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尚 ”之路
——记北京清尚集团董事长吴晞及他带领的设计团队

2016-10-27聂影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16年9期
关键词:室内设计设计企业

本刊特约撰稿人:聂影

“清尚 ”之路
——记北京清尚集团董事长吴晞及他带领的设计团队

本刊特约撰稿人:聂影

在建筑装饰企业中,北京清尚集团显得颇为独特。这是一家从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校办企业发展而来、室内设计领先、居于中国政治文化中心、却似乎远离市场和资本的企业;业内也有人称其为“学院派”企业,觉得他们有些清高。周围这种或敬仰、或怀疑、或羡慕、或批评心态的调侃语言,作为清尚集团董事长的吴晞老师却欣然接受。

吴晞老师的职业生涯与这家企业的成长和转型已铸为一体,甚至在业内,吴晞已成为清尚形象的符号。追寻这家脱胎于高校的企业发展历史,追寻大学能否孵化出成功的现代企业,不仅可以看到中国建筑装饰行业的时代变迁,还可透视出中国设计教育实践的稳步上升、当代科技文化的发展,正在重塑中国人的开放胸襟。

——题记

一 血脉传承 初心不改

作为清控人居集团副董事长和清尚集团董事长的吴晞先生,其实并不喜欢“吴总”这个称谓,他还是喜欢被称为“吴老师”,这是他1982年毕业留校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任教时的称呼。自从第一次以著名漆画家乔十光先生助教的身份走上讲台,和自己仰慕的老先生们一同工作,他就与老师这个称谓相伴相随。那时的天空总是蔚蓝清新,阳光播洒在光华路校区绿叶上的光斑,似乎仍能温暖师生的心灵。老一辈设计教育家们的理想和惆怅,也铸就了吴晞老师的人生追求和坚定信念,成就了我们今天所见的吴晞老师——仍带有年轻时代文艺青年的气质,也延续了老派知识分子的信念和情怀。这是清尚集团历经风雨颠簸的最重要内驱力,也是至今仍围绕在他身边的一批中青年设计师和创业者们最为钦佩之处。

伴随中国特殊的经济发展轨迹,三十余年间建筑装饰行业快速发展,高等教育一次次结构重组和改革升级,人们对建筑装饰行业的市场价值愈发认可,却对其文化价值仍带有偏见。与大学相关又无法获得广泛认同的校办企业,一直在大开大合的政策夹缝中求出路、求发展。作为首都的北京有文化上激进和经济上保守并存的特征,按照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原则看,这是困扰企业初创时期快速成长的重要原因。不过,也正因为特殊的文化基因,清尚一旦能激发创业者的热情和较充分地展现出设计师的水平和追求,便具有极大的示范效应,也便能在业主单位及其“朋友圈”中获得普遍肯定。对于充满自信和追求卓越的设计师来说,这类“励志故事”绝对令人心驰神往。

在回顾自己的职业生涯时,吴老师情绪淡定,语调平和:“我从1982年初留校至今已经34年了。在这30多年里,我当过中央工艺美院团委书记、基础部副主任、装饰艺术系副主任,也当过校产办主任和分管美院多个企业的院长助理。正因为曾经分管美院企业,2000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清华大学之后,我被学校调往清华大学企业集团任副总裁,再派回美院任‘美院企业改制领导小组’负责人。当时,由于我系统地提出了美院校办企业的改制计划,就被学校任命为改制后企业——清华工美(现清尚集团前身)的董事长。从‘吹哨的裁判员’变成了‘踢球的运动员’,这一干就是16年。”

“其实,像我这样在企业任职,只不过是学校的分工。无论外界看法如何,我自始至终都认为自己是学校的人,是在为学校做工作。在众多美术设计院校都开办设计公司,但多数都做不强、做不大的情况下,清尚能否走出一条新路?这就成为一个我为之努力的工作方向。”

“走到今天,能有一点儿所谓的成就,完全源于学校的平台和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50后的一代人,想的多的只是服从学校安排。我现在发现,学校也许不缺教授或系主任,但缺乏懂业务、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在学校教学、科研的氛围和语境之下,搞经营不一定是个明智选择。但像我这种受过传统教育的人,似乎习惯于‘干一行,爱一行’,从没想过拒绝上级的安排,不管多难,也要尽心尽力地做好,不藏私、不懈怠。有很多同行不解,问我在多次的企业变革中,我本人为什么不持股?其实道理很简单,那就是我从未想过在代表学校管控企业时为自己谋利。如果要说我的人生选择有什么原则,那就是‘顺势而为’吧;如果说有什么成功经验,那就是‘专心致志’吧!我对现在的工作和生活状态都很满意,也从不后悔当初服从学校的安排。”

“十多年过去了,昔日一大批美术院校创办的企业都没有走出转型之路,而清尚成功了。企业的净资产在15年间增长了30倍,成为唯一在中国建筑装饰行业百强排行榜中连续蝉联十年的高校企业。作为清华美院的客座教授,我坚持给本科生、研究生做一些讲座,给年轻人讲如何创业,如何管理好一个设计企业,给年轻人一些专业教师无法给予的建议,把艺术设计如何与市场接轨的经验和教训毫无保留的告诉他们。学生们都很感兴趣,因为这些故事是设计师成长和设计企业运营的生动体验。”

二 校企一家 源远流长

作为独立企业存在的清尚公司只有短短的16年,但其精神源头和学术之根却始于1950年代,源于一些当时不被理解、后来才知其价值的重大事件。

关于中国现代室内设计的起源,不同的书籍文献中的观点不同,但无论如何都会谈及1920-1930年代的上海和北京,也会提及新中国十大建筑时期,不过却鲜少有人将其渊源说清楚。事实上,真正在人员培养和行业操作层面可堪为中国现代室内设计源头的,须定位于1950年代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不仅包括当时的室内设计系,而是整个学院。

