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道两边

2016-10-25赵雨

鹿鸣 2016年1期
关键词:二伯表弟河道

赵雨

此心安处是吾乡。

——题记

赵家没有出过高官贵人,自曾阿太起便安心种地,因居处临水,亦捕鱼。到我爷爷辈,十几岁入店铺做伙计,二十岁出铺,以举家之资在“上街”盘下一家店面,从此当掌柜,卖南货。

上街与中街、下街合称老街,老街的布局几乎贯穿整个小镇南北的一半,旧时为商品贸易的集散地,故最繁华。自上街始,数十百家店铺齐聚于此,初一十五逢赶集,没有店铺的人便席地设摊,无摊则凳,无凳则担,但要交付一笔费用给店家,算是“借地费”。我爷爷之有店,不过是眼光的独到,他实在与曾阿太、阿太有些不同,面朝黄土的小农意识在他脑中残存极少,主意大,当初要当学徒,阿太不肯,他竟至于三天不吃饭,当了学徒,立志要有自己的店,于是也有了。但他开店之际,适逢战乱,日子实在不好过,除了货铺上不知何时能卖出的一堆南货外,没一件值钱的家当,我奶奶嫁过去后,情况才有了好转。我奶奶姓顾,在当地是大姓,她的表哥做过派出所所长,据说有一年,不知从何处骑了匹高头大马回来,马后跟着两个兵,着实威风过一阵,但不久也就没落了。奶奶在家行三,自小聪慧,眉目清秀,有勇胆。她嫁到赵家,很快便独当一面,从子嗣的抚养到店铺货源的寻价,都由她,爷爷反倒成了帮衬了。奶奶进的货在老街别的店铺少见,如柿饼、南瓜干、煤油灯、香瓜子……价格又低,待客又善,故吸引不少客户。

但日军的南侵终于使店铺开不得门,再好的生意都每况愈下,日本兵到处拉人,拉了人去当俘虏,做苦力,弄得小镇人心惶惶。有一天,爷爷奶奶在店,忽听“砰砰砰”敲门声,爷爷开门一看,是个眼中放黑光,头戴铁皮帽的日本兵,肩上背着枪。爷爷知道不对头,忙要掩门,那兵已抢先一步进来,将一个形如马鞭的东西往爷爷头上一甩,指指外面,将枪横在胸前,要他跟他走。爷爷无奈,只得回楼梯口穿鞋,刚绑鞋带,奶奶便从楼上横冲下来,箭步到日本兵前,伸手抓住他的枪管,一面指着爷爷,装出一瘸一拐的样子,意思是这人腿上有病,拉去当苦力没用,一面将日本兵往外推。日本兵竟没多少力气,硬被她推到了门外,这时不知何处,开了一枪,有人叫喊那日本兵,日本兵便走了。事后,街坊邻里说这要是被拉走,就回不来了,“阿姐,你胆子真大,”他们对我奶奶说,“你就不怕么?”“有什么好怕的,”奶奶说,“无事胆小,有事胆大。”这是奶奶的一句名言。

爷爷奶奶的店名为“兴泰祥”,他们的孩子取名都带一个“祥”字,盖出于此。我无数次想象过这家店的样子,它该是一家采光充足,南面向阳的店,各种南货的味道混柔交杂,窗口伏着一匹打瞌睡的黑猫,为什么是黑猫?不知道,但这就是在我想象中的“兴泰祥”。它经历了日军投降、解放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最终被供销社合并,我爷爷便从一个私有主变成了合作社的一名店员。新的店还在老街,却在下街,和上街隔着中街,脚程为十至十五分钟。这家店我倒是去过,内里整洁明亮,南墙挂着一幅毛主席像,爷爷穿着那个年代的制服,迎送往来,称斤捻两,俨然还是一副掌柜模样,奶奶则在此生儿育女,不断为赵家增添人丁。

