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贵吉祥」任雕琢故宫博物院藏牡丹纹玉器
2016-10-25黄英
黄 英
故宫博物院器物部馆员
「富贵吉祥」任雕琢故宫博物院藏牡丹纹玉器
黄 英
故宫博物院器物部馆员
牡丹,自古即被视为富贵之花。牡丹花开,艳压群芳,被誉为花中之王。以牡丹为装饰题材的器物,深受国人喜爱,千百年来,已形成独具特色的牡丹纹装饰艺术风格。玉器上的牡丹纹最早出现于唐代,明人高濂著《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论古玉器」云:
自唐宋以下,所制不一,如管笛凤钗、乳络龟鱼、帐坠、哇哇树、石炉顶、帽顶、提携袋挂、压口方圆细花带板、灯板、人物神像、炉瓶钩钮、文具器皿、杖头、杯盂、扇坠、梳背、玉冠、簮珥、绦环、刀把、猿马牛羊犬猫花朵种种玩物,碾法如刻,细入丝发,无隙败矩,工致极矣,尽矣。
可见,自唐以后,玉器的品种结构、装饰风格、使用方式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变化:品类更为丰富,题材更为多样,造型和装饰纹样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减少了程式化和神秘色彩,更多地以形象生动的花鸟、人物、动物为装饰。大量写实的花、鸟、虫、鱼造型和纹饰的出现,成为唐代玉器的显著特点。
故宫博物院现藏以牡丹为装饰题材的玉石器约二百件左右,早起唐代,晚至清代。唐、宋时期以花形玉佩饰为主,元代则以龙穿牡丹、凤衔牡丹为主题的炉顶最多,明代以带饰、玉牌等佩饰为主,装饰题材也多为龙凤与牡丹的组合。到了清代,尤其是乾隆时期,则以炉、瓶、盒、洗、花薰、花插等兼具实用与陈设功能的牡丹纹器具居多,佩饰较少。这一时期除了继续沿用宋元以来的龙凤牡丹题材以外,也有牡丹与灵禽的组合,以及牡丹与其他花卉的组合,装饰纹样上更为丰富多样。
陈设类牡丹纹玉器
陈设类玉器是指放置于桌、案或架等处供人观赏的玉器。此类玉器自唐代发展起来,至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故宫博物院藏陈设类玉器种类繁多,以牡丹纹饰为题材的陈设类玉器大多为小件器物,主要用于室内陈设。
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明代白玉透雕双龙捧寿纹长方插屏,在牡丹纹与龙纹的基础上增加了祝寿的寓意。整器采用镂空双层透雕技法:上层下方雕一朵盛开的牡丹花,花瓣托起一个镂空团寿字,花与字的两侧各镂雕一龙,龙身细长,轮形爪,龙首上部各琢一「卐」字;下层为镂雕几何纹锦地。配有木架,可陈设于多宝阁或几案之上。
玉花插是陈设类玉器中的一大类别,明代已有,多呈筒状。清代样式较多,其中以树桩形花插较为典型。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清代翡翠树桩形花鸟纹花插,呈青绿色,局部有深绿及黄褐色。花插外壁镂雕牡丹花枝,枝上立着禽鸟。此件花插以整块翡翠琢制而成,所用翠料有较高的透明度,色彩丰富艳丽、雕琢工艺细致。
明 白玉透雕双龙捧寿纹长方插屏长九·二厘米 宽六·四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清 翡翠树桩形花鸟纹花插及局部口径五·九×八·六厘米 足径五×七厘米 高二五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如意,又称「握君」、「执友」或「谈柄」,乾隆皇帝在《平定准噶尔方略》中给如意这样定义:「此名如意,乃克遂心愿之谓。」玉如意是清代宫廷的重要陈设品,乾隆皇帝曾有「处处座之旁,率常陈如意」之感慨,宝座、案头、卧榻、书阁处处可见其身影。故宫博物院现藏玉如意八百余件,雕琢细致,造型精美,主要以龙、蝠、寿、卷云、灵芝、莲瓣等吉祥纹饰为主题。花卉与蝙蝠、灵芝等纹饰的组合也是玉如意上常用的纹饰,多为松树、桃实、梅花、牡丹、灵芝、万年青、蝙蝠和寿字,取多福多寿的吉祥寓意。故宫博物院藏浮雕龙凤牡丹纹灵芝式如意,青白玉质,有瑕斑。首部浅浮雕一大二小三朵灵芝、火焰珠及两只蝙蝠。柄身采用深浮雕与局部镂雕的工艺,刻画云龙戏珠及凤衔牡丹,间饰小朵灵芝。云龙盘绕于柄,龙背起脊,周身满布阴刻龙鳞,凤眼阴刻,眼线细长柔美。另有一件碧玉花卉福寿纹如意,首部浅浮雕圆寿字,饰勾云边,并镂雕一只蝙蝠。柄部浮雕牡丹、野菊、桃枝与灵芝纹。