中国古代建筑并无建筑或室内设计之分,只有大木作、小木作和细木作之分。之后再精细的空间布置工作即由我们今天所谓之“陈设设计”来负责了。紫禁城中的这些工作,传统上由工部和内务府承办,涉及到皇家用品时,内务府造办处的职责更大。这是一个专业配置齐全、汇集了帝国最优秀工匠的机构,可以按照皇家认可的画稿进行多种工艺和材料设计创作的群体。

1952-1953年,中国大学进行了学科调整,建筑学被划归为工科专业,目的是让建筑学与其他工程学科一起能更快、更好地为国家培养人才;但另一方面,这也将建筑学的文化和美学之翼斩断,在建筑学专业的大学课程中必然以工程内容为主干,只少量保留一些美学训练内容。随着工科化的建筑设计在全国的普及,中国现代建筑设计师便丧失了在文化和审美层面统筹全局的能力和权力,一如我们今日所见。

1950年代的新中国,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相当孤立,整个外部世界对这个新兴的红色政权充满了怀疑和敌视,不相信一个“土包子”能把这个古老而贫困的国家带往繁荣。于是无论是为了国内团结,还是改变国际形象、争取国际朋友,都让新中国在国力羸弱之时,建造了“十大建筑”。不过当时所有参与工作的设计师和艺术家们并不清楚国家领袖们的忧虑,而是非常庆幸能参与如此重要的国家级重大项目。他们投入了极大的创作热情,不计任何回报,这最终成为所有参与者个人和单位最值得骄傲的一页。

在十大建筑时期,领袖们立时发现,学科重组后的建筑学完全无法成为真正的专业领袖,而刚刚成立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恰好成为最佳的专业承托群体。美院师生们不仅做室内设计,还设计标识、家具、地毯、吊灯、壁画、屏风、浮雕……

院史中的记载是这样的:1958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组织17名教师、58名高年级学生,由副院长雷圭元带领奚小彭、常沙娜、罗无逸、温练昌、何镇强,参加了北京十大建筑的装饰设计工作。主要参与的建筑有: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北京展览馆、民族文化宫等。由师生参与完成任务,成为新中国艺术设计界的一大盛事,也成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历史上最光辉的一笔。不过繁华背后的深意,可能更值得我们注意。

首先,按照今天的观点看,那时的设计是一种“大设计”理念,是以营建新中国国家形象为目标、以国家领袖为实际统领、利用行政力量和参与者的极大热情来推进的。这是“集中精力办大事”的“举国体制”例证,也暗示了行业起步期的“垄断”特征,包括人员、物质、工艺等,甚至很像是内务府造办处工作方式的延续。这种“大设计”操作模式至今仍有启发:既然室内设计项目可以统领今天所说的家具设计、纤维艺术、工业设计、艺术陈设等多专业领域,但是,至今我们并没有把它看做是国家或地区在制造业、消费水平和文化趣味上的最佳展示空间和先导力量。这既是行业的损失、设计的损失,更是国家的损失。

其次,正因为以上的原因,我们发现作为中国最早的设计院校——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从建校之初便是一个教学和行业实践“打包”处理的混合体。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上世纪末,在40余年的教学和设计工作中,艺术设计专业的师生们从未感觉有何不妥。直到2000年,校企被强制脱钩,专业教育被要求进入研究型大学体系,我们才惊讶地发现,室内设计的大学教育与职业机构有完全不同的运作模式、发展目标和职业逻辑。

第三,1950年代室内设计行业的蓬勃发展犹如昙花一现,并未能引领中国设计业持续发展。随后的政治运动带给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师生的是对自身命运和专业前途的迷茫与忧虑,却未能意识到在缺乏市场经济支撑和现代化工业生产体系支持的中国现代设计,根本没有存在和成长的土壤。由于文化和历史的局限性,设计界和前辈设计专家们从未着力分析过经济和技术因素对设计行业的影响大小及作用方式。这使得改革开放后的室内设计大发展时期,市场经济的决定性作用被长期低估了。

这时期还有个小插曲:在大量设计任务面前,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室内设计系的一些教师,在建筑制图的基础上做了一些调整和深化工作,形成了后来室内设计教学中的“专业制图”课程。对于一所学生全部以绘画为基础的设计学院,这可是头一遭。虽然民国时期也有一些美术学院开设了“图画科”课程,但教授制图却并未直接作用到新中国的室内设计教育中。据罗无逸先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回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制图课是以梁思成先生“中国化”的建筑制图体系基础上演化而来的。这种渊源关系不应被忘记。

三 打破禁锢 初露峥嵘

1970年代中后期,学院的专业活动虽不像50年代那样轰轰烈烈,但在此期间发生的许多事情对后来的室内设计行业影响深远。

1974年,奚小彭先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室内设计系教授,著名工艺美术家)带领师生完成了北京饭店新楼的室内装饰设计。这件事发生在尼克松访华之后,现在看来似乎预示了国家高层即将调整内外政策。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团队的设计实施能力让中央领导印象深刻,具体说其实是高层“点将”要求奚小彭带队工作。奚小彭先生延续了中央工艺美院的传统,组织了多种设计专业的师生共同创作。这一时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师生还曾参与中国驻外领事馆、北京国际俱乐部及参与毛主席纪念堂的建筑装饰设计。1983年,潘昌侯、张世礼带领刚入学不久的郑曙旸参与了中国驻西德大使馆的设计工作,这是一个中国室内设计教育界在建国前、新中国初期和文革后期毕业生搭建的“老中青”班子,引发人们无限联想。

