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家卫的怀旧电影: 20世纪90年代香港市民心理特征的映射

2016-10-25欧阳时雨陈劼珉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6年3期
关键词:王家卫

欧阳时雨,陈劼珉

(武汉理工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 武汉 430070)



王家卫的怀旧电影: 20世纪90年代香港市民心理特征的映射

欧阳时雨,陈劼珉

(武汉理工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 武汉 430070)

摘 要:20世纪末期,怀旧电影风潮席卷维多利亚港,王家卫作为香港具有独特格调的标志性导演,以其电影多独有的怀旧风格扬名中外,业界也对其别具一格的表现方式作出多样的解读。文章试图从心理映射的角度浅析其怀旧电影,并探索王家卫怀旧电影如何反映20世纪90年代香港市民心理特征。文章通过阐述怀旧文化的特征和香港20世纪末期面临的社会现状,对王家卫所执导的部分怀旧电影进行分析,以此探索其如何利用怀旧元素在各方面造成心理暗示,从而引起香港观众的共鸣。

关键词:怀旧电影;王家卫;香港社会

20世纪80年代后期,香港怀旧片风潮作为其特殊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开始进入到众多电影研究者的视野之中。随着1988年香港导演关锦鹏的电影《胭脂扣》的上映,“怀旧”这一元素开始风靡于整个香港电影业。法国史学家皮埃尔·诺拉指出,怀旧是一种对记忆的深层渴望,这些所谓的记忆是基于断裂的全球后现代文化情境的到来,而产生的对过去传统家庭,社区,生活形态的认同。香港在90年代所遭遇的多元文化冲击以及即将到来的身份变革正是造成怀旧片风靡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这一时期,大量香港导演利用不同的类型电影对怀旧元素做出表达,例如徐克、林岭东等着重描绘武侠世界与旧时英雄主义情怀从而营造怀旧氛围,许鞍华、关景鹏等更倾向于在情爱片与女性意识中寻找怀旧元素。而王家卫作为这个时期的一个特殊存在,其电影类型多样化,并且所表现的怀旧意识也不局限于单纯的商业意义与对过往的追忆与痴迷。而是更多的对90年代香港社会心理的一种阐述与思考。王家卫 1958 年出生于上海,5 岁时随家人移居到香港, 这使他内心一直根植着某种寻根意识。无论是《阿飞正传》中的寻根主题,还是《花样年华》中对旧上海风情的展现,都是在怀旧的基础下对内心情绪的一种宣泄,而这种宣泄又恰好呼应了香港90年代所面临的身份认同问题。另一方面,在电影风格上,王家卫非常崇拜法国“新浪潮”代表人物弗朗索瓦·特吕弗、让—吕克·戈达尔等人。他本人也受存在主义影响颇深。存在主义认为生活无秩序、无规律,他们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否定理性的能动作用。因此王家卫电影与“新浪潮”电影呈现出极其多相似的特征:零散的故事,杂乱的拍摄手法,随意拼凑的剪辑,以及生活化的题材选择。这种电影表现手法正好适合对90年代香港社会复杂的心理症状进行描述。

一、怀旧文化的特征与表现

“怀旧(nostalgia)”一词源于希腊语中的两个词根,分别为“nostos”,和“algos”.前者意为“回家”,而后者意为“伤痛”。早期对于这个词汇的解释可以归结为病理学范畴,意指一种思乡病,并且被认为是可以治愈的。其治疗方法就是满足患者回家的愿望。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词汇被渐渐定义为一种心理范畴上的疾病。20世纪之后,“怀旧”作为一个心理学术语被正式确立下来。由于它的意义已经从空间上的“思乡”变为时间上的“怀旧”,这就意味着它从一种可治愈的生理疾患演变为无法治愈的心理状态, 因为家乡是可以回的,但时间是无法逆转的。事实上,一个人对家乡的依恋也并不是对某个真正意义上的地区的依赖性,而是对那段在家乡生活的岁月的不舍情感。因此,除非人类发明时空隧道,否则怀旧其实是一种人类无法抵抗的并且具有普遍性的心理状态。而电影的发明,从某种程度上减缓了这种症状的强度。因为它可演绎历史的功能使人们可以从侧面更加贴近回忆。于是怀旧电影首先具备了吸引力元素和存在价值,它就像怀旧的“止痛药”一样缓解人们对回忆的依赖性。

