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古玉首佩饰演变简析

2016-10-27黄东海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6年9期
关键词:祭祀太阳神

黄东海

【摘 要】本文根据目前国内已发现史前文化圆雕玉首、玉脸的分析对比,提出玉首的多种用途 。

【关键词】圆雕玉首 祭祀 太阳神 母系崇拜 父系崇拜

在我国古代玉石是制作人脸、兽脸饰品的材料之一。在内蒙古红山文化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就发现过保存较好的石面具、玉石面具、独立较大的石人头和小的石人脸饰件。这里说的石人脸和石面罩,是区分于独立的整体玉石人来说的。在只有头部、脸部形状高古玉神人文化研究过程中,从早期牛梁河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泥塑人头像,到山东滕县大汶口文化出土的玉人面纹佩,到陕西石峁遗址出土的玉人侧视头像以及巫山县大溪口文化玉人面纹佩,时间跨度至今6300~4200年间,泥塑人头像均为孤例和特例,后至石家河文化时期,至今4700—4400 年间。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出土几件和神人有关的玉器。夏家店文化上下层文化时期,出现了少量玉人首、兽人首。殷商时期二里头文化出土了玉神人,如殷墟妇好墓中出土的扁平式玉人头像、圆雕玉人头形饰。西周初期后,随着直立玉人的普及,独立的玉(石)人首逐渐减少。这些直立玉人首形饰品,大的有10厘米左右,小的有1厘米;多以人面为主,有少量类似兽脸,皆以夸张的表情体现出丰富的内容含义;上面的孔洞用于穿绳子,允许人佩戴,或者系上头发,让它们更接近于人脸。考古界普遍认为,这些面具是经过装饰后挂在人脖子上,作为新石器时代宗教的一个组成部分来使用的;通过制作用于仪式的人类形象,表达他们对大自然掌控力的想象,同时也反映出他们对物质存在本质了解的加深。

本文简单对各文化时期的玉首予以剖析。

一、祭祀母系神灵

红山文化牛梁河遗址出土泥塑人头像,是以晶莹碧绿的圆玉球当眼睛,这是母系部落社会的女巫崇拜,也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祭祀女神头像。

二、祭祀太阳神

红山文化中祭祀太阳神的玉器中,最早出现以太阳神命名的红山玉器是1996年北京瀚海拍卖推出的龙首人形带角,高7.7厘米。当时拍卖公司将其命名为太阳神,以天价拍卖成交。在此之后,出现类似不少有争议的玉器,都命名为太阳神。较为典型的有内蒙古赤峰出土的圆形石人面器物。该件器物呈现圆饼状,圆形中间略为凸起,上下长10厘米,左右宽9厘米,中间厚2.3厘米,边缘厚0.8厘米,正中间以浅凸起勾画眼睛、嘴、鼻子,同时以直径6.3厘米的圆圈代替脸颊。在石脸最外边缘部分,装饰有起伏波浪纹,其材质属于地方石质,部分露有玉质。在当时展示时,参照内蒙古地区早期史前岩画情况,结合同期其他人脸进行考证,大部分红山文化研究学者基本都倾向认为该器物是红山早期对太阳神的崇拜。该石人脸没有孔洞,可以确定是祭祀所用,祭祀时供奉在祭祀台上,巫师用其祈祷太阳神的保护。同时,在红山太阳神标准说法上,考古界官方考证并无统一命名标准,所以20年前瀚海拍卖的太阳神人,是民间文物研究的说法。以考古界官方出土器物命名的标准来看,多以龙形神人、牛神崇拜为名,体现不出太阳神的光芒境界。

三、部落图腾,守护神的象征

在赤峰文物排查中,夏家店文化中出现的羊首人脸挂饰,高5厘米,正面羊脸,有角,有耳,后部正中有喇叭孔,可做配饰悬挂,这就是早期的羊崇拜,是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羊首人像。同样,在赤峰地区其他文化层中,也出现蛋白石质的虎头人脸、羊头人脸挂件,基本高度都在八九厘米。巫山县大溪文化玉人头,其面部五官圆目小口,直鼻梁,类似猴脸,这些都属于当时部落崇拜,是吉祥财富的象征。

四、祭祀死者的作用

在殷墟墓中,曾出现将人头割下来置于铜甗中蒸煮,是祭祀活动中最残忍的形式。他们认为人头是献给神灵、死者最好的食物。同样,殷墟妇好墓中扁平、圆雕的玉人头形饰,也有祭祀死者在另外一个世界幸福安康、享受与人间等同生活的意愿。

五、王权地位象征

石家河文化时期玉神人器,有耳洞佩环,头戴冠帽,口露獠牙,显示着身份高贵,出现了明显的阶级等级,用服饰来突出地位的不同。

六、祭祀父系神灵

在夏家店文化后期,出现有胡须的人脸挂件,上下高度为8.5厘米,中厚1.6厘米,其中下部胡须占4厘米,以沟框代替五官的特征,陀工,这是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转变的时期,表现出对男神的崇拜。再之后,出现有发饰、帽饰的人脸像,也为研究当时的社会生活形态留下了佐证。

