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机制研究

2016-10-25张玉敏河南中医学院

科学中国人 2016年27期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困难

张玉敏河南中医学院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机制研究

张玉敏河南中医学院

本文从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现状入手,结合资助育人的实际工作经验,深刻分析了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弊端,力争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经济资助的同时,把“育人”观念深入贯穿到资助工作的全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资助育人工作中,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形成资助为辅、育人为主的资助工作理念。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机制研究

河南省教育厅2015年度人文社会科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任务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5-SZ-137;河南中医药大学2014年度科研苗圃工程项目,项目编号:MP2014-51。

2007年以来,国务院和财政部、教育部等相关部门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进行了重大调整。各高校相继建立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校内奖学金为主,勤工助学为辅的多种形式并存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在这一时期,大多研究者对学生资助工作的各种研究主要集中在资助体系建设等方面,往往都是以自己学校为例,力求探讨出一套适合自己学校的资助工作评定办法和育人机制。但是随着国家对高校贫困生资助面的不断加大,各高校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评定和教育等方面遇到的困惑越来越多,下一步的研究趋势将更加集中于分析当前资助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力争把资助和育人结合起来,健全完善资助体系,更大程度地发挥资助育人的功能。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存在的问题

(一)“贫困生”标签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对思想的冲击和青少年攀比心理的加剧致使部分经济困难学生受到到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因素的影响,降低了对自身思想道德品质的要求。如表1所示,通过我们对某高校的调查发现有28.10%的贫困生信奉实用主义,8.48%的贫困生信奉个人主义,2.15%贫困生信奉虚无主义,1.90%的贫困生信奉功利主义。

调查结果说明贫困生缺乏正确的人生信仰。加之近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部分学生家庭经济水平的提高,诱导部分青年学生出于对虚荣心的满足,出现盲目攀比以及各种功利化的取向,这也是造成经济困难学生人生信仰缺失的重要原因。

(二)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内容和形式单一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见表2),62.53%的经济困难学生认为学校的资助育人方式单一僵化、缺乏活力,57.97%的资助政策脱离实践,泛政治化,57.72%认为过多依赖物质资助,缺乏师生交流和人文关怀,60.89%认为贫困学生资格认定不科学。这充分说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内容和形式单一,资助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没有突出资助育人的导向作用,而是把资助工作看做是一项政治任务,仅仅停留在“等、靠、要”的阶段。同时,在贫困生资格认定过程中流于形式,让部分学生在不贫困的情况下借机“敛财”。

表2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存在问题调查表

上述问题虽然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过程中不占主流,但是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对待,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科学合理的方案。

(三)学生工作者未充分发挥资助育人责任

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过程中,除了学校资助管理中心之外,学生工作专职辅导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辅导员老师在做好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还肩负着贫困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重任。根据调查结果显示,77.47%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把辅导员定位为“学习的引导者和经济的资助者”(见表3)。

表3 关于在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中,辅导员老师角色定位的调查表

调查结果说明,经济困难学生把辅导员老师和自己的家长一样看待,寄予厚望,希望从他们身上学到学习的引导和经济的资助,又在思想和生活上得到启发和帮助。

但是,辅导员老师自身德育素质的参差不齐以及工作压力较大,直接影响了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的质量。首先,辅导员老师的核心任务是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跟踪和管理不够。其次,大部分辅导员老师在做好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同时,还要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能挤出时间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生进行沟通、座谈的机会较少。第三,近年随着高校扩招,高等院校招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师生比严重失调,这在客观上也增加了辅导员一对一同经济困难学生沟通交流的难度。

因此,辅导员老师在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时,很难充分发挥其资助育人的作用。

二、建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长效机制

(一)建立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质量与保障体系

建立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质量与保障体系(如表4),在资助育人过程各环节制定组织体系、制度体系、评价体系及反馈体系,最终对资助信息、评价结果的统计分析通过资助例会、整改意见和个别谈话综合反馈,确保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质量整体水平的提高。

表4 高等学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质量与保障体系总表

以质量保障为核心,外部条件保障和内部有效监控相结合,实行学校资助管理中心、二级学院和学生自我服务资助团体等三级管理。实践证明,这些举措能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全程质量控制,保障了资助育人工作的高效高质。

(二)树立“贫困生”自立自强意识

“贫困生”自立自强意识需要进一步加强(如表5所示),通过我们对某高校抽样调查,我们发现只有10.38%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为自身最重要的品质是自立自强。为避免经济困难学生“等、靠、要”现象的发生,我们在对他们进行直接的经济救助的同时,也要积极组织贫困学生参加“助研、助管、助教”等活动,让经济困难学生以勤工助学方式通过劳动获得报酬,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而且融洽了师生关系,促进了和谐校园建设。

表5 关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该具备的最重要品质的调查表

(三)明确学生工作者资助育人职责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工作,关系到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关系教育公平的不断发展,关系到全民建成小康社会的顺利实现。这就要求学生工作者要进一步明确资助育人职责,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工作方法,真正把资助育人工作落到实处。

1、转变观念,思想重视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工作能否顺利实施,首先取决于学校是否充分重视。要明确学校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对全校学生资助工作负领导责任。要成立以学校校长任组长,各有关负责同志参加的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不断创新和完善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管理机制,足额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和工作经费。要在思想上转变观念,提升对学生资助工作重要意义的深刻认识,调动一切力量保证新资助政策规范,有序、有效地落实。

2、规范制度,创新举措

规范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要求充分实施好国家助学贷款和国家奖助学金政策,继续实施好“绿色通道”入学、减免学费、勤工助学等制度。在制定评定相关制度和方案时,一方面要做到调查研究充分,广泛吸收各方面意见,做到实事求是。另一方面要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责,设计合理的工作章程,做到步骤明确、操作便捷。既要高屋建瓴,确定长远性目标,又要从实际出发,制定阶段性措施,扎扎实实地做好这项基础性的工作,将资助工作引领到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轨道上来。

同时,还要坚持育人为本,提升资助工作创新能力,坚持协同创新,凝聚资助工作创新合力。

[1]武立勋,胡象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实施效果研究——基于对北京部分高校本科毕业生的调查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02:72-78.

[2]郭娜.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研究——以鞍山师范学院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03:267.

[3]兰书琴,何静.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资助育人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以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为例[J].法制与社会,2015,01:194-196.

[4]张艳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机制刍议[J].新西部(理论版),2015,06:86+106.

[5]刘颖.资助育人视角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维度资助模式构建研究[J].大学教育,2015,08:71-72.

[6]韩燕燕.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专业化技能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5,34:163-164.

[7]杨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实施效果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5.

猜你喜欢

贫困生资助困难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贫困生的隐私与尊严亦当细心呵护
上海大幅修订《专利资助办法》
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
选择困难症
黑龙江省启动2017年专利资助资金申报工作
教育部发布《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
144名贫困生的爱心爷爷——余祖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