但事实上,这种怀旧电影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历史片,反而有点像时髦的戏剧。真正的历史是无法再现的。对于今天的人而言,历史并非一个可触摸的实体,而是一个被人们出于各种原因所塑造出来的一种文本信息,它的出现可能是因为学术或党派上的利益争斗,政治上和道德上的多次磨合等等。我们没有了解真正历史的时空隧道,而只能通过历史文本才能接近过去,比如史学著作和档案记载。这种历史的真实性是无法被完全确切的考证的。因此怀旧电影其实也是带有某种目的性的虚假塑造。它的意义不是再现真实的回忆,而是选择性的拼凑一些符合人们审美口味的元素来达到其创作者的目的。如姜文导演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将其年代背景定义在60到70年代的中国,但故事并没有依样画葫文化大革命背景下一系列的历史事件,而是选择性的讲述一段关于青春的浪漫爱情故事来表现电影的艺术性。由此,怀旧电影的意义就变得多样化了。

中国学者洛枫在谈及怀旧的功能上指出,它具备两方面的基本功能特征,其一是带有过滤性地将美好的、值得肯定和回味的生活内容选择性地保留下来,即便是那些过去使人痛苦的记忆也会在回忆的过程中担当净化和美化自我的作用,透过对昔日痛苦地回想,肯定今日的一个克服了艰苦的自我;后者指联系现在从而延续将来,人们透过对过去的回想寻找自我,然后对比或反省今日的我,再推算将来的我,这完全是一个自我身份建构的过程。根据这两个功能特征就可以推论出更多的功能。对美好的筛选可以归结为怀旧电影创造出多样化的审美趣味和虚构英雄形象,对痛苦记忆的美化与反思可以理解为怀旧电影激发出不同的生活感悟。通过过去寻找自我可以是怀旧电影对社会价值观的重新塑造,对将来自我的推算也可以归结为怀旧电影激发人们对未来世界的思考。这样怀旧电影的意义就不再局限为在回忆中寻找快感,而是具有更多的思考性和映射效果。

二、20世纪90年代的香港社会特征

香港在20世纪末期的一些文化特征,也同样为它怀旧电影的意义赋予了多样性。香港作为一个移民城市和近代殖民城市,其移民的主要源头来自中国内地,其实施的殖民教育与英国文化的侵入导致香港人民在国家观念和民族认同感上产生迷茫感。因此香港常常被称为“借来的时间”“借来的空间”。在这个层面上,一些研究者称“香港社会长期以来是一个文化断裂体”这就导致香港人民对自身身份的定义出现了危机意识。当香港人民即将要面对1997年的回归内陆现实时,这种已经被逐渐接受的英国文化与即将进入的中国本土文化将要面临的碰撞使得香港人民不得不从一种身份转入另一种身份中,并且两种身份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未知的。因为殖民地时期的香港虽然接受殖民主义教育,但其本身明确知道自己是身处殖民地地位的社会体,所以对自身身份的认知一直属于一种游离状态。而中国内陆之前所遭遇的一系列政治变革又使得香港人民对其中国身份处于一种质疑的心态,这种两者皆为未知的恐慌感和危机意识是不可避免的。而事实上,怀旧总是伴随着这种时代危机而出现,在这种社会情况下,怀旧文化变得更加有目的性和特殊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香港电影的怀旧风潮,其实是一种追寻自我历史的做法。而这种做法的背后,是香港人民对身份认同的求知欲望和焦虑以及恐慌。

三、王家卫电影里的怀旧元素与其对香港社会的映射

如果将王家卫怀旧电影的特性与香港社会在20世纪90年代的社会特征相联系,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其电影如何映射香港市民心理状态。即怀旧元素,电影结构和其故事本身。而其特征最为明显的三部具有怀旧氛围的电影《重庆森林》《阿飞正传》《花样年华》将成为本文研究的重点。首先,将《重庆森林》定义为怀旧电影是因为其具备怀旧元素的拼贴,《重庆森林》的故事没有明确的时间定位,但林青霞在电影中的金发墨镜造型从某种程度上在试图模仿早期好莱坞的时尚造型。影片中多次出现的歌曲“California Dreamin”也来自1969年“The Mamas and the Papas”合唱团所演唱的美国街头音乐。而《阿飞正传》和《花样年华》在电影中都具备时间定位,并且明确定义为20世纪60年代。而且其中也不乏各种各样的怀旧元素拼贴。