一直以来,奶奶的能生养在我以为是件可惊异的事,她一生育有六个儿子、两个女儿,这八个儿女又生了七个儿女,七个儿女还在不断添子添女,故而,赵家能成为大家族。家族中人,良莠不齐,如我二伯和三叔都是有“问题”的。三叔原是奶奶不想要的小儿子,因听信昏医偏方,吃了灶灰,想打掉。这同归有光《先批事略》叙其先母喝生螺水节育是同样的道理,归母于身体有了妨碍,“喑不能言”,奶奶身无大碍,孩子没打掉,生了下来,直到学语,不会说话,才知道,那些灶灰害了他,他是个弱智儿。二伯虽没这么复杂的经历,但每逢下雨天会发一种病,叫“羊癫疯”,平时和常人无异。这些叔伯中,我实在与二伯的感情最好,因为他懂得和孩子玩,又能划船,这第二项自然要在河道上进行。

小镇自古多河道,主道名为“岩河”,通渔船、蛙船、粪船、泥沙船,到滨海、到东海,一时蔚为大观。后来,随着时代的前进,小镇边界不断拓延,建高楼,河道自此萎缩,多处被填平,“岩河”侥幸还留一段水路,小镇人称“污水河”。在我年幼时,岩河幸而还未污,样貌已比较尴尬,两岸宽不过五六米,前后两头被两处驳岸堵塞。岸边有古屋,有河埠头,有任其横陈的小木舟。

二伯带我去坐船,抱我在船头坐定,自己拿着小桨坐在船尾。这船是极小的船,张岱《陶庵梦忆·楼船》云:“越中舟如蠹壳,局促篷底看山,如矮人观场,仅见鞋靸而已。”说的是乌篷船,意在讥它小,我家乡的船和乌篷船比,无篷而已,小则同一,划起来如箭一样快。二伯用竹篙在石阶上轻轻一点,船荡开了,他摇着桨,一会儿,水道变宽,停了桨,任船漂在河心。二伯将身子往船中央挪,双手垫在脑袋下,咬着一根芦苇,仰面望天,一群鸭子游过来,发出“嘎嘎”的叫声。他倏忽挺身,望着鸭群,嘴上发出模仿的“嘎嘎”声,惹得鸭群不时回头,瞧这声音的来源。这就使我很开心,以为喉中能发出异类的叫声实在很是厉害,二伯有此能力而不吝与我分享,逗我开心,这又让我很敬佩。船行至水道三分之一处,岸上有一座古桥,连接此岸与彼岸,名为“灭资桥”。此桥无一可观处,不过六块石板拼凑而成,下架四根桥柱,桥南是食品站、教师楼,墙外有一棵树,树干与屋顶齐平,为柚子树。当时这棵柚子树每次只结两颗柚,谁都不知道是什么,不会去贪馋吃它,不过夏夜在树下纳凉时,看两颗干黄黄的柚子高挂树头夜空下,看萤火虫在树下忽明忽暗,感到无可言说的一股温凉罢了。此外,桥北还有一棵树,上有青虫,青虫又名“槐树虫”,古书记其能化蝴蝶。我从未见它化蝶的一刻,只觉得浓青的一团挂下来很有点毛骨悚然,那棵树也没人告诉我它叫槐树。

不和二伯去河上坐船时,我就和表弟跑到树下去玩。

表弟是我童年最为相契的伙伴,比我小两岁,个子比我高半个头,我们在一起便玩那个年代的玩意儿,玩的地方多数就在河道边。如:用自制的鱼竿钓鱼,蚯蚓在河道边泥地里挖;玩“练水片”,用薄薄的瓦片,掷出去,使其快速贴着水面飞行,能有十几道涟漪。

表弟家和我家不同,他爸爸即我的小阿舅是长辈中最出格的一位,爱呼朋唤友,觥筹交错,爱赌博。他的赌是豪赌,起初众人不知,神秘兮兮,待人知时已欠债累累,外逃了。那之后,表弟变得有些消沉。

那一年,表弟迷上了爬树。

他的爬树技能并非一蹴而就,一开始,主干上踩到第三脚就不敢往上挪。但他不畏艰难,勤加训练,撅着屁股,抬着双脚,要往树的中上部挺进。他一天进步一点,技巧渐渐熟练,抵达中部以上,就有分叉的树枝了,坐在那里,休息一会,继续向上。终于有一天,他到了树顶——那两根最大的分枝。

