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中的缕缕书香
2016-10-25叶芸
叶芸
每一本书,都是一朵静静绽放在世界某个角落的花,在风雨与时光中,沉淀出属于自己的清香,等待懂它的人采撷。
这是我的故事,书的故事。这是灵魂的独语与对白。
——题记
《瓦尔登湖》——梭罗,或你的寂寞
2009年的四月初,我在江西师大的洪流书局淘书时,在不经意间发现了它。当时被它的封面所吸引:在一个清澈如镜的湖上,一个人站在一棵长长的枯树干上。他的脸侧向右边,看着湖边宛如睫毛的树木,那瘦削的山和浓密的草地给画面增添了一抹生意盎然,仿佛沉静中的勃发。他持着一支长桨,旁边有他的小船。整个画面如此宁静祥和,令人神往。
这个人,就是梭罗。
这是我第一次知道《瓦尔登湖》,在这之前,我并没有看过梭罗的任何文字,不知道这本书的地位,也不知道这本书的内容。它被薄薄的透明塑料纸包着,仿佛不想让人轻易地窥视到它内在的秘密。不知道究竟出于何种原因,我毅然买下了它。当时的我不曾想到,这本书会成为我“床头书”中最受宠的一本。当我想让自己保持平静和淡定的时候,我只要捧起它,就够了。
这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啊!请原谅我不能用完美的文字将它描述出来。正如王家湘先生在译序中所说,这是一本属于安静的书,在喧嚣与嘈杂的环境中你是无法读它的,只有在夜深人静或心灵绝对宁静时,你才能慢慢地咀嚼,你才会发现那些闪耀在朴实细琐的文字背后的巨大力量与震撼人心。
在买下书的十天之后,我和千年在蓝天学院的校园内漫步。这绝对是一场偶然,就像我邂逅《瓦尔登湖》。那个飘着小雨的夜晚,我们用偶尔的沉默代替了言语。当我们走到一片湖边时,千年突然向我提起《瓦尔登湖》,真巧,我的背包里正装着那本《瓦尔登湖》。
五月中旬,千年已在西安。他把自己留着的几十本书都转送给我,其中就有一本《瓦尔登湖》。
“这不是我的梦,用于装饰一行诗,我不能更接近上帝和天堂,因为我在瓦尔登湖。我是它飘拂而过的风,那在我掌中的一握,是它的水,它的沙。而它的最深邃最隐蔽处,高高躺在我的思想中。”人这一生,能够与一些适合心灵阅读的作家或朋友结识为邻,并非易事。有时候,我真想穿越时空和地点,陪同梭罗先生坐在阳光漫溢的门前,坐到核桃树和黄栌树中间,花上一天的光阴来凝神沉思,花上整个夏季来翻阅荷马史诗的辉煌叙述!
“我是富有的,虽然与金钱无关,因为我拥有阳光照耀的时辰以及夏令的日月,我挥霍着它们。”
我想借此机会问一句,当你穿梭于工厂嘈杂的机器之间,在深夜被激光刺眼的亮照耀脸庞时,你会不会想起梭罗的瓦尔登湖?会不会想起自己的寂寞?现在,我的书架上有两本《瓦尔登湖》,一本我的,一本你的。而我随时准备归还,犹如归还一颗宁静的心。
《凯尔特的薄暮》——感受爱尔兰的神秘与飘忽
这是叶芝的一本随笔集,里面收录了爱尔兰的神话传说。为了搜集这些神话传说,叶芝跑遍了自己的家乡,而那些代代流传的故事一经他的妙笔雕琢,又散发出另一种韵味。
这本书小小的,我时常把它捧在手里,像抚摸一个刚出生的孩子般抚摸它,然后看着封面发一下呆。那个挎着竹篮、仰望天空的孩子,是山林里的守夜人么?他在薄暮中光着脚丫踏遍大地,用目光抖开枝条上的夜色,露出月亮与星星的脸颊。一片连一片的云朵,轻抚着绵亘起伏的山脉。猫头鹰嘶哑的叫声从山里传出,接着长出翅膀,越过山谷,向黑夜扑散而去。在我的眼前,定格了他的剪影——黑色的,生命深处的影子,古老而又稚朴、宁静而又神秘。
