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四难五解
2016-10-26
2015年,在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国内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的局面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了近年来的良好发展态势,集聚了一批经济发展新动能,成为引领经济平稳增长的重要支撑,在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新旧产业和发展动能转换接续关键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仍面临体制机制束缚、融资较难等问题。未来,需要继续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稳增长、稳投资、稳就业的发展重点,并通过加快启动实施一批重大行动举措、全面强化金融支持、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等政策措施,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四难
一、体制机制改革需进一步深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务院及有关部委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破除束缚产业发展的壁垒。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仍需要进一步优化顶层设计,破除体制机制束缚,进一步统筹协调产业政策。
二、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性解决。受经济持续下行影响,尽管中央和地方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给予了很大支持,但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性解决。
三、产业高端环节突破进程缓慢。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但从整体来看,仍存在企业创新活力和动力不足、新技术产业化阻力较大、产业链不完善制约产业升级等问题,从而导致产业高端领域突破进程缓慢。
四、产业发展高端人才支持不足。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总量和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难以满足现实需求,主要表现在人才供求总量缺口较大、地区差距明显,缺乏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端经营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的技能领军人才。
五解
一、优化顶层设计,加强国家战略规划间的衔接配合。做好“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与“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及其纲领的协调配合;做好总体规划以及各细分行业“十三五”规划间的衔接;保证战略性新兴产业具体工程、专项的落实,严格遵循“十三五”规划的部署,切实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目标。
二、破除体制机制束缚,推进各项产业扶持政策落地。进一步打破政府部门分割,明确部门职责,建立重大问题协商机制;建设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区域新兴产业研究中心等产学研用平台;鼓励产业联盟、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拓展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增强产业整体竞争力;协调好各区域间产业布局,鼓励开展区域合作,因地制宜地选择最合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先发展。
三、采取分类施策,在重点领域出台针对性政策措施。针对产业特点和实际需求,采取分类、分业施策,提升政策实施的效率。此外,在重点领域出台针对性政策措施,如大力推动创新药物审评审批、低空空域开放、宽带业务向民间资本开放、政府数据开放等改革,制订发布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等发展规划。
四、创新财税金融支持方式,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公共性较强、前期投入较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鼓励私营企业、民营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投资建设。发挥国家产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引导和支持社会资金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领域。
五、政府企业形成合力,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人才队伍建设。继续落实好重大科技专项、“千人计划”等,在重点学科、重大专项、高新技术和金融管理领域引进一批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加强产学研用结合的实训基地建设,培养一批实践能力强的本地基层创新人才;鼓励企业员工参与技术创新,支持企业加大职工培训投入力度;完善人力资源服务,建立专业人才服务平台,加强人才供需衔接,促进产业人才优化配置和合理流动。
(摘编自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战略性新兴产业形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