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动水运交通网贯通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

2016-10-25李家俊

中国经贸导刊 2016年26期
关键词:安徽

摘要:安徽是水运大省,经过“十一五”以来的改革创新,内河水运建设高歌猛进,取得显著成效。“十三五”时期,安徽实现水运交通网“贯通”,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加快内河水运建设尤为重要。同时,新的制约因素也需要从政策上给予解决。

关键词:交通网 贯通 内河水运 安徽

我国是航运大国,不仅海运体量大,内河水运也十分繁忙,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综合交通运输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建国后相当长的时期里,受财力和投融资体制等因素限制,航道、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制约了内河水运的发展,使其成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明显短板,中西部省份更是如此。进入新世纪,中央和地方不断加大相关投入,特别是2011年1月《国务院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出台以来,内河水运建设迎来黄金期,转入快车道,取得辉煌成果。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正在深入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精准扶贫”等重大战略,内河水运与之关联紧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至关紧要、势在必行。基于此,安徽提出水运交通网“贯通”的目标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加快内河水运建设也显得尤为重要。

一、安徽内河水运建设现状

截止“十二五”末,安徽内河航道通航总里程5729公里,高等级(四级以上)航道里程1428公里,1000吨级以上码头泊位490个,港口年吞吐能力5亿吨、集装箱100万标箱,较“十五”末分别增长2.5%、31.7%、103%、249%和733%。呈现出三大特点。

(一)主要做法和成就

1、机制创新增添活力

长期以来,制约内河水运建设的最大因素在于仅靠财政投入,缺乏融资渠道,建设资金严重不足。2006年,安徽借鉴高速公路投融资模式,盘活港航存量资产,组建“安徽省港航建设投资集团”(简称安徽港投集团),作为省级内河水运建设投融资主体;2008年、2010年,先后出台省政府“水运20条”、“44号文”,给予资本金投入、税费返还、“省市共建”等扶持政策;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思路,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撬动作用,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优势。通过系列举措,改革了投融资体制,探索了投融资模式,有效激发了活力。“十一五”期间,安徽完成内河水运建设投资91亿元,是“十五”的6.5倍,超过建国以来总和;“十二五”期间,完成236亿元,是“十一五”的2.6倍。江西、云南、广西等省份也都组建了各自的投融资主体,共同掀起了内河水运建设高潮。

2、投资主体趋于多元

改革激发了活力,也释放了动力,根本的是调动了各方积极性。鉴于安徽呈现出的项目推进意愿和资金配套,中央预算内资金和专项资金持续加大补助力度;市县政府不断强化对内河水运建设的认识,相继加大进港道路、征地拆迁等配套,在施工环境保障、施工营业税返还等方面也给予大量支持;水利部门合作建设船闸,践行水资源综合开发;铁路部门共建跨越航道的铁路桥,强化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一批上市公司、地方国企、民营企业以股权为纽带,纷纷参与项目建设;世界金融组织、国家政策性银行和大型商业银行给予项目贷款,支出项目建设。从而形成了“政府投一点、银行贷一点、社会资本入一点”的“三个一点”投融资模式,破解了建设资金不足问题,开创了开门办水运的新局面。

3、通航保障能力提升

截止“十二五”末,安徽港投集团新增和改善高等级航道4条,新建和改扩建船闸8座,新建港口码头12个,有效改善了全省内河水运基础设施条件,也推动了全省内河水运主要指标的较快增长。2015年,全省水路货运量、货物周转量、港口吞吐量、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等指标分别是十年前的463%、535%、161%和696%。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改革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安徽内河水运建设与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与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明显差距。主要体现在“三个不高”。

1、高等级航道占比较少,网络化程度不高

全省仅有长江、淮河干流、沙颍河、合裕线、芜申运河等“两干三支”航道、安庆石门湖等一般性区域航道为四级以上高等级航道,高等级航道占比仅23%,高等级航道达标率仅75%;淮河水系航道等级较低、条件较差,甚至处于断航状态;江淮水系没有沟通,全省航道网尚未形成。