在怀旧元素上,不可忽视的就是王家卫对于电影道具和场景的使用。他对于上海的个人怀旧情绪使得他具有非常浓厚的兴趣来表现老上海的文化特征。他个人的童年经历使得他对60年代的上海的表述显得非常自然。在《花样年华》中,苏丽珍一共穿了23件旗袍。这些鲜艳明亮的旗袍表面上是对旧上海特征的叙述,但怀旧的同时展现了苏丽珍作为一种象征符号所体现的香港社会症候。苏丽珍无时无刻不穿着浮华的旗袍,即使在只是下楼买碗面的情况下。香港社会在20世纪末期超前的经济发展使外界投之以羡慕的眼光,可在表象之下,是香港人自身的孤独感和对自身身份认同的迷茫,就像苏丽珍在失去丈夫的青睐后表现出孤独感和迷茫,但却依然需要通过华丽的外表进行掩饰。这种孤独感在王家卫电影中以各种各样的符号呈现。老香港的路边商店,幽暗的酒吧,旧书摊,老式电话机,老式的钟等等。这些具有怀旧气息的文化符号所体现的都是一种缺乏热闹气氛的指代物。在《重庆森林》《阿飞正传》这两部怀旧电影中,其主要角色的职业多是警察,杀手,无业游民。这类极具边缘化的职业充满着不稳定性,不安全感和命运无常感。这些具有象征意味的符号都在烘托着香港作为一个边缘化地区具有的不稳定的气氛。在《重庆森林》中,梁朝伟扮演的警察站立在快餐店门口,他身后的街市人群在做了技术处理以后,快速穿过,后景的动与前景的静相对立,这种特殊的影像使时空变得自相矛盾,通过营造的特殊空间凸显警察在都市中孤独的等待着宿命安排。另外,时间作为一个怀旧元素的表征在王家卫的电影中被表现的极为特殊。王家卫喜欢在其电影台词中描述各种非常精确的时间。在《阿飞正传》中, 旭仔对苏丽珍说 :1960年4月16号下午三点之前的一分钟你和我在一起,因为你我会记住这一分钟。从现在开始我们就是一分钟的朋友。《重庆森林》中何志武失恋后不停唠叨:从分手的那一天开始,我每天买一罐5月1号到期的凤梨罐头,因为凤梨是阿美最爱吃的东西。这些时间的精确描述一方面在提醒观众影片的过去式形态,而在另一方面,或许可以理解为香港市民潜意识里对香港回归日期精确的计算现象。这种时间的精确描述透露着严肃性和压迫感。从侧面也表现出香港市民对“时间”和“日期”的恐慌感。

在电影的叙事结构上,王家卫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从侧面营造出一种荒诞感。而这种荒诞感又恰好吻合了香港社会存在的某种症候。在《重庆森林》中,整个故事通过两个基本上毫无关联的断片组成,这一切仅仅通过金城武饰演的何志武勉强弥补了整个故事的断裂感。影片的前半部分讲述何志武与林青霞饰演的杀手的一段故事,而在故事结束后,何志武仅在快餐店里与王菲饰演的女服务员进行了一次对话就凭空消失了,然后开始叙述第二个不相干的故事。这两个具有强烈断裂感的故事被王家卫主观的贴合在一起,并且,在每个故事中,其零碎的感觉也非常强烈。而在《阿飞正传》中,时钟特写与菲律宾热带雨林的硬性插入也使得故事具有突兀性。事实上,王家卫大部分电影都具有这种断裂感。而这种对故事的解体与拼贴也从侧面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香港处于一种文化断裂的现状环境。 多元化文化背景下的香港缺乏统一的身份认同与文化根基,这种像碎片一样的不稳定性呈现了一种缥缈游离的状态。