七、普通装饰品

在现有夏家店上下层文化出土的小人脸中,有个别直径为1厘米左右椭形圆雕人脸。对比同期出土佩饰,应属于大串中的小件,是组合佩饰中的一个小的装饰,不过,根本意义还是震慑、威严、夸张的用途。

八、战利品、商品、部落贡品

有一个典型的例子,殷墟妇好墓出土装饰品有420多件,大部分为佩戴玉饰,少部分为镶嵌玉饰,另有少数为观赏品。其中玉石人是研究当时人的发式、头饰、着装的实物资料。各种动物形玉饰有神话传说中的龙、凤,有兽头鸟身的怪鸟兽,而大量的是仿生活中的各种动物形象,以野兽、家畜和禽鸟类为多,如虎、熊、象、猴、鹿、马、牛、羊、兔、鹅、鹦鹉等,也有鱼、蛙和昆虫类。玉雕艺人善于抓住不同动物的形态特点和习性,雕琢的动物形象富有浓烈的生活气息。如一件回首状的小鹿,表现出警觉的神情,而头部歪向一侧的螳螂则显得悠闲自在,生动传神。除玉器之外,还有绿松石、孔雀石、绿晶雕琢的艺术品和玛瑙珠等。这说明当时有许多不同风格的饰品汇总一起,这也许是战争的胜利品、商品交易或是下面小部落对中央集权者的贡品。

九、至亲至爱之人

在河南省信阳地区的光山县宝相寺出土的春秋早期的黄君孟与其妻合葬墓中,发现一个写实圆雕玉人头;高3.8厘米,宽2.5厘米,厚1.8厘米。头戴平顶垂沿帽,“臣”字形目,耳洞佩环,椭圆形口,大鼻梁;首下有长颈;脑下有发饰;头顶有对穿相通的隧孔,颈呈圆筒形,中间有孔供嵌插用,原已破损,今仅存筒形一半。这些说明该件玉人头原来是嵌插在其他器物上供奉用的,后因嵌插用的筒管残损改为佩戴用。该件圆雕玉人头,出土时是在黄君孟妻子尸骨的左腰侧,应为墓主的重要纪念品,或为其夫黄君孟的头像。

在红山—夏家店—殷商—春秋文化的演变过程中,人脸的配饰由小变为大的面罩,一方面是巫文化的演变,有大巫文化分支为萨满文化及其他文化,另一方面也是由生到死的意识变化,一种视死如生的变化,从配饰、图腾的小人脸、兽脸演变为后期的个人面罩,也是王权大于巫权的体现。从早期红山、夏家店人脸用途是恐惧自然神奇的力量,崇拜部落的神灵,崇拜母系父系,到部落地位象征,部落图腾,以及后来辽金面罩想象自身成为神,也是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的转变过程。从虚无为止的恐惧到个人崇拜的高度膨胀,而这个转变过程的根源就是因当时社会不同民族崛起以及战争所致。曾经有人考察认为单独玉人头配饰文化不是汉文化,认为汉族历史上没挖掘出类似玉人头配饰,这个看法是有争议的。首先,红山文化泥塑祭祀女神头像,是公认独立头像的始祖。红山文化是炎黄文化、汉文化的起源,红山的龙凤文化就代表汉文化最早的起源,这是无可争议的。其次,殷商文化中妇好墓葬中出现的神人头像,即使为战争的胜利品、部落的贡品,但如果妇好生前不喜欢、不认可的话,就不会陪葬到墓里,殷商文化也同样是汉文化的起源。同样,春秋早期河南信阳黄君孟墓中出土玉人头饰品,黄孟君所在的文化时期也是汉文化的起源。这一切都是无可争议的。所不同的是汉代以前并没有汉族的称谓,而是整个称为华夏族,早在周朝时,周朝人就自称华夏,但那时还没有具体的民族观。到了汉朝建立,前后历经400余年,国家的统一有了空前的发展,在经济、文化上也与外国互通有无,中原居民均称为汉人。而恰恰在汉朝时期,由于社会风气、祭祀风格的演变、国力的增强,丧葬文化非常盛行,帝王的金镂玉衣,把丧葬文化推向高峰期。新石期时期玉人顶天立地(地位高,为神),殷商时立雕蹲踞(地位平等),西周时拱手直立(对别人恭迎),战汉时童子骑兽仙人骑马(观赏使用),说明了玉神人地位由高到低的演变过程。同样,玉人脸也逐渐消失,最终由小的玉雕人头、人脸佩饰,逐渐过渡成了大的面罩。汉朝之后,中原地区基本上没出现小的独立的玉人脸、圆雕玉人头的器物,这是社会意识形态演变的结果。再之后辽金时期草原个别偏远的部落还偶尔存在类似的玉人脸,后来基本上就是简单的装饰品了。

猜你喜欢

祭祀太阳神
试论《蛙》中的民间文化
浅析《九歌》祭祀与戏曲之关系
辰河高腔传承谱系与科仪
清入关前后谒陵礼仪的演变
扎根在太阳神直销事业中 冯亚军
梁晓君 在太阳神赢得自信人生
父子携手
王幸福 在太阳升成就更大价值
麦汉霞 在太阳神开启崭新人生
两晋郊祀礼试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