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公行医
2016-10-24刘力源
刘力源
外公是村里的老中医,行医一辈子,谁家有个大病小痛的,都喜欢往外公的小院子里跑。
记得儿时,爸爸妈妈因工作忙把我送到外公身边,于是,背诵诘屈聱牙的《汤头歌》便成了我的启蒙课程。薄雾冥冥,寥寥啁啾鸟鸣,外公的院子里便会传出清脆的童音:“四君子汤、汤、汤中和义,参术、参术……”童音里夹杂着些许委屈和迟疑。这时一个苍老却有力的声音插了进来:“丫头,又没有背上来?得,回去多看看,一定得把它背上,现在外公教你认药,来……”
那时外公除了让我背晦涩难懂的《汤头歌》,还带我到野外采药。在我的心目中,外公对中药病理几乎无所不知,村里人也如此看他,他就是人们心中的神医。
村里人大多不识草药,却很放心地服用外公炮制的药材。这不仅是因为这些药服用后疗效显著,更是由于他们都看到了外公炮制药材的精心和细致。村里人每次看到外公细心炮制好的草药,都会笑赞一句:“这药好,真!”
我上学之后,离开了外公。但每年的假期,我总忍不住要回到村里陪陪他,仿佛有一种莫名的吸引。
推开小院的木门,一股中药特有的香气迎面扑来,沁人心脾,是那样的熟悉。院里摊晒着不知名的打理好的药材,院墙边洋槐纷扬,草木清嘉。
走进堂屋,一排古朴的药柜前站着一位清瘦的老人,穿着藏青布衣。老人循声回头,看到是我,突然破口大骂:“你这鬼丫头,还知道回来看我这个老头子!”我闻声而笑,眼角微湿。外公,你真以为我看不出你的欣喜吗?
打开药柜:枸杞、忍冬、半夏、黄芪……一个个熟悉的标签映入眼帘,看着码得整整齐齐的草药,我能想象出外公干这项工作时神色的专注和恬静。
“来得正好,帮我把这包药送到隔壁张婶家,这包药送到你李姐家……千万可别弄混喽!”外公嘱咐我。我看着手中的药包,心叹外公还是这么认真。不过,正是如此,村里人才更敬重他。
那些在外打工的人返乡时,会将好些信息带回村里,比如制售假药,以次充好,短斤少两赚黑钱……可这些丝毫没有影响到外公炮制中药,他的“药铺”几十年如一的保真保质。
村里人十分放心中医方面知识渊博而经商方面近乎无知的外公。要问为什么,村里人会告诉你:“村头张先生那可不是赚钱,人家那是救人,是积善,是在世的活菩萨!”
在这个商品经济的时代,外公却不懂得赚钱。而正是这一点让我倍感敬佩。
“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其实,《汤头歌》教给我的做人之道要远远大于医药知识。
指导教师 王淦生
(图/豆薇 编辑/张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