“快看,我到树顶了。”他坐在树上欢喜地说。

“看到了,快下来吧。”我说,我怕他有危险,那里离地面足有七八米高,比两层楼还高。

他不理会,还往横向的一根枝杈爬去,那下方是河面,无遮无拦。他攀在枝上,慢慢坐直,眺望远方。

“你在看什么?”我问。

“在看河的尽头。”他说。

“河的尽头是关胜桥吧。”关胜桥是小镇的三大主桥之一。

“不是,往前还有。”

我心想,那是谎话,关胜桥后没有河道了,傻子都知道,但我不想和他争辩。我又说:“你快下来吧。”他说:“就下来。”坐了一会,才往回爬。就在这时,只听“咔擦”一声,那树枝突然从中断裂,带着他像断线的风筝,坠进了河里。

他水性比我好,那天竟没有凫水,我站在桥上,看了一会儿河面,一个大水圈慢慢变小,他没上来。我脑中一片空白,还以为他在和我开玩笑,直到很多人闻声而来,跳下水去……

原来,一块乱石暗生在树下的河面与河埠头相连的位置,他掉下去时,头正好撞到乱石尖上,当场就死了——保健站的医生后来这么说。

这是我遇到的第一个亲人之死,孩子的夭折和成人的死不同,丧礼仪式简短,丧礼上,来的人不少,却没有哭灵的人。灵堂就设在奶奶家主屋,表弟被穿戴好,躺在木板上,因其时未实施火葬,所以记得一旁有棺材,只停放了一天,晚上就入殓。我这才被大人带着,来凭吊,只见满屋子黑压压挤了一堆人,闻到狭隘的空间飘着一股败坏的味道。我只往棺材里看了一眼,表弟的脸肿胀,嘴唇青紫青紫,左侧太阳穴撞到乱石的部位,有一道被缝合的伤疤,正是这道疤要了他的命。我立即扭开视线,现在想来,实在后悔那时的去看,否则记忆还停留在他那张清爽的朝我笑的脸,而非棺材的那张。

之后,我有将近一个月晚上睡觉都捂着被窝,没和人说一句话。我在无边的黑暗中总是想起表弟最后说的那句话:“河道尽头,往前还有……”往前还有什么?我很想也爬到树上去看看,但我不敢。

忘了是谁说过——生活在水边的人,都有明澈美好的记忆,水滋养了他的生命,使其情感不凝固——这也可以作为我的写照,我的童年在河道两边度过,水究竟给了我怎样的影响,说不清。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记忆绝不仅是纯粹美好的,表弟的死可当作明证之一,他正死在水中。其次,常年与水打交道,出门进门,触目所见皆是水波,难免会萌生一股愁绪,尤其到了梅雨季,雨丝落在水面,氤氲欸乃,站在窗口,看那上下一白的场景,容易感叹“此生渺渺”,尽管那时我还是孩子,但生长在水边的经历使我比同龄人想得更多,关于“居所”的意义便随着年龄的增长日渐深沉。后来看周作人的随笔,见他《苦雨》写道:“我大约还有好些‘为鱼时候——至少也是断发文身时候的脾气,对于水颇感到亲近。”他说的是古越人,推而广之,我相信,江南的先辈们一开始都是生活在水上的,“断发文身”是他们那个时期的图腾崇拜。水的无固定性,让他们四海为家,对具体的地理位置没有确切的概念,所以“安居乐业”在他们身上不适用,“此心安处是吾乡”才是最佳注释,心在何处,何处便是乡。说这些,是为了引出下文要说的移居他处,在我并非一件不可忍受之事,也就可以理解了。

十五岁那年,父母由于工作缘故,举家迁往“南区”。这南区是小镇最先发展起来的地带,最早出现社区、超市、广场、娱乐中心等。搬家是件繁琐的事,那时还没搬家公司,只得靠亲戚们的帮忙。那天,我坐在河岸上,看着他们忙碌的身影,对眼前这住了十五年的地方,没有多少留恋的意味,对新去的地方也没有多大的憧憬,总之就是一副无所谓的态度。那天,江南漫长的梅雨季刚过,河水涨了不少,水流的声音清晰地在我耳边回响。

