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智慧视野中的洪灾问题
2016-10-25程相占
程相占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 济南 250100
生态智慧视野中的洪灾问题
程相占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 济南250100
程相占.生态智慧视野中的洪灾问题.生态学报,2016,36(16):4938- 4939.
每到夏季雨水集中时,我国各地都遭受不同程度的洪灾困扰,城市内涝更成为近几年的社会焦点。有效应对洪水的前提是正确看待洪水。本文尝试以生态智慧为视角,讨论应该如何辩证地看待所谓的洪灾,从而为化水害为水利寻找哲学基础。
■生态智慧的定义
生态智慧研究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最初由挪威哲学家阿伦·奈斯提出,是其深层生态学(Deep Ecology)的核心内容。深层生态学之所以比生态科学“深”,是因为它追问后者很少追问的价值问题,而价值观正是人类这种有机体的特性:人类活动通常受到特定价值观的影响,对于环境的态度和行为也往往取决于特定的价值观。因此,尽管奈斯没有对生态智慧做出明确界定,但他为生态智慧研究指明了方向,那就是探讨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价值关系。
生态智慧是在协调生态系统与人类福祉之间相互关系的过程中,以最小人工投入赢得最大生态效益的智慧。这个定义有两个要点:(1)生态系统与人类福祉的相互关系;(2)生态效益与智慧指标。
生态系统与人类福祉的相互关系
2005年发布的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主要关注两个问题:生态系统服务的变化是怎样影响人类福祉的?在未来的几十年中,生态系统的变化可能会对人类产生怎样的影响?[1]该报告以《生态系统与人类福祉:评估框架》为题,表明“生态系统与人类福祉”已经成为生态学的核心。生态学内涵的这种变化不能理解为仅仅关注人类福祉的人类中心主义,而应该理解为生态学观念在“人类纪”(Anthropocene,又译“人类世”)的合理调整:自此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对于地球生物圈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人类福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对待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再也无法避免如下问题:人类应该怎样对待地球生态系统?这里的“应该”,不是科学意义上的事实判断,而是哲学意义上的价值判断,是生态智慧的核心问题。
生态效益与智慧指标
世界可持续发展商务委员会(WBCSD)在1992年将“生态效益”(Eco-efficiency)描述为:在提供具有价格竞争力的商品与服务以满足人类需要、保证生活质量的同时,逐步减少生命循环中的生态影响与资源耗用强度,将之降低到符合地球承载力的水平[2]。简单来说,生态效益这个术语关注的焦点是经济增长与环境退化之间的关系,其要义是,在使用更少资源、产生更少废物和污染的情况下,创造更多的产品和服务。
本文提出的“生态效益”是对于生态效益的哲学改造,要点有二:第一、明确价值观,将“生生之德”作为核心价值观,追求“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中庸》)的和谐共存境界;同时,将人的使命与职责界定为帮助天地化育生命,使得生命变得丰茂而美好。通过人工改良的方式优化生态系统,让它自然做功,从而养育丰富多彩的生命形态。第二、从人生哲学高度理解人类福祉,认为物质财富仅仅是幸福人生的基本条件之一,其他维度还包括精神世界的丰富、心灵境界的高远、审美情趣的高雅等方面,这些福祉都与健康的生态系统密切相关。
上述生态智慧定义包含着“智慧指标”,也就是可以精确计算的人工投入与可以大体估算的生态效益之间的比率,其公式即“人工投入/生态效益”。根据这个公式计算出的数值就是生态智慧的智慧指标。把两个工程(比如都江堰工程与三峡工程)智慧指标进行对比,就会清楚地断定,哪个工程智慧,哪个工程愚昧。
■生态智慧与面对洪水的原则
从生态智慧的角度看,下雨没有“天灾”,只有“人祸”。由于人类没有充分认识自然规律、没有明确认识价值规律、特别是没有处理好价值规律与自然规律之间关系往往导致大雨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在生态智慧看来,所谓的洪灾只不过是自然规律的显现方式,是对于人类价值规律的警示和启迪。生态智慧的核心是处理好人工改良与自然做功之间的辩证关系,达到自然规律与价值规律的合一,从而化水害为水利。这就意味着,具有生态智慧的人,永远不会“怨天”,只会“尤人”。
生态智慧更加接近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道”。运用生态智慧来面对洪水的时候,首先要做到“以道观物”,其次要“以道驭术”。“以道观物”是一种看待事物的方式,其要义是克服人类中心主义偏见,平等地对待天地万物,尊重各种事物的内在价值和存在权利。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来评判同一种东西,更为严重的是,人们往往只根据自己的直接利益来决定事物的取舍,比如填湖造房。看待事物的方式错了,就会导致生态愚昧的后果。
“以道驭术”就是以生态智慧之道驾驭生态之技的方法。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控制与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但人类往往越来越忘记技术背后的伦理问题,特别是忘记术与道关系,在技术发挥造福人类巨大作用的同时也制造了越来越多的人祸。我国古代哲学对于道与术的关系有着深刻论述[3],其基本原则是“技进于道”,也就是超越技术层面而达到道的高度。 当今层出不穷的生态灾难,大多与盲目的技术崇拜有关。
我国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并且以之为基础提出了相应的生态工程理论[4]。这无疑是对生态学的重大贡献。但必须清醒地看到,这种生态观念突出强调的还是经济因素,思考的核心还是经济增长与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关系,人类中心主义色彩依然相当浓厚。有必要从哲学高度不断反思生态问题,探讨更加合理的生态观念。
[1]千年生态系统评估项目概念框架工作组:《生态系统与人类福祉:评估框架》,张永民译,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前言”第ⅲ页.
[2]Ehrenfeld, J. R. (2005). "Eco-efficiency: Philosophy, theory and tools".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 9 (4): 6-8.
[3]王前. “以道驭术”——我国先秦时期的技术伦理及其现代意义.自然辩证法通讯,2008(1):8-14.
[4]马世骏, 王如松.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生态学报, 1984. 4(1): 1-9.
2016-08-01
10.5846/stxb201608011574
程相占,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生态美学与生态文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从事中国美学、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及生态批评研究。E-mail:sducxz@163.com
导读: 生态智慧是在协调生态系统与人类福祉相互关系的过程中,以最小人工投入赢得最大生态效益的智慧。生态智慧更加接近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道”,其要义是克服人类中心主义偏见和生态愚昧,“以道观物”、“以道驭术”。从生态智慧的高度看,没有天灾,只有人祸:所谓的洪灾只不过是自然规律的显现方式,是对人类价值规律的警示和启迪。生态智慧的核心是处理好人工改良与自然做功之间的辩证关系,达到自然规律与价值规律的合一,从而达到化水害为水利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