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竹枝绘施州,特色风俗画——清代施州地方志中的文人竹枝词赏析

2016-10-25阳卓军

武陵学术 2016年1期
关键词:鹤峰竹枝词恩施

阳卓军

(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湖北恩施 445000)



竹枝绘施州,特色风俗画
——清代施州地方志中的文人竹枝词赏析

阳卓军

(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恩施445000)

文人竹枝词源于唐代的刘禹锡,是文人借鉴民间竹枝野唱的形式而创作的文人诗歌,具有浓郁的民歌色彩和地域色彩,风格通俗,语言质朴明快,韵律相对自由。古代恩施是竹枝词的故乡,“改土归流”后,汉人进入恩施各县为官,创作了不少竹枝词作品,收入《施南府志》和各县县志中。这些竹枝词以他者的视角观照恩施,描绘了两百多年前恩施地区的历史风貌,记录了当时的民俗风情。当代恩施地区的许多民风习俗在这些竹枝词中仍然可以找到源头,是今人了解恩施古代社会及文化的窗口之一,也是该类竹枝词的当代价值所在。简言之,恩施方志中的文人竹枝词是古代恩施的民俗史、风俗画。

施州方志竹枝词风俗史

竹枝词是中唐诗人刘禹锡学习四川民歌“竹枝”和“杨柳枝”,并效仿屈原的《离骚》而创造的富有民歌风味、类似七言绝句体式的歌词,传于宋、元、明,盛于清。有些标题为“杂咏”、“风土吟”和“杂事诗”的七绝,事实上也是竹枝词。

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刘禹锡任夔州刺史,先后创作了两组《竹枝词》,一组九首,一组两首,共十一首,其中人们最熟悉的是第十首:“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该诗运用民歌双关谐音的艺术手法,描绘了巴山儿女优美的生活环境,表现了纯真质朴的爱情,通俗而不庸俗,明快自然而高雅含蓄,是文人竹枝词中的精品甚至是极品。此外,刘禹锡还有四首踏歌词和九首杨柳枝词,实际都是民歌体的竹枝词。施蛰存在《唐诗百话》中总结了刘禹锡竹枝词的五个特征:一是鲜明的地方色彩;二是不讲究平仄粘对;三是语气大多直白,代言的是少数;四是用眼前的景物作比喻;五是好用同音假借字作文学隐语*施蛰存:《唐诗百话》(中),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27—128页。。段天顺总结历代竹枝词,认为有四大特色:一是语言流畅,通俗易懂;二是格律较宽,束缚较少;三是格调明快,诙谐风趣;四是广为纪事,以诗存史。两位先生概括的语言形式不尽相同,但对竹枝词的特点总结,整体上基本是一致的,后世竹枝词的创作,基本沿用这种模式。

地处武陵山脉腹地的恩施,属古夜郎地区,是巴文化与楚文化的交汇地带,竹枝词的文化土壤厚实。该地宋、元以来受土司统治,文化相对封闭落后。改土归流以后,流官大量进入。据《施南府志》与各县县志所载,历任郡守或知县都重视教育,带头捐廉修学校,建书院,建义学,各县学都修有文庙祭祀孔子。土家族与汉族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促进了恩施的文学创作,土家族家族文学诗人群的诗集《田氏一家言》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施南府志》和各县县志里都有“艺文志”一项,收录外来官员和本地文人的诗文,笔者对其进行了系统的整理,编了一部60余万字的《施州府县志艺文志笺注》,其中就有不少竹枝词。

现恩施州域包括二市六县,可以分为南北两区:北四县(市)为恩施市、利川市、建始县、巴东县;南四县为宣恩、来凤、咸丰、鹤峰。从地理和政治上看,北四县(市)靠近长江三峡,与中原腹地汉族交往更密切,南四县位于武陵山区万山深处,对外交通相对困难,土司统治更严,所以南四县改土归流最迟。宋代寇准为官巴东,鹤峰已是土司统治,到了明代,流官进入巴东,鹤峰还是土司统治,并且争夺巴东的地盘,这在《巴东县志》中有记载。南四县都有土司城遗址,鹤峰容美土司最强,咸丰唐崖土司遗址则进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宣恩土司在交元、李家河尚存遗址,来凤卯洞土司也很有名,最后请求归流。南北竹枝词最大的差异恐怕就是由这种政治上的差异而带来的不同。总体而言,这些竹枝词大多描绘了古代施州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和生产生活习惯等,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幅淳朴生动的土家族风俗画,下面分南北两部分作一概括描述。

一、 施州北四县(市)竹枝词赏析

(一) 巴东竹枝词

唐代诗人白居易有两首相关作品,第一首《竹枝词》:“巴东船舫上巴西,波面风生雨脚齐。水蓼冷花红簇簇,江篱湿叶碧萋萋。”*廖恩树:清同治版《巴东县志》。这首诗描绘了作者赴任途中经过巴东时所见的景物,对仗工整,色彩鲜明。第二首《入峡次巴东》:“巫山暮足沾花雨,楚水春多逆浪风。两岸红旗数声鼓,使君楼艓上巴东。”*廖恩树:清同治版《巴东县志》。这首诗描写了暮春上三峡的情景,春雨绵绵,波涛汹涌,逆流而上,停泊巴东,指引航行的红色旗帜在风雨中挥动,表达平安到达的鼓点敲响。这两首诗写出了唐朝时巴东通航的历史面貌,写得有声有色,给人一种振奋激越感,是施州府县志中最早的竹枝词了。

周宪王的《竹枝词》写山中飞禽:“巴山后面竹鸡啼,巴山前面沙鸟棲。巴水巴山到郎处,闻郎又过石门西。”*廖恩树:清同治版《巴东县志》。这首竹枝词的主要意象有:巴山楚水的常见飞禽——竹鸡,亦称“泥滑滑”“竹鹧鸪”或“扁罐罐”,善于鸣叫;栖息在沙滩或沙洲上的水鸟——沙鸟;巴郎;巴山巴水;石门。其中石门是巴东、建始交界的主要驿道,是外地人由陆路进入古施州的必经之道。

清代傅家瑜有《清明竹枝词四首》:

山光如黛水如油,帽影鞭丝映碧流。盘载絮羹罇载酒,冬冬鼓乐出街头。

子女丁男隔夜邀,鸡筹三唱即纷嚣。衣衫一一翻新样,直送香风下马桥。

石门山下水淙淙,笑语纷腾过大江。两岸桃红花簇锦,一番锣鼓几番腔。

大家罗拜坐平冈,干脯蒸豚共泛觞。莫笑山中无礼数,男男女女自分行。*廖恩树:清同治版《巴东县志》。

此诗描写了巴东地区清明节上坟祭祀亲人的民间习俗,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第一首交代清明上坟的时间和场景,早春二月,春草碧绿,出游的乡民携带“絮羹”(加盐、梅于羹中以调味)和酒坛,敲锣打鼓吹吹打打出现在街头。第二首宕开一笔写头天晚上男男女女相约今天去上坟,半夜就起床梳妆打扮,涂脂抹粉,换上新衣准备上坟。第三首又照应开头:春水淙淙,长江两岸桃红柳绿,人们笑语盈盈,鼓乐伴唱过江祭坟。第四首写祭祀完毕,人们在坟场席地而坐,分享祭品:男女分成两行就地喝酒吃肉脯干。土家人的“拦社”节至今还流传在恩施州,习俗就是这诗中描绘的样子,以致“家家扶得醉人归”。为什么清明上坟要敲锣打鼓,老一辈说这是有讲究的,清明又叫“挂青”,谐音“挂亲”,有乐器伴奏叫“挂响青”,寓意“想亲”,所以恩施民间流传“挂青扫白”这种说法,当今统一叫“清明扫墓”。清明是华人的传统节日,但是土家族过此节日有自己的民族氛围,与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描绘的场景同中有异。

(二) 建始竹枝词

周鲲化,湖北钟祥县举人,清道光八年(1828)任建始训导,作《业州竹枝词》五首,展示了江汉平原人眼中的建始风情。诗云:

三里板桥七里坪,烟墩山下业州城。居人爱饮茨河水,只有西门水独清。

一年一树打冬耕,坝厂渠疏便种粳。菽麦沿山聊布种,萟麻方可望三成。

包谷根从石罅寻,石田戴土土如金。秋风莫扫野鸡啄,传说天荒救老林。

亦有斤茶勉贡输,火前香味最清腴。趁他阳雀未开口,好挈筠篮伴小姑。

年糍成对米花红,簇簇堆盘馈岁终。要是山人情意重,鲜鱼新出小池中。*袁景辉:清道光版《建始县志》。

第一首写建始县城的地域风情:三里板桥,指建始城北郊板桥子,距县城三里。七里坪,指建始城西郊七里坪。烟墩山原名庆云山,在县城东偏北一公里,海拔829米,明末清初曾在山顶设烽火台,故名烟墩山。业州城,建始县城名,因建始在三国吴时属建业管辖,故名业州。茨河,源于城郊红土坪,自县城西北山下溢出,绕城西南入广润河,该水清于诸水。现今建始生产的白酒命名“金茨泉”,即以茨河命名。第二首写生产特点:山多平地少,一年只一熟,平地种水稻,坡地种豆类、麻类等经济作物作补充,这是山地人民因地制宜的农耕模式。第三首写建始主要粮食作物:山地隙地主产玉米(包谷)。恩施有谚语“金建始,银利川”,意即建始玉米多,利川大米多,因玉米是金黄色,大米是银白色。但是,当时建始的玉米产量并不高,何以见得?“野鸡啄”是高山地区包谷种名,植株矮小,野鸡站着就可以啄食,故名“野鸡啄”。第四首写建始经济作物——茶叶。茶叶经济价值高,尤其是清明之前的明前茶,香味浓郁,是进献输送给天子的上好贡品。采茶的是清一色年轻女子,笨手笨脚的大老爷们是干不好这巧手活的。第五首写农家过年习俗:新年到来,走亲访友送的是印有彩色图案的糍粑和爆玉米花,为了图吉利,还送鲜鱼,寓意“年年有鱼(余)”。

(三) 恩施竹枝词

恩施古代又称“沙渠”。湖南湘潭举人张家檙任恩施知县,他的《沙渠吟》描写了一组恩施的名胜古迹,有的地名现在还在言说,但面貌已改。

蛮王寨

石壁周环景最奇,中通小径草离离。蛮王寨只留遗址,不是持刀佩剑时。

开元钟

山前民舍已成村,寺号圆通近市垣。听罢钟声寻古迹,老僧犹记说开元。

虾蟆池

竹王祠

威慑群酋一世豪,今留庙貌镇江皋。秋来浣女知多少,只听砧声杂暮涛。

五峰山

五指参差近画屏,中峰岚罩石痕青。欲寻道观须梯索,驻足悬崖不敢停。

马公泉

竹引流泉汲水清,多才运使自铮铮。马公名字何从考,犹有灵祠傍郡城。

问月亭

峰峦曲折拥青苍,人去亭空草木荒。凭吊谪仙情切处,万山如画雪如霜。

龙洞山

城东龙洞在山腰,水势喧腾雾始消。不为好官来祷雨,如何子午便逢潮。

白泥坡

童家庄址尽荆榛,何处山深有异人。试到白泥坡上望,几家犬吠雨如尘。

洪崖山

古砚遗诗事渺茫,后山谁复识仙乡。峰头真武祠犹在,又听人称小武当。

七里坡

铁沟水浅听滩声,七里坡高见客行。雨后不知泥淖苦,孙家石磴永垂名。

妯娌坟

野猪跳下水如油,妯娌坟前日未收。欲访李家双烈妇,悲风飒飒小桥秋。*张家檙:清嘉庆版《恩施县志》。

对这组古迹略做说明:蛮王寨,在城南六里,四面峭壁,惟一径可上。开元钟,在恩施市老城区回龙山下和平街圆通寺内,相传铸于唐开元年间。虾蟆池,在城南一百二十里,池多虾蟆,相传春水生,辄跳踯出岸间,前趾变为羽,随众禽飞去,土人常得之雀网中。竹王祠,在城东南山下,即夜郎侯祠。五峰山,在城东五里,建有连珠塔。马公泉,在城东十五里,旧施州地,宋嘉祐中(1056—1063)运使马某按部至州,以城跨山不可凿井,乃相视水脉,以竹引此泉入城中,公私赖之,因立祠其上,号马公泉。问月亭,在城北碧波峰上,相传李白流放夜郎曾到此作《把酒问月》一诗,后人建亭纪念。龙洞山,在城东十五里。白泥坡,在城西二十里童家庄对面,是恩施名宦童昶的故乡所在地。洪崖山,在城南七十里,又名小武当。七里坡,在城外洗爵溪东,为人文景观,施州卫军民指挥使司佥事童昶作《七里坡石磴记》。妯娌坟,系李成璘之妻周氏、璘弟成琪之妻刘氏,为刘二虎、伪牛总兵所劫,相约以死,至野猪跳相继投桥下,合葬。其事详见《施南府志》之《列女志》。