而对于王家卫这几部具有怀旧气氛的电影故事本身,每一部电影的剧情都是在围绕一个特定的香港社会症候所发展的。《阿飞正传》中,旭仔一直在执着于对生母的寻找,并且为此将自己的人生弄得一塌糊涂。而整个影片也被一种叫“无足鸟”的象征所串联。这种寻根意识与身份认同正是香港社会在回归内陆之前所具有的最明显的特征。《重庆森林》则围绕着“抗拒”和“接受”展开剧情。何志武与杀手之间的抗拒与接受,何志武与女服务员之间的抗拒与接受,女服务员与警察之间的抗拒与接受反映了香港社会与内陆地区以及香港社会与英国文化背景下的殖民统治的互相接受与抗拒。这种游离徘徊的状态也体现了香港市民阶级对于文化选择的迷茫。《花样年华》则体现了繁华的香港社会背后的孤独和恐慌。婚外情的描述也展现了香港社会在背离了大中国背景和某些儒家思想的道德标准后所产生的一种复杂的心理状态。这些电影都以怀旧为基础,利用怀旧引导人们将影片与自身产生联系。从而使观众达到一种对现象的思考,而不是克意指出一个明确的价值观方向来混淆观众的思维。

四、结语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王家卫怀旧电影作为一个特殊的电影群体能够存在并且产生价值的前提,也正是20世纪90年代香港社会集群具备多样的特点。正因为这种多样性,怀旧文化在这片土地上能够得以发展。怀旧文化的意义和价值不仅局限于对过去的回忆从而产生快感,而是具备多种文化价值和思考价值。而其生产出的具有怀旧气氛的电影在特殊的环境下也具备很强的吸引力,依靠市场发散出多样的文化价值和功能。而20世纪90年代的香港正是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其各方面的矛盾冲突以及自身的社会特征使得怀旧电影的功能能够发挥到很大程度。王家卫作为一个特殊的香港电影导演,其怀旧电影充分完成了对九十年代香港社会的映射。从对其电影的研究可以更深层次的了解香港民众在那一时期的社会心理状态。事实上,并不是说王家卫的其他电影不能体现香港社会的文化特征,而是在怀旧这一背景下,其电影或许具备了更加多样的研究可能性。因此,最终还是归结到怀旧电影具备多样化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但红莲, 香港怀旧片浪潮:一次激活文化记忆的仪式[D].北京:北京电影学院. 2005.

[2] 杨晓维, 试论王家卫电影对法国“新浪潮”电影的继承与影响[J]. 浙江: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8).

[3] 陈后亮, 后现代主义的历史情节:怀旧还是反思[J]. 世界文学评论,2010(2)

[4] 王海洲, 后现代主义与王家卫电影[J]. 北京: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1(3)

[5] 李道新, 王家卫电影的精神走向及其文化含义[J]. 当代电影,2001(3)

TRADITIONAL CRAFT ART
传统工艺美术

检 索:www.artdesign.org.cn

Internet :www.artdesign.org.cn

Nostalgic Films by Karwai Wong: Reflections of the Mentalities of the Hong Kong Residents in the 1990s

OUYEUNG Shi-yu,CHEN Jie-min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hool of Arts and Design,Wuhan 430070, China)

Abstract :In the late of 20th century, a nostalgic film wave appears in Hong Kong. Karwai Wong as a significant auteur in Hong Kong cinema use special way to create nostalgic film, and have produced various methods of explanation for film researcher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ain his nostalgic films from psychological reflection and analyzes whether the nostalgic films by Karwai Wong reflected the ment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ong Kong residents in the 1990s, the paper starts in the significance and meanings of nostalgia and the social problems and the social status faced by Hong Kong in the 1990s, and analyzing Karwai Wong’s importantly nostalgic film, and exploring how they create psychological hint in various aspects using the nostalgic elements, and producing resonance for audiences in Hong Kong.

Key words :Nostalgic film, Karwai Wong, Hong Kong society.

中图分类号:JO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03-0117-03

猜你喜欢

王家卫
爱上王家卫,理解王家卫
王家卫:墨镜背后有故事
王家卫 哈佛校友
王家卫的准备
王家卫的准备
王家卫获颁卢米埃尔奖
王家卫混搭周星驰奇怪电影
王家卫携新书做客美国电影艺术学会
王家卫将首拍网剧
香港武侠电影中的“情圣”形象——从王家卫的《东邪西毒》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