1979年的首都机场壁画创作是工艺美院历史上的大事,也是中国现代艺术史中的标志性事件。当时在工艺美院任教的袁运生创作了《泼水节——生命的赞歌》,使壁画创作成为一个公共事件;后来袁先生还回忆说这是自己一个要试探国家改革开放决心的“小手段”。当壁画成果在李瑞环、邓小平那里都一路绿灯时,他才相信中央的改革决心是真实而坚定的。然而,艺术故事的表面越发光鲜,项目启动的真实原因就愈发引人深思。改革开放初期,为了让来华的外宾看到中国首都新风貌,忽略首都机场墙面上的裂缝或凹凸,邀请一些艺术家来进行装饰壁画创作是个不错的主意。花钱不多、效果很好。艺术家们对此机会极为珍惜,投入了极大的创作热情。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老院长张仃教授亲自带队、组织创作,摆脱了文革时期艺术创作备受压抑的窘境。今天的室内设计界很难见到如此多的院级艺术家齐聚一堂、不计工本、殚精竭虑地投入公共艺术创作的团队了。

文革结束后,中国各行业百废待兴,恢复高考和改革开放是重塑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光荣的两件大事,这在后来30余年间为国家培养了大批设计人才。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1977级和1978级的新生都在1978年入学,前后仅差半年。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入学时已经二三十岁,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文化思考。77、78级中的许多人后来成为中国现代设计行业的中流砥柱。23岁的吴晞和许多被文革耽误了上大学机会的年轻学子一样,兴高采烈地进入了位于北京朝阳区光华路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他们是从完全封闭的文化体系、毫无市场经济的中国进入到制造业大发展、信息时代、资本运营、文化多元、市场化充分的现代设计领域的亲历者和见证人。他的同届同学郑曙旸后来成为学院环艺系主任、院常务副院长、环艺设计专业的资深教育家;马怡西教授既是环艺系教授又是清尚的设计院的副院长,已成为中国当代礼仪空间设计的头号“大腕儿”,设计风格沉着、古雅、时尚、清新,充分展现了当代中国的精神气质和文化风貌;鲁晓波教授成为学院第一批公派出国的留学生,将西德的设计理念带回中国,在中国工业化生产处于起步时期已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工业设计储备人才,后来又力促成立了信息设计专业,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林乐成教授是纤维艺术大家,在国际纤维艺术界享有盛名,他主持策划的“从洛桑到北京”纤维艺术双年展,已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展览品牌;魏小明已成为国际著名的雕塑家,自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毕业后出国赴奥地利留学,曾是维也纳皇家美术学院建院300年来第一个中国硕士生……对今天的吴晞老师而言,担任清尚总裁职位,让他能有更多的机会与自己的多年挚友亲密合作、交流艺术心得,是始终难得的心灵满足和情感寄托。

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室内设计复苏从中国大陆最南端的城市开始。这一时期的建设目标是为了给改革开放初期的国际投资者们修建来华投资考察时的临时落脚处,所以大量高档酒店成为这一波室内设计快速发展初期的试水区。不过,这些“草台班子”的设计施工水平显然无法与工艺美院师生相比,这曾让学校中的一些老师担心市场经济会拉低行业的文化品位。然而事实证明,这些当时水平不佳的设计施工单位,反而为后来的室内设计行业开辟了道路。因为这其中隐藏着一个当时并未引起业内人士足够注意的崭新要素:这一轮室内设计的发展,从一开始就是建立在商业社会框架和市场经济逻辑中的,这种模式其实回归到了艺术设计的本位,也更有生命力。这一时期中国其他城市中设计和施工上的不足,恰与当时中国千疮百孔的经济体系和僵化的管理制度相一致。这种艺术上有瑕疵、经济上可持续的行业模式“南风北渐”,在后来的30余年间成为行业发展的持续动力。直到今天,我们才慢慢明白:艺术文化能让人优雅,经济竞争才让人开智。没有经济支撑的文化产业寸步难行,没有文化内核的经济发展将迷失方向。这是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界必须明白的道理,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室内设计行业最为珍贵的经验所得。

1980年代初,室内设计行业已初露峥嵘,国家意识到这部分工作应被管理起来,但建设部拒绝接管此工作。根据环境艺术研究设计所的聂宁老师回忆说,他在所里见过一份复印件,就是这一时期国务院的发文,明确规定了建筑设计只做到房间的六个面,“不再往室内延伸”;房间六个面内部的工作由轻工部管理。

作为教学与实践一体化的学校,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很快对室内设计市场的蓬勃发展有了回应。1984年5月,学院成立了教学科研设计经理处,以学院开展社会实践方式接受国家、各部委及社会企业的委托,开展有偿社会服务。

1986年,环境艺术研究设计所参与了位于长安街边北京的第一家五星酒店——中国国际贸易中心的室内设计国际投标,并一举击败了多家国内外设计机构中标。这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入现代设计产业的一次有益尝试。这项工程中的一个“副产品”——快速手绘效果图随后成为室内设计专业的标志内容。它的直接创立者是何振强老师,最初目的是为了能更快、更准确地与国外建筑师讨论设计方案,并利于业主单位确定方案。1950年代十大建筑时期的设计表现图类似于建筑渲染图,但因为大多由水粉绘制而成,用时较长,不利于快速表达。于是,美术学院的绘画功底优势立显。借助绘画经验和室内透视效果图、马克笔勾线加水彩(后来还可用给黑白照片着色的水色)的效果图风靡中国室内设计行业。甚至在很多人看来,这种效果图就是室内设计的全部。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工艺美院环艺系的学生待在教室里就有人拿着现金找上门来要效果图,每张还价格不菲。

1988年3月,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环境艺术研究设计所,副院长张世礼兼任所长,同年,环艺所首批获得建设工程室内设计专项甲级资质。与此同时,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室内设计系”更名为“环境艺术设计系”,这是该系的第四次更名。频繁变动的系名其实也透露出整个社会、学术界和专业教师对学科定位认识的不断变化。从1950年代以来,老一辈室内设计师一直坚持室内设计是对功能、材料、空间等因素的通盘考虑,绝不仅是表面装饰那么简单。改革开放之后,在市场变化尚不深入、且尚无大学重组浪潮的搅扰时,他们有相对独立的空间进行纠偏。可以说,“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名称在本质上并不主要基于对专业未来的预测,而是对以往定位偏差的补救。

