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童话精神与儿童德育

2016-10-24高艳梅

考试周刊 2016年81期
关键词:童话

高艳梅

摘 要: 童话是最受儿童欢迎的文学形式。作为童话最重要部分的童话精神体现为幻想的品格、快乐的原则、诗意的境界和游戏的精神。童话精神是儿童德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童话具有德育的天然优势,体现为童话生动的道德人物形象、清晰明了的道德观念和社会丰富的道德形式,其德育功能体现为童话的审美感染功能和教育导向功能。

关键词: 童话 童话精神 儿童德育

1.引言

童话是儿童重要的文学启蒙,也是童年生活中必备的文学营养,几乎受到每个儿童的喜爱。“育人为本,德育优先”,从小受到良好道德教育是培养德才兼备新人才的基础。论文将探讨什么是童话和童话精神,以及童话精神的重要性及其体现原则,重点探讨童话精神与儿童德育密切联系及其在儿童德育中的重要功能。

2.童话与童话精神

童话是普遍受儿童欢迎的文学形式。儿童对童话故事的喜爱程度可以从每年童话故事类图书的销售量中感受到。列宁说过:儿童的本性是爱听美妙的童话。儿童有独特的心理特征,童话给孩子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带给他们快乐的童年。童话是一种既古老又年轻的文学形式。“童话是一种古老的文学样式,也是儿童文学最基本最重要的体裁之一。它是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黄,2001)。“童话是以‘幻想为一岸,以‘真实为一岸,期间流淌着对孩子充满诱惑的奇妙故事”;“童话是以幻想滋养人类精神的故事家园”(韦苇,2002)。童话最大的特征就是幻想,以儿童为阅读对象,滋养着儿童的精神世界。利用儿童易于接受的优美语言、夸张情节,以“超自然”能力下的一切可以活动、思想的动、植、矿物等为人物形象,并具有明确的思想主题,给儿童带来无限欢乐与感动。

“童话精神”中的“精神”指事物体现出来的意境、神韵或主题,可作为实质、本质、主旨理解。童话精神对童话的重要性好比脊柱对全部躯体的重要程度。它是童话的精神支柱和必要特征,也是童话深受儿童喜爱的根本原因。幻想的品格、快乐的原则、诗意的境界、游戏的精神等童话的本质特征概括为童话精神(闫春梅,2013)。

3.童话精神与儿童德育

童话的发展表明童话精神在童话中呈现渐强趋势。从历史发展来看,童话精神经常会受到政治、现实等因素的影响(韦苇,2002)。因为童话创作人都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其创作会受到社会的影响,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童话精神有如下基本原则:

3.1快乐的原则

儿童文学家孙建江曾指出童话精神之一就是快乐,不用教,只是很清楚地知道孩子想要大笑、开心之极。这是一种审美快乐,欣赏和阅读童话时“各种不同的感受奇妙地混合在一起,构成一种极其丰富和生动的愉悦体验”。

3.2幻想的品格

幻想是童话的灵魂,是一切童话的支柱,幻想类型有人体童话、拟人体童话、常人体童话等。

3.3诗意的境界

童话的诗意境界是其天然品质,优秀的童话本身就是诗。诗意往往表现为对至善美的关爱,有迷人的情景描写和丰富的情感。

3.4游戏的精神

主要表现为滑稽的人物形象、荒诞的情节,而且经常涉及儿童生活实际。

童话精神的特征与儿童心理特征符合,童话精神促进儿童精神成长。童话的快乐原则符合儿童的快乐天性,追逐快乐是人的天性;儿童容易获得快乐,丰富儿童的心灵世界。童话的幻想品格丰富了儿童的想象力,使其生活充满了乐趣。童话的诗意境界反映出儿童的诗性智慧,促进儿童灵性与智慧发展(丁海东,2005)。童话精神投射出儿童的游戏本能,游戏是儿童最重要的互动之一。童话对儿童的愉悦功能、提升功能都促进了儿童健康发展与精神成长。

4.儿童德育中童话的功能

4.1童话具有德育的天然优势

童话是最为贴近儿童生活的一种文学形式,给孩子们创造出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童话世界。童话世界生动有趣、寓意深长。童话与儿童有着天然联系,是儿童喜闻乐道的文学形式,具有儿童德育的天然优势。表现在以下方面:

4.1.1生动的道德人物形象

儿童在接触童话的同时,童话中鲜明的人物形象深入儿童内心,在儿童大脑中形成特定的内涵。儿童将这些正面的道德形象内化,形成自己的道德判断,引发道德情感的精神共鸣。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长得既不丰满又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儿童正是通过幻想和与童话故事中的世界共鸣认识周围世界的。儿童作家贺宜曾说:“我们的周围到处有童话,美丽的美丽,丑陋的丑陋。”这种明显对比强化了儿童内心的童话正面形象。如经典童话形象“白雪公主”和“丑小鸭”永远给人以积极向上和善良的启迪。白雪公主的善良、纯真、美丽、勤劳和皇后的恶毒、狡猾形象构成了鲜明对比,打动了千万儿童的心。甚至在儿童平时游戏中,普遍喜欢扮演白雪公主,而不是皇后。丑小鸭身处逆境而不后退,以自强不息的意志不懈地努力追求,终于使理想得以实现,给无数儿童以精神鼓舞。

