首届“河阳论坛”暨“乡村、文化与传播学术周”活动,组织“从全球到村庄”中、加联合学术调研活动和“传播、文化与全球南方”国际暑期班活动,启动“口述河阳、口述缙云”乡村历史工作等。而第二届“河阳论坛”暨“乡土文化复兴:机遇与挑战”活动,又将于金秋十月举行。赵月枝为此专门返回家乡。

“中国的发展到了转折点上。我们这代人经历了人民公社时期和改革开放年代,到了城市,甚至到了西方,在弥补城乡鸿沟上,如果我们不去做,可能儿女们就很难再回来做了。”

缙云烧饼Jinyun Cake: a local delicacy and memory

中央电视台二频道在河阳乡村研究院采访赵月枝。CCTV Channel Two has an interview with Zhao Yuezhi at Heyang Institute for Rural Studies

乡土:为让文化遗产惠泽人民

赵月枝说:“作为一名海外游子,没有什么能比把家乡文化和经济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更令人兴奋的了。”她的研究从缙云烧饼开始。

在赵月枝的介绍里,缙云烧饼虽是一种小食,却是家乡文化的象征,它意味着乡土,意味着童年、少年,那些吃着烧饼去赶集、去看戏的场景,能唤起热闹、温馨、亲情等情感回忆。她说,“缙云烧饼可以成为家乡的名片,至少在我外出求学后,属于对家乡的思念。”

“2015年,我回国八九趟,航行里程超过15万公里,绝大部分穿行在温哥华和缙云之间。”赵月枝历时半年的调研,两期总计近300页、15万余字的《舌尖上的缙云,烧饼中的乾坤:缙云烧饼品牌推广与产业培育评估与建议》和《缙云烧饼:从民生工程到新发展理念》研究报告出炉。

“有人问我,做这个研究是希望在温哥华吃上烧饼?这当然也对,因为我希望这个产业能做到国外去。但更重要的动机是,我希望通过缙云烧饼产业化开发个案,研究如何更好地维护当下乡村文化遗产的公共性。在走向产业化的过程中,如何让这样一个文化遗产使所有人都得益,才是我要关注的课题。”

两期报告中,首期报告围绕缙云烧饼品牌建设和产业提升两大核心内容,对缙云烧饼的产业规划进行评估,并提出建设性意见。以此为基础,二期报告试图从文化、发展理念和治国理政的层面提升,发掘新亮点,研究新问题。

研究报告的执笔人之一,中国传媒大学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龚伟亮,在两次调研中有许多难忘的记忆,有说不完的故事。他告诉笔者,3个月时间,他们走访烧饼店铺、路边摊59家,访问烧饼从业人员165人,采访政府及相关部门负责人12人,随机电话采访烧饼师傅95人,街访缙云群众125人,线上线下问卷314份。“在南方的凉寒里,从县城的人来人往、车马杂喧,到壶镇小巷的幽深谧远、石板绵绵,我们在那股略带咸香的梅菜味儿里捕捉一代人的感觉,寻觅一座城的美食记忆。好溪之水,生生不息;嗟我情谊,其真其挚。”龚伟亮深情地说:“令我没想到的是,这辈子自己会窝在浙南的一个县城吃了上百个烧饼后写出一篇论文,更没有想到,一个烧饼会在江南水乡有如此大的影响力。”

如今,缙云烧饼从原来的路边小吃向产业链、文化、富民、金名片等各个方位延伸,在保持乡土味的同时,实现了“高大上”的华丽转身。2015年,缙云烧饼被评为“中华名小吃”,并走出缙云、走出国门。目前,230家缙云烧饼示范店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区。加拿大多伦多、澳大利亚悉尼、意大利米兰、阿联酋迪拜也都成功开出缙云烧饼店。罗马尼亚、智利等国华侨也慕名来到缙云学习考察。

“从全球到村庄”中加联合调研团队在缙云。This team of Chinese and Canadian scholars examines villages in Jinyun in a global perspective.

乡愁:为了人民做学术研究

见微知著,赵月枝通过洞悉一个小小“烧饼中的乾坤”,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追求。她说:“凡是文化的、共同遗产性的东西,凡是生态的东西,要开发,就一定要走出一条公共的、惠及全民的、参与性的、民主化的道路来,否则,就不可能成功。”

回顾自己36年间从“离开河阳、背对三农、走向都市”到今天“离开都市、面对三农、回到河阳”的历程,赵月枝感慨地指出,自己最重要的身份不是什么国际学者、专家教授,而是一个普通中国农民的女儿。她把河阳乡村研究院视为一件回报家乡的礼物,在揭牌仪式上,承诺要把研究院建成“为河阳人民传承耕读家风传统和探索中国乡村复兴道路的前沿阵地”。正是这种桑梓情怀,这种乡愁感知,让她对“农耕文明何去何从”“乡土情怀何去何从”的课题孜孜以求。

乡愁是感性的。赵月枝说,乡愁是她对每个人物、每个物件、每个生活场景、每轮春夏秋冬的鲜活记忆;是总把那作为温哥华屏障的“北岸”山峦想像成延绵于缙云的群山;是每次临别缙云,行囊里装满土面、梅菜、笋干、薏米、黄花菜、番薯干、茶叶等各种土特产。

乡愁是知性的。赵月枝说,她旅行的足迹遍及世界许多角落,但对缙云的历史文化知之甚少,除了方圆20里内走亲戚或砍柴路过的村庄外。于是,乡愁使她变成了一个缙云籍的社会文化学者,在绕了地球无数圈后,重新面对乡土中国,在求知路上再出发。

乡愁是理性的。赵月枝说,自从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以来,媒体上、微信里、国人的心坎中,乡愁绵绵不绝。乡愁作为文化学意义上的一个时代的“心理结构”,是几代人对国家和个人命运归宿的考问,是快速全球化、现代化、商业化和城镇化的中华民族对自己文化本根的一个追寻,是人们对日益深化的城乡鸿沟的跨越,是世界上唯一持续的农耕文明对自身的发展道路与生活方式的探索。“我期待缙云在建设生态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实践中能起引领作用。”赵月枝说。

拳拳赤子心,殷殷奉献情。作为浙江省“千人计划”专家,赵月枝带领自己的学术团队在缙云挖掘乡村建设和乡土文化产业发展的案例,并希望以此研究促进乡村社会经济和文化建设。“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面对给她以无限学术灵感的缙云大地,采访结束之际,赵月枝借用一位学者同仁的话说:“无论我在世界上获得了多少真知灼见,我的本根依然在中国文化之中,我的心里始终燃着一炷中华文明之香。”

(本文照片由赵月枝、应梅芬提供)

[链接] 赵月枝,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传播学院加拿大国家特聘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她曾作为首位女性及非英美背景学者获达拉斯·斯迈思奖、埃德温·贝克奖,表明国际主流传播学界对她的学术贡献的认可。

猜你喜欢

河阳缙云烧饼
烧饼崔
小猪吃烧饼
『稀罕』河阳村
走进河阳感受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