然而事情有时就是这样吊诡:一个在当时看来颇具有革命性的事情,在后来的发展中却完全脱离了最初的意图和方向。在有关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建构中,最初包括了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两个方向。但自那以后的很长时间,中国景观设计的成熟度和市场要求难与室内设计比肩,于是长此以往,人们便把“环境艺术设计”等同于“室内设计”或“建筑装饰设计”了。事实上,环境艺术设计系设立的第二年,环艺系就曾申请恢复“室内设计”的名称,可让“室内设计”与“环境艺术设计”两名并存。但因当时的主管部门不予考虑,此事便被搁置起来。后来制定大学学科目录时便采用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名称,而放弃了“室内设计”。在中国特有的大学教育体系中,无论“室内设计”还是“建筑装饰设计”都是不合法的,没有学术身份。就业人数多寡、对创新型国家发展有多大推动作用、每年能为国家上缴多少利税、能为多少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提供方便……这些根本不是大学学科目录感兴趣的事情。

到1990年代中后期,中央工艺美院已经成立若干个校办企业,但都规模较小、管理不强、事企不分。事实上,当时参与设计和工程的一些老师已经意识到这种产权不清、行政决策替代市场决策方式难有前途。若没有后来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清华大学,一个美术学院孵化的清尚集团可能很难有今天的发展。

四 校企分离 改制转身

1999年11月,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清华大学,成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校办企业改制领导小组,由清华大学企业集团总裁宋军任组长,副总裁吴晞任副组长,对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所投资的校办企业进行资产整合,既要保证对学校利益回报,又要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同时必须安排数十名事业编制人员进入改制的企业。1999年12月,美院所投资的5个企业资产及54名教师、员工全部划转至清华大学企业集团。

2001年9月,在清华大学企业集团主导下,决定按混合所有制方式改造美院校办企业。以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工程公司为主吸收了5名技术骨干参股,将企业改制为北京清华工美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元人民币,清华大学企业集团控股52%,田海婴等五名技术骨干参股48%。首任董事长、法定代表人、总经理由吴晞兼任。企业承诺每年向学校上交300万元管理费。

当时许多人对美院的改革并不看好,首先,吴晞是当老师的,以前是院长助理,仅从行政角度分管企业,本人并没有企业管理经验。第二,企业改制吸引投资的几位年轻人并非学院专家教授或业界名人,业务能力不能代表美院水平。第三,美院企业并入清华,可能会水土不服,人际关系难处。再有,清华批准清尚个人持股45%,在清华校企重组改革中也是一个尝试,成功与否有待探索,这样的企业能干好吗?

2002年4月15日,经建设部批准,企业获得建筑装修装饰工程专业承包一级资质和建筑装饰工程设计甲级资质。这个原来以室内设计为特色的企业,才真正的进入到建筑装饰装修行业。由于工程技术人员的缺乏,项目管理经验的不足以及对整个建设工程的运营和管理都很陌生,再加之是改制初期,很多难题压得这个新生企业透不过气来:第一,改制后的有限公司不再享受校办企业减免所得税优惠政策,不论企业盈利是否都要向学校上缴管理费,为了完成这个任务,企业在初创的四年未向自然人股东进行分红。第二,过去企业无偿使用学校的办公用房全部改为有偿使用,并且要求企业尽快迁出校园;另外,凡与学校有关的供给,全部抵折为“条件费”一律上缴。第三,数十位进入企业工作的学校事业编制人员,不仅与学校原有待遇“脱钩”,一下就没了“级别”和寒暑假,而且对市场需要紧张加班的工作节奏也很不适应。

清华工美时期无疑是这个初生企业最为艰难的时期。显然,此次改革的重心在于大学教育,并不关注企业利益和要求。对于国家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的大战略和清华大学建设研究型大学的总体目标中,包括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几个室内设计机构和清华原有的校企都是被强行推向市场的一群人。他们当然毫无思想准备,一夜之间由“吃皇粮的”变得无处容身,工作上的艰难困苦恐怕还不及心理上的不适应来得强烈。

这次改革牵涉面之广,并不仅限于企业内部。在这个大开大合的过程中,室内设计行业第一次意识到教学和企业的分开,不仅是人员、账目、办公空间的分离,而且各自团队要寻求自身发展目标。当时惴惴不安的不仅是进入企业的人员,连留在学校中的教师们也在暗生疑窦:我们这个专业一直是教学和实践合一的,企业被分离出去,那么专业教学该如何开展,如何保持教学内容持续占领行业高端呢?清华大学倡导的研究型大学与我们这个专业的实际关联点到底在哪里呢?

直到校企分离后的第16个年头,我们平心而论,当年的校企脱钩和进入研究型大学的室内设计教育,大方向是符合国家发展大趋势的,但只有实际操作这项工作的人才真正能体会其中的酸甜苦辣。教育部在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作试点,在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分离后,允许建立有限公司和股份制企业,现在看来这一做法是正确的。把资产关系不清的企业关闭,把科研和社会实践纳入规范的管理,才促使大学创办的企业持续发展。

五 忍痛割爱 更名“清尚”

2005年,正当企业理顺关系准备快速发展时,教育部下达了新的规定,对高校投资的企业,无论是控股还是参股,都必须取消学校冠名。根据这条禁令,“清华工美”这一运作了5年的企业品牌将面临摘牌的断臂之痛。随后,在清华大学投资的企业中,“清华工美”被首批取消清华冠名,更名后的“清尚”再次面临整合的压力。这一轮改革带给企业的不再是伤筋动骨的痛楚,更多的是委屈和无奈。培育企业如同农夫耕田:经历艰辛换来的土肥水美,一纸政令则前功尽弃。不过对于中国各行业的企业家而言,这种经历并不陌生。但对这些仍对学校抱有深厚感情的人们来说,放弃刚创建的“清华工美”品牌,的确难于割舍。像吴晞老师这样一代人,“清华”和“工美”已成为一种信念,办企业是为了推动学校的产、学、研发展,并非为个人或小团体谋利,如果取消“清华工美”,这让人情何以堪!此举对于一批跟随吴老师创业的校友也反映强烈。

