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写迁移,活化积累

2016-10-24马平

考试周刊 2016年80期
关键词:策略思考

马平

摘 要: 语文教学总是要让学生去解读文本的,让学生对文本进行解读与学习,并不在于只是形成知识积累,而在于将所学知识进行内化、活化,使学生的能力有所提高。本文对读写迁移、活化积累策略进行了思考,旨在对大家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读写迁移 活化积累 策略思考

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将所学知识进行比较有意义的内化和活化。这就需要语文教学不只是追求学生知识的积累,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注意让学生进行相关的读写迁移训练,实现学生语文学习积累的活化。现我结合平时叙事性课程文本读写迁移训练的教学,谈谈相关的思考和实践。

一、让学生从叙述方式上进行迁移训练

小学语文教材中叙事性文本的叙述顺序大致有这样的四种,即顺叙、插叙、倒叙、和平叙,这四种不同的叙述方式,各有不同的特点,基本根据事情的特征和主题表达的需要确定具体的叙述方式。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比较简单地让学生知道叙述方式,还应当比较理想地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采用何种叙述方式;不仅仅是让学生知道运用某些叙述方式的原因,而应当比较理想地让学生进行运用,即我们所说的迁移性训练。平时的语文教学,让学生进行叙述方式上的迁移性训练,不仅仅就是让学生习作进行,其实就是在语文阅读感悟的过程中完全可以进行的。譬如可以让学生做些改变叙述顺序的训练,不需要学生写作,可以获取比较理想的效果。迁移学生叙述方式的训练,不仅需要学生做书面训练,而且完全可能是一些比较理想的口语交际方面的。叙事性文本的学习,我们不是比较多地让学生进行一些复述故事的训练吗?当让学生复述时,可以让学生把顺叙的故事进行倒叙性的复述,把倒叙性的故事进行一些比较理想的顺叙性复述。如教学《船长》一文时,让学生尝试着以倒叙的形式复述故事,学生便从船长随遇险轮船的沉没开始,引起人们对船长的敬佩,再叙述故事发生的过程。学生得到的迁移训练就不仅仅是比较简单的故事复述。

二、让学生从修辞手法上进行迁移训练

小学生所学的叙事性教材文本,从语言表达而言,可以说就是姹紫嫣红的园圃。这园圃的姹紫嫣红多体现在修辞的姹紫嫣红上。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语文教材的叙事性文本内,就有许许多多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拟人、排比、对比等。人们在教学时一般都关注相关修辞手法的运用问题。人们所关注的内容是不一样的,我们的一些同仁似乎都在关注修辞结构的讲授,如比喻的修辞,都让学生进行着本体和喻体的研究,也多让学生研究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似乎让学生掌握相关打比方句子的这些特征,学生就自然而然地会运用起来。殊不知这样的做法是不科学的,其实对于小学生而言,不需要做相关修辞辞格的研究,又何必让学生做如此多的无用功呢?窃认为比较理想的修辞手法的运用,是完全可以让学生进行迁移训练的。就说打比方,可以让小学生为本体配上比较具体、生动而又形象的喻体;再说拟人,我们不仅仅让学生赋予物以动作、语言乃至心理,还必须多让学生赋予物以比较理想而又深刻的思想;再看排比,学生能够组织起来的排比,一般都不显得多为结构相似,一般也多不能显得内容的相关和相对。所以,对于相关修辞的训练,要达成比较真实意义上的迁移目的和要求,必须多让学生读带有相关修辞的句式,多让学生进行相关意义上的模仿说句或者就是某种程度上的写句。

三、让学生从写作方法上进行迁移训练

让学生所阅读感悟的叙事性文本,一般都有这样的感觉,其结构都是比较完整的,内容结合得相当紧密。纵观所有叙事性文本,为什么就结合得如此紧密呢?只要我们比较细致地进行教材文本的解读,就不难发现,是叙事性文本的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所致,致使一篇篇文本内容是那样的有血有肉,致使一篇篇叙事性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是那样的丰满。那么,语文教学需要做的就是比较简单的阅读感悟吗?当然不是。从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要求看,教学时教师要相机渗透写作知识,注重写法迁移。也许,人们都会这样说,写作知识,我们可以在习作课上完成。殊不知那种比较机械而又单独的写作方法的训练其效果是不显著的,比较显著的方法是让学生边阅读边训练,比较理想的策略是让学生在具体文本语段的模仿中进行比较实在的迁移训练。相机渗透写作知识,注重写法迁移的训练,我们不完全就是全面铺开,可以是星星点点的。如给学生以叙事性故事中的“面”,让学生写出比较具体而又生动形象的“点”;如叙事性文本中有比较理想的景物描写,那我们完全可以给学生以景物描写的“静景”,让学生写出与文本相匹配的“动景”;如让学生学着对所叙述的内容,进行相关的议论。如教学《理想的风筝》时,让学生在阅读“谈腿疾”、“写板书”的两件事后,分别抓住“笑”和“转”,感受刘老师的乐观、坚强与大爱。这样不仅仅是学生主观意念上的感受,还是主观意义上的判断。

语文教学的诸多实践,比较有意义地告诉我们:读写迁移是活化积累的必需途径,但读写迁移、活化积累也不仅仅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从教者做出比较深入和深刻的研究,更需要我们引领学生做些比较充分的实践,而且是广泛意义上的实践。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课程改革深化[J].教育研究,1998.

[2]肖川.教育的使命与责任[M].岳麓书社,2007.

[3]祁智.剥开教育的责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策略思考
浅谈如何引导学生形成语文学习的智慧
英语教学中形成学生语感的思考
物理课堂中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学校管理应重视对教师的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