再看长沙县诸生嘉庆版《恩施县志》的编写者朱寅赞的《沙渠竹枝词》:

乱山深处稻禾黄,开垦功成粟满仓。尽说连年歌大有,巍巍帝德感穹苍。

蓬头赤足男和女,背篓装将包谷回。煮饭作馍兼酿酒,晨昏赚得客钱来。

除石为田石作围,牛羊弗践麦苗肥。何须两稻充家食,留待输租愿不违。

伐木支椽为草舍,借粮作种号棚民。但教粱豆俱成熟,流徙山中亦福人。

侨居六七声音杂,赶市争先笑且歌。客总场头桐岳语,钱多不怕货来多。

潜居土穴鼠如兔,味似家凫食竹肥。尤羡满山薇蕨盛,嫩茎食尽掘根归。

毙虎吞熊恃嘴强,施州猪是兽中王。何如飞鼠皮毛贵,为药为裘价最昂。

男当门户女亲耕,僻壤人家一半贫。莫信离方惟女健,少陵诗注是传真。

入鼻如腥晨雾重,风号峻岭夏犹寒。箐深石险多倾跌,客子空歌行路难。

山下常愁湿热侵,气多温暖又多阴。头风难觅陈琳檄,最怕年衰病又深。

腊月严寒已放亡,祭山又喜季春忙。肴蔬酒饭皆罗列,跪拜声声祝岁穰。

干戈已靖民安业,何事刨磺更采硝。散作民间花爆好,家家箫鼓闹元宵。

背炭挑盐只为贫,山村买饭往来同。主人自说能知味,豆腐搀和芥菜中。*张家檙:清嘉庆版《恩施县志》。

第一首写大山深处连年水稻丰收,但丰收成果要感谢两位老爷,一是人老爷,皇恩浩荡,二是天老爷,风调雨顺。第二首写山民仍然以玉米为主粮,“煮饭作馍兼酿酒”,除了自己食用外,还“晨昏赚得客钱来”,可作家庭主要经济来源。第三首写农民因地制宜广开田地,多打粮食,完成皇粮国税吾愿足矣。第四首写外来流民(棚民)的生活状况,他们靠借种搭棚在山里耕种为生,只要勤劳付出,就会有收获,棚民要比无业游民好过活。第五首写集市贸易发达,市民歌声遥遥,各地客商财大气粗,购销两旺。第六首写土特产:味道肥美的竹鼠,鲜嫩的薇菜、蕨菜以及可以做根粑的蕨根粉等山珍野味。第七首写特色动物,有嘴硬的野猪王和皮毛珍贵的飞鼠。第八首写山民中的另类山民——勤劳强悍的土家妇女,那才是真正的女汉子呢,爷们在家日白(闲聊)抽烟,娘们下地干活,杜甫诗歌中也写到这类女子,这就是高山女子彪悍的写照。第九和第十两首写交通和气候,山高路险,出门不便,比蜀道还难,恩施气候复杂多变,平地湿热多阴,高山夏季犹得穿棉,如果不会保养,很易伤风感冒。第十一首写祭祀活动,腊月以纸钱汤饭散献曰放亡,春三月以猪羊酒食团祭烧纸曰祭山,目的是求得年成丰收。第十二首写进山采矿,主采硝矿,制成正月闹元宵的烟花爆竹。第十三首写商品贸易艰辛,全靠肩挑背驮,背出木炭,换回食盐,各家饭店卖的食物都是一个样:包谷饭加合渣汤(豆腐连汁带渣掺杂青菜末)。这组竹枝词是恩施各县志中最长的一首,写出了山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堪称风俗大全,类似《诗经·豳风·七月》。

再看安徽歙县人鲍桂星眼中的恩施,其《口号四绝句》云:

畏寒不逾济,喜雪偏耐冬。鸲之复鹆之,爱尔巢云松。

锁院非梵宫,鸽来殊不怖。白衣何翩跹,飞飞出烟雾。

圉人畜二猴,人物情相狃。清夜闻啼声,如过蜀江口。

对面鳌脊峰,涌出几案间。朝晖与夕霏,咫尺三神山。*多寿:清同治版《恩施县志》。

组诗前三首描写恩施的飞禽走兽:鸲鹆、白鸽、猕猴;第四首写城边的鳌脊山。

恩施的食物品类繁多,施南郡守江西新建人王协梦写有《施州食物》:

1.菽乳昉淮南,宵分不停磨。如大辂椎轮,浆未石膏和。

野菜错杂调,温黁出土锉。嘉名踵黎祈,奈何罔以惰。

2.蒲桃有佳酝,果实成酝材。况闻番薯蓣,亦可供尊罍。

山中富蜀黍,曲糵缸面开。糟床滴真珠,浮蚁堪衔杯。

3.晨炊菰米香,更有鲜可食。根在碧涧中,清脆远雕饰。

传闻性颇寒,每每中厨敕。长安竞华筵,荐此亦增色。

4.安肃诧秋菘,半世菜根咬。觏此圆如球,造物亦何巧。

胚胎至味含,顿食可以饱。持以敌吴莼,何必忆峰泖。

5.闲考神农经,著录列山药。浓涵土脉厚,方趾乃象脚。

创为玉糁羹,滑甘殊不恶。蛮乡蔬品奇,莫讶称名错。

这组诗写到的恩施特色食物分别是:嫩豆腐、各种酒类(蒲桃酒、番薯酒、包谷酒)、菱白、绣球白菜、脚板薯(俗名脚板苕)、羊肚菌,现在大都能够买到。

(四) 利川竹枝词

《利川县志》所录竹枝词比较少,代表性作品是本土文人吴子丹的《利川竹枝词》,具有“银利川”的地域特色:

