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蔡叔度始封地考与郑州祭城演变

2016-10-25千泽星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9期
关键词:封地郑国郑州

千泽星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陕西西安 710119)



蔡叔度始封地考与郑州祭城演变

千泽星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陕西西安710119)

蔡国是西周初年的重要封国,后来蔡叔参加三监之乱而被流放,其子蔡仲后被复封,致使蔡的始封地真相扑朔迷离。本文通过分析传统的关于蔡叔始封地的说法,在文献基础上结合金文中的蔡和简帛中的祭字,来肯定郑州祭城是蔡的始封地,并分析祭城的演变情况。

蔡;祭;祭城

PDF获取: http://sxxqsfxy.ijournal.cn/ch/index.aspxdoi: 10.11995/j.issn.2095-770X.2016.09.012

学界公认周初的的分封进行了两次。一次在武王时期,一次在成王时期。武王初灭商以后,为稳定殷商故地的稳定,采用双重手法,在:“立王子禄父,俾守商祀”安抚殷余民的同时又“建管叔於东,建霍叔、蔡叔於殷”对殷余民进行军事监视[1]511。因此,蔡国在西周早期政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武王死后,蔡国的始封者蔡叔度参加了管叔主导的三监之乱。周公平定三监之乱后蔡叔度被流放,后来他的儿子蔡仲改易德行,得到周公的举荐再次恢复分封。蔡国早期历史上的一封一废导致了蔡国的始封地定位扑朔迷离,长期以来争论不休。

学界目前对蔡叔始封地有以下说法:

一是“河南上蔡说”,见于《史记·李斯列传》引“[索隐]曰:《地理志》汝南有上蔡县,云“古蔡国,周武王弟叔度所封”;[2]2539

二是“山阳蔡城说”,见于 《后汉书郡国一》河内山阳邑条注“蔡城。注蔡叔邑此,犹郑管城之类乎?”[3]3395陈昌远先生在《有关古蔡国的几个历史地理问题》中提出东汉山阳县在今河南北修武县地,离新乡卫辉市不远,正在殷都朝歌(今淇南之西南)之西,蔡叔度始封地应在今卫辉市鄘城无疑。

三是“长垣说”,见于《逸周书·文政解》引朱右曾:蔡叔食邑疑即大名府长垣县之蔡城,其后成王改封蔡仲於蔡,今汝宁府上蔡县地。[1]373

一、蔡叔始封地传统说法分析

(一)“上蔡说”分析

俞樾认为“复封胡于蔡,曰复封,则所封之蔡即蔡叔之封国可知矣”[4]13,李召文在《蔡国历史、地理与蔡人的迁徙论考》中同意以上观点,并提出在武王时代就已经分封齐鲁防御东夷,分封燕国防御北方,以蔡叔度镇守淮河上游。这个看法是不准确的。《太保罍》铭文记载:“王曰,太保,令克侯於燕”[5]13813,“召公作保,周公作师”是发生在成王时期的事情,因此燕的分封也只能在成王时期。《诗经·閟宫》中的记载:“王曰叔父,建尔元子,俾侯於鲁,大启尔宇,为周室辅。乃命鲁公,俾侯於东。赐之山川,土田附庸。”王为成王,王叔父为周公,鲁的分封明显也在成王时期。以上说明武王时期分封鲁、燕作为东方、北方屏藩的史实和看法是不准确的。《逸周书·世俘解》记载武王灭商后“遂征於四方,凡憝国九十有九国”[1]434-435,从庚子到乙巳,五天的时间,周人灭掉厉、宣方、霍等国,并且返回商都,可见所伐之地当是商周围四方之国。从现有的文献材料来看,武王时期的战略防御重点在殷商故地的中原地区,而在文献和金文记载中对南方进行大规模军事行动的现象大多发生在周昭王时期,将蔡叔封于今上蔡镇守淮河上游的看法与周初的战略重点相矛盾。其次所谓的“复封”,认为是於原地重封的说法,是不确切的。复封的用法在史记及其他文献中多次出现。《史记·吴太伯世家》引:“[索隐]:杜预曰“季子本封延陵,后复封州来,故曰延州来”[2]1451;《史记·陈杞世家》:“太公望,伯夷之后,至周武王复封于齐”[2]1585,然太公又为吕氏, “虞夏之际封于吕,徐广曰:“吕在南阳宛县西。”或封于申,姓姜氏。[索隐]曰:《地理志》申在南阳宛县,申伯之国。吕亦在宛县之西也。”[2]1477;《史记·三王世家》“ 宣帝初立,推恩宣德,以本始元年中尽复封燕王旦两子:一子为安定侯;[正义]曰:《汉表》在巨鹿郡。立燕故太子建为广阳王,[正义]曰:《括地志》云:“广阳故城今在幽州良乡县东北三十七里。以奉燕王祭祀”[2]2120。以上季子由延陵复封到州来、太公由吕或申复封到齐、燕王之子的复封由燕复封到安定、广阳,都不是在原地。从文献中的用法来看,“复封”应该是指代第二次分封,前封和后封是不同的地区。《史记·管蔡世家》谓:“蔡叔度既迁而死,其子曰胡”。“复封胡于蔡,以奉蔡叔之祀,是为蔡仲”[2]1565。《后汉书·郡国二》上蔡注“本蔡国。”[3]3424蔡仲所封之蔡,当在上蔡。考虑到上文提出的复封是二次分封,但前封和后封并不是同一地区的现象。作者认为上蔡并非蔡叔度始封之蔡。