4.1.2清晰明了的道德观念

童话以儿童乐于接受的形式讲述故事,通过故事启迪和丰富儿童精神世界。每个童话都传达着道德观念,有的童话传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发人深省;有的是关于社会现实的,鞭挞首恶、颂扬美善;有的展示了人性的美和人格的力量。总之,对真善美的追求和颂扬优秀品质是童话的永恒主题,传达正面的道德观念。儿童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是通过童话的幻想世界实现的,如《龟兔赛跑》、《皇帝的新装》使儿童认识到骄傲和虚伪的害处;《大公鸡比美》和《小猫钓鱼》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做事要有恒心;《小马过河》、《骆驼和羊》让学生明白要辩证地看问题;《宝葫芦的秘密》生动地教育学生学习只能依靠自己的刻苦努力,不能寄希望于不劳而获……我们抓住儿童这个特点架设幻想与现实的桥梁,滋养和启迪儿童的心灵,陶冶情操、培养情趣。童话的精神世界对儿童的德育是必不可少的宝贵教育资源。

4.1.3当今社会丰富的道德形式

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当今童话富有丰富多彩的道德形式,不仅是印刷的童话故事,还有更多更丰富的童话体现形式。比如童话诗、童话剧、游戏、舞蹈、童话人物为原型的玩具、童话人物的服装等。“儿童很容易在童心、童趣、童情中迷恋上丰富的童话形象”。教师或家长可以很好地利用童话形象,服务现实生活,使儿童得到熏陶和精神感染。比如在有些活动中儿童可以穿上自己喜欢的童话人物服饰或者选择自己喜欢的童话人物的玩具。儿童在选择自己喜欢的服饰或玩具的同时,种下了童话传达的真善美的种子,儿童喜欢服饰或玩具的背后其实是对童话人物的崇拜及对其道德精神的吸取。童话中这些形象无形中对儿童有着自我教育的作用。张天翼曾说:童话是儿童生活之河上的桥梁,我们如能帮助儿童提炼童话的主题,儿童们肯定会从童话中领悟到“东西”,有意无意地辐射到社会现实生活中,从而自我教育,指导实践,外化为道德行为。

4.2童话的德育功能

基于以上童话精神与儿童德育的密切联系的探讨,童话在儿童德育中具有两大重要功能:审美感染功能和教育导向功能。

4.2.1审美感染功能

儿童喜欢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有各种各样的幻想是儿童的年龄特征。幻想是童话的最大特征,儿童喜欢童话的很大原因就在于其童话作品的奇幻因素。儿童的想象更多地满足儿童的情感愿望,不太容易受到现实社会各种经验和知识的制约,这种充满极大自由的幻想给儿童带来极大的美感体验。“儿童读者抛弃了过于沉重滞实的法则、时间、秩序、规范和逻辑等,在快乐的空间尽情遨游嬉戏;在这里,没有严肃与沉重的面孔,没有胆怯恐惧之心,没有成人社会的虚伪、做作、势利、奸猾。有的是快乐自由和为所欲为的痛快酣畅”(王敏,2006)。童话优美的语言、夸张的情节、充满魔力的想象,无不触动着儿童欢畅的情绪,给儿童带来快乐和愉悦的审美体验。童话的语言美、想象美和情节美都对儿童具有重要的审美感染功能。

4.2.2教育导向功能

“童话为儿童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感知并反思情感的媒介。童话将简单的形式结构和复杂的语义结构相结合,易引发儿童以游戏化方式联系自己的情感体验,同时有助于儿童对各层面的意义进行反思”(闫春梅,2013)。童话故事在引导儿童想象欣赏故事的同时激起情感反思,在培养儿童自我意思、心理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的过程中都是无意识进行的。欣赏童话故事时,儿童对生命、价值、道德有了初步的印记。在阅读童话体验中,儿童形成了初步的道德情感,对真善美表示出喜欢、对伪恶丑表示出憎恨。儿童在童话阅读中形成了人生最早的道德观念,体现出童话的教育导向功能。

5.结语

论文论述了什么是童话和童话精神,以及童话精神对于童话的重要性。幻想的品格、快乐的原则、诗意的境界、游戏的精神等童话的本质特征概括为童话精神。童话的童话精神是儿童德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对儿童道德教育功不可没。童话具有德育的天然优势,体现为童话生动的道德人物形象、清晰明了的道德观念和当今社会丰富的道德形式。童话的德育功能体现为童话的审美感染功能和教育导向功能。

参考文献:

[1]丁海东.记儿童精神的诗性逻辑.学前教育研究,2005(7-8)8-10.

[2]孙建江.飞翔的灵魂—安徒生经典童话解读.武汉: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4.

[3]闫春梅.童话精神与儿童审美教育.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15.

[4]王敏.儿童文学欣赏的游戏特征及其表现.阴山月刊,2006(4)12-25.

[5]韦苇.世界语言史.福州教育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童话
好玩的“童话大串烧”
爱是童话
童话
我们心中的童话
童话
“童话复兴”
童话镇
童话之心
午夜童话镇
梦里的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