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智慧引导下的城市雨洪管理实践
2016-10-25王绍增象伟宁彭震伟
王绍增,象伟宁,彭震伟
1 华南农业大学,广州 510642 2 同济大学, 上海 200092 3 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夏洛特分校, 夏洛特 28223
编者按
生态智慧引导下的城市雨洪管理实践
王绍增1,*,象伟宁2,3,彭震伟2
1 华南农业大学,广州510642 2 同济大学, 上海200092 3 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夏洛特分校, 夏洛特28223
王绍增,象伟宁,彭震伟.生态智慧引导下的城市雨洪管理实践.生态学报,2016,36(16):4919- 4920.
近年来,以“生态智慧引导下的生态实践”为核心议题的讨论在国内外学界和业界频频出台,反映了在现代性和技术文明大当其道并凸显弊端的当下,学者、实践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对摆脱人类发展困境、寻求生态和谐的渴求和探索。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就率先成立了 “生态智慧与实践研究中心” ,探讨如何通过“知行合一”的城乡生态实践(包括了规划、设计、营造和管理四项内容)实现“天人合一”的人类理想。今年7月9日—10日,在同济大学召开的“生态智慧与城乡生态实践”论坛正是顺应了这一仍在涌现的时代潮流,也自然受到了国内外生态、地理、生物、城建、风景园林、哲学、艺术、新闻及学术出版界的强烈关注。《生态学报》的编辑团队成员全程参与论坛,并促成了本专栏的诞生。
论坛举行之时,正逢长江中游地区经受至少五十年不遇的特大洪涝,在6月30日至7月6日的一周内,武汉强降雨已累计580mm,突破有国家级气象记录以来周持续性降水量最大值。“武汉观海”一时成为全国媒体的焦点,而中国城市的洪涝问题,继2012年北京大涝灾之后,再次引起全国从上到下的密切关注。
暴雨和洪水,本身是自然而然的现象。雨洪所以成为人类生态问题,不仅因为它威胁了人类的生存和生命,还由于有些洪涝本身就是人类活动造成的,例如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大面积的地形、地表覆盖的改变,自然湖泊与河流调蓄功能的削弱甚至丧失等。如何有效地进行城市雨洪管理从而在根本上解决我国城市内涝问题?是只需要搞好面层的城市建设,还是应纳入地域的生态系统考虑?是只需要做出科学的计算,还是需要动员人类的智慧?自然成为本论坛台上台下议论的焦点。
在《生态学报》办刊支持下,特邀了论坛的部分学者撰写了一组文章,形成了这个专题讨论。总的看来,在“倡导生态智慧引导下的雨洪管理实践”的主题框架下,这组文章反映出如下的观点和倾向:
城市雨洪管理实践,需要将自然与社会问题并重地进行观察。它涉及到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也涉及到伦理和良知。单纯强调自然规律或人类利益,都是片面的;
对于科技问题,应该严肃认真,层层分析,心中有数,不能用“理念”、“口号”
替代规律和定性定量分析;
人类在大自然面前,必须谦虚谨慎,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所做出的决策,必须拥有足够的韧性或余量;
生态智慧,是人类在与自然协同进化的漫长过程中(包括雨洪管理实践中)领悟和积累的生存与生活智慧。在遭受过不应有的忽视历史过程后,我们应该努力研究、挖掘、继承、深化并发展人类历史积淀下的这些宝贵财富,为当今城市雨洪管理实践寻找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作为本专栏的编辑,我们认识到“生态智慧引导下的城市雨洪管理实践”是个需要学者、实践者和社会大众共同探讨的宏大课题。因此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鼓励和支持文章的作者见仁见智地发表各自的学术观点。文章的宗旨是:产生于科学性、立足于学术性、着眼于实践性、服务于社会性,并努力做到“能用 (usable)”、 “有用(useful)” 和“管用 (efficacious)”。同时,也欢迎各界读者参与到这一探讨过程中来。希望通过这组文章以及后续的讨论甚至争论,使其能够在我国挖掘和深化生态智慧、弘扬人文与科学并济精神、正确对待自然现象以及完善城市雨洪管理实践等方面,起到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
2016-08-19
10.5846/stxb201608191700
王绍增,教授,北京林业大学毕业,硕士,曾任成都市青白江区环保监测站站长,四川省城乡规划院高工,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风景园林系主任和专业首席教师,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常务理事,现任《中国园林》学刊主编。E-mail:9876wang@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