清 青白玉浮雕龙凤牡丹纹灵芝式如意及局部长三八·八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故宫博物院还藏有一件清代青玉开光花卉纹凤柄双活环带盖执壶,壶体扁而高,盖与壶口呈插接式,盖纽为镂空如意形,套二活环,纽下饰一周莲瓣纹。壶颈部饰变形莲花纹,腹部有椭圆形开光,开光内浮雕牡丹、山石、灵芝等图案。壶流为兽吞式,流柱自兽口中接出,流与颈间雕阴阳太极纹,下托祥云。壶柄为一全身栖凤,回首,凤尾下套一活环。此件玉壶的设计水平较高,将传统的莲瓣、牡丹等图案饰于壶体,构思新颖,琢制精良,造型优美。此件玉壶本应属于饮食器皿,但未见使用痕,且壶盖高大易脱落,不实用,似偏重于陈设把玩,应为一件按照实用器设计的陈设品。
清 碧玉花卉福寿纹如意 长三六·五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清 青玉开光花卉纹凤柄双活环带盖执壶口径五·八×四·八厘米 足径四·五×五·四厘米 高二二·一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牡丹纹玉佩饰
牡丹花纹饰在唐代玉器中首次出现,并常装饰在佩饰上。这一时期的牡丹花纹大多造型简练写实,富于变化,主要作为器物的辅助装饰,所占位置不是很突出。以故宫博物院藏一件白玉透雕双凤牡丹纹佩饰为例,玉佩形呈花瓣状,正面微凸,镂雕双凤于盛开的牡丹花中穿行。背面平磨,仅留镂空痕迹。凤饰玉器早已出现,但凤与花草,特别是与牡丹花组合雕刻在一器者始于唐代。凤凰为鸟中之王,牡丹为花中之王,凤穿牡丹有富贵、祥瑞、美好之寓意。
唐 白玉透雕双凤牡丹纹佩饰高五·一厘米 宽一〇·五厘米 厚〇·五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至宋代,玉器中花卉题材的作品较之前有所发展,出现了较多的花形玉器。所见有花形玉片,近似于圆雕的花形玉坠,还有花果形玉杯等。作品多用镂雕技巧,且不再局限于平面穿透,而向立体化、多层次发展。花叶大、间隙小、结构简练,是宋代玉雕花卉的显著特点。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透雕牡丹凤纹佩饰,为白玉质,局部略有褐色皮沁。体呈扁平圭形,镂雕一只孔雀立于石上,左右各有鹤、海东青、雉鸡、鹭鸶各一,间缀牡丹和山石。背部平,有镂空可供镶嵌之用。玉佩上所刻五种禽鸟,又称「五伦图」,所谓「五伦」,又称「五常」,是中国古代社会君臣、父子、夫妻、长幼、兄弟和朋友间所遵循的道德伦理。故宫博物院尚藏有一件元早期青玉透雕龙穿牡丹纹嵌饰,透雕一舞行于牡丹花间的龙。龙圆眼宽眉,双细角,作回首状,细颈长头,身饰鳞纹,爪上部有粗短的节状纹。
宋 白玉透雕牡丹凤纹佩饰通高七·二厘米 宽四·五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元 青玉透雕龙穿牡丹纹嵌饰高五·二厘米 长六·六厘米 厚〇·七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玉佩饰构图简练,线条流畅,雕刻手法圆熟、刚劲、不拘小节,但磨制时多注意表面,往往忽视细部的琢制,处理上比较草率。对于牡丹纹饰的使用,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有所丰富。故宫博物院藏一件白玉镂雕蟠龙穿牡丹纹长方嵌饰,整体采用多层镂雕的方法,琢一只蟠龙舞行于两朵牡丹花间,两侧又各镂雕一龙。这种多层镂雕、呈片状的玉带饰,是明代玉带饰中的典型器物,故宫博物院收藏颇丰。
