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花鸟画的“意写观”辨析探究

2016-10-27刘志阁

艺术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花鸟画中国画

刘志阁

摘 要: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国花鸟画逐渐成为中国在世界艺术格局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国花鸟画也根据中国人的审美需要,形成了以写生为基本模式,通过寓兴和写意等手段,诠释出艺术家们在“真相”面前想要表达的情感。自“写意”手法出现后,中国花鸟画就成为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本文就从写意手法创作中国花鸟画的角度对其中蕴含的“意写观”进行辨析探究。

关键词:中国画 花鸟画 意写观 工匠之心

写意花鸟是用简练概括的手法描绘对象,集视觉上的真实感受和人们的生活际遇、思想感情为一体的一种表现手法。中国花鸟画的立意往往关乎人事,将自然与生活相结合,以自由开阔的形式无拘无束地歌颂生活、歌颂大自然。中国花鸟画的“意写观”既重视真,又重视笔墨之间对于画家内心的善与美的传达,“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于美的概念虽有不同,但花鸟画中凸显出画家在“移情于物”的同时想要表达的纯真情感和个人追求确实真真切切的。中国花鸟画主张通过花鸟画的创作与欣赏影响人们的情操和思想精神,就如有些东西“只可意味不可言传”,创作者和赏析人之间也需要这样的默契。

一、中国画的特点

中国画又称为“国画”,若要追溯其起源,那么从象形文字的出现开始,中国画就存在了。无论是神话传说中的伏羲画卦还是仓颉造字,都可以看作是开拓了中国画的先河,因为在最初,画画和写字本身就是用同样的方法做了不同的事。在笔墨纸砚还没有出现的时代,中国画的主要表现载体是陶器和青铜器,器具上的各种纹路表达了人类最初对美的概念的保留意识,并且懂得采取镌刻的方式来填补美化空白的东西,为其锦上添花。中国画的真正成型,应该是在笔墨诞生之时,而中国画本身的精神内核也就是“笔墨”。画家通过自己的“神来之手”,将无形的墨点在绢、宣纸亦或是帛上进行渲染,渲染的过程中创制意境,变无形于有形,再以形写神,使得自己的作品形神兼备,到达气韵生动的效果。中国画强调的是融化物我,重视意境而非情境,更加关注对所描绘形象具体特点的深度刻画,更加突出在自然景物的描绘中产生的个人感受。

中国画的发展历史悠久,其特点也在“千变万化万变不离其宗”的基础上,保持着艺术家们创作的初衷,根据当下的时代背景有所变化。尤其在19世纪以后,世界各地之间的物质和文化交流不断加强,西方美术的表现形式和艺术观念与传统文化相融合,越来越多有新意的画家们不断出现,一时间出现百花争艳、流派纷争的创作局面,而多种多样的灵感也将中国画推向不断改革创新的高潮。例如在明代以前,艺术家们注重画山水,明代以后的艺术家们则描绘生活,由此创造出更富有生活气息的作品。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中国画的内容也不断完善,画作中渐渐融合了人物、山水和花鸟这三大类,而仔细琢磨之后就不难发现,这些正是自然的全部,也是我们所认识的宇宙的全部。长久以来我们探究的,无非就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大自然中各种生命之间的关系,中国画中所包含的人物,山水和花鸟恰好能全面地展现概括宇宙间的种种关系。中国话之所以分为人物,花鸟和山水这几大类,其实也是一种集大成的表现,将艺术升华为哲学,从而深深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可以说是有始有终,在过程中可以为人们带来更好的体验。

二、中国花鸟画的意象

1.写意与意写的基本含义

写意画是我国在几千年的发展以来,世世代代的艺术家们用心血凝结成的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它以人文环境为背景,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下,重视以形式美来凸显画家的内在精神,强调了绘画的自律性原则。从人的意念出发,把人们看到的景,看到的大自然融入到艺术创作中,它主张以人的精神为主题而非自然本身。画家从自然中取景,再融情于景,寄情于物,将艺术本体和人的意识紧密结合在一起。从字面上理解,所谓“意象”是意念和景象的结合,是让人的精神和自然达到统一的途径之一,写意画写的就是意中之象。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画家将自己的情绪、情感、情趣和三观等融入化作之中,让“意念”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具象化。在美学概念中的“意象”是由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提出来的,他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写道:“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其中“意象”就已经起到了主导作用,写意手法在美学创作中的优势主要是抒情而非叙事,它作为表现视觉艺术的一种创作手法,从单纯的复制大自然的景色到给予那些景色鲜活的生命,为自然景色创造了一个新境界,这在人类历史上可以说是一个质的飞跃。不仅仅是单纯的美学观念的进步,也让绘画的技艺发展到历史上的最高境界。

2.花鸟画的境界与修炼

说到花鸟画的境界,就需要先了解中国花鸟画中一些重要的画派,每一个大家都都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创意,这也让他们自身在众多名流中独具一格,成为中国画的代表人物。例如明代画家吕纪,他在拥有娴熟绘画技巧的同时还具备时空营造能力。从构图上来说,吕纪的风格比较大胆,从笔墨上来说,他的线条流畅,对事物的描绘总显得清新自然,处理事物之间的关系的时候也是较为亲切,配色也都几乎是温润的风格。有的大家又更加注重写意,例如林良的作品就具有墨气豪放的气质,对于文人水墨写意花鸟画有更高的造诣。其中值得一提的还有徐渭,他的画在写意的造化和表达上有更高的境界,往往能给人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若说不是山水,又是山和水的感受。在徐渭的墨笔下,意志情趣就尤为突出,后人也称这种手法为“大写意”。

