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内地电视剧声音创作实践历史研究
2016-10-25■姜燕
■ 姜 燕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戏剧影视学院副教授)
中国内地电视剧声音创作实践历史研究
■姜燕
站在历史的维度,对电视剧声音的研究进行时代性、社会性、文化性、艺术性、传播性等方面的分析,是研究中不可忽视的环节。中国内地电视剧的声音发展历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追求时效性、真实性、教育性、政治性的直播阶段和追求纪实化、娱乐化、审美化相结合并追求声画统一性的录播阶段。电视剧声音制作在这两个阶段具有不同的技术要求、艺术要求、美学要求。
中国内地;电视剧;声音创作;直播时期;录播时期
对电视剧声音的研究,首先不能脱离电视剧整体创作的历史与发展,同时也不能脱离当下创作的环境。站在历史的维度,对电视剧声音的研究进行时代性、社会性、文化性、艺术性、传播性等方面的分析,是研究中不可忽视的环节。本文的研究将沿着中国电视剧发展的历史脉络对声音进行分析、讨论,以期唤起人们对电视剧声音的重新解读与认知并运用到当下的创作中。
一、电视剧的声音实践发展历史
中国电视剧声音的发展是随着整个电视剧艺术的发展而发展的。学界很多专家对电视剧的历史阶段做了划分,如“我国电视剧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五个发展时期:1958年至1966年,是电视剧的初创期;1967年至1977年,是电视剧的停滞期;1978年至1981年,是电视剧的恢复期;1982年至1990年,是电视剧的发展期;1991年至现在(截止到本书出版的时候是1998年1月),是电视剧的成熟和繁荣时期”①。
那么从声音创作实践角度出发,笔者认为,中国内地电视剧的声音发展历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追求时效性、真实性、教育性、政治性的直播阶段;一是追求纪实化、娱乐化、审美化相结合并追求声画统一性的录播阶段,用同期录音与后期制作相结合来形容“录播阶段”的特点或许是更确切的表达。但由于“录播”这两个字能够与“直播”达到对比的效果,因此在本文中笔者仍采用“录播”来描述中国电视剧声音发展史的另一个阶段。
本文将这两个发展阶段具体划分如下:1958—1966年的草创“直播”阶段,是从电视剧诞生之日直至文革“停滞期”的前夕;1978至今的复苏、发展、繁荣的“录播”阶段,是从复苏时期直至今天。同时,在“录播”阶段,声音发展过程中还经历了两种不同的工艺过程——即“同期录音”和“后期配音”。由于这两种播出工艺和系统的差异,使得电视剧声音制作在这两个阶段也具有不同的技术要求、艺术要求、美学要求。
二、直播时期的电视剧声音创作实践
(一)直播阶段的技术控制与发展
在中国电视剧发展史上,20世纪70年代以前电视节目完全是直播的。“建台初期的50至60年代,音乐与录音的规模较小。除了对多讯道的现场直播给予拾音切换播出以外,节目声音的制作也仅仅为16毫米影片配音、配乐,作为新闻和专题节目的组成部分。所使用的声音制作设备大部分是电子管时代的产品,节目的声音艺术水平和技术质量维持在模拟的初级阶段。”②在这种制作设备、技术和工艺环境下,电视剧声音制作也受到了一定限制,如拍摄与制作只能在演播室中搭景进行,演员的台词、表现氛围的音乐及音响必须要现场一气呵成,旁白必须简练,现场不能出现各种噪声,演员和拍摄人员要完美配合掌握表演节奏,因此拍摄与制作的过程压力极大。
随着电视剧艺术观念的不断发展,电视剧制作也开始有了较大突破,包括拍摄空间、制作场景、声音设计等。例如,有的电视剧为了更真实地体现剧情,创作者们开始从演播棚走到室外尝试外景戏的拍摄。为了解决声音的问题,他们“想出了无声电影胶片与电视画面相结合的演播方法”③,在播出时现场配上一些音响效果,尝试声音在外景与内景的协调统一。可见,中国电视剧声音创作的艺术观念在自身实践中从一开始便得到了创作者的关注。
(二)技术限制下的声音艺术创作实践
在直播阶段,国内受技术条件所限没有电视录像机及电子编辑设备,无法实现节目的录制,声音的存在形态和创作方法受技术限制只能选择直播方式。“直到1964年,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才从日本引进一台2英寸黑白磁带录像机,这台录像机只有录放功能,不能编辑制作,因此只用于特殊和有保留价值的节目录像。”④电视剧的制作与播出也不例外。