(二)“长垣说”分析

《帝王世纪·周》记载:“自殷都以东为卫,管叔监之;殷都以西为鄘,蔡叔监之;殷都以北为邶,霍叔监之。是为三监”[6]90。《逸周书·作雒解》“建管叔於东,建霍叔、蔡叔於殷”,[1]511由此看来蔡叔所监之地的大致范围在殷,应离商都不远。其次则位于商都之西的地方。如果蔡叔分封在长垣的蔡城,那么其位于殷都朝歌(淇县西南)的南部稍偏东,就位置而言,蔡叔监於东比管叔更有利,又何用管叔监东。有关的历史文献表明长垣之蔡城可能与黄帝之后有关。《潜夫论·志氏姓》篇记载:“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姞氏封于燕……姞氏之别,有阚、尹、蔡、光、鲁、雍、断、密须氏。”[7]409《汉书·地理志上》东郡条下有南燕注姞姓,黄帝後[8]1557。姞姓之燕位于东郡,相对于召公之子克之燕,地处南,又称南燕。“南燕国都故址,据清嘉庆重修一统志在今河南省延津县东北约四十五里”[9]45,长垣蔡城地近南燕,古代氏族有聚集的特点,如东方多为嬴姓,西方多为姜姓。因此,作者认为长垣的蔡城为姞姓之蔡。

(三)“山阳说”分析

《后汉书·郡国一》河内郡山阳邑有庸城杜预曰古雍国,在县西。有蔡城蔡叔邑此,犹郑管城之类乎。[3]3395管、蔡、霍的分封当在三监之前,蔡叔作为监被封于古鄘地。如果蔡叔始封地在山阳蔡城的话,作为三监之一的蔡叔从鄘地的蔡城徙封到距离不远的鄘,从情理上是说不通的。所以这里出现的蔡城不是蔡叔的始封,当与蔡叔监鄘有关。在早期历史中经常出现以旧有的徽号命名所居之地的习惯。例如太王徙於周原,以周为号,其后所迁徙之地,皆冠以周。郑桓公徙国於雒东,国名、地名依然沿袭旧有之名;所以鄘地的蔡城作者认为是蔡叔监鄘的时候,在此居住过,以自己的封号命名的。

二、郑州祭城说

(一)古文字中祭与蔡的关系

胡吉宣先生在《释蔡杀》中认为“蔡、丯实为一字,引《三体石经》、蔡太师鼎、蔡姞中蔡字的字为,象杂草丛生之形,小篆体取整齐,因变为丯。丯与祭音近,古人假祭为丯,复以艸名而加艸为蔡,假之既久,遂分为二字”。古文字中常常在原字右边加邑字表示地名。如:《玉篇》:周公所诛叛国商奄也。鄪:鲁季氏邑,论语作费或鄪;庸又作鄘。春秋时期蔡字作,到了战国晚期的鄂君启车节中蔡作,在公布的《清华简·祭公之顾命》中,祭公之祭作“”[10]229,以丯字作声符,邑作义符。去掉因字形变化产生的缀符,可以肯定祭城的祭原始写法与蔡是同一个字。后来在文字演变中二者产生了不同的变化。《逸周书·文政解》“唯王十又三祀,王才管,管、蔡开宗徇王”。[1]373王莅临於管地,管、蔡也在管地分宗。事件却未提及霍叔,是因为霍叔封于霍,其地较远。在这里管蔡可以同时於管地见于周王,说明管、蔡的距离并不是很远。学术界公认管地在今郑州管城,而郑州东北十五里有祭城。所以,作者认为,祭城是蔡城。周公平定管叔、蔡叔及武庚之后,中原出现真空。成王时期进行了第二次分封,康叔被分封在康丘,监护殷余民;管叔原来的封地设置了管监[5]01868,祭国则被分封在蔡叔原来的封地,填补原管叔、蔡叔的位置。