实践证明,高校创办企业取消学校冠名的改革是正确的。首先,鼓励企业自创品牌有利于事业持续发展。第二,建立企业清晰的品牌意识是传统企业向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第三,取消企业的学校冠名既防止学校无形资产的流失,也阻断了对学校不利的市场风险。第四,有利于行业的公平竞争。

2011年,清尚年产值首次突破16亿元,其中设计产值首次超过2亿元。2013年,清尚的年产值已达16.7亿元,其中设计产值2.5亿元,设计综合实力在整个建筑装饰行业中排名领先。与一大批没有抓住改革发展机遇的传统校办企业相比,清尚的发展证明中国高等院校以产、学、研互动的工作模式,既实现了教学科研的成果转化,也促进了社会行业的发展。

伴随着国家经济和行业发展,清尚集团的业务拓展成果甚丰,吴晞老师在企业经营中也有了更多体会。清尚集团作为唯一高校控股企业,连续十年进入全国建筑装饰行业百强企业。清尚融入市场,学校不再是企业的“婆婆”,而是现代企业的出资人,更加自信、更加开放,获得了巨大收获。主要表现在:

第一,工程公司和设计院中各团队大多已有自己的固定客户,也因此有较为明确的业务方向。这在商业上有利于积累自己部门的工作经验和增加清尚集团的业务量;更可贵的是走向深海的部门经理们愈发认识到专业研究和跨界学习的重要性,他们要么聘请学院专家和教授加入工作团队,要么自己花钱、花时间到各高校进修经营管理专业,甚至考入长江商学院、清华经管学院或清华美院攻读研究生学位。在吴晞老师的推动下,一个学习型企业已成气候。

第二,为了强化集团设计力量,清尚环艺建筑设计院更名为“清尚建筑设计研究院”。通过引进人才和扩充资本把原有室内设计专项资质升格为建筑工程设计甲级资质,在行业内率先向室内设计上游发展。特别是占领建筑和规划设计领地,拓展清尚集团的设计平台,以“大设计”带动公司业务升级,各设计专业和门类形成联动,以集团力量帮助旗下项目部争取更大的市场主动性。2015年米兰世博会中国馆投标的成功,可算是新时期校企合作打造大型专业平台的最佳成果。中国馆的建设投标涉及规划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展示设计、家具设计、多媒体设计、平面设计、动画制作等多专业。许多建筑设计或展览设计单位也参与了投标却未能成功,设计创意的差异是最主要原因。当然,有企业的大平台做后援,专业齐全、资质完备、学术和技术优势,也是这一项目花落清尚的重要原因。

第三,企业是学院实践的平台,学院是企业的人才库,这种相互支持促前发展的工作格局对学校而言不仅保证了投资回报,也扩大了社会影响力;对企业而言,由学校作为企业的出资人更容易增加客户对企业的信任。这种合作共赢的成果在清尚发展多年后才得到真正的体现。

第四,在骨干建筑装饰企业都排队进入资本市场的大环境下,清尚集团应何去何从?在转型和转行的比较中,清尚没有选择转行。在做大和做强如果不能同时实现的情况下,清尚选择做强,特别是在展陈空间、商业空间和办公空间等细分市场保持行业领先。在扩大产值和打造精品不能兼顾的情况下,清尚选择了不妥协、不降价的精品战略。应该看到,高校投资的企业有自己的使命,就是扩大产、学、研成果比单纯的扩大产值对学校更有价值。

不过,对于已经初步完成资本积累,以及下一步应该如何发展的问题,引发了清尚人的思考:建筑装饰企业是否就不存在所谓的“绝对正确”管理模式?经营规模大与净资产回报率高哪个对投资者更有利?其实,每个企业选择的道路一定与各自的历史传统有关,清尚现有的经营模式当然也需要与时俱进的改造。在新的市场条件下,企业未来发展的思路与过去一定不一样,伴随一流大学的发展创建一流企业的努力从未止步。

六 加入清控 增添活力

2013年,清华系企业改革又推出大手笔。以著名两院院士、中国建筑学家、城乡规划学家和教育家吴良镛教授的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为基本理念,把清华规划研究设计院、建筑设计研究院、环境科学研究院及清尚集团进行资产合并。清控人居集团有限公司宣告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以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为指导的大型人居环境科技产业集团,是清华控股在人居环境产业领域打造的核心集团。它的组建将使清华大学在人居环境建设领域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更为科学而强有力的支持。

清控人居建设集团由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清尚集团、北京国环清华环境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和北京清控水木工程有限公司等多个企业重组而成,产业结构涉及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室内装饰、环境工程和土建总承包五大领域,通过板块合并、板块提升和板块拓展,创造一种新的商务模式。

清尚加入清控人居集团之后,吴晞老师被任命为清控人居集团党委书记、副董事长,在人居集团目前主抓人力资源、品牌推广和企业合作。目前,清控人居集团主抓“大乙方”项目和推进“新甲方”业务:有两个及两个以上集团成员合作的项目叫“大乙方”项目,这类项目重在加强集团内部协调与合作,以便更高效地配置资源,为甲方提供更全面、更完善的服务;“新甲方”项目不同于传统设计和咨询服务,是指跨专业、多方位和综合性地为甲方咨询,必要时参与投资和运营。比如配合地方政府完成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的规划设计,全程负责城市新区、产业园区的策划、设计、建造和运营等,这类项目有利于集团为客户提供全产业链服务,为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打造示范工程。