2、内河港口结构性过剩,合理化程度不高

安徽大型港口集中于沿江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五市,间距小、密度大,整体供大于求,集聚和规模效应不明显;同时,淮河水系开发不足,尤其是皖北地区,缺乏现代化的大型公共码头。“十一五”以来,合肥港国际集装箱码头、蚌埠港国际集装箱码头、阜阳颍州港、淮北南坪港等港口相继建成后,局面有所改变,但还远远不够。

3、基础设施间缺乏联通,智能化程度不高

近年来,安徽探索加快了内河水运基础设施之间的互联互通。其中,合裕线航道,初步实现了进出合肥港国际集装箱码头的集装箱船舶,与裕溪、巢湖船闸通过信息化系统,保持紧密互动。但从全省来看,港口信息化建设呈点状分布,航道各成体系,船闸由水利与交通分头管理,相互之间缺乏数据平台支撑。

二、加快安徽内河水运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加快实施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

安徽居中靠东、沿江近海,区位优势明显,处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在国家新一轮开放总体布局中处于重要位置。安徽提出要打造成为“一带一路”重要腹地和枢纽、“长江经济带”重要战略支点,努力建设成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新兴增长极、全国重要的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内陆对外开放的新高地、长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首要任务就是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功能,提升干流航道标准,改善支流通航条件,优化港口功能布局,加强集疏运体系建设,打造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现代化内河水运体系。

(二)发挥投资关键作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投资在稳定增长的宏观政策工具中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内河水运建设虽然相对应公路、铁路基建投入少,但也具有相当体量。初步匡算,“十三五”期间,安徽水运项目总盘子超过400亿元。同时,内河水运运量大、污染物排放小,内河水运建设占地少、绿色环保,在资源约束趋紧的总形势下,比较优势明显,加强其有效供给,对于落实“三去一降一补”,特别是降成本与补短板,作用独特。

(三)实施“脱贫攻坚”、“精准扶贫”战略

中央强调,“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安徽明确,按照“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总要求,实行“三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升”,到2018年,全省总体上达到脱贫标准;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皖北地区,是安徽脱贫攻坚的重点区域,也是内河水运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的区域。实现脱贫目标,内河水运建设必须加快。

(四)建成现代化内河水运体系、推动交通运输现代化

《国务院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明确,到2020年,建成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现代化内河水运体系。安徽作为水运大省,将同步建成,实现向水运强省的跨越式转变。同时,安徽内河水运尽管近年来不断发展壮大,但总体来看,仍是安徽省综合运输体系中的短板,水路运输与其它运输方式的衔接仍然不畅,港口集疏运体系有待完善,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基础设施跟不上,特别是前文论述的“三个不高”问题。要求在新的时期进一步加快建设投资步伐。

三、安徽省“十三五”内河水运建设的思路

(一)基本原则

一是与重大战略相适应。内河水运建设是“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的组成部分,也是其实施的重要抓手,必须依托战略、服务战略,构筑水运大平台、大通道。二是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内河水运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关联紧密,在经济新常态下,要努力从“基本满足”过渡到“适度超前”,着力发挥好支撑和先导作用。三是与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相适应。安徽交通运输的现代化离不开内河水运的现代化。这就要求补齐短板,完善集疏运条件,实现与其他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四是与现代化内河水运体系相适应。实现水运交通网“贯通”,建成现代化内河水运体系,是加快内河水运建设最直接的目标和任务。要统筹各项生产要素,服务和推动行业转型升级。

(二)主要目标和任务

聚焦“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现代化内河水运体系建设,以国家和安徽内河水运发展规划为指导,以重点项目建设为引领,实现“干支初步贯通、瓶颈基本消除、等级明显提升、江淮水系沟通”。

