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对高中生体脂状况的影响与分析
2016-10-27赖泽邦
赖泽邦
(惠州市第一中学 广东惠州 516001)
体育运动对高中生体脂状况的影响与分析
赖泽邦
(惠州市第一中学 广东惠州 516001)
该文以广东省10多所高中在校高中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体育测量法、数量统计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对广东省10多所高中在校高中生的体脂状况的问题及体育运动对高中生的体脂状况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研究表明:高中一二年级学生腹部肥胖、体脂率水平接近正常水平下限,三年级女生腹部肥胖水平位于偏下型,男生体脂率处于偏瘦等级;三年级腹部肥胖、体脂率、身体质量指数均低于一年级;对于一二年级高中生而言,体重不足问题远比肥胖更严重;体脂率与身体质量指数的相关系数男生为0.868,女生为0.797,表明采用身体质量指数描述高校学生身体充实度效度较高;男生各年级身体年龄处于正常状态,女生偏“衰老化”,尤其是二年级女生;3个年级的男生、女生体重均低于标准体重。
体育运动 体脂状况 高中生
1 绪论
(1)目的:分析广东省高中生体脂发育规律,为高中青少年生长发育的相关研究提供依据。
(2)方法:根据分层整体抽样的原则,对广东省10多所的14~17岁的高中学生2 000名进行体格发育测量,计算上臂肱三头肌位和肩胛下角位的皮褶厚度之和,并运用长岭公式估测体密度,用Brozek公式计算体成分。
(3)结果:男生皮褶厚度随年龄增长呈现波浪式递增趋势,女生的皮褶厚度呈现持续递增:体脂率的发育变化规律男、女生均呈现出“N”形的变化:瘦体重均表现为随年龄增长而递增。学生的皮褶厚度、体脂率和瘦体重与身高、体重和胸围均呈正相关。学生的皮褶厚度及体成分发育在青春期前后呈现出明显差异。
(4)结论:广东省高中生学生体脂发育及瘦体重偏低,体质与营养状况低于全国高中学生的平均水平。
表1 实验前后所有被试体脂状况各指标的变化比较(±s)
表1 实验前后所有被试体脂状况各指标的变化比较(±s)
注:P<0.05,表示实验前后有比较显著性差异;P<0.01,表示实验前后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表2 实验前后所有被试者身体围度指数的比较(±s)
表2 实验前后所有被试者身体围度指数的比较(±s)
注:P<0.05,表示实验前后有比较显著性差异;P<0.01,表示实验前后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指标 实验前 试验后 P值肩宽(mm) 26.65±2.08 26.04±1.83 <0.05胸围(mm) 85.27±4.93 83.65±4.62 <0.05上臂围(mm) 25.02±2.68 23.15±2.44 <0.01大腿围(mm) 52.82±2.95 51.04±2.59 <0.01小腿围(mm) 35.36±3.35 34.58±3.65 <0.01臀围(mm) 27.20±2.58 25.25±1.86 <0.01腰围(mm) 71.13±5.16 68.02±4.48 <0.01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体育运动对高中生体重和皮脂厚度等身体成分指数的研究结果
在研究开始之前研究人员对参与此次研究的高中生的体重、皮脂厚度进行测量和记录,在进行体育运动运动一学期后研究人员对以上数据进行重新测量和记录,用来与之前的数据进行比较。
通过实验前和试验后的比较可以看出身体成分指数有显著的变化,这说明体育运动练习可以改变身体状况,改变体脂状况。
2.2体育运动对高中生身体围度的指数变化研究结果
通过上表数据可知,经过体育运动练习后,肩宽和胸围有显著性差异:上臂围、大小腿围、臀围、腰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被测试的高中生在减少脂肪的同时保持了体脂状况的健美,使最具女生特征的胸围及臀围变大,使整个体脂状况更具有优美的曲线。
3 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高中生的体脂状况具有可塑性,体育运动练习可以有效改变高中生的身体成分指数、围度指数从而改变高中生的体脂状况,塑造健美的身体姿态。
3.2建议
体育运动很大程度上改变高中生的体脂状况。但在练习时需要注意:(1)运动前必须做好准备活动。(2)运动时要穿有弹性的紧身服或宽松的休闲服。(3)运动时不要佩戴饰物,以免发生意外事故。(4)运动时要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5)要保持运动场地的整洁与干净。(6)运动中和运动后,要注意补充适量的水,同时注意饮食营养的合理搭配。
[1]肖光来.体脂分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17.
[2]董姝.山西省普通高中体育运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性思考[D].北京体育大学,2008.
[3]李庆祝.体育测量与体脂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刑文华,李晋裕,马志德,等.体育测量与评价[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83:51-52.
[5]王步兵.体适能与健康[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3.
G8
A
2095-2813(2016)09(b)-0083-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26.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