一不小心就成为了清华产业资深老同志的吴老师,还能在这个新的岗位上发挥作用吗?其实,对吴晞老师来说,这个新平台更宽大、更厚实,能为企业家和设计师的发展提供更多机会,更大舞台。清控人居成立后,吴晞老师身边不再只有美院的知名教授。一批清华的建筑大师、规划大师成为他的新朋友。一个曾经是艺术家的管理者又向清华控股和人居集团的老总们学到了许多投融资的新知识。在清尚参与一些政府出资的项目时,吴晞老师就主动发出邀请,让清控人居的环保专家和规划专家们参与到项目设计。涉及到水质改造海绵城市项目的讨论时,吴老师又请美术学院教授参与环境艺术咨询。这样,清尚的艺术创作将能建立在科学规律和新技术成就基础之上,让艺术创作和科学理性合二为一,最终通过艺术手法表达人居理想和清尚情怀。难怪清华控股董事长徐井宏说:“清尚是清华产业的重要力量,把它并入人居集团,人居集团将实现人居科学全产业链的发展,希望这种新模式的探索给清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他非常认可清尚集团一直以来对创新设计的追求,并说按照全球发展趋势,我国工程承包模式将走向以设计为龙头的总承包发展,希望清尚在今后的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为清控人居集团的党委书记和副董事长,吴晞老师认为清尚融入人居,应作为促进清尚下一步发展的新动力,所有成员企业相互支持,争取发挥清华系企业内部整合的优势。学校投资的企业,不单要为学校盈利,更重要的是在配合学科建设的同时谋求企业发展。清尚将借助人居集团在规划、建筑、装饰、环境设计等方面的专业优势,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顶层咨询、策划,为客户提供全产业链的系统服务,践行人居理想,为国家和民生的幸福做出重要、积极的贡献。

谈到未来发展新战略,吴晞表示,在集团总体战略规划的框架下,清尚要保持可持续发展,第一,持续与清华大学院系合作,坚持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方向;第二,保持自身特点,继续打好设计和艺术两张牌,重视发展质量,不盲目扩张,变小而全为专而强,做好人居科学全产业链上自己那一环;第三,在积极承担国家任务以及展示空间、商业空间、办公空间四个细分市场上增加投入,做专、做精。

与16年前的那次美术学院企业改组相比,这次清控集团内部的重组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此次改革的目标是为企业的未来发展打好基础,大学的资源可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助力,企业内部的差异化合作形成航空母舰级的企业集团,有利于各下属企业在面对市场竞争时有坚强后盾和更多样化的专业支撑,甚至下属企业之间可以互相提供专业服务和咨询。除了这些清晰可见的优势之外,还有两个暗含的特点,对清控人居集团和清尚的未来发展都将有深远影响。

其一,这次企业的重组中,资本运营思路已成为公司高层的共识,集团在研发、制作、产出和资本、信息等多层次、多领域上有通盘考虑,就企业集团的顶层设计而言,显然比上个世纪90年代要复杂精细得多。这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成果,也是清华控股企业励志成为高校产、学、研一体化的标杆,打造世界级科技创新平台的实践者。

其二,此时的大学和企业相比,显然企业在引领学校研究项目和学科发展中扮演了更加积极的角色。2015年清华控股集团跨跃式的实现总资产2072亿元,经营收入705亿元。清华系企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一流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高等院校科技产业发展的引领者,产、学、研一体化的标杆,创新孵化的行业巨人,清华控股集团正在向着自己的目标迈进。

七 “礼仪空间” 国家形象

作为北京的企业,为国家和首都各级政府、政府派出机构、文博单位、国有企业服务,一直是常规工作。随着行业发展和政府决策层对中国文化新形象和室内设计行业理解的加深,企业的设计施工水平和一直以来的诚信可靠才是多次承接政府项目的根本保证。1950年代,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师生们参与十大建筑工程,完全凭借热情和忠诚,对政治文化把控并无自主意识。但是今天清尚的设计施工团队已经非常清楚地知道,他们的设计代表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风貌,是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物质体现。

2014年北京雁栖湖畔的APEC主会场“集贤亭”是这一观念的最佳体现。设计之初,马怡西教授便明确了以国际化视野,面向全球展示中国国家新形象的创作定位。没有一处复制中国传统式样,还运用了许多西方古典空间设计手法,使用了最新的材料技术研究成果,远超常规照度要求的照明设计,整个大厅形成恢弘壮阔、煌煌敦厚的空间气氛。这种气质在中国古典空间中从未有过,即使是紫禁城的太和殿,体量上也无法与之相比,光亮度和开阔度更自不待言。然而其明确可识别的“中华文化”特征绝不会让人错认,马怡西自己称之为“礼仪空间”。设计师走在了行业和时代之前,有意识地为国家重大活动场所建构空间、把握品质。相比较1950年代以行政手段和领袖魅力来协调各方关系的做法,今天中国政府的项目主管显得更加平和、更尊重设计师的专业判断和设计才华,也更理解市场规律和行业规范的重要性;而设计师的文化自觉、专业自主意识也大为增强——行业操作模式的更新升级,更令人欣慰!

项目进行中,吴晞老师多次到现场,协调落实各项工作细节。作为同届同学和多年同事,吴晞老师对马老师的能力和人品非常信任;作为公司领导,他想的更多的是通过这个项目,清尚在政府项目和文化定位领域能更上一个台阶。事实证明,APEC集贤亭的确已成为清尚集团的“新经典”!