在我家搬走后,只过了短短两年,河道这一带也发展起来,地皮被征用,社区等新鲜事物不断涌现,一切都照搬“南区”的模式。但河道的核心地带,由于横亘的“岩河”无法填平,便失去了迎接新生的机会,它就像一个身患重症的老人,等待它的只有沉沦的命运。又过了一年,原居民都陆续搬走,赵家的族人亦随大流迁徙,在新千年来临之际,业已半空。他们将老屋租给从外涌入的打工者,在他们搬走前,我和父母逢年过节还会重返,族人们聚一聚,如今没了重返的理由。

那一阶段,我的生活风平浪静,我说了,我已习惯“此心安处是吾乡”,换个场地对我而言不过是万花筒的某个侧面。我在南区读书,读完中学、高中,然后去外地上大学,上完大学又回来,兜来转去,年龄渐长,很快就步入社会,成为上班族的一员,一切都那么顺理成章进行着,平淡而安然。但是多年后,一个晴朗无风的早晨,我从床上醒来,没有任何由头,突然想起旧地来。那种想念是从血液里升腾出来的,犹如大醉后的酒精冒泡,于是决定回去看一看。

我雇了辆三轮车,先去了老街,让我意外的是,老街的主街竟完好无损地保存了下来,只是再看不到一家南货店,唯有五湖四海的朋友讲着口音各异的话。我又来到爷爷开的“兴泰祥”,它变成了花圈店,寻不到往昔的痕迹。踌躇片刻,我前往“灭资桥”一带,这里的变化更令人吃惊,食品站改为了“工具磨工加工”,教师楼成了栋危楼,与小镇另一端的高楼相比,像衣衫褴褛的乞丐。我们的祖屋如今分住着六户外来打工者,门外横着晾衣服的竹竿,晾衣绳上挂着衣服和被子。唯一没变化的只有那棵古树,高、大、茂,于它而言似乎没什么四季更迭,最上端分叉的那棵断枝奇迹般地又长上了,将表弟致死的证据抹得一干二净。

河埠头旁还横陈着几条小木舟,我不明白这样的东西现在还有何用?

这时,一位上年纪的老伯从一间河边小屋走了出来,走下河埠头,坐上小舟。我喊了他一声,是个面生的人,一头白发,身子倒硬朗。过去分了支烟,寒暄几句,问他去做什么?他说去菜场买菜。

“哪里的菜场?”我问。

“老菜场。”他说。

“坐船去?”

“坐船去。”

“载我一程行么?”

“你有事?”

“没事,就坐坐。”

“行。”老伯说。

我便下到船里,坐在船尾,他操起桨,划了开去。

船头破开的水波悠悠荡向两岸,我有多久没这样坐船的感觉了?河道两边,很少有我能一眼认出的旧物,毕竟时过境迁。这时我的脑海又浮现当年和二伯坐船的记忆,蓝天白云,悠缓荡漾的往昔,犹如遥远的一场黄昏落日。二伯学鸭叫的样子清晰在目,但斯人缈矣,五年前的一个晚上,二伯死在一场夜雨中。那时他不知何故在赶夜路,走到关胜桥,迎面驶来一辆卡车,强烈的灯光照得他睁不开眼,他的羊癫疯发作了,惊慌之际,从桥上跳下河,找到尸体已是第三天,早已开始腐烂。这是我亲历的第二位亲人之死,也死在水中,我怀疑这是命运一早安排的。

老伯见我望着岸边,便和我闲谈起来,从他口中得知,如今这条残余的河道通往小镇“东区”的超市和老菜场,可走陆路,得绕过大半个老城区,不如水道便捷,可以直通。现在仅有的几条小木舟都是各有人家,都那么利用着的。

我听着,只是点点头。

船仍在摆动,我竟至于觉得两岸景致愈发陌生起来,内心无多少感伤。我知道,由此上岸,有另外填充心口的东西存在,过往不妨拿它当作曾经的落红飞过秋千去,风定而驻,深院清锁,两相安然。

猜你喜欢

二伯表弟河道
二伯
割麦子
我的“唐僧”表弟
表弟斌斌
河道里的垃圾
山溪性河道植物选择与应用
南京市鼓楼区黑臭河道的治理
某河河道演变分析
“二伯”的由来
二伯的酒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