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浩与魏德圣创作道路对比研究

2016-10-25杨珂冰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宁浩小人物创作

杨珂冰

(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重庆400030)

宁浩与魏德圣创作道路对比研究

杨珂冰

(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重庆400030)

在中国影坛高速发展壮大的今天,面对第五代导演对于民族问题沉重的思考、第六代导演对于处在社会边缘生活小人物的关注之后,“现实主义创作”这把利剑在新锐导演的手中更多的还融合了商业电影元素的“镶边”,只是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还有待各位新锐导演在作品创作过程中去琢磨。

小成本;新锐导演;现实主义;叙事方式

通观来看,中国电影发展到现如今,新锐导演们没有放弃对于小人物的关怀,并且更看重运用电影本质的叙事功能来用故事的表现反应社会,既有可观性,也具有现实性。此类风格的最典型代表人物就是屡屡创造小成本大票房神话的导演:宁浩。对比同时期的大陆电影和台湾电影,两者在近期电影创作发展中有很多相似之处。纵观台湾电影发展史,影响最大的就是台湾新电影。台湾新电影运动推动了台湾电影在范围内与旧制做理念、生产模式、题材与类型、电影语言等区分开来,加快了台湾电影的现代化进程,扩大了台湾电影艺术的国际化影响。但遗憾的是,台湾新电影由于创作风格太过文艺化,常常出现叫好不叫座的现象。魏德圣的电影作品《海角七号》就是在这样一种氛围中脱颖而出,为低迷的台湾电影市场打了一剂强心针。和宁浩一样,魏德圣被称为小成本新锐导演,同样的时期,同样的成功方式,这样的成功更多的是市场之外他们的令人耳目一新的创作风格。

从两人的生活背景对比可以得出一些看法,首先是教育背景上的:宁浩是毕业与北京电影学院的摄影系的,专科时候在北京师范大学已经有过作品拍摄的经历,而且当时的毕业作品《星期四,星期三》已经有着宁浩对于多线叙事的一种倾向性表现。他是接受过系统电影教育的新锐导演,宁浩走向导演之路应该算不得意料之外;而魏德圣的电影之路多少还是有些意外的,他只是在一起服役的战友不断地熏陶之后想要踏入这个行业,他没有专门的学科背景,只是一味的喜欢来做这件事情。在1995年到1996年间,日本导演林海象来台拍摄台、日合作片《海鬼灯》,魏德圣获得机会出任该片制作助理,之后在杨德昌筹拍的新片《麻将》中,又于短期间从场务、助导而升任副导,庞大的工作压力所伴随而来的学习机会让他获益良多,也为他日后从事电影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在杨德昌工作室期间,魏德胜受到了这名台湾新电影代表导演很多影响,在理念上逐渐成熟,在历练中不断地完善自己,包括导演技巧和各自导演风格的形成。

两人的成名却是有着相同的轨迹:同样的小成本影片(宁浩的《疯狂的石头》,魏德圣的《海角七号》),获得了口碑和票房的双赢。这两部作品中都是以小人物为主要角色来讲述故事的,但是从叙事方式上有着明显的差异,《疯狂的石头》采用的是多线叙事的方法,围绕着一群小人物争夺名贵宝石而发生的故事展开,导演极尽能事的制造小人物的笑料,但却又是一种黑色电影化的笑中带泪,这种有点陈旧的画面风格和主题风格中对于社会问题中小人物的生存状态给予了关切,在迎合市场中想做到对于主题思考的双赢。反观魏德圣的《海角七号》,同样也是以小人物作为故事主人公进行表现的。魏德圣电影的影像风格还是受到台湾电影的很大影响,画面清新,人物设定单一化,使用群像来丰富出一种具体的精神内涵。魏德圣整体创作风格还是凸显在他本人对于整个台湾社会的思考性上,但是《海角七号》所承担的思考性并没有用惯有的沉重影像风格来表现,说明魏德圣在思考、导演技能和继承台湾新电影的风骨上是有所抉择和度量的,因而整部电影达到了一种浅入深出的效果。如果说宁浩的思维属于年轻人很跳脱的倾向,那魏德圣就是一种有超越年龄的大气沉稳。

在近年的相同档期,宁浩和魏德圣的两部关于抗日的影片同时上映,分庭抗礼。宁浩的《黄金大劫案》依旧以一群小人物来展开故事,一句话总结就是小人物的抗战史,同样还是显现出宁浩要面临的问题,戏谑性强于思考性。魏德圣的影片《赛德克巴莱》打出了台湾原住民抗日战争史诗的大牌,在国内外电影节上屡屡获奖,这样的制作规模的确是为一直以来低迷的台湾电影打出了一片新天地。在吴念真为魏德圣新书《跟自己的名字赛跑》写的序中,他就提到:“在台湾,导演真正用于拍片的时间,是整部电影完成的过程里最少的一部分。”也许就是这样的难能可贵,使得魏德圣格外珍视拍片机会,寻求最好的表现。

其实新锐导演之所以被称之为新锐导演,就是他们为影坛带来的一种新的理念、新的创作手段。宁浩的“新”在于他电影本身对于创作手法上的一种突破;魏德圣的“新”在于他对于电影发展的一种追求和对于本民族的一种思考。而宁浩身上欠缺的就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思考性,因为创作手段总有会普遍起来的时候,或是有新的创作手段出现,现在的创作手段被替代,但是一个导演的思考性是一种恒久的财富,可以不断丰富自己的电影创作,是自己的电影创作在创作生涯中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下去。魏德圣在为台湾电影寻求突破之路,而突破之后怎么走下去又是一个新的课题,而在饱含对于社会思考的影像中,怎么寻求或借鉴如宁浩一样的新的创作手段,台湾电影如何摆脱叫好不叫座的局面,也是台湾导演们要继续思考的问题。

J905

A

1005-5312(2016)08-0128-01

猜你喜欢

宁浩小人物创作
谁最怕过新年?
从《述善集》看元代小人物的创作
宁浩,累了!
《一墙之隔》创作谈
巧克力的苦与甜
把自己看做小人物
小人物的施予
创作随笔
著名导演宁浩的成功机遇
小人物的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