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双龙宝星勋章的艺术特征与设计思想
2016-10-26于奇赫
于奇赫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上海 200444)
清代双龙宝星勋章的艺术特征与设计思想
于奇赫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上海200444)
清代的宝星制度是为了奖励外国人的功绩所设立的,而双龙宝星勋章是这一制度的物质载体。从清代的功牌到双龙宝星勋章,清政府不断吸收西方勋章设计样式,结合中国传统的纹样与造物思想,创造了具有东方审美意象与国际化标准的勋章。清代双龙宝星勋章是清政府主动学习西方的产物,反映出清末思想逐步开放的过程,是中外设计融合的结果,见证了清政府对待西方事物态度的转变。
宝星勋章;赏赐;设计思想;艺术特征
一、清代宝星制度的设立与双龙宝星勋章的制造
1840年,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大清王朝的大门,中国与西方的接触便越来越频繁。但是在中西交流中,中国独特的文化思想及政治体制与西方国家有着巨大的差异,长时间的闭关锁国也让中国缺乏对国际外交礼仪的了解。1862 年12月,李鸿章奏请清廷奖赏克复嘉定县城的英国人和法国人。“会防局仿照该国功牌式样,另铸金银等牌若干面,分别酌给佩戴。”[1](P107)这里指的金银牌,就是宝星勋章的雏形。之后随着洋人立功次数增多,如何对他们进行赏赐成为困扰倾清政府的问题。在清政府给左宗棠的圣谕中说:“若赏给银两,恐以戈登为比,实难为继。若赏给物件过优,恐戈登又有藉口……若由内府颁赐奇珍,恐亵国体,从前并无办过成案。”1863 年,崇厚为英国人瑞克斯请赏时,发现英国人对功牌情有独钟,[2]后来崇厚在取得总理衙门的支持下,以外国宝星为蓝版,参照中国功牌奖赏之精神,积极制定了相对完整的改铸方案。[3]这套在金银宝星正面铸刻“御赐”字样、背面铸刻双龙,和银牌背面铸刻螭虎纹被称为天津制式宝星奖牌,是双龙宝星勋章的前身。
自此以后,随着中外交往日益频繁及洋务运动的开展“外国规例,凡有交往之国,或两国有交涉事件办理,成功则国皇颁赐宝星,互相赏賫以志旌异”[4],清政府用宝星奖牌进行赏赐的次数越来越频繁,宝星奖牌也形成了明确的等级。1881年1月(光绪七年十二月),总署上疏朝廷,奏请颁布其参阅西法而制成的《奖给洋员宝星章程》[5](P504-505),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枚勋章。但是天津制式宝星奖牌由于“形方且重,与内地功牌相近,外人往往以为艰于佩用,似无以达彼向风拜宠之忱”[6](P3941-3982),在形式上和观念上还是和国际惯例不相符,1897 年总理衙门以此为由上疏请求依照外国宝星样式改铸新式宝星,这就是双龙宝星勋章。双龙宝星勋章制作精良,共分五等十一级。清政府还会发给拥有者执照,并且由此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奖励制度。双龙宝星勋章初期由宫廷造办处制作,后因设计上尺寸过大仍与外国勋章体制有别不符惯例,缩小后改为委托外国精细铸造,之后双龙宝星勋章的适用范围也逐渐阔大,不再单单奖赏洋人了。1908年8月(光绪三十四年 ),由外务部奏准双龙宝星不再限于颁发给洋员,对本国外务部官员及出洋各使亦可颁发,以适应外交场合之需要。[7](P89-90)1911 年清廷以上谕的形式公布了新的勋章章程,规定新设勋章局,颁赠范围上不论官民。[8](P75-76)但是这条圣谕还没有正式公布的时候,清朝就灭亡了,所以也没有铸造新的宝星勋章。清代宝星制度的设立与双龙宝星勋章的制造可视为清政府积极与国际规范的接轨、探索近代化道路的重要标志。
图1 清代天津制式宝星奖牌头等设计稿
图2 清代天津制式宝星奖牌四等设计稿
图3 清代双龙宝星二等第一勋章
图4 清代双龙宝星头等第一勋章
图5 清代双龙宝星三等第一勋章
图6 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五世勋章(1795-1861)
二、 清代双龙宝星勋章的设计思想探源
