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根据Brunnstrom不同分期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偏瘫下肢的临床观察

2016-10-26马素慧赵雅宁陈长香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6年15期
关键词:肌张力偏瘫肢体

窦 娜 李 丹 马素慧 赵雅宁 陈长香

(华北理工大学护理与康复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



根据Brunnstrom不同分期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偏瘫下肢的临床观察

窦娜李丹马素慧赵雅宁陈长香

(华北理工大学护理与康复学院,河北唐山063000)

脑卒中;偏瘫;神经肌肉电刺激;下肢;功能恢复

本研究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2011年12月至2012年6月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96例(男51例,女45例),均符合脑血管诊断标准〔1〕,经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或CT确诊为首次发病,无严重心脏病,肝、肾功能正常,伴有肢体功能障碍;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醒,神经系统体征48 h无进展,病程2 w以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8例。两组病变部位、发病年龄、患病侧、性别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基本情况(n,n=48)

1.2治疗方法NMES采用北京金豪生产的电脑低频治疗仪,治疗时处方名称设定为偏瘫。对照组:自发病开始至治疗结束将电极放置于上肢伸肌,下肢屈肌,康复训练同治疗组。治疗组:根据所处Brunnstrom分级〔2〕的不同,将电极板涂导电胶放置于身体的不同部位,具体为:①1级:躯干胸大肌、下肢内收肌为主,以引出联合反应。②2~3级:上肢肱三头肌、前臂腕背伸肌,下肢股二头肌为主,以抑制联合反应和共同运动,控制肌张力升高。③4~5级,电极放置股二头肌、胫骨前肌、腓骨长肌、踝背伸肌,于肌肉的起始部,刺激较弱肌肉的肌力,对股四头肌、腓肠肌电极放置在肌腹上,最大限度地控制痉挛,促进分离运动出现。治疗强度以患者舒适能够耐受,肉眼可看到轻微肌肉收缩为宜。20 min/次,2次/d,15次为1个疗程。共持续3个月。常规康复治疗:以Bobath技术为主。软瘫期良肢位的摆放,床上桥式运动,关节被动活动,卧位到坐位的转换训练。痉挛期利用反射性抑制模式,上臂上举外旋训练,前臂旋外训练,患侧下肢负重训练,坐位、站位、跪位平衡训练和步态训练;恢复期双侧肢体协调训练,运动控制训练,提高运动速度训练,矫正画圈步态、手的精细运动训练和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对照组和治疗组方法相同,45 min/次,1次/d。

1.3疗效评定患者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采用简式Fugl-Meyer(FMS)评分法进行功能评价。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t检验。

2 结 果

两组治疗前后FMS评分结果呈逐步上升趋势。治疗前与治疗后1个月,组间无显著差异;治疗后3个月,组间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治疗后1个月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和治疗组FMS评分均无显著差异;治疗后3个月,对照组与之前相比无显著差异,治疗组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FMS评分结果比较(分,

与对照组相比:1)P<0.01,与治疗前比较:2)P<0.01

3 讨 论

NMES 是运用电刺激的手段、用精确的刺激顺序和强度,激活瘫痪肌群来实现自主运动的方法〔3〕。其应用最早出现在 20 世纪 60 年代,用于治疗截瘫患者的站立、行走及偏瘫患者的肌力恢复。Brunnstrom理论依据神经发育理论,充分利用各种方法引出肢体的运动反应,并利用各种运动模式,不论运动模式正常与否,强化刺激,以求从异常模式中引导、分离出正常的运动成分,最终脱离异常的运动模式,并逐步向正常、功能性模式过渡〔4〕。本研究根据脑卒中偏瘫患者所处Brunnstrom分级阶段的不同,在常规康复训练同时,结合Brunnstrom恢复理论,在身体的躯干、上肢和下肢放置电极板,以诱发随意运动,诱发联合反应和共同运动,促进分离运动的产生,最终实现正常的运动模式。

Brunnstrom1级:肌肉处于迟缓状态。此阶段以较小的电流刺激躯干两侧的胸大肌、双下肢内收肌,以诱发随意运动,促进联合反应和共同运动的产生,早期应用NMES被视为屈肌联合反应的被动运动〔5〕。Brunnstrom2~3级:出现随意运动、联合反应和共同运动,张力持续增高,甚至出现痉挛,可随意的发起共同运动模式。此期刺激上肢伸肌和下肢屈肌,通过本体感觉神经启动牵张反射引起相应的拮抗肌张力降低〔6〕,同时电刺激痉挛肌造成周围神经的疲劳,使肌张力降低。由于交互抑制作用,肌电刺激引起的动作电位部分逆向传导到脊髓,引起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对其肌张力的调整,从而使痉挛进一步降低〔7〕。Brunnstrom4~5级,以脱离共同运动,出现分离运动为目标,促进肢体运动趋向正常模式,使协调运动更加流畅自然。通过刺激较弱肌群,增加肌力和耐力,进一步控制肌张力,配合科学的康复训练,使偏瘫肢体功能得到较好的恢复。

1全国脑血管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2张通.脑卒中的功能障碍与康复〔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231-44.

3明东,万柏坤.功能性电刺激技术在截瘫行走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7;24(4):932-6.

4纪树荣.运动疗法技术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344-54.

5燕铁斌.物理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19-21.

6南登昆.实用物理疗法〔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316-8.

7毛玉荣,黄东峰,徐光青,等.脑卒中偏瘫肢体不同肌张力的电刺激分期治疗〔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3):246-7.

〔2015-03-12修回〕

(编辑杜娟)

马素慧(1963-),女,主任医师,教授,主要从事临床康复治疗研究。

窦娜(1982-),女,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物理治疗研究。

R49

A

1005-9202(2016)15-3828-02;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6.15.103

猜你喜欢

肌张力偏瘫肢体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术后肌张力增高的相关因素与护理对策
肉毒杆菌毒素治疗肌张力障碍型手震颤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肢体语言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
肌张力障碍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强化肩胛带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疗效
人格特质与脑外伤偏瘫患者残障接受度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