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瘀通脉方对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兔一氧化氮、内皮素-1表达的影响

2016-10-25杨晓妮李长生程广清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6年16期
关键词:通脉化瘀高脂

杨晓妮 李长生 陈 超 程广清 邵 聪

(千佛山医院中医科,山东 济南 250014)



化瘀通脉方对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兔一氧化氮、内皮素-1表达的影响

杨晓妮李长生陈超程广清邵聪1

(千佛山医院中医科,山东济南250014)

目的观察化瘀通脉方对动脉粥样硬化(AS)模型兔一氧化氮(NO)、内皮素(EP)-1表达的影响。方法取雄性健康新西兰大耳白兔4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对照组、治疗组,每组10只。采用免疫损伤加高脂饲料喂养方法建立新西兰大耳兔AS模型。测定血清NO、血浆ET-1水平。结果实验8 w末,AS兔血清ET-1显著升高,而NO显著降低(P<0.05,P<0.01)。实验16 w末,治疗组血清ET-1水平较模型组显著降低,NO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0.05,P<0.01)。结论化瘀通脉方具有较好的抗AS作用,这可能与其能有效地调节NO/ET-1平衡有关。

动脉粥样硬化;化瘀通脉方;一氧化氮;内皮素-1

研究表明〔1〕,内皮功能失调是动脉粥样硬化(AS)的首发步骤。一氧化氮(NO)为内皮衍生的舒血管因子,具有松弛血管平滑肌、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内皮素(ET)是迄今所知作用最强烈的缩血管物质。NO与ET之间平衡的破坏,是动脉内皮受损的显著特征,并参与AS进程。化瘀通脉方具有化瘀通脉,祛痰健脾功效,临床治疗AS疗效显著〔2〕。本研究探讨化瘀通脉方对AS兔NO、ET-1表达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动物及分组健康纯种新西兰大耳白兔40只,普通级,雄性,4~6月龄,体重2.0~2.5 kg,山东省农科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动物合格证号:20040013。实验前喂饲普通饲料,观察健康兔1 w。随机分成空白组、模型组、对照组、治疗组,每组10只,模型组实验中死亡1只。

1.2实验药物、试剂与仪器步长脑心通胶囊:陕西咸阳步长制药有限公司提供,产品批号:Z20025001;化瘀通脉方药物组成:丹参、党参、天麻、薏苡仁、川芎、生山楂、郁金等,以上药物均由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提供的中药配方免煎颗粒剂,批号:0611158。Beckman低温高速离心机(DL-S型);752紫外光栅分光光度计;放射免疫γ计数仪(SN 2682B 型);牛血清白蛋白(德国Sigma公司进口分装,批号:060511);ET放免试剂盒(北京北方生物技术研究所,批号:20070110);NO试剂盒(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批号:20070102)。

1.3造模方法采用高脂饲料法加免疫损伤法高脂饲料喂养方法:适应性喂养1 w后,造模家兔每日给予100 g配好的高脂饲料喂养,相当于每只每日给予蛋黄粉15 g,胆固醇0.5 g,猪油5 g。空白组继续给予普通饮食,自由饮水,连续喂养8 w。实验中每日观察动物进食和行为变化,定期称体重。免疫损伤法〔3〕:造模动物分别在给予高脂饲料的第1天和第20天,按0.2 g/kg体重注射牛血清白蛋白各一次。牛血清白蛋白以消毒生理盐水配成浓度为10%溶液,过滤后经耳缘静脉注射。

1.4给药方法高脂饲料喂养8 w,B超测定腹主动脉斑块形成后开始给药,连续给药8 w至第16周末。药物剂量根据人兔体表面积折算等效比率计量表〔4〕,按60 kg成人剂量的3.36倍换算。各组用药如下:空白组:不造模,饲喂正常颗粒饮食,10 ml生理盐水/次,2次/d。模型组:造模成功后停高脂饮食,饲喂正常颗粒饲料,10 ml生理盐水/次,2次/d。对照组:给予步长脑心通0.2 g·kg-1·d-1,溶于生理盐水中,配成20 ml混浊液,10 ml/次,2次/d。治疗组:给予化瘀克斑免煎剂,生药量8.2 g·kg-1·d-1,溶于生理盐水中,制成20 ml混悬液,10 ml/次,2次/d。动物连续给药8 w,服药期间停服高脂饮食,改为普通饲料,并每7天测一次体重,调节用药剂量。

1.5检测指标及方法

1.5.1血清NO分别于给药前、给药后8 w末,耳缘静脉取血2 ml,置于玻璃试管中,混匀,37℃温育30 min,3 000 r/min,离心15 min,吸取上层血清,放入-80℃冰箱保存,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NO。