或许有人认为,既然早期的电视剧由于技术所限采取的是“直播”方式,在“声音”创作与制作方面一定是乏善可陈、无需讨论的,无非就是“把对话加在画面上而已”⑤,有什么艺术思维可言呢?实际上,在中国电视剧声音创作发展史上,第一代电视剧创作者在直播时期的创作中,已经进行了诸多大胆尝试:不论在摄像、舞美方面,还是声音、蒙太奇处理、时空表达等方面。就“声音”而言,在早期电视剧创作过程中已呈现出一定的声音创作意识与思维观念,只是由于技术及当时创作环境的限制,电视剧的声音制作无论在技术控制、艺术表达还是文化呈现方面都略显粗糙和幼稚。
由于电视剧的声音经验基本来自于电影,同时在中国电视剧的早期创作中,在艺术创作方面广播剧“为电视剧创作在声音运用方面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⑥。因此电视剧的声音观念脱离不开电影和广播剧带来的巨大影响。一些参与过早期电视剧制作的老前辈曾说过,“当时我们对电视剧的了解十分肤浅,所能借鉴的惟有一条:那就是靠声音来表现的剧——广播剧;从而联想到电视剧就应当是靠图像和声音共同来表现的一个新剧种”⑦。因此当时的创作者认为“电视剧的声音部分与广播剧差不多,由演员的台词、表现环境的种种音响效果及烘托气氛的音乐组成”⑧。但是,电视剧与广播剧声音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电视剧是声音与画面有机统一的“声画艺术”,而不仅仅是“声音艺术”。不过,在电视剧创作中广播剧声音的观念仍为中国早期电视剧声音创作提供了很好的参照。
参与了中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录音工作的中国电视剧艺术的开创人员曾文济先生给我们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口述历史,他在《回忆<一口菜饼子>的录音工作》一文中详细叙述了当时的录音情况,“……当时唯一的电视演播室是用办公室改装的,面积仅有五十平方米左右,导演切换台、音响控制台挤在演播室内用玻璃房隔开。……我负责声音工作,可供使用的声音设备只有一台普通的国产调音台,几只动圈话筒,话筒的支架是灯光架改装的,两部座式录音机也是电台淘汰下来的……戏的故事集中发生在窝棚和通道之间,为了现场声音我把两只话筒依照演员位置调整好方位,提前隐藏在窝棚的草堆里,另外两只话筒固定在灯光架上录取通道及旁白的解说声……有些台词要提前录下来,在戏的进行中用录音机重放……有一段表示内心心语的戏也要先录下来,经过声音艺术处理后,用录音机现场放出,另外戏中需要配音乐的片段,音乐声也要让现场演员听得到……”⑨。
可见,在中国电视剧早期发展过程中,声音已成为创作团队必须认真对待的重要元素,并借鉴广播剧人物内心独白的手法将开场和结尾及重场戏进行“画外音”的艺术处理。
实际上中国早期的电视剧不仅非常重视语言运用或录音技术控制方面,还极注重音乐的设计和使用方面,虽然在艺术表现方面显得还不够成熟。最初,电视剧中的音乐“都是由音乐编辑选用一些与剧本相近的现成的中外乐曲,有的整段配用,有的加以编辑剪接,大体上效果还可以,但总感觉有点‘两层皮’。尤其是关键时刻的重点戏,往往音乐使不上劲……”⑩。确实,这个时期的电视剧音乐更多是为了满足视听体验或图解画面,如给影片中每个角色和场景都创作一个标签似的音乐主题。同时,借鉴了电影、戏剧及广播剧艺术的电视剧在早期创作中未免带有电影或戏剧的影子,在台词表现上更舞台化、在音乐使用上更电影化。
随着有声电影发展成熟,声音的功能得到了拓展,声音逐渐进入到电影本体中进行叙事、造型、情绪与主题诠释,声音真正成为电影的有机部分,成为电影语言的构成要素,并在时间、空间、意境风格、心理呈现、意识形态传播等方面大显身手。此时,电视剧声音从电影中可借鉴的手法也更加多样、更加符合电视剧艺术的特点,成为刻画人物、剧作结构及蒙太奇运用等方面的重要表现手段。
(三)对电视剧直播阶段声音创作的反思
总体而言,声音的进入尤其是音乐元素的进入给电视剧艺术创作带来了新鲜的“原材料”,同时也提升了审美意义。“直播时期”电视剧的音乐创作与运用虽不能像后来“录播时期”的电视剧音乐那样担负着造型、叙事、表现主题、塑造时空、刻画人物、结构影片等重要功能,但依然能够影响或者控制影片节奏、形成独特的声画蒙太奇,成为电视剧创作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三、“录播”时期的电视剧声音创作实践