(二)祭城地理位置与演变

考之于文献,与管城相近的祭城有四处:

1.长垣县祭城;见于《水经注卷八》杜预曰:陈留长垣县东北有祭城者也,中牟之祭亭[11]204

2.中牟祭亭;见于《水经注卷八》杜预曰:陈留长垣县东北有祭城者也,中牟之祭亭;《后汉书·郡国一》有蔡亭[3]3389,蔡古与祭通。因此,蔡亭亦作祭亭。

3.郑州之祭城;见于《史记·周本纪》[正义]曰:《括地志》云:“故祭城在郑州管城县东北十五里,郑大夫祭仲邑也。[2]136

4.荥阳祭城;见于《史记·周本纪》[正义]曰:《释例》云‘祭城在河南,上有敖仓,周公后所封也’。”[2]136

江永认为中牟祭亭乃是祭仲封邑,长垣之祭为周后胤,周东迁祭伯改邑于郑州之祭城。郑州祭城是祭伯改迁的食邑。

陈槃主张祭伯由长垣祭城迁徙至郑州祭城,再到荥阳祭城。

作者认为郑州祭城乃是蔡叔的始封地,周公平叛后,成王在第二次大分封时将郑州祭城封给了周公之子,并以原地名作为其封国名。而中牟祭亭和荥阳祭城是郑州祭城在春秋前期的衍生。

《史记·郑世家》记载“庄公元年封弟段於京”,集解:杜预曰今荥阳京县。[2]1759《左传·隐公元年》“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严邑也,虢叔死焉。注即今河南省荥阳县汜水公社,亦名虎牢。请京使居之。……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於己……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杜注则在今河南省延津县北而稍东。”[9]10-12以上材料中分封太叔段的地域及相关地理说明庄公元年郑国的势力既已达到今天的荥阳至郑州、中牟的广大黄河南岸地区,而这样的地域是在武公时期奠定的。郑在桓公时期东迁,东迁二年桓公被杀於骊山。《清华简·系年》记载周亡,诸侯立携惠王於虢:“立卄有一年,晋文侯乃杀惠王於虢,周无王九年,……晋文侯乃逆平王於少鄂,立之於京师,三年乃东迁,止于成周,郑武公亦正东方之诸侯。”[12]138从郑东迁到周东迁,期间三十余年,经过武公的经营,郑国占据了原来的虢、郐之地。而且周东迁的时间节点是在武公末年,祭伯如果是在周东迁以后迁到郑州祭城,在郑国不遗余力的消灭其他邦国的政治环境中接受一个外来势力不合情理。加之上文提到蔡、祭古通,故作者认为长垣祭城就是蔡城,乃是姞姓之蔡,与蔡叔、祭国无涉。

郑州祭城位于郑州祭城村,现已发现西周时期的城址,东西长约1380米,南北宽约1000米。郑国乃周末迁徙到郑地,祭城的存在历史要早于郑国。郑州祭城不是祭国迁徙而来的,在郑东迁之前就已经存在。祭亭处在祭城和新郑之间,距离郑国更近,祭城既然为祭伯封国,那么,祭亭就是蔡仲的封邑。

(三)荥阳祭城的来历

杜勇在《清华简祭公与西周三公之制》中分析《祭公》载穆王曰 “祖祭公”,断定祭公谋父与康王同辈,其父则与成王同辈,适为周公之子。因此,祭乃是周公之后,和周王室保持密切的联系。