勋章是身份的象征与荣誉的物质载体,最早出现于欧洲并且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开来。勋章的作用是作为一种荣誉的标识和佩戴者的身份、地位的象征,是皇室或政府颁发、用来表彰与激励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的重要的物品。而古代中国并没有建立勋章制度的基础。首先,我国古代用来证明身份、等级或者可以行使某种权利的象征的物品很多,像春秋战国时代使用的虎符,是用来代表拥有调动军事力量的权利;唐代的鱼符是代表官员等级的物品。明朝时用功牌奖励军功[9](P2263)、清代还会使用花翎和衣服奖励。但是这类物品表示身份地位的物品都是悬挂于腰间或是帽子上,不会像欧洲人那样佩戴在胸前。中国人对于皇帝的赏赐比较珍惜,像黄袍马褂这样的较为明显的赏赐也不会经常穿戴,轻易示人,而欧洲人在出席正式场合都会佩戴勋章。中国文化相比欧洲文化来说是内敛的、谦虚的,制作精美的勋章悬挂在胸前过于明显、张扬,不符合中国人传统的观念,所以中国人并没有设计制作勋章的思想基础。
其次,中国历史上的奖赏习惯也限制了勋章的产生。中国历来奖赏的思想是“赏罚所以劝善禁恶”[10](P3210),奖励的目的就是劝人们做好事,树立一个为国效力的榜样。皇帝在赏赐上力度大,种类多,除了分封土地与升官加爵外,我们从西周时期出土的多友鼎上的铭文可以看出,当时军功的奖励是赏赐青铜原料,汉代皇帝会赏赐马蹄金与麟趾金,直到后代的皇帝基本上都是以赏赐真金白银、丝帛绸缎与冠服器具等价值高与较为稀缺的物品为主,并且有时数量巨大。这种荣誉感的树立主要靠的是大量的赏赐,奖励一枚精致的勋章的效果并没有大量的金银财宝在视觉上和物质上的冲击与享受,并且赏赐的对象也更为乐于接受实际的财富,而不是荣誉的符号。
最后,皇帝赏赐的随意与频繁也阻碍了勋章制度的建立。皇帝赏赐物品的来源主要是地方进贡与税收,其实质是都是国家财产。在行使奖赏权利时,由于不存在西方的监督与限制权利的第三方,集权制下的皇帝把国家财产等同于私有财产,行赏时随心所欲。除了早期的功牌每年颁赏一次外,皇帝在任意时间、地点的一句话就能够对属下进行赏赐。西方进行奖励时有着一定的程序,对授勋者的审核、通过和举行隆重的仪式。在清王朝统治中期,赏赐的名目繁多,对象群体庞大。清代的奖赏制度主要有加官进爵、封妻荫子、建坊族表、优老尊老、恤赏之典、入祀祠宇、身后哀荣等制度。[11](P2)每一种奖励都制作同一种形制的物品不切实际。
从天津制式宝星奖牌到清代双龙宝星勋章,清政府的设计方案没有将勋章本土化,而是受西方的影响越来越深。早期的天津制式宝星奖牌受到英国和法国的勋章设计较多,因为清廷官员通过与东印度公司接触较多,东印度公司在印度设立的奖赏军功的勋章参照了英国的设计,而英国早在1348 年就设立了嘉德勋章。郭嵩焘1878 年出使法国,当时法国管理宝星的大臣费罗瓦请郭嵩焘去参观各国宝星式样,还送给郭嵩焘一套《宝星章程》。[12](P731)方形与圆形的加工简单,“圆”的审美文化也符合中国人审美习惯。清代双龙宝星勋章的设计广泛吸收欧洲德国、英国、法国、日本和俄罗斯的勋章造型设计,彻底摆脱中国传统功牌造型的影响,其造型受德国的勋章造型影响最大。处于普鲁士时代的德国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勋章建立制度。普鲁士的勋章厚重端庄,以星芒章和十字章为基本造形,制作精良。普鲁士政府根据颁发等级的不同,改变勋章的大小及外部形态,这一点也在双龙宝星的设计中体现出来。
清代双龙宝星勋章的设计是清代官方设计中吸收西方设计元素的一次伟大尝试。与与瓷器、绘画中的借鉴、使用西方的形式与纹样不同,清代双龙宝星勋章最初的制作目的是奖励外国人,并不是皇帝的私人欣赏。勋章的设计是国家对外形象的体现,也是在西方国家中树立清政府形象的重要举措,但是双龙宝星勋章在皇帝的眼中只是臣属式的奖赏,并没有真正理解宝星的实质是荣誉的象征及国际交往中的必要礼节。但总体来说,双龙宝星勋章的设计铸造,是清代对来华外人管理变革的一个体现。
三、清代双龙宝星勋章的艺术特征研究
从布局和造型来说,清代双龙宝星勋章的设计采用轴线对称式、放射式和同心圆式的设计手法,在同一个勋章的设计中往往会使用两种设计方法进行设计,给人以匀称、庄重的视觉效果,符合勋章在典礼、仪式等正式场合佩戴的要求。清代双龙宝星勋章的造型丰富、可以分为为云瓣形、花瓣形、星芒形和星形四种基本造型,每种造型会根据等级进行一定的变化。相比法国的十字星和圆形的简单造型,清政府的设计师还是选择了复合皇家审美的、复杂精致的德意志勋章造型作为清朝勋章造型的基本式样。星形并不是中国古代的流行样式,星芒造型之所以能迎合皇帝的口味还是由于其复杂与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决定的,其寓意也是将清王朝比作星星一样闪耀光芒、永恒与天际。其中的清代双龙宝星头版云瓣造型更是所有勋章中最具有中国传统审美造型的一枚,它采用中国传统的富有吉祥寓意的云纹图案,围绕中心环绕一周形成闭合的中心对称的云瓣造型,在其中又结合中国传统的圆形构图,精致典雅、大气富贵,是最符合中国传统审美造型的一枚勋章。