因为《安魂奏鸣曲》和罗琳娜·麦肯妮特美妙的歌声,我曾构想过自己脑海中的爱尔兰:那一望无际的绿色草原,绵延不绝的起伏的山脉,万物在风中狂野地舞蹈。梦幻般的蓝色海水,在如泣如诉的苏格兰风笛声中慢慢铺开、流淌、低吟,让人荡气回肠。而在叶芝的《凯尔特的薄暮》中,我仿佛真真切切地看见了清晨的露水,幽深的山谷,薄暮的大雾,夜半的月光,看见了仙人、女妖、武士、农夫,还有住在高山之巅的寂寞怪人,看见了萦绕着所有生灵的爱情、虚无、敬畏和忧伤。
“夜里,如果你走在灰色小路上,在白色村舍边发出芳香的接骨木中穿行,看着远方若隐若现的山峰吞云吐雾,你就会轻易地越过理性那层薄薄的蛛网般的面纱,发觉那些生物,那些妖仙们,正从北面的白石方门中匆匆飞来,或者正从南面的心湖里纷纷涌出。”
在这部随笔集里,叶芝的叙述总是弥漫着一股挥之不去的唯美、神秘、优雅和飘忽之美,这美的确令人动容。那天马行空的想像,瑰丽奇幻的故事,会让你回归最贴近神灵的古老年代。那充满灵气的爱和美像湖水一般轻盈,让你穿越时光去追随凯尔特族人寂寞的脚步。
叶芝在《自序》里写道:“人所听到、看到的事情,均为生命之线,倘能小心将之从混乱的记忆线轴上拉出,谁都可以用它来任意编织自己想要的信仰之袍。我和别人一样,也编织了我的袍子,我要尽力用它来温暖自己。”我想,叶芝所编织的袍子不仅温暖了自己,还温暖了一个个读者的心灵。
《红楼梦》——执着与叛逆的追求
《红楼梦》里有一群绝代的女子,《红楼梦》里有一段旷世的爱情,《红楼梦》里有一个永远的未解之谜。这就够了。
第一次拿起《红楼梦》是在高一下学期。我记得一个上自习的晚上,班主任(政治老师)在教室里来回巡视着,当时我坐在第三组第三排最里面那个靠窗户的位子,有利的地理条件让我变得大胆起来。不知过了多久,当我抬起头的时候,发现老师用一种奇怪的或愤怒的或不解的眼神看着我,我的脸刷地一下红了,赶紧把书收起来。这是《红楼梦》的第一次被扼杀。
当我再次拿起它的时候已是高二下学期,那时候这本书就放在床头,晚上做完大堆的练习准备睡觉时,我就把它拿起来读,每次读一两页。等到高二结束的时候,只断断续续读完了一半。高三由于学习压力加大,作业量加重,《红楼梦》便被冷落在书架的一角,这算是《红楼梦》的第二次被扼杀吧,想起来有点心寒。
大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前,我们有十几天的时间备考,相当于一个小小的假期了。当大伙儿都捧着《现代汉语》教科书背那些声母韵母的发音方式时,我抱着一摞杂书直奔教学楼,专挑那些空荡荡的教室。那时候是冬天,一踏进门,门外的寒风冷气就随着我长长的围巾飘进教室。但是,当我在洒满阳光的桌子边坐下,拿起书来读时,那些寒冷都慢慢地散去。我清楚地记得,当我读到芦雪庵争联即景诗和憨湘云醉眠芍药裀时,我很开心地笑出声来,然后张开双手,任温暖的阳光在手心跳跃。那时,窗外的天很清澈,一如我的笑颜。
一个夜晚,黛玉的死重新将我卷入冬天漫长的寒冷之中。我擦着眼泪,脑海中浮现的是《秋窗风雨夕》和《葬花吟》。林黛玉是我钟情的女子,也许是因为自己的性格和她有些相似,所以有种惺惺相惜之感。我抬起头,看见寝室墙上贴的那张《黛玉葬花图》,黛玉正凝视着我,她用生命告诉我,在这个需要温暖与自由的世上,真爱会化作一股坚贞不摧的力量穿越时光而来,从一个时代折射进另一个时代,生生不息,万古永存。
喜欢黛玉的痴情叛逆,喜欢湘云的豪爽倜傥,喜欢晴雯的真率勇敢,甚至喜欢妙玉的孤傲清高。我愿越过历史的纤尘,与她们在文学之外的缄默中彼此久久对望。
或许,黛玉的死会使我更珍惜自己生存的时代。当我决定长久付出的时候,我将抛开世人的言语和眼光,让他们在讽笑声中用惊愕的眼神望着我奔向一场灵魂的幸福或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