1.5.2血浆ET-1分别于给药前、给药后8 w末,兔耳缘静脉取血2 ml,注入含10% EDTA-Na2溶液30 μl的带塞试管中,混匀。室温放置约1 h后离心,3 000 r/min,10 min,分离血浆,放入-80℃冰箱保存。按试剂盒说明书在γ计数测定仪上测定血浆中ET-1含量。

1.6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5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2 结 果

2.1血清NO水平变化实验8 w末,造模各组动物血清NO水平明显低于空白组(P<0.01),而造模各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16 w末,对照组与治疗组NO水平较8 w末明显提高,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P<0.01),且治疗组NO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血浆ET-1水平变化见表2。实验8 w末,造模各组动物血浆ET-1水平明显高于空白组(P<0.01),而造模各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16 w末,对照组与治疗组ET-1水平较8 w末明显降低,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且治疗组ET-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

表1 血清NO水平变化

与空白组比较:1)P<0.01;与本组8 w末时比较:2)P<0.05;与模型组比较:3)P<0.05,4)P<0.01;与对照组比较:5)P<0.05,下表同

表2 实验中血浆ET-1测定结果

3 讨 论

内皮损伤学说、脂质浸润学说、血栓形成学说和损伤反应学说(又称炎症学说)等与AS形成密切相关〔5〕。在内皮细胞损伤或高脂、吸烟等因素的刺激下,内皮功能失调,其抑制AS作用减弱或消失,内皮衍生舒张因子(EDRF)-NO通路的活性减弱,缩血管物质释放量增多;黏附分子表达促进单核细胞聚集于血管内膜下;生长因子增多引起血管平滑肌的增生和迁移;血小板聚集、组织因子的表达、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减少而易形成血栓,这些均促进AS的形成。研究表明〔6〕,AS 发生时循环血中NO 的基础释放和活性减低,而ET浓度则明显增高,这种失衡可引起粥样硬化动脉非对抗性收缩,导致冠脉痉挛和心肌梗死的发生。因此维持NO/ET的平衡,能够保护动脉内皮、抗AS的形成。

中医典籍中并无AS的病名。根据该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本病归属于“瘀证”、“痰证”的范畴,脾虚失运、痰瘀互结是AS的关键病机,化瘀通脉,祛痰健脾为主要治疗原则。化瘀通脉方其药物组成丹参、党参、天麻、薏苡仁、川芎、生山楂、郁金等。方中丹参味苦,性微寒,功擅活血祛瘀,为治瘀血阻滞之要药。党参甘平,益气生津养血,能气阴双补,二者共为君药,共奏活血养心、化瘀通脉、益气健脾之功。天麻、薏苡仁共为臣药,化瘀血、通血脉、开窍、袪风消痰,健脾除湿。川芎、山楂行气活血、化瘀通脉,祛痰散结,共为佐药,助君药以增强化瘀通脉、祛痰健脾之功。郁金为使药,携诸药入血透络、通达气血。诸药合用,标本兼治,共奏化瘀通脉、祛痰健脾之功效。正切中了慢性脑供血不足之痰瘀互结脉中、脾气亏虚的病机。本研究结果显示,化瘀通脉方可能通过调节NO/ET-1平衡而达到抗AS作用。

1戴瑞鸿,李勇,范维虎,等.保护内皮细胞功能在防治心血管疾病中的重要作用〔J〕.国际心血管杂志,2000;2(4):328.

2陈奇,施杞.中药药效研究思路与方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85.

3陈小野.实用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321.

4陈奇,王建华.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33.

5林兆耋,戴自英.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1088-9.

6Lerman A,Burbett JC.Intact and altered endotheliumin regulation of va-somotion〔J〕.Circulation,1992;86(6):12.

〔2015-02-24修回〕

(编辑苑云杰/曹梦园)

山东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项目(No.2011-192;2005-081)

李长生(1949-),男,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脑病研究。

杨晓妮(1979-),女,主治医师,博士,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脑病研究。

R277.7

A

1005-9202(2016)16-3908-02;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6.16.017

1山东中医药大学

猜你喜欢

通脉化瘀高脂
Huoxue Jiedu Huayu recipe (活血解毒化瘀方) alleviates contralateral renal fibrosis in unilateral ureteral obstruction rats by inhibi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macrophages to myofibroblast
补虚解毒化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
高脂血标本对临床检验项目的干扰及消除对策
HPLC法同时测定化瘀祛斑胶囊中4种成分
运动降低MG53表达及其在缓解高脂膳食大鼠IR中的作用
高脂饮食诱导大鼠生精功能障碍
通脉降糖胶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观察
通脉化浊汤改善高脂血症痰瘀阻滞证候情况的研究
益气化瘀解毒汤治疗冠心病PCI术后再狭窄30例
味精与高脂日粮对生长猪胴体性状与组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