(一)录播阶段录音工艺与技术的发展
进入21世纪之后,除了数字技术的普遍应用,电视声音的立体声制作、环绕声混录等也渐渐成为普遍现象,为电视艺术作品的多样化呈现提供了广阔空间。
(二)技术发展带来的声音艺术创作观念变化
从1978年至今,中国电视剧进入了“录播阶段”,其艺术创作在技术的带动下也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空间,不论是技术控制、工艺设计方面,还是艺术构思、艺术呈现方面。可以这样说,“直播时期”的电视剧注重现场传递出来的直接效果;而“录播阶段”的电视剧则逐渐开始注重声音的艺术性、审美性、文化性以及新技术与工艺带来的新艺术表现风格与样式。当然,由于技术发展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因此电视剧的声音发展在此阶段也经历了几个不同时期。
1.追求声音“真实性”的观念萌发
中国电视剧在20世纪80年代前期可以说是迎来了第一个创作高潮,除了数量上的迅速增长,在电视剧艺术本体的探索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如1980年播出的中国内地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呈现出的故事性、戏剧性、悬念性以及令那个年代的人们记忆深刻的片头曲《曙光在前头》,都是创作方面突破性的尝试。而1982年播出的《虾球传》,由于故事曲折动人、情感真实获得了观众的认可,并成为第一部走向香港、东南亚地区的大陆电视剧。那首由成方圆演唱的《游子吟》,让很多观众深受感动,甚至到现在都记忆犹新。
此阶段的一些优秀电视剧的内容取材具有贴近生活、关注普通人情感和命运的现实主义美学品格。与同时期电影的纪实美学相呼应,追求真实性是当时电视剧艺术家们的一种美学思潮。同时,电视摄像机和同期录音机的技术进步,使得画面和声音方面具备了记录真实的可能性,电视剧的创作者追求“更生活化”“更朴实些”的创作理念,纪实性电视剧和纪实手法受到青睐。演员注重本色表演、拍摄选择实景、朴实无华是这些电视剧普遍的艺术风格。在《今夜有暴风雪》中用声音营造的那个北风呼啸、地冻天寒的北大荒,令观众仿佛置身其中。
此外,笔者在对电视剧研究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时发现,克西在1982年4月发表在《人民音乐》上的《太满 太响 太多:电视剧音乐杂谈》和丁汕在1983年7月发表在《电视文艺》上的《电视剧要重视语言、音响的录制》,这两篇文章都是较早对电视剧声音进行反思的优秀论文。
总体而言,这个时期在声音创作方面强调声音的“真实性”,并作为艺术追求形成了一种艺术风格和样式,区别了舞台化的表演方式,使作品的情感更加真实,声音也成了还原物质世界的重要手段。但是有些追求纪实风格的电视剧在追求真实性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却缺乏一定的艺术表现力,忽视了对现实生活中声音的艺术选择,为了真实而真实,使声音成为了“自然主义”生活流的记录,缺乏艺术美感和表现张力。
2.追求声音“艺术性”的观念呈现
可见,在“录播阶段”初期,人们对声音的创作有了新认识,但还没有良好的声音艺术观念指导声音的创作、没有专门的录音人员采录声音、没有专门的部门进行声音后期设计,这些都是在录播阶段初期大多数电视剧声音创作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因此电视剧声音创作观念还有待提高。
正是通过这些创作者的不断尝试和努力,在电视剧作品中声音的艺术表达功能才越来越被关注,并成为创作者的重要创作手段,也使得电视剧声音的时空、造型、蒙太奇观念等越来越成熟。
3.同期录音的声音艺术观念
由于技术的不断发展、工艺的不断进步使同期录音工艺成为可能。硬件设备向着便携式、小型化发展,改变了电视媒介以往“用电影方式制作节目,用电视方式传播节目”的尴尬状况,从而使电视特有的电子制作手段成为电视制作与传播的重要方式,也为电视观念的进步带来了极大的创作新空间。ENG设备的使用及后来的EFP(电子现场制作)等新型设备的使用,使制作速度加快、周期缩短,结合同期声录音设备和工艺的使用,为电视剧制作提供了经济方便的设备、方法和技术保证,从而也为电视剧开始进行“室内剧”制作、多机位拍摄、现场镜头切换等方式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平台。于是,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中国电视剧的生产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例如开始建立电视剧拍摄外景基地、提出电视剧生产的“基地化、工业化、企业化”设想,包括将同期录音工艺作为电视剧拍摄的基本工艺要求之一,对参与一些重要奖项评选时同期声所占的比例也有了规定。