南瓜莱菔杂芸薹,种遍山隈与水隈。一带平畴将绿绕,好风吹送稻香来。

每逢路转见村烟,不羡桃源别有天。扪虱老翁闲曝背,画眉啼到竹篱边。

嫣红姹紫绕山家,麂眼篱笆故径斜。流水一溪门半掩,悄无人处有桃红。

高唱山中招隐歌,前溪游客偶经过。听来不是寻常调,知有诗人住薜萝。

屋角阳坡尽种茶,雨前忙煞野人家。抛荒园内新蚕豆,一半犹开指甲花。

镇日不闻车马喧,寥寥一犬吠柴门。残山剩水游人少,疑是江南黄叶村。*何蕙馨:清同治版《利川县志》。

这组诗的最大特点是民俗化,本土化,地域特色鲜明突出,语言高度口语化、本土化,通俗明快,深得竹枝词的本色。第一首是“银利川”农业生产图:平整的地方以种植水稻为主,山间水岸兼种南瓜、萝卜和油菜。第二首是一幅“农翁晒背图”:阳春三月,山翁坐在小院晒太阳,脱下衣裳清理虱子,篱笆边,画眉在歌唱,阳春三月本农忙,能够这么悠闲享受温暖的阳光,幸福指数也是蛮高的。第三首是一幅“春播农忙图”:家家见景不见人,都下地忙活去了,半掩的门,鲜红的花,潺潺的水,多美的诗意图!第四首是一幅“诗人春游图”:美丽利川,世外桃源,吸引外地游人寻访,诗人们唱的歌不同于本土的民歌,而是带有明显的文人气息。第五首是一幅“抢采春茶图”:谷雨前后,茶叶疯长,为了多采早茶卖好价,家家户户采茶忙,哪怕蚕豆该摘了,人们却没有时间顾及它,任它花开花谢抛荒老掉在园里。第六首是一幅“柴门寂寞图”:偏僻的山村,很少的游人,贫困的主人,有“柴门闻犬吠”的意境,却没有“风雪夜归人”的场景。

以上就是施州北四县竹枝词的基本风貌。

二、 施州南四县竹枝词赏析

(一) 宣恩竹枝词

施州腹地的宣恩是个小县,艺文作品相对也不多,但《宣恩县志》中有大家作品,这就是李白的《竹枝词三首》:

一声望帝花片飞,万里明妃雪打围。马上胡儿那解听,琵琶应道不如归。

竹竿坡面蛇倒退,摩围山中猢狲愁。杜鹃无血可续泪,何日金鸡赦九州?

命轻人鲊甕头船,日瘦鬼门关外天。北人堕泪南人笑,青壁无梯啼杜鹃。*张金澜:清同治版《宣恩县志》。

这里记载了该诗产生的神秘背景:宋代诗人黄庭坚经过宣恩歌罗(今高罗)寨时梦见李白,问他写的竹枝词三首现在人们还在传唱没有?黄庭坚一觉醒来完整录下全文。黄山谷是否痴人说梦呢?笔者翻阅古籍,发现历史上有此线索。

《施州卫旧志》、《施南府志》,并载宋黄山谷宿歌罗驿,梦李太白,相见于山间。谓曰:余往谪夜郎,于此闻杜鹃,作《竹枝词》三叠,世传之否?为诵三过,山谷醒而书焉。又考《全唐五代词》收第一、三首。宋岳珂《桯史》记载与本县志略有区别:绍圣二年(1095年)四月甲申,山谷以史事谪黔南。道间作竹枝词二篇,《题歌罗驿》,曰:“撑崖拄谷蝮蛇愁,入箐攀天猿掉头。鬼门关外莫言远,五十三驿是皇州。”“浮云一百八盘萦,落日四十九渡明。鬼门关外莫言远,四海一家皆弟兄。”又自书其后曰:“古乐府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但以抑怨之音和为数叠,惜其声今不传。余自荆州上峡入黔中,备尝山川险阻,因作二叠,传与巴娘,令以竹枝歌之,前一叠可和云‘鬼门关外莫言远,五十三驿是皇州’。后一叠可和云‘鬼门关外莫言远,四海一家皆弟兄’。或各用四句,入阳关小秦王,亦可歌也。是夜宿于驿,梦李白相见于山间,曰:‘予往谪夜郎,于此闻杜鹃,作竹枝词三叠世传之不子细,忆集中无有,三诵而使之传焉。其辞曰:‘一声望帝花片飞,万里明妃雪打围。马上胡儿那解听,琵琶应道不如归。’‘竹竿坡面蛇倒退,摩围山中猢狲愁。杜鹃无血可续泪,何日金鸡赦九州’。‘命轻人鮓甕头船,日瘦鬼门关外天。北人堕泪南人笑,青壁无梯闻杜鹃。’今豫章集所刊,盖自谓梦中语也,音响节奏似矣,而不能掩其真,亦寓言之流欤!”苏轼《郁林鬼门关》:“自过鬼门关外天,命从人鲊甕头船。北人堕泪南人笑,青嶂无梯啼杜鹃。”与第三首相似。

这组竹枝词的所写内容,有点符合李白流放夜郎途经施州险要所见所闻所感,风格也与李白用典的习惯类似,限于篇幅,不细分析。关于李白流放夜郎是否路过恩施、宣恩,两县的县志文献都有记载,《恩施县志》有关记载前面已经说,亦不赘叙。

宣恩知县河南人苏于洛写有一首《李溪》竹枝词:

疏离茅屋两三家,石笋当头逼水涯。欲访春风犹未识,深山雪后见梅花。*张金澜:清同治版《宣恩县志》。

李溪,“宣恩八景”之一,该地原名萝卜坪或倒流水,相传李白流放夜郎途经此地,在此溪洗澡,遂名“李溪坪”。现在官方叫倒流水村,民间叫李溪坪。此处的“李溪层石”,“文革”时放排炸毁,原有清代建的太白祠,“文革”时也被毁。

清代白莲教起义在来凤、咸丰、利川战斗最激烈,宣恩也被波及,《宣恩县志》有来凤代理知县王三锡的《来凤教匪未靖,奉檄守硖寨》竹枝词:

竹架窝蓬木扎城,凭高扼要势纵横。独怜负戟抛锄者,尽是宣恩乡勇兵。*张金澜:清同治版《宣恩县志》。

此诗写出了当时清政府镇压白莲教的真实历史原貌,与民间传说的施州闹白莲教的传说基本相符合。清政府官兵不足,动员当地乡勇去平叛,结果很多农民死于非命。

(二) 咸丰竹枝词

吴观乐,清代福建闽县人,任咸丰知县,有《即事》一组,描绘了咸丰的民俗风貌:

劳劳车马出燕台,抚字愁无作吏才。附郭好山名不识,看山非为一官来。

万山深处一山城,邑小如拳俗尚清。不满人家三百户,夜街常有读书声。

讼庭渐欲长莓苔,放早衙时眼一开。最爱青龙山色好,连天碧色进城来。

郭外良田万顷多,交春停讼听农歌。高螺山下垂杨里,官亦微行踏浅莎。

蜀黍秋成粳稻黄,新醪初酿满城香。山中更见民风厚,瓦缶携来馈我尝。

山中宦况不寻常,俗较京华味更长。赤米白盐红腊肉,残年亲馈满琴堂。

设县归流仅百年,城乡人士遍歌弦。蛮云瘴雨今非昔,寄语文翁后至贤。*张梓:清同治版《咸丰县志》。

第一、二首写作者初到咸丰山城上任的新奇亲切之情,喜欢看咸丰的青山绿水,感受最深的是山城人家少,不满三百户,但是有文化底蕴,夜街常闻读书声。第三、四首写为官感受和见闻:这官做得太清闲,山民来官衙的太少,门庭外都快长青苔了;这知县当得好无聊,好寂寞,幸好县城周边景色不错,既可以踏青赏春景,又可以听农人唱山歌。第五、六首最有意思,官民关系融洽,民风淳朴亲切,像在开土特产贸易会:稻米、甜酒、包谷酒、高山红米、白色锅巴盐、色泽鲜红的腊肉,并且这些东西都是民众送来让“我”免费品尝并笑纳的,这绝对不是有求于“我”而搞的权钱交易,也非贿赂本知县,所以“我”全收下了,并且堆放在“县长办公室”里面。一个知县无为而治,做到让子民过上“咸丰”的生活,应该还是有为的,难怪吴观乐离任时百姓依依送别。第七首抒情作结,对咸丰县改土归流后的变化和人民生活的安宁表示满意,并希望继任者像文翁化蜀那样政绩显著。

流官眼中的咸丰风景美好静谧,民风淳朴厚道,那么咸丰本土知识分子眼中的咸丰是什么样子呢?

蒋仕槐,清代咸丰人,曾任汉阳府学训导、湖南湘阴县丞,其《杂咏》描绘的咸丰风貌是:

浑朴衣冠守素风,全凭廉让报年丰。子衿城阙留车鉴,恐玷清名秽学宫。

读书原为化痴愚,读得书多转似迂。世路人皆争便捷,经生只解砺廉隅。

水稻无多地少平,居民大半伴崖耕。看来此处天难做,祷雨方休复望晴。

半种山坡半力田,一犁春雨一锄烟。农家只望收成早,好往湖南贩木棉。

纵乏嬴余强自扶,秋成挈伴早输租。宵来到处勤机杼,那得官差暮夜呼。

绿树青山一望平,村墟夜景有余清。不闻犬吠花村月,只听书声杂纺声。

依山面水一家家,风土人情不大差。惟有客来沿旧俗,常须咂酒与油茶。

山静常存太古风,重离继照破鸿蒙。奇花异草争呈瑞,气象年来大不同。*张梓:清同治版《咸丰县志》。

第一首写民风古朴,注重教育,在教育中又特别注重道德品质的培养,强调礼让传统美德的弘扬,守住了道德教育这块净土。第二首写读书的目的——化愚,而非功名利禄,更非书呆子,砥砺德行是最终目的。第三、四首写农业生产特点,山多平地少,水稻少,玉米多,兼种自己抽的土烟,老天爷要根据生产的需要调节天气状况非常不易,秋收完毕,山民还去邻省湖南龙山做木棉买卖。第五、六首写百姓勤于劳作,白天上坡忙农活,晚上纺线到深夜,为了输完税赋早得清闲,孩子们则读书到深夜,特别是“书声杂纺声”一句,写出了古代太平乡村的典型特征。第七、八首写土家特色饮食文化——咂酒、油茶汤。咂酒到现在基本失传,油茶汤则仍然保留,其中用猪油打的油茶汤最地道,清油打的味道略清淡。

本土文士王伟的《瀑泉竹枝词》(咸丰县城古称瀑泉,故名),描述了山民的生产习俗和婚俗,有特色的是“陪十姊妹”与“陪十弟兄”的婚俗:

偏隅生计苦蹉跎,腴土无多瘠土多。子妇经年勤力作,种将菽麦遍山坡。

满畦蔓草绿婆娑,几日前村约伴多。挥锸歌时声匝耳,频敲腰鼓与铜锣。

平畴十里水庚庚,簇簇新禾带露荣。开到稻花情更切,又愁阴雨又愁晴。

密密幽篁小小村,依山筑室水当门。田功报罢香醪熟,醉倒溪桥日又昏。

清和时节好良辰,浴佛烧香约比邻。曲曲弓鞋山路仄,倩娘挽着过前津。

绿桑林外路如梯,老少蚕娘结伴齐。采得筠篮柔叶满,归来恰好夕阳西。

一家女儿新嫁郎,十家女儿伴新妆。红灯四壁云垂地,彻夜笙歌漏正长。

画罗纨扇到街前,去赴邻家姊妹筵。毕竟助妆何物好,争探袖内出花钿。

朱帷绣幰耀鱼轩,奠雁于今古礼存。赢得沿村齐仰首,争夸百辆竟盈门。

翠袖红裙逞艳妆,肩舆两两偕檀郎。惹他村女偎篱望,道是邻家新嫁娘。*张梓:清同治版《咸丰县志》。

第一首写山多田少的耕作艰辛。第二首写农忙季节互助打薅草锣鼓的生产习俗。第三首写高坡和平地对天气的要求不一致的矛盾心情。第四首写自酿新酒的陶醉。第五首写缠足妇女去寺庙求神拜佛的场景。第六首写农妇采桑的忙碌场景。第七首写陪十姊妹的婚俗。第八首写村姑赴女伴婚宴的场景。第九首写男方行聘礼纳彩的婚俗。第十首写乡村女子盛装于归的热闹场景。现在,土家薅草锣鼓和陪十姊妹已经成了本土“非遗”项目。