明 白玉镂雕蟠龙穿牡丹纹长方嵌饰高一三厘米 宽七厘米 厚〇·八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牡丹纹饰在玉佩饰上的使用相比之前虽然少了很多,但玉料更为优质,工艺更为精良。以一对白玉手镯为例,镯以优质和阗白玉琢制而成,外壁侧面边缘阴刻回纹一周,表面浅浮雕牡丹花叶纹一周,其中有牡丹花六朵,花朵怒放,花叶簇拥。故宫博物院还藏有一组白玉十二月令组佩,为清宫旧藏。玉质洁白莹润,为整块玉剖琢而成,雕工精致,设计独特。单个月令佩均为花瓣形,周饰勾云纹,十二件月令佩又可组成花朵形状。十二件花瓣形佩,一面分别琢梅花、杏花、桃花、芍药(牡丹)、石榴、荷花、秋葵、桂花、菊花、芙蓉花、山茶花、水仙花,另一面琢与花卉相呼应的阳文篆字,分别为「梅蕊传香」、「杏林吐艳」、「缃桃献媚」、「芍药翻红」、「安石月晖」、「瑞荷清丽」、「葵心向日」、「桂鄂飘香」、「金菊庄严」、「芙蓉烂漫」、「宝珠焕彩」、「仙子凌波」。其中背面琢篆体「芍药翻红」四字的玉佩经笔者考证正面所雕花卉并非芍药,而是折枝牡丹花。牡丹与芍药二者同科同属,花形相似,花期相近,区别是在叶片的形态与颜色。此件玉佩所雕花卉,以叶片造型判断应为牡丹无疑。
清 白玉浮雕缠枝牡丹纹手镯故宫博物院藏
清乾隆 白玉十二月令组佩璧式玉直径一一·三厘米 厚〇·九厘米花瓣式佩长六·四厘米 宽五·五厘米 厚〇·七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宋至元 白玉龙柄葵花式杯高六厘米 口径九·五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牡丹纹玉器皿
玉质器皿在隋唐以前较为少见,唐宋以后数量有所增加。到了明代,玉器皿发展非常显著,成为明代玉器的代表器物。其中,尤以造型各异、雕琢细致的玉杯最具特色。清代,玉质器皿的品类、数量和琢制工艺均达到鼎盛。
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宋代龙柄葵花式玉杯。玉料呈暗白色,风化严重。玉杯为五瓣梅花形,高浮雕一只夔龙,龙口衔杯沿,前爪亦攀于杯沿,龙身长而曲,前半身环作杯柄,后半身环于杯外壁。龙身旁浮雕牡丹花叶纹。龙穿牡丹题材在宋元时期的工艺品中较多使用,但大多用于玉佩饰,器皿上的龙穿牡丹纹较为少见。
另有一件明代青玉六方执壶,作六棱形,盖顶镂雕一螭,盖面随器身分为六面,上各雕荷花、竹叶等纹。器身亦为六面,各饰牡丹、梅、菊、石榴等吉祥花卉纹,并刻篆书寿字。兽吞式壶柄和流,柄端和盖顶处各有金属残链一段,原应可相连。壶口沿饰回纹一周,足亦为六棱形,饰卷草纹。还有一件青绿色缠枝牡丹纹玉碗,撇口圈足,内口沿阴刻回纹一周,外沿及足上部各阴刻弦纹一周,其间浅浮雕四朵连枝叶盛开牡丹和菊花纹。碗形似明代宣德时期的瓷或漆碗。旧藏永寿宫的一件明代青玉寿字花卉纹碗内壁光素无纹,内底隐起篆书寿字,外壁浅浮雕加阴刻牡丹、菊花等四朵连枝花卉。花朵盛开,花叶翻卷有致,形态逼真,栩栩如生。
明宣德 青玉缠枝牡丹纹碗口径一三·七厘米 足径七厘米 高七·六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明 青玉寿字花卉纹碗及纹饰拓片口径一四·五厘米 足径六·七厘米 高六·七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明 青玉六方执壶口径六·九×九·二厘米 高一八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宫廷玉器的使用空前繁荣,但以牡丹纹饰为题材的玉质器皿较之前朝并没有十分明显的增加,唯设计更为精巧,工艺更为精湛。