这个时期之后,“同期录音”概念真正被重视起来,不再是一味地追求“同期声”和罗列生活流的“真实性”,而是运用同期录音工艺、选择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声音来刻画典型的场景和人物,追求作品的独特艺术风格,追求的是“艺术的真”而不仅仅是纯粹的“生活的真”。在电视剧语言方面,声画同步成为重要的创作标准。电视剧人物的表演也不仅只依赖于肢体和动作,而要依据动作和声音两个方面进行人物塑造,同时通过声音来结构镜头的长度和内容,并且开始探索用同期声表现事件、情节和情感的真实。这个时期,创作者逐渐开始在体现“真实”的创作前提下追求“艺术意蕴”的呈现,这些是和技术的进步分不开的。比如,电视剧《巴桑和她的弟妹们》《四世同堂》《西游记》《红楼梦》等,声音在构建一个令人信服的真实时空的同时,还极注重声音的艺术性、象征性。
从九十年代至今,电视剧声音创作,在理念上越来越注重声音的美学风格的呈现、文化内涵的表达、以及文化传播的力量。以电视剧《橘子红了》为例,作品有效地利用不同空间的音响和音乐,营造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某个江南小镇的乡村生活和城市生活的不同,“时间”与“空间”在声音和画面的赋格中完美融合并呈现出来。以音响为例,在《橘子红了》中,创作者对音响这个元素进行了艺术方面的设计与创作,同时令音响呈现出某个典型“时空”中的社会景观以及文化意蕴。在声音方面,选择了具有对比性的声音审美意象,呈现出了乡下橘园与城市的声音景观。比如乡下橘园生活中鸟鸣、蛙叫、虫鸣、狗吠、鸡叫、流水、山风、树叶摇动、钟声、木鱼声、算盘珠碰撞发出的声音、脚步声等具有田园诗般的、传统的、单一的、宁静的声音环境;城市生活中的火车汽笛声、汽车轰鸣声、有轨电车的铃声、市井街道嘈杂的喧闹声和叫卖声、电话铃声、留声机中的音乐以及戏曲声、钟表滴答声、打字机声等具有城市气息的、现代的、复合的、嘈杂的声音环境。这些声音意象,构成了城市和乡村的人文及社会生活景观,形成了截然不同并且别具风格的“橘园”和“城市”声音形象。
随着技术的发展,电视剧声音的立体声制作必定会成为一种未来趋势。随着新媒介环境日新月异的变化,声音的制作也会遇到一些新的空间和挑战。例如高清电视频道的出现,3D电视的研发与市场应用,4D电视的出现,4K技术的应用,VR技术的兴起,等等;视频制作理念、讲故事的方式、观众收看节目的方式等等都势必受到相应的影响并产生相应的变化,更真实的画面需要与之相符合的声音呈现,而这些影响和变化也必然会在未来引发电视剧声音制作方面的变革。电视剧声音未来或许不仅追求5.1环绕声的环绕感,还会朝着全景声的制作模式迈进,让声音更有质感、更有包围感和沉浸感,那时,电视声音的制作理念也必然要经历一个凤凰涅槃时代的到来。
技术常常是引发艺术观念变革的重要推动因素,每次变革都会带来观念的创新,从而带来形式创新。电视剧亦如此,新技术、新工艺必然会带来观念创新。如今,新媒介环境及新的数字技术、新的设备研发为电视剧创作带来了新机遇和新空间。面对计算机CG技术创造的视觉奇观,影视声音的制作也将改变传统创作理念,利用数字音频技术、声音合成技术、立体声制作技术等创新手段,将富有科技感、形象感、包围感、触摸感、时代感的听觉形象呈现于观众的耳际,成为加强影视艺术表现力的重要手段,丰富和增强视听语言的艺术表现力。
注释:
⑤电影《雨中曲》中对白,笔者根据电影对白整理。
⑨李培森主编:《追溯源头》,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33页。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戏剧影视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刘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