(三) 来凤竹枝词

福建闽侯人知县方策的《夏日即景》*李勗:清同治版《来凤县志》。:

到来长夏似深秋,早晚阴晴气不侔。一阵蛮风吹瘴雨,征人五月尚披裘。

这首诗写出了来凤夏日的清凉,入夏似秋,五月披裘。而今的来凤县城是全州较热的县城之一。

另一位外地流官、浙江会稽人商盘的《下车兼旬即景成咏以当采风》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来凤各个方面的情况:

峒花犵鸟不寻常,天遣题诗到夜郎。特较江南风土异,雪中解箨见新篁。

放衙官似放参僧,小院人稀寂寞增。乾鹊楂楂鸠谷谷,方晴忽雨总无凭。

远山叠叠近山攒,负郭人家占地宽。一带枳篱茅舍畔,尽多豕栅少牛栏。

蕨薇佳产并来牟,葱翠连坡复满畴。春摘嫩苗秋贮粉,全家粮食不须忧。

蛮俗新移尚未成,不知纺织但知耕。一城四面方如斗,三分居民七分兵。

早禾晚稻积京坻,击鼓咚咚息蜡时。白酒黄鸡盛背笼,明朝去赛竹王祠。

羊肠蚁穴路弯弯,古迹犹存振武关。散木良材同一炬,年年十月便烧山。

野性依人饮啄同,白鹇养得羽毛丰。一官潦倒无归思,不与开笼只闭笼。

椎髻雕题态若何,利宣余习未消磨。金环贯耳谁家女,解唱蜘蛛蛱蝶歌。

官符商引到山家,绿雪纷纷乍吐芽。莫怪采茶时节好,火前茶胜雨前茶。*李勗:清同治版《来凤县志》。

第一首写峒花犵鸟不同于江南其他地方,大雪天可以看见新竹笋。第二首写公余衙门的寂寞,只闻喜鹊和斑鸠的鸣叫,以动衬静,倍增寂寞。第三首写土家语言古怪难懂,大旺土司是土家族的据点,苗族织锦五彩斑斓,现在来凤的土家族织锦西兰卡普也是五彩斑斓,图案与苗锦有部分相同。第四首写居住环境特点,居住宽敞,猪圈多,牛栏少。第五首写土家野菜蕨菜与薇菜,春天采其苗,冬天挖其根,野菜半边粮。第六首写军民杂居的环境,城里三分民、七分兵,暗示时局的紧张,实际上来凤县城有两次遭受兵祸,一次是白莲教起义,一次是太平天国石达开部路过来凤时纵火焚城。第七首写丰收后举行祈求丰年的祭祀活动和祭祀竹王的活动,所带祭品是自酿包谷酒、自养黄鸡,用背笼背着前往。第八首写来凤古战场遗址振武关和农耕习惯,十月烧火焰——烧山。这种刀耕火种的方式对森林植被的破坏是巨大的,作者对这种耕作模式很关注,写有《烧山行》一诗。第九首写来凤夹在忠峒土司(今宣恩沙道沟镇)和唐崖土司(今咸丰县尖山乡唐崖河畔)之间的地理形势,因为在土司地区为官,作者也懂了一些土家语。第十首写作者养白鹇的雅趣,同时抒发潦倒失意思归之情。第十一首写少女的衣饰打扮,挂着金耳环,唱着蜘蛛蛱蝶歌。第十二首写山民采春茶的欢乐场景。

这组竹枝词像一幅幅剪贴画,多侧面地展示了土苗山民的生产生活习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也融入了作者的真情实感,语言典雅,文人气略浓。

来凤本土文人竹枝词选两首,一写来凤烈女,一写佛教石刻。先看黄宗器的《烈女井》:

妾心如井水,妾身沉井底。非妾甘沉身,妾心不能已。*李勗:清同治版《来凤县志》。

这位刘烈女的事迹在《来凤县志》中有多篇诗文赞颂,此词歌颂刘烈女的坚贞品质,语言采用民歌代言体,明白如话,冰心可鉴。

再看张宗达的《佛潭迎月》:

山静佛天豁,潭空月影孤。那知尘境外,犹有小蓬壶。*李勗:清同治版《来凤县志》。

此诗写仙佛寺的空静明秀之美,仙佛寺碑文在“文革”中曾遭破坏,现在来凤县政府正在大力重新打造此处风景名胜,张良皋教授曾撰文考证该石刻在佛教艺术史上的价值和意义。

(四) 鹤峰竹枝词

令人叹为观止的是鹤峰竹枝词。

先看知州(即知县)*与其他县相比,鹤峰县志命名有其独特处,不叫县志叫州志,改土归流后不归恩施管辖而归宜昌管辖,新中国成立后才划归恩施管辖。毛峻德的竹枝词《包谷》:

山田多荦确,惟黍实生之。吴下呼鸡豆,秋深老玉蕤。

白抄云子碎,青怕沐猴窥。粗粝思艰苦,穷檐足疗饥。*毛峻德:清乾隆版《鹤峰州志》。

前四句写鹤峰山多平地少以玉米为主的生产特点,后四句写丰收来之不易,虽然是粗粮,却可防备饥荒。毛峻德还有一首《咂酒》写土家人酿酒喝酒的独特风俗:

户小郫筒醉,魂招楚泽醒。底须杯在手,曲部未图形。*毛峻德:清乾隆版《鹤峰州志》。

此诗形象地描绘了土家人集体饮咂酒的独特习俗和咂酒的美味。

另一知州福建漳浦举人蔡本松,写有《鹤峰怀古》竹枝词组诗四首:

才子工愁怀宋玉,美人远嫁惜明妃。骚坛月冷荒青冢,独对空山云影飞。

夜郎相近瀼西东,流落天涯尊酒同。一自共开诗世界,至今峦嶂尽凌空。

先主荒祠配武侯,空山俎豆独千秋。幽魂长抱三分恨,风雨灵旗战古楸。

白云深处接巫山,暮雨江城客梦还。多事仙才工作赋,高唐神女有无间。*毛峻德:清乾隆版《鹤峰州志》。

第一首怀念古代第一风流才子宋玉和秭归美人王昭君。第二首怀念流放夜郎的大诗人李白,这里再次提到夜郎与施州的关系:夜郎与巴东接壤,查《巴东县志》序,说巴东“背靠夜郎”,这背后的夜郎就是鹤峰县,而宣恩的东北又与鹤峰接壤,李白“闻道龙标过五溪”中“五溪”之一的“酉溪”即发源宣恩的东北沙坪乡,《来凤县志》也说来凤属夜郎地。第三首怀念刘备与孔明。第四首照应第一、二首,怀念宋玉赋作中的巫山神女,流落天涯的李白。此组诗文人气息浓厚,有厚重的历史沧桑感。

鹤峰古称容美,又称容阳。知州杨树本(浙江秀水人)的《容阳词七首》描绘了他眼中的容阳风貌:

陟岗种包谷,履险乃如夷。岂不畏蹉跌,相期免调饥。

深山多弃材,采伐任枯槁。山中木棉不易得,榾柮满炉代布袄。

大米珍如珠,高粱亦罕有。祭祀及宴饮,一味包谷酒。

高荒多苦寒,五月蔬未熟。何以给饔飧,猪草和稀粥。

背版出嵯峨,任重取值多。只愿有力大如虎,不辞身作牛马驮。吁嗟何人不努力,山民力食劳如何。黄豆浆,包米饭,秋稼初登适所愿。山农一饱胜珍馐,日食万钱犹贪怨。生长深山中,不见山外事。蚩蚩者何为,惄焉惭抚字。*毛峻德:清乾隆版《鹤峰州志》。

第一首写鹤峰地势险要,但山民履险如夷,在陡坡上栽种玉米,以此为主粮,民谚谓之“种的包谷坨”。第二首写山里早晚温差大,冬天冷得早,棉花不易得,但山大木材多,冬天烧柴火取暖代替少衣之寒。榾柮即柴根,民间叫“兜脑壳”。此段民谚谓之“烤的木柴火”。第三首写作物特点。玉米多,大米少,玉米既当饭吃又酿酒喝,祭祀宴客都是它,民谚谓之“喝的包谷酒”。第四首写度春荒,用喂猪的猪草来熬稀粥果腹,民谚谓之“吃的猪狗食”。这是山民生活最痛苦一面的写照。第五首写交通的艰难。现在的鹤峰是全州唯一没通高速的县,山民的货物运送主要靠人力肩挑背驮,从事此业的人当地人名之“背老二”,和山城重庆的“棒棒军”一样,全是力气活,根据背的多少付报酬,故山里人出力士,出武夫,出蛮子。抗英民族英雄土家族父子兵陈连陞父子就出生在鹤峰走马,贺龙闹革命也以鹤峰为根据地,应该也有这方面的原因。民谚谓之“山里背老二”。第六首写饮食特色。因山制宜,主产玉米就吃玉米饭,山坡可以种豆,就把黄豆磨成浆然后添加菜叶做成土家特色菜——合渣,民谚曰“吃的包谷饭,喝的合渣汤”。第七首写作者对鹤峰人民的印象和自己的感受。他认为山民闭塞、淳朴可怜,惭愧自己作为父母官没有把民生问题解决好而深怀内疚。组诗内容接地气,用现实主义的笔法写民俗风情,语言以五言为主,又富有变化。

还有一位知州王惟球,浙江丽水人,其《容阳杂咏》八首,描绘了鹤峰的又一侧面:

九峰南耸正当衙,七里西流绕落花。此是旧司中府地,每逢遗老说田家。

紫雾天高敞四关,地雄原许压群蛮。世传十八时方泰,蠢尔无端欲作奸。

盟心枉欲涣群疑,江左何曾有应师。愧煞苗人麻老丑,尚知顺逆静边陲。

炼药烧丹总自诬,道人妖术岂良图。关城未筑民先散,不用王师势已孤。

恃险何曾得万全,平山深洞枉相传。至今铁锁空桥影,惟见苍藤起暮烟。

何处南藩近日楼,却将宝善旧名留。署衙左畔黉宫右,今日仓储似昔谋。

胜游此日更如何,高嶂危崖处处多。可惜云来庄已毁,野田惟得听薅歌。

祖墓松杉浸碧晖,崇碑曾策武功巍。我今重憩双凫舃,华表依然鹤未归。*毛峻德:清乾隆版《鹤峰州志》。

第一首写县城的形胜佳要。九峰高耸于南,溇水穿城西去,田氏土司已成历史,土司旧事只有一些老人还能记起。第二首简述容美土司历史。田氏土司雄踞容美,传位十八,末任土司田旻如,企图勾结苗族首领麻老丑攻打清政府驻军,结果因麻老丑没有配合而谋败自缢。第三首紧承第二首交代田旻如失败的原因,认为麻老丑识时务。第四首再写田旻如的其他罪行,招募妖人道士,炼丹炼汞,用妖术阻挡官兵,收留吴三桂的孙子吴金枝。第五首写田氏土司依仗的险要万全洞和平山的土司王府洞,田旻如以此对付官军,如今已人去洞废。第六首写土司王城改土归流后变成鹤峰州署办公场所和学校,现今的仓储是田旻如叛乱时的后勤保障处。第七首写游览鹤峰州城的山水名胜,昔日城东的云来庄已毁于战火,田野里只能听到山民打薅草锣鼓的声音*土家薅草锣鼓现已由宣恩县申报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实际上在鹤峰县也有历史渊源。。第八首写游览土司祖墓的感慨。全组诗以怀古为主线,重点批评田旻如叛乱的不明智。

上引第七首竹枝词描写了生产习俗“土家薅草锣鼓”,这种生产习俗随处可见。另外一位知州,福建建瓯人吴裕中在《鹤峰竹枝词》中也描绘了这种场景:

禾黍高低乱石间,高低收成不一般。高处要晴低要雨,天到山中做天难。

栽秧薅草鸣鼓锣,男男女女满田坡。背上儿放阴凉地,男叫歌来女接歌。*吉钟颖:清道光版《鹤峰州志》。

第一首写出鹤峰农业生产与地理位置及气候的关系密切,基本是靠天吃饭。第二首写生产风俗:打薅草锣鼓干活,且男女都能山歌互答,家家都是全体总动员,连吃奶的小孩也带到工地上。

以上是鹤峰流官的竹枝词,再看看鹤峰本土文人的竹枝词。

廪贡洪先绪有《容阳竹枝词》六首:

春山桃李烂如霞,女伴相招笑语哗。今日晴和天气好,阳坡去摘雨前茶。

薅歌六月满山岗,锣鼓声中抑复扬。莫道山中无礼数,男男女女各分行。

硗确坡陀岁易荒,山氓半赖蕨为粮。冬来但得晴无雪,也似耕人一例忙。

绕城一带水流西,廛市人多傍柳堤。何处捣衣砧石响,沿河直听到龙溪。

隔宵相约赴城阃,拣出蒙头格子巾。明日笙歌迎彩仗,听郎说是隔年春。*吉钟颖:清道光版《鹤峰州志》。

第一首写土家姑娘结伴采茶的欢乐场景,灼灼桃花满山坡,人面桃花相映红,为何姑娘们笑语盈盈?谁能读懂阿妹心?第二首写的还是薅草锣鼓的习俗,炎热夏季,山歌动听,而且文明,男女分行,并非外界传闻的土家族粗野蛮横不讲廉耻。第三首写山民生活的艰难和勤劳,饥荒时以野菜蕨粉充饥,农闲的冬天与农忙的春天一样繁忙。第四首写山民经济困难,他们进山挖煤,蓬头垢面背煤进城卖掉换回生活必需品食盐。第五首写县城两岸风景,溇水穿城西去,人家沿河而居,垂柳依依,捣衣之声此起彼伏,好一幅有声有色的乡村风俗画。第六首是乡村爱情图:女子前晚与情人约定明日进城看人迎亲,女子当晚拿出珍藏的带格子花的围巾打扮自己,对自己未来美好的婚姻满怀甜蜜的憧憬。

本地庠生李定南的《容阳杂咏和韵》云:

深山累叶拥蜂衙,俗不彫题面不花。抛却前人金紫贵,忍伸螳臂抗天家。

蜗角纷纷已叩关,如何输款后诸蛮。遗民太息东束事,从古貂珰总一般。

宝善楼连宝善宫,宫倾楼圮化秋风。容阳旧迹销磨尽,惟有西流水不东。

风云旌旆马鸣嘶,霜降公然出柘溪。荆府羊裘虚想望,皇舆直到夜郎西。

唇齿相依理不诬,可凭狡诈逞狂图。青麻索系邻酋日,争料岩封注已孤。

凿窟谋成喜万全,坐街苦把洞民传。颠当不遇蠮螉冠,亦有豺枭飏烈烟。

无复当时著作楼,名登四库简编留。九峰应抱千年恨,不道生儿拟仲谋。

子夜闻声唤奈何,桃花扇惹客愁多。只今菊部长消歇,留得端公下里歌。

桥头墓碣颇生辉,紫诰褒嘉世阀巍。宰树春深啼杜宇,声声犹道不如归。

涧泉云壑自清音,往事悠悠岁月深。琴阁艳传新乐府,马铃争似雨淋淋。*吉钟颖:清道光版《鹤峰州志》。

第一首歌颂田氏土司统治有方,深得人民拥戴,不求在朝做高官,也不反叛朝廷,辖区民众虽属南方少数民族,但并无文身习惯。第二首写李自成余部攻克恩施,其他土司纷纷投降,容美土司最后也降,容美司主被俘并裹胁万民北渡长江逃入巴东这一史实。第三首写土司宝善楼与宝善宫已经宫倾楼圮,田氏土司昔日的辉煌不再,抒发怀古伤今之情。第四首写官军打退李自成余部,鹤峰战乱平定。第五、六首写土司田舜年发现、经营万全洞作军事堡垒,可结果仍被李自成余部攻破。第七首缅怀土司田舜年,其著作《廿一史纂》与《白鹿堂诗集》列入《四库全书》。第八首缅怀土司田舜年的文化贡献,他执政时曾在鹤峰排演汉剧《桃花扇》,如今已雅风不再,人们听到的只有土家族神汉祭神的巫歌。第九、十首写土司祖墓,缅怀土司功勋,抒发怀古伤今之情,情景交融,感伤低沉。

这组竹枝词的内容与风格和其他竹枝词不一样,内容上重点缅怀田氏土司的功绩,风格低沉忧伤。其他竹枝词写风土民情,风格清新明快。

三、 施州竹枝词的价值

综观施州八县(市)竹枝词,它们既有施州竹枝词共同的特点,也有各县独特的个性特征,这些竹枝词作品,为我们传递了多方面的社会历史及文化信息,具有多方面的价值。

首先它传递给我们的是鲜活的历史印象、历史知识。明清时期,恩施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真实的生活场景,通过这些作品得到了反映。

其次它是一部土家族风俗史、民俗史,有很丰富的民俗价值。几乎每一首竹枝词就是一幅民俗风情画,特别是有部分竹枝词形象地保留了一些文化遗产如土司遗产,有些竹枝词保存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如薅草锣鼓、山民歌、土家婚俗、咂酒、油茶汤等史料。

再次是它的文学价值。主要体现为诗歌艺术的审美价值。

最后是它的旅游文化价值。这些竹枝词里面描绘了施州的名胜古迹,从“旅游兴州”的战略来说,保护、修缮、开发这些名胜古迹,对于建设生态恩施、文化恩施,意义重大。

阳卓军(1964—),男,土家族,湖北宣恩人,文艺学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唐前文学与恩施本土民俗民间文化。

猜你喜欢

鹤峰竹枝词恩施
书法《竹枝词》
恩施方言中的“倒”和“起”
《竹枝词两首》其一
竹枝词视野下的徽商妇形象
山光水韵话鹤峰
深山峡谷强音回荡---湖北省民宗委派驻恩施鹤峰抗灾救灾工作组工作纪实
湖北鹤峰邬阳乡:“法文化”沁润土苗山乡新农村
恩施年俗——点路烛
动真招下苦功创建平安恩施
建设美丽恩施要让“山更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