再拿近代画家齐白石来说,他的绘画特色主要体现在平时的练笔作品中,他常常用线描加笔记的方法,在记录构图位置和结构的同时,也会考虑哪一个板块用什么颜色记录,并且对颜色的深浅也有着细致入微的记录。在齐白石那些看似一笔挥就的写意画作中,背后的艰辛和努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例如在《荷花鸳鸯稿》中,仔细看不难发现,在荷花的花瓣上齐白石对哪一处颜色要深一些,哪一处颜色要浅一些,哪一块笔墨又浓重一些都有细微的记载。图稿虽然没有真的上色,但想必应该如何上色齐白石老先生早已“胸有成竹”了。由此可见,一副小小画作背后的用心良苦不容小觑。“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一副完整的画作往往需要画家在平日生活中经过成百上千次的预演。看似简练的线条其实是画作的灵魂所在,齐白石几乎随时在记录自己的灵感,用线描加笔记的方式练笔。为了一幅画的创作,画家往往需要在心里预演千百次,在画稿上修改无数次的笔记,真正落笔的时候才能达到一气呵成的效果。在优秀的中国画家的艺术作品中,画画的技艺以及作画的精心、细心,画中可鉴,无论是到了什么年代,都会引起人的共鸣。

三、“意写观”表达的是艺术家的工匠之心

1.“写意”与“意写”辨析

自古笔墨不分离,要达到“下笔如有神”的效果又必须依赖笔墨,中国写意画注重笔墨,用笔写形在于传神,笔墨渲染生动的气韵,放弃笔墨就失去了中国写意画的灵魂。以“意象造型”是中国写意画形象创造的基本特征,这就要求“笔墨”更具有写意性,也由此可见其艺术语言的表现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气韵生动”、“画气不画形”将有形的景色和无形的精神相融合,也是所有画家将自己的一颗工匠之心和艺术相融合的最高境界。

对于一副写意画来说,画家给与其灵魂,对于画家来说,真实的环境又为他们带来灵感,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中国写意画不但有赖于画家对客观物象的深入研究,而且有赖于画家主体情感的积极活动。触景生情须外师造化,而画家的心理就是作画时的主导因素,也是在各种情绪的驱动下,融情于画,从而达到寓情于意的目的。因此,写意画也是画家心境的宣泄。

写意精神也是中国花鸟画艺术的主体精神,它让中国的文化得以传承,让好的思想观念贯彻始终,中国花鸟画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也正是中华民族想要保留的文化经典。

2.艺术家的工匠心

中国画是简约表达景象,重点表达境界。这个简,是画面的简,而不是内容的简。所谓“大乐必易,大礼必简”,“大音稀声,大象无形”,说的就是简约之美,这也是大多数艺术的表现形式。但艺术家们的追求显然不会拘泥于此,为了使画面的主题更加明确,主旨更加鲜明,就要用更高级的艺术手法来开辟出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古人有云:“意足不求颜色似”,即意足则止,“写意”可谓一种艺术语言,来加工和概括情和景。为了赋予画作更多的想象空间,在国画构图中往往都有“留白”之处。例如在传统山水画里,常会留有许多大面积的空白,一般不做笔墨色彩的处理,空出白底,增强画面的虚实关系对比,这不仅让赏析者们感触到画家“欲言又止”的心境,也让画面的意境更深远、意境更无穷。例如元代的倪瓒不仅在描绘的对象上从简,对塑造对象时的用笔也是从简原则,他的艺术构成就是一个简字。画面上没有人物,飞鸟,小舟,寂寥,清逸的景致带给人一种虚静,萧疏之感。“惜墨如金”也在倪瓒的画作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庄子言,“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也以致意也,物之精也。”“意”字就足以传达物象的内在表达,过多的笔墨反而拉低画作的精神上升空间。

中国写意画在确立了以笔墨为核心的表现手法后,就不再将摹写物象为根本,而是用更深远的人性情怀去把握生命和宇宙的深意。中国的笔与墨,将极简又极深的意境寄托于线条与墨迹中,让人在精神世界遨游,这也是艺术家将自己的工匠之心表达极致的一种境界。

结语

我们看一幅中国花鸟画,通常会以“这幅画像……”的形式为开头,这也是中国绘画界一直津津乐道的“意象造型”,在欣赏的最初阶段我们往往不会去探究其中包含的写意精神。实际上,一幅画之所以美,很有可能就是画家传达出的写意精神让我们感受到的丰沛的美感,意象造型也是在画家意象思维的主导下描绘出来的结果,两者之间是唇齿相依的关系。在赏析中国花鸟画的时候,往往追求达到“得意忘象”的效果,所以对于画家来说,如何把握好得意忘象的尺度也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尺度能够把握人们对于美学概念的定义,运用写意手法也是中国花鸟画能够传达写意精神的重要条件。中国花鸟画的写意观还需要世代传承和发展下去,在历史长河的一次次冲刷中受到洗礼,将中国的文化艺术推向更高的境界。

参考文献:

[1]李来源,林木.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实[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2]宋俊辰.中国花鸟画的“意写观”辨析探究[M].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5.

[3]晋雅欣.中国画花鸟画的“意写观”辨析[J].艺术百家,2003(5).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

猜你喜欢

花鸟画中国画
中国画
画学丛谈·花鸟画(下)
吴国良花鸟画选
工笔花鸟画
寧靜以致遠——简评张峻民的花鸟画
中国画的终结
院体花鸟画是怎样来的?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卓尔不群——顾光明花鸟画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