香薰是一种在明清宫廷中较为常见器皿,尤以玉质为多,有多种造型。旧藏慈宁宫东跨院的一件清代碧玉透雕牡丹纹盖碗式花薰,全器除底部外均镂雕盛开的牡丹和翻卷有致的枝叶纹。盒也是一种在明清宫廷中较为常见器皿,其中也不乏牡丹纹装饰的玉质精品。以原藏养心殿的一件碧玉嵌白玉龙凤穿牡丹纹圆盒为例,盒口沿饰回纹一周,外壁浮雕曲带形纹。盖与盒相对应,口沿亦饰回纹,四周饰曲带纹。盖面镶嵌圆形白玉一片,镂雕穿花龙凤纹,龙爪前有火珠,周围琢山石、孔雀、鹭鸶、绶带等纹饰。另有一件碧玉透雕牡丹纹圆盒,整器透雕牡丹花叶纹。器盖顶镂雕七朵牡丹花,盖壁及器腹分别镂雕牡丹花大小十二、十四朵。五云形足,镂雕花叶云纹。此器牡丹花虽多,但花叶翻转交搭,繁而不乱。
清 碧玉透雕牡丹纹盖碗式花薰口径一三·四厘米 足径七·八厘米 高九·三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清 碧玉嵌白玉龙凤穿牡丹纹圆盒及盖面口径二二·二厘米 足径一五·七厘米 高一二·二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牡丹纹玉质文玩
文玩类玉器,包括文房用具(笔杆、砚、水盂、笔筒、笔山、镇纸、臂搁、洗、砚滴)、棋子、炉瓶盒三事、书卷盒、印章(图书)、微型或小型玉雕等。这些文玩玉器造型各异、琢制精细,可用亦可赏。
清 碧玉透雕牡丹纹圆盒口径一九·七厘米 足径一四·二厘米 高九·一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故宫博物院藏有数量不少的玉笔洗与水丞,其中有一件清代白玉四螭耳笔洗,螭耳下各相对装饰兽面纹,兽面下延至器底,兽口各衔一长方形器足。玉洗内底浮雕一枝盛开的牡丹花。凤衔牡丹式水丞,以整块青玉琢一卧凤,凤回首,口衔折枝牡丹,造型十分生动,纹饰精美而华丽。故宫博物院尚藏有一件清代白玉刻诗绶带鸟牡丹纹臂搁,呈书卷形。器面浮雕山石、牡丹纹,一只绶带鸟栖于山石上,口衔长绶,飘送上方,寓富贵长寿之意。背面阴刻行书诗文「瑞应翔鸣天下福,长垂寿带祝无疆」,末署「松雪」,并阴刻「子昂」正方印。看得出来皇帝极为喜欢这件臂搁,特命工匠制木架承托,做成雅致的插屏,置于书案,可谓赏心悦目之雅伴。
清 青玉凤衔牡丹式水丞高一〇·五厘米 长一五·六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清早期 白玉刻诗绶带鸟牡丹纹臂搁及拓片长一三·五厘米 宽五·六厘米 厚〇·八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玉质炉瓶盒三事兴起于清代,在清代宫廷中十分常见,故宫博物院收藏数量不少,有的全套尚存,有的不全。旧藏玉粹轩的一件碧玉花耳活环浮雕花卉纹盖炉的盖顶处凸起镂雕缠枝牡丹纹钮,盖面雕一周浅浮雕牡丹枝叶纹。盖沿、口沿饰回纹,腹部浅浮雕方折夔龙纹,两侧各有一菊花耳,各垂活环,下部近足处饰一周如意纹。另有一套碧玉炉瓶盒三事,以牡丹纹和仿古元素为题材,置于书房、厅、堂的几案上,袅袅轻烟,清玩雅致,相映成趣。
清 碧玉炉瓶盒三事 故宫博物院藏
玉器上的牡丹纹饰自唐代产生,一直沿用至清代,在不同的时期表现手法不尽相同,呈现出不同的艺术特点。究其原因,与各时期玉料供应、琢玉行业兴衰、统治者喜好,以及社会审美趋向的变化等因素有关。仅玉器而言,牡丹纹饰的使用高峰期在唐、宋及明代,尤其是在这一时期的玉佩饰上最为多见。到了玉雕艺术最为鼎盛的清代,牡丹纹饰反而较少使用,除了上述几个原因以外,或许还与服饰制度的改革有关。清朝定鼎以后,改变了以往汉人的服饰制度,提倡以满族为本,废除乌纱、朝服和玉带,内廷及官员服饰用玉均与前朝相比有了较大的变化。因此,故宫博物院现藏的清代牡丹纹玉器多见于陈设或器皿类玉器,佩玉极少。虽然故宫博物院所藏牡丹纹玉器虽然数量不多,但亦不乏精品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