从纹饰和文字来说,清代双龙宝星勋章的主要纹饰就是双龙纹和云纹。由于勋章设计空间有限,所以要采用具有特征鲜明、识别性的图形装饰勋章表面,来体现勋章制造的目的性。“各国张挂旗帜制度各有不同,中国之旗帜向例以绘画龙纹为识,现拟仿照此例,于宝星之上嵌以双龙,即命之曰双龙宝星。”[13](P504-505)龙纹是清朝的国家形象的代表,也是最具有东方意味的图像,反映了清政府的审美趣味。但是由于勋章狭窄的空间无法表现出龙的须、鳞和爪等细节和铸造工艺的限制,等级较低与尺寸较小的勋章中龙的形象只能识别出头、身和尾,所以大大弱化了勋章的识别性。宝星上铸有满文和汉文两种文字。头等宝星把“御赐”两个字设计在勋章的正中上方,过分强调体现中国封建统治的内容。其他等级的勋章设计中,图形与文字的结合较为和谐,龙的造型和汉文、满文自然的环绕于宝星中央,共同组成了环形的装饰造型,较之前相比不再突兀地强调臣属式的奖赏。
从色彩和材质来说,清代双龙宝星勋章用明确的颜色来表明等级,从头等到五等的颜色使用依次为:金、红、黄、蓝、绿和白,颜色搭配和谐、富丽堂皇。勋章的颜色使用符合皇室用色的习惯,传达出强烈的等级意识,关于中国古代颜色特别是清代皇室用色的含义及文化内涵的论述很多,在这里不再一一探讨。光绪二十四年初夏,光绪帝令上海道制造宝星赠与德国皇帝及亨利亲王指示:“宝星佩带用明黄色织丝带,宽三寸长六尺三寸,宝星大小共装一匣,用紫色檀木匣,外面加银丝,内用黄缎装潢,统希照办。”但是上海道蔡均在电报说明黄色是皇帝的专用色,赠予他国有损国体。结果遭到了光绪帝的严斥,要蔡均不可“拘泥署奏”,且“明黄一色较大方”,一定要“遵旨办理”[14](P428-433)。勋章最初的设计的目的是赏赐洋人,宝星制度中的黄色运用与清宫以往对黄色的运用不大一致,黄色在宝星勋章绶带的运用也代表了清政府的开明思想。在天津制式宝星的制造方面,“宝星一事,事费工巨,必须外洋匠人制造方能合式”[15](P322),说明中国工匠不能完全胜任宝星的制造,双龙宝星勋章的设计与制造都吸收了西方元素。双龙宝星勋章全部由金银打造,具有鲜明的皇家气质。在勋章上还嵌有珍珠、珊瑚、青金石和砗磲,反映了清朝统治者一贯的审美趣味,大大提高了勋章的艺术性。
结语
清代双龙宝星勋章是清政府主动学习西方的产物。从天津制式宝星奖牌到双龙宝星勋章,清政府一直在探索中国的设计如何能被西方国家所接受,双龙宝星勋章从实际思想来说反映出中国积极适应西方,思想不断的开放,它的造型及图案纹饰具有鲜明的清代皇家风格,也能看出受到欧洲国家勋章设计的影响,是中外设计融合的结果。它的诞生过程也是中国从闭关锁国到积极与国际接轨、融入早期近代化的历程,见证了国人对待西方事物态度之转变。
[1]戴艺等.李鸿章全集·奏议一[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2]向中银.晚清宝星制度初探[J].重庆师专学报,1995,(4).
[3]丁富信.晚清宝星制度研究[J].管理学家,2011,( 2).
[4]申报,1882-6-1(1).
[5]王彦威.清季外交史料[M].文海出版社,1985.
[6][清]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全五册),中华书局,1958.
[7]王彦章.清代奖赏制度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
[8]哈恩中.宣统年间清政府拟定颁发勋章章程[J].中国档案,1999,(3).
[9]张廷玉.明史·志第六八·兵志四(卷九二)[M].中华书局,1974.
[10][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1]王彦章.清代的奖赏制度研究[D].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12]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M].长沙:岳麓书社,1984.
[13]王彦威.清季外交史料.台北:文海出版社,1985.
[14]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15]杨书霖.左宗棠全集·奏稿一[M].文海出版社,1983.
(责任编辑:刘德卿)
10.3969/j.issn.1002-2236.2016.03.017
2016-03-18
于奇赫,男,上海大学美术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
J526
A
1002-2236(2016)03-008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