60余年来的历史传统让所有的清尚设计师都明白——在重大项目面前必须迎难而上,与政府主管单位和人员交往中必须进退有度;在设计施工时应精益求精。出色的专业能力并不足以成就一个为政府服务的优秀设计师,而出色的政治敏锐度,对时代特色和国家前景有超前判断能力,能判断何为最适合的设计手法和形式语言更重要。这恐怕是清尚集团的一项“独门绝技”。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展示艺术研究所所长洪麦恩老师的“红色”展览,也常需要营造出独特的空间序列。而其中文字的编排、图片的选择、多种展示手法的综合运用,使展陈设计的技术复杂度极高。但比技术更复杂的是如何通过展览让国家意志与个体参观者之间达成理解默契,无论是思想揣度还是细节处理,都需要多年经验的积累、实践、反思、更新,观念和手法的不断更新是展陈设计最令人着迷之处。在清尚获得由国家文物局颁发的“博物馆陈列十大精品奖”的榜单上,洪麦恩老师竟先后八次获此殊荣。

八 展陈设计 独占鳌头

清尚公司2013年16亿产值中有8亿是展陈类项目带来的。由于市场的需求和清尚在文化设计中的口碑,这一优势还在不断扩大。清尚公司12次荣获国家文物局颁发的博物馆“十大精品”奖,这一业绩在行业中绝无仅有。几年来,清尚所承接的超过1000万元的展陈项目已经达100余项,其中包括:中国美术馆、中国现代文学馆、中国地质博物馆等。最近清尚中标的西藏自然科技博物馆产值过亿元,创造了清尚展陈项目的最高记录。

从行业发展的角度讲,博物馆展览陈设工程是从传统建筑装饰行业细分出来的年产值达上百亿元的专业市场。它既是博物馆最有特色、最具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又是建筑装饰行业专业化、市场化、科技含量高的创新产品。

全国各地在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时形成了博物馆修建热潮,大量展陈设计是应这股热潮而存在的。就企业业务发展来说,这的确是个好现象,也让集团内部的多个展陈项目团队忙碌不已。但企业对行业状态也有清醒的认识,如第一设计工程部总经理曹静杰就认为,相较于博物馆、展览馆室内设计,展陈设计的文化和技术含量更高,清尚展陈设计的专业水平也能更好地展现出来:(1)需对展示内容进行梳理,并确定展线布局,有些企业缺乏文献整合、分析并指导设计的能力;(2)数字技术、新型展演方式和新材料使用,需要较强的技术集成能力、艺术控制力和想象力;(3)清尚集团有室内设计、平面设计甚至建筑设计专业的有效支持,展陈项目实施中的研究能力、综合能力和政策敏感度等都有保证。

展陈空间的快速增长其实也是与国家在文化建设领域“大干快上”的推动作用有关,这的确是一种国家理想的表达,但目前的博物馆内涵普遍单薄。未来博物馆建设中的文化升级,能为清尚提供更大的施展空间。

九 商业设计 观念领先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百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凭借自身优势和北京商业空间的快速发展,清尚成为最早进入商业购物空间设计市场的企业之一,并一直在该领域占据重要份额。

1990年开业的北京长安商场是北京第一家开架售货的商场,1992年开业的北京燕莎友谊商城和赛特购物中心成为当时中国现代百货商店的典型。洪麦恩参与了北京长安商场、燕莎友谊商城的设计。1995年,聂宁老师主持的北京当代商城的设计施工项目,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第一个过千万项目。

洪麦恩的学生、现任清尚公司副总经理的李怀生年轻有为,多年来一直从事商业购物空间设计工作,主持了北京燕莎奥特莱斯购物中心、北京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零售商业空间、多座城市的王府井百货和万达广场等。他主持的号称“新中国第一店”的北京市百货大楼改造项目,是北京市老建筑、老商业工程改造的成功典范。

近几年,清尚设计院七所所长曾卫平带领的团队在商业空间设计中成长势头强劲。曾卫平很早即将团队业务定位于商业空间,并在此领域深耕细作了十余年,是迄今从事万达设计项目最多的团队。从万达广场到万达第四代城市商业综合体、文化旅游城、商业中心——万达茂,他们的设计作品多次受到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的褒奖。清尚也因此成为建筑装饰行业内唯一连续两次获得万达设计服务类“明星供方”称号的企业。此外,目前几乎国内知名大型商业地产商的项目,他们均有涉足,包括遍布全国各地的银泰城、SOHO、大悦城、五彩城、宝龙城市广场,乃至商业地产界新贵红星美凯龙的爱琴海、雨润城市综合体等。

商业空间设计绝非1950年代学院创始之初和室内设计专业教育起步之时的设计内容,而是随着中国零售市场和商业模式的快速发展而逐步成熟起来的专项设计施工领域。商业空间设计将是清尚现有设计空间类型中,变化最大、最快,也最具吸引力、创新性、对民众日常生活影响最为深远的领域。难怪吴晞老师说:“从洪老师到李怀生再到曾卫平,伴随着中国商业购物空间载体的更迭,清尚见证了中国百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国商业购物空间设计的发展。”

优秀的商业设计师不能只对业主要求唯唯诺诺地执行,更要对商业文明、企业精神和公司品牌运营有独特理解,并能用设计手法给予恰当体现。而且大型商业空间必须在经典品牌和时尚消费间寻求平衡,这也需要设计师有大智慧。

洪麦恩老师出版的《现代商业空间艺术设计研究》,不仅从多视角探讨了商业空间的动态发展,也从社会生活角度出发解释了商业对人类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的巨大影响。清尚于2015年成立了商业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李怀生任所长。研究所是清尚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经管学院合作成立的。李怀生曾参加《商店建筑设计规范》修订工作,参编了商务部制定的《购物中心建设及管理技术规范》,还出版了著作《现代商业空间展示设计》。他边实践、边研究,2016年8月顺利取得了清华美院的硕士学位,还出版了自己的第二本专著《购物中心公共空间设计》。他提倡打造绿色商业购物空间,认为人、商品和环境三者间的关系是既独立又紧密的三位一体关系。商业购物空间环境的绿色设计理念能将三者联系起来,和谐共处、共建文明。