春秋“隐公元年十二月。祭伯来。”《左传》注“非王命也。”[9]19《公羊传》解释:“祭伯者何。天子之大夫也。何以不称使。奔也。”[13]19那么祭伯出奔是什么原因呢?杨伯峻认为“祭音债,祭伯王朝卿士,祭是其食邑,即今河南省郑州市祭城公社”。在祭伯奔鲁之前,与祭伯封邑紧邻的郑国发生了一件大事,郑伯克段于鄢。左传隐公元年“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并与武姜合谋袭郑。夏五月郑庄公粉碎叛乱。接着十二月就出现了祭伯奔鲁的事件,二者之间不可谓没有联系。从当时的政治环境来看,首先,祭城作为原住的独立采邑,在刚迁到此处的郑国消灭了原来的虢国和郐国积极扩大郑国的版图的大背景下,与郑国产生了内在的矛盾。其次,世代在周担任卿士的祭族,与周王室保持有紧密联系。而自东迁后郑武公、庄公相继独霸周王卿士的职务,招致周王的猜忌,在这种情况下,祭伯于公于私都将郑国作为敌对者方,支持共叔段叛乱可以借机分裂、削弱郑国,也可以削弱郑国在王室的政治影响力,祭伯站在共叔段的一方也是情理之中。此外,在郑庄公平叛的过程中有一个关键性的人物——祭仲不容忽视,在这里还有两个值得注意的巧合细节,首先是祭伯和祭仲都以祭作为氏,其次,祭伯、祭仲的排行顺序,而在西周时期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祭伯能够继承采邑,祭仲则不可以。无继承权的祭仲,作为大夫,依附於郑国。在协助庄公平定共叔的反叛中,祭仲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积极制裁共叔段,之后又参加了庄公对周王的战争。《左传》桓公五年记载“曼伯为右拒。祭仲足为左拒”[9]105。之后祭仲更是“有宠于庄公,庄公使为卿”[9]132。通过郑庄公平乱和扩张,祭仲成为整个事件中最大的利益获得者:既赶走祭伯,成为祭氏的首领,也使祭成为了倒向郑国的势力中举足轻重的一支。作为失败者的祭伯在祭城被郑占据后,回到了周王的阵营,其后代一直效力于周。《公羊传》桓公八年记载:“祭公来。遂逆王后于纪。祭公者何。天子之三公也。”[13]71以及庄公二十三年记载“祭叔来聘。其不言使。何也。天子之内臣也。”[13]145虽然失去原来的封地,但是回到周王室的的祭氏,作为天子卿士,仍然拥有自己的采邑。《释例》云“祭城在河南,上有敖仓,周公后所封也”。《史记·高祖本纪》引:[正义]曰:“孟康云:“敖,地名,在荥阳西北。山上临河有大仓。”《太康地理志》云:“秦建敖仓于成皋”,[2]373此祭城即为荥阳祭城,远离原来的祭城,且靠近成周,作为祭伯的改邑合情合理,同时也可以解释荥阳祭城与郑州祭城同为周公后代的矛盾。

我们大致勾勒出这样的线索,周初蔡叔度被分封在祭城,后由于蔡叔参加管叔的叛乱而被流放到郭邻(轔),他所空出的封地被周公之子替代,但是依然沿用其称谓。蔡叔之子在得到周公举荐后,由于原地已被祭占有,就被改封到现在的上蔡,但是也沿用其氏作为国名,以奉父祀。周公东征后将其子分封在祭城,蔡、祭在此时出现分流。而祭城在春秋早期的斗争中出现分裂,支持周王的祭伯被赶走,祭仲继承祭氏的领导者,成为倒向郑国的政治力量。导致了祭城的第二次变化。

[1]张懋镕.逸周书汇校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3.

[3]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4.

[4]陈槃 .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譔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5]吴镇烽.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6]徐宗元.帝王世纪辑存[M].北京:中华书局,1964.

[7]汪继培.潜夫论笺校正[M].北京:中华书局,1985.

[8]班固等.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9]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0] 李学勤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M].上海:中西书局,2011.

[11] 郦道元.水经注校证[M].陈桥驿,校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

[12] 李学勤.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M].上海:中西书局,2010 .

[13] 王维堤.春秋公羊传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李兆平]

The Original Manor of Cai Shudu and the Development of Zhacheng in Zhengzhou

QIAN Ze-xing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119, China)

The State of Cai was an important manor of West Zhou dynasty. However, Cai Shu was exiled after the Rebellion of Three Guards, but his son was re-conferred. Therefore people’s opinion about the original manor of Cai varie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levant literatures and materials, and concludes that Zhacheng is included in the original manor of Cai, and further analyzes the changing of Zhacheng.

Cai; Zha; Zhacheng

2016-04-08

千泽星,男,河南武陟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

■历史·民族研究

K224

A

2095-770X(2016)09-0053-04

猜你喜欢

封地郑国郑州
做别人家的父母
第九届“博博会”将在郑州举办
哥哥从郑州来
哥哥从郑州来
楚国宗法封君的特点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梦启郑州
“国家”一词的由来
孝文帝爵制改革后的北魏散爵封地
孝文帝爵制改革后的北魏散爵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