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心肌桥患者肌桥特征及心理状况调查分析
2016-10-26王建刚席建堂赵小奎李劲松孙晓慧陕西西安高陵区长庆油田职工医院陕西西安710000
王建刚,席建堂,赵小奎,李劲松,贺 静,邹 勇,张 辉,贺 琦,白 蓉,孙晓慧(陕西西安高陵区长庆油田职工医院,陕西 西安 710000)
老年心肌桥患者肌桥特征及心理状况调查分析
王建刚,席建堂,赵小奎,李劲松,贺 静,邹 勇,张 辉,贺 琦,白 蓉,孙晓慧
(陕西西安高陵区长庆油田职工医院,陕西 西安 710000)
目的 分析心肌桥患者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特点及合并焦虑、抑郁的状况,为心理干预及综合治疗提供指导。方法 分析84例经我院冠脉CTA证实存在心肌桥患者的心肌桥的特点,应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进行评分,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心肌桥发生的位置以左前降支中段多见,多为浅表型,心肌桥壁血管压缩程度多为轻中度,部分冠状动脉可见<50%的粥样斑块。研究组焦虑、抑郁发生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心电图异常、深在型肌桥、肌桥壁血管压缩程度2级及3级是焦虑的危险因素;女性、文化程度低、合并<50%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抑郁的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心肌桥患者焦虑、抑郁发生率高,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者心理问题更显著,此类人群心理问题不可小觑。
老年:心肌桥;心理状况
随着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血管内超声(IVUS)等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典型或非典型胸痛患有条件接受上述检查,冠状动脉心肌桥检出病例明显增加。患者对心肌桥知识匮乏,可引发担心、恐惧、紧张、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有些患者会产生绝望、悲观,甚至有轻生念头等。医者有时仅关注患者躯体症状,人文关怀不够,治疗效果不尽人意,患者反复求医,严重影响了其生活质量。本研究旨在调查老年心肌桥患者合并焦虑、抑郁状态的发生率,为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精神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12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84例心肌桥患者为研究对象,30例孤立性心肌桥为对照组,54例合并<50%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为研究组。84例患者中男性38例,女性46例,年龄60~77岁,平均年龄(60±9)岁,均为汉族、非文盲。排除标准:①心肌桥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者管腔狭窄程度>50%;②确诊患有心力衰竭、顽固性高血压、瓣膜性心脏病、心肌炎、心内膜炎、心肌病、肿瘤及其他系统的疾病;③已经行冠脉内支架植入术或冠脉搭桥术者;④不能很好配合完成心理状况测试者;⑤入院前近期受到不良情绪刺激,入院时已有明显失眠且情绪不稳定者;⑥目前正在服用有镇静、催眠、安神等作用的中西药物者;⑦以前接受过心理测试及相关治疗者;⑧长期服用含有“利血平”等可影响中枢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代谢药物者;⑨精神病家族史者。
1.2方法
1.2.1冠状动脉CTA检查:采用SIMENS SOMATOM Definition AS+64排128层螺旋CT进行扫描,患者检查前必要时口服倍他乐克25~75 mg,将心率控制在70次/分以下,指导进行屏气训练。嘱患者扫描过程中屏气,先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进行定位像扫描,扫描范围自气管隆突下至膈顶下10 mm,然后在肘前静脉插入18~20G套管针,采用高压注射器以4~6.0 ml/s的速度注入优维显(碘普罗胺370)55~95 ml,在主动脉根部层面设定兴趣区,采用人工智能触发扫描进行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造影扫描,根据不同心率选择不同时相创建图像,并以容积重组(VRT)、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法(MIP)、曲面重组(CPR)进行后处理,图像处理采用Siemens SYNGO工作站智能血管分析软件。结合横断面图像,主要分析观察冠脉CPR和VRT图像,分析右冠状动脉(RCA)、左前降支(LAD )和左旋支(LCX)走形、斑块情况,对心肌桥(MB)进行定位、计数,并测量其长度、厚度、壁血管(MCA)收缩期压缩程度等信息。根据 MCA被心肌包埋的深度2mm为界将M B 分为浅表型和纵深型[1]。根据心肌桥壁血管收缩期压缩程度分为 3 级( Nobe1分级)[2]:1 级 ,<50%(轻度);2 级 ,50%~ 75% (中度);3 级 ,≥75%(重度)。以上数据由我院CT室两名经验丰富的医师共同确认。
1.2.2焦虑抑郁状态评定: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 (HADS)对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进行评价。经患者知情同意后监督其一次性流畅独立完成量表评分。HADS包括焦虑情绪亚量表HAD-A和抑郁情绪亚量表HAD-D。分别统计亚量表分值。量表14个条目,每条分4级(0分、1分、2分、3分),分别计算亚量表分值。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的情
绪障碍程度越重。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的情绪障碍程度越重。按推荐标准[3]:焦虑评分≥9分为焦虑状态,抑郁评分≥9分为抑郁状态。在冠脉CTA确诊MB后48小时内完成测试。
1.3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心肌桥概况