曾卫平对商业空间的研究方法和角度,既具有专业特色,又具时代特征。他在自己的团队中成立了前期策划、视觉设计等多个研究型小组,并喜欢用数据说话,认为:“大数据时代,光掌握数据还不够,关键是要利用、分析数据预测未来。”在他看来,主题、体验、社交、电商将是中国商业购物空间未来5年发展中的关键词。但当商业空间数量增加、观念普及时,难免同质化趋势愈加明显,而设计师在空间内容和品质上的把控能力便愈发重要。他还认为,未来商业购物中心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在于其是否具备独特性,因此不断创新才是根本。他设计的南昌万达茂,主题化特征非常明显;在设计成都大源银泰城购物中心室内空间时,增加了体验式业态的占比,还特意开辟了线下体验区,实现电商与传统商业的完美融合。曾卫平说:“只有充分研究和了解商业购物空间的未来发展趋势,熟悉并引领目标群体的消费方式,才有可能做这个领域的设计引领者。”

十 年轻团队 创新发力

从当年懵懂中被“推出”学院到今天蓬勃发展的清尚集团,作为掌门人的吴晞老师虽常感慨时光荏苒,却也乐见年轻设计师和企业家的快速成长。更让他深感欣慰的是,许多清尚、甚至老工艺美院时期的业务板块和专业优势在年轻人的手中愈加发扬光大,他们的观点也常令人惊艳。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在大喊“与国际接轨”口号时难免心中惴惴,既不知如何接轨,也对艺术文化能否接轨而带有种种怀疑。经过辛勤耕耘十几载,在1950年代以来老前辈们的专业经验和艺术理想的基础之上,戏剧化的一幕终于在真实的世界中发生了——“国际”来与我们“接轨”了。2015年,清尚公司与美国SOM公司、NBBL公司、HOK公司都有项目合作。这一刻,清尚人恍然大悟——原来无所谓“接轨”与否,只要我们能与国外设计机构平等合作、取长补短、互相支持,每一个项目均可有独特的“接轨”方式。文化自信、商业自信让年轻设计师们的思维方式、工作模式、团队建设已与他们的前辈大为不同。他们更有合作意识、契约精神和长远眼光,也更国际化、更有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2015年1月,北京清尚陈设艺术有限公司成立。这是一个可以配合室内设计项目策划、设计、制作定制艺术品的公司。陈设艺术设计是目前许多室内设计公司都力图拓展的业务领域,市场潜力巨大。吴晞老师对这个新版块期望很大,尤其期待能把美院的艺术创作能力发挥出来,将清尚陈设打造成企业与学校通力合作的平台。然而作为清尚陈设总经理的张庆华却有更深远的考虑:充分利用公司的设计优势,根据空间特色和业主要求进行艺术品的设计和定制服务,力图为业主单位提供艺术品增值服务。同时,陈设品不仅包括艺术品,还有工艺品和新型设计产品,能形成价格、材质、工艺、品位、体量、空间匹配度等多层级产品系列。因此,室内陈设的艺术定位和总体策划就变得非常重要。清尚陈设充分利用清华美院的学术优势,以作为“设计之设计”的策划为龙头,撬动陈设艺术链条,形成核心竞争力。

同时,他们还不满足基于现有材料和艺术形式的重新创作,勇于开发新材料、新领域。2015年10月,由清华美院聂影老师策划的展览展出了由清尚陈设和部分美院教师设计的可作为艺术品和生活用品使用的混凝土艺术品。展览在混凝土行业、甚至整个建材领域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同时,此次展览让设计师和艺术家增加了对混凝土的性能了解和艺术感悟,这为之后的许多项目实施提供了技术材料和创作经验基础。清尚陈设还赞助聂影出版了《混凝土艺术》一书,在艺术设计领域推广新材料、新工艺,既是大学学术提升的要求,也是企业业务拓展的需要。

中国建筑装饰行业起步之时,国内曾同时存在十几个有名美术学院创办的室内设计或装饰公司实体。但仍由大学控股、在产学研一体化道路上不断探索发展壮大至今的企业已为数不多。吴晞老师认为,始终保持“产学研”相结合的校企合作模式,是清尚持续发展和保持活力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过,随着建筑装饰行业和大学教育的发展,其内涵也有较大变化。起初校企不分的建筑装饰行业,“产学”相连,研究却不充分;“产学”分离之后各有发展,“学研”关系被不断强化,“产学研”相结合成为学校和企业随意使用的口号或维系情感的说辞;但进入21世纪,特别是2010年以来,产业主动要求研究,又能反哺教学的特点愈发明显,“产学研”相结合的内涵和操作方式都提高了不止一个层次。长期以来,从建筑业派生的建筑装饰行业一直是开工的项目多,创新的作品少;实践的成果多,研究的理论少。为了率先改变这一现状,高校企业应发挥重要作用。这让吴老师的坚持有了新的奋斗方向。如果这种“学院派”类型企业的存在能为行业发展增加学术氛围,那也许更令人喜出望外了。

一直以来,吴晞老师在清尚公司提倡“努力工作,快乐生活”理念,现已渐成气候。不同项目部均有各自的团队建设活动;每年集团还会组织设计师出国考察,回京后要求大家提交一篇考察心得,集团出资印刷出版,使考察活动既是个专业学习过程,也是情感交流过程,今后自己阅读时也能带来美好的回忆。此外,热爱滑雪运动的吴老师还成功地发展了自己的“下线”,在集团内有三十余位自备学具上山的高手,在假期共同出游,身体健康,精神愉快,可能是一种别样的企业文化,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

注:本文作者简介:聂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博士、副教授

“清尚”之路

责任编辑:张羽

猜你喜欢

室内设计设计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DOE深业上城店室内设计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王菲室内设计作品
设计秀
衣.恋专卖店室内设计
有种设计叫而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