1、构建高等级航道网

围绕全省“一纵两横五干二十一线”高等级航道网规划,提高长江安徽段及其合裕线、芜申运河、水阳江等支流航道能力;同时,投资重心北移,加大皖北水运投入,重点改造提升淮河干流及其沙颍河、沱浍河、涡河等支流航道等级。按照国家批复和省委省政府部署,推进引江济淮工程(江淮运河),初步实现江淮沟通。其中,长江安庆以下段确保实现维护水深常年达7米,力争8米,皖江全线可常年通行万吨级船舶;江淮运河全线建成三级航道(沟通段建成二级航道);淮河干流航道临淮岗以下段提高到二级、以上段提高到三级。

2、完善全省港口布局

以“优化布局、整合资源、夯实基础、提升服务”为重点,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协调、资源优化配置、服务高效”的全省港口群。完善以芜湖马鞍山为中心的皖江航运枢纽、以合肥为中心的江淮航运枢纽、以蚌埠为中心的淮河航运枢纽基础设施,辐射带动全省内河水运发展。加大淮河水系重要公用码头建设投入,同步建成一批现代化港口物流园区。

3、加快基础设施联通

加快智能航道建设,提速沿线航道及船闸数据资源整合;在合裕线船闸试点基础上,加快推广应用“船闸ETC”、集装箱船舶远调系统;推动建设港口物流信息化管理平台、电子商务平台;加强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加强水铁联运、多式联运基建投入。

(三)保障措施

1、加强规划引领

尽早出台内河水运发展“十三五”规划,加强与全国内河水运发展规划、全省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等的有效衔接,促进重点建设项目落地实施。

2、加快前期工作

实行前期工作挂图作战、攻坚作战,改进项目前期工作推进机制,组建强有力的工作团队,调动和发挥地方港航管理部门、项目业主、勘察设计单位等多个积极性,确保“十三五”项目及时足额开工,并加强后续项目储备。

3、强化资金保障

争取中央和地方加强政策支持,加大资金投入;推动PPP等模式落地实践,将开门办水运推到新的纵深;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适度扩大间接融资规模,探索整合港航优质资产上市、发行企业债直接融资;完善投资评估决策机制,优化项目设计,严格财务管控和审计监督,降低投资成本,提高投资绩效。

4、落实地方责任

内河水运建设最大的受益方是地方。应进一步提高地方政府对水运建设的重视程度,明确地方政府项目建设上的工作和支出责任,特别是在项目用地、征地拆迁方面应进一步落实属地责任,同时优化项目施工环境,为加快项目进度提供坚强保障。

5、严格工程管理

完善项目设计奖惩机制,探索设计、施工、监理总承包制,推进工程创优、施工标准化、“平安工地”建设,确保项目质量、安全,提升建设品质,打造安徽水运样板工程。

四、政策建议

经过多年努力,安徽在加快内河水运建设方面做出了一些探索,同时也遇到了一些制约。主要是:项目审批环节较多,进度较慢,有效期短,影响建设进展;省际协调机制不畅,跨省航道推进较难;财政资金使用的有关规定不够统一、具体,影响其创新使用、作用发挥。

一是改革项目审批机制。尽快实行项目联审联批,合并减少审批环节,延长审批有效期,并对审批权限下放事项加强统筹协调。二是加强省际沟通协调。完善长江水运发展协调机制,科学合理设置议题,切实解决纳入国家高等级航道网跨省航道建设问题。三是鼓励资金使用创新。研究出台内河水运建设资金使用管理办法,鼓励财政资金在合法合规基础上适度创新,进一步提高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Z]

[2]中共安徽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Z]

[3]国务院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Z]

[4]全国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Z]

[5]安徽省水运“十二五”发展规划[Z]

[6]安徽省人民政府2015年工作报告 [Z]

[7]安徽省交通运输2016年工作报告[Z]

(李家俊,1964年生,安徽长丰人,安徽省港航建设投资集团高级工程师/党委书记、董事长)

猜你喜欢

安徽
顶流安徽
小小书画廊
任家松作品
有关无穷小的极限求解方法
what should overseas company do to survive in China?
小小书画廊
小小书画廊
2012年高考安徽压轴题的困惑与探索
看中国·在安徽
水乡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