两组心肌桥发生的位置以左前降支(LAD )中段多见,共80例(95.2%),回旋支(LCX)2例(2.4%),右冠状动脉(RCA)2例(2.4%); 70例(83.3%)为浅表型,14例(16.7%)为纵深型;研究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位置仅仅在心肌桥近端或远端者30例,合并其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15例,9例为除肌桥壁血管外的冠状动脉,未发现肌桥内壁血管粥样硬化;收缩期心肌桥壁血管压缩程度多小于75%,其中1级35例,2级43例,3级6例;84例心肌桥均为单发,未发现多发肌桥。
2.2组间资料比较
54例研究组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心电图阳性、收缩期心肌桥壁血管压缩程度、心肌桥长度、心肌桥厚度等与30例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焦虑发生率74.1%较对照组56.7%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焦虑评分与对照组焦虑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抑郁评分、抑郁发生率、焦虑合并抑郁发生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焦虑抑郁阳性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本研究全部患者发现焦虑57例,焦虑检出率67.9%,发现抑郁27例,抑郁检出率32.1%,焦虑并抑郁13例,检出率15.5%。对于全部研究对象分别以焦虑、抑郁是否阳性为因变量,把是否初中以下文化(否=0,是=1)、是否存在<50%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否=0,是=1)、心电图是否异常(否=0,是=1)、性别(男=1,女=2)、是否存在2级及2级以上压缩心肌桥壁血管(否=0,是=1)、是否为深在型心肌桥(否=0,是=1)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心电图异常、深在型肌桥、肌桥壁血管压缩程度2级及3级是焦虑的危险因素;女性、文化程度低、合并<50%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抑郁的危险因素。见表2、表3。
表1 两组患者资料比较 [n(%)]
表2 焦虑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表3 抑郁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 论
冠状动脉心肌桥是一种先天性的冠状动脉发育异常,近年研究表明,MB血管压迫可以持续到舒张早、中期,因而这一良性解剖变异可产生不良后果已引起临床重视[5]。心肌桥治疗多推荐选择具有减慢心率作用的β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一般不主张应用硝酸酯类药物,亦可采取支架植入、手术治疗。针对有焦虑、抑郁的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心理治疗是十分必要的。
本研究发现心肌桥近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远大于MB壁血管段和MB远端。表明MB可能对肌桥下冠状动脉有“保护效应”,这与该段血管泡沫细胞和被修饰的平滑肌细胞较少有关。MB近端血管具有血管压力大,切应力低,血流储备低的特点,这些是近端血管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较高的原因[6]。此外低切应力刺激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基因得以表达促进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心肌桥还与冠状动脉痉挛及Takotsubo心肌病的发生有关。
本研究中焦虑检出率67.9%,抑郁检出率32.1%,焦虑并抑郁检出率15.5%。焦虑检出率高可能与明确诊断后患者正常心理应激反应有关,患者对心肌桥认识不足、医护人员宣教不到位、家属关心不够都可引起患者不安、恐惧等负性情绪。本研究提示老年患者在心肌桥明确诊断前就已经存在焦虑、抑郁,说明焦虑、抑郁可能与MB共病。由于焦虑、抑郁等情绪变化可致交感神经兴奋,而交感神经兴奋可致心肌收缩力加强,从而导致心肌桥的壁冠状动脉受压,引起心肌缺血的症状。因此,确诊心肌桥的患者,医务人员应教育让患者保持积极乐观心态,与家属共同关心患者,随时处理负性情绪,必要时进行心理咨询、心理治疗,避免患者向神经症进展。
本组资料发现心肌桥的位置、长度、厚度、壁血管受压程度、合并冠状动脉硬化等与国内报道相近[7]。而且还发现心电图异常、深在型肌桥、肌桥壁血管压缩程度2级及3级是焦虑的危险因素;女性、文化程度低、合并<50%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抑郁的危险因素。本研究存在样本量小、量表选择单一、肌桥特点判断有主观误差、肌桥诊断方法相对局限等缺陷,有待以后进一步研究改进。
[1] 牛玉军,曹阿丹,冷冰,等.128层CT评价壁冠状动脉压缩程度与肌桥长度和厚度的相关性临床价值研究[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3(1):5-8.
[2] 叶新和,杨承健,徐欣,等.多层螺旋CT与冠状动脉造影对心肌桥的比较研究[J].中国微循环,2009,13(2):l17-1l9.
[3] 弭守玲,孙爱军,葛均波.心肌桥患者焦虑抑郁状态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2012,19(4):405-406.
[4] PorstmannW,1wigJ.Intramuralcoronaryvesselsint heangiogram[J].FortschrGebRontgenstrNuklearm ed,1960,92:129-132.
[5] KimSS,JeongMH,Kim.HK,eta1.Long-termclinicaleourseof patientswithisolatedmyocardialbridge[J].CircJ2010,74:538.
[6] 周卫建,李解贵.心肌桥与心肌缺血[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2,33(6):774-776.
[7] 易秋艳,莫秋萍,李其华,等.64排螺旋CT评价心肌桥及其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J].海南医学,2014,25(14):2078-2081.
R542.2
B
ISSN.2095-6681.2016.12.06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