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真美醉”
2016-10-24陈卫宝
陈卫宝
王崧舟的大名,仰慕好久。毫不隐讳地说,我很喜欢这种上课风格。了无痕迹,人课合一,课堂中体现的文化底蕴、高超的教育智慧,让人惊羡不已。
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在常人看来是那么难以驾驭、执掌,而在他的课堂上这一切仿佛都不存在,一首词能被上得这等酣畅淋漓、入木三分,不由得让人叹为观止。
一、语文是动情的真
课堂上王老师一路真情相伴,学生伴情感染、伴情陶冶:
(师创设情境,回答作者是否真的轻离别。)
师:除了纳兰性德问自己以外,还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生:深深思念他的妻子。
师:长亭外,杨柳依依,妻子在送别的路上问纳兰性德——
生:问夫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生:纳兰性德的儿子。
师:长亭下,芳草青青,儿子拉着父亲的手问——
生:问父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生:他的父亲。
师;长亭下,秋风瑟瑟,白发苍苍的老人问纳兰性德——
生:问儿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没有做作,没有矫揉,一切都是情真意切,娓娓道来,犹如春风化雨般让人陡然心生崇敬。王老师课堂上的语言始终是饱含真情的,带领着我们一步步走进诗人愁苦的内心。因为王老师本身就有深厚的语文功底,从读词牌名到范读整首词,字字入情入味,深深地打动了学生,将学生很快带入诗词的意境之中。随着老师的朗读,学生眼前浮现作者辗转反侧的画面,跋山涉水的画面,孤独沉思的画面……
沉浸在如此鲜明的画面与情境之中,学生想诗人所想,痛诗人所痛,与诗人身心融为一体,读起诗来仿佛言其心声,投入而饱含真情。王老师没有做任何朗读技巧上的指导,但是学生“为情所动”,所以读得投入、感人。这样动真情的课堂是语文教学的生命线,抓住它,才能生成一份美丽。
二、语文是动人的美
美的语文,需要发现,需要用心感悟,需要展开思维的翅膀创造。读他的《长相思》,感觉流动着美的韵律:
(感情朗读《长相思》)
师: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这里有的只是——(指生读《长相思》)
师: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皎洁月光下和妻子相偎依在一起的那份温暖、那份幸福,这里有的只是——(指生再读《长相思》)
师:这里没有郊外的踏青,没有和孩子在一起的捉迷藏,没有杨柳依依,没有芳草青青,这里有的只是一起读——长相思(生齐读)
师:长相思啊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进入诗人的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我们再一起读:长——相——思(生齐读)
王老师指导学生感情朗读《长相思》)前创设一定的情境,渲染一定的情感氛围。时时处处创设情境,让学生真情投入地读每一行诗,体会诗人的内心世界。拥有真情的朗诵,自然能流出动人的美。
(理解“身”)
师:作者的“身”,身体的“身”,身躯的“身”,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
生1:作者的身在前往山海关外。
生2:作者的身在前往山海关外的路上。
生3:作者的身在山海关。
生4:他的身在山海关那边。
生5:他的身可能在山上。
生6:他的身可能在船上。
生7:他的身可能在营帐里面。
(没让这七个学生坐下)
师:孩子们,这里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七位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七个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大河小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板书:身在征途)
多美的“身”,多动人的美的语文啊!此时,老师无需再费尽心机点拨,只要引领学生一读再读多读,哄着学生悟了又悟,把词的味道嚼出来,学生就进入了文体。这正是享受美的过程。“真”与“美”的互动融化,勾描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那颗破碎的心”的动人的美。
王老师在教学中不断给予学生养分,给予学生遐想的音符,才能把语文中动人的美挥洒得淋漓尽致。听他的课仿佛走进了古诗词的意境中,跟着诗人一起浅吟低诵,静静怀想。那种美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三、语文是动心的醉
王老师的课还有一份醉人的魅力:
(想象作者在故园看到的画面)
师: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教师放音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学生写片段。)
师边巡视边说: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也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唱吟着什么……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在故园,在家乡,你将会看到很多美好的画面和场景。
(学生继续写片段,教师继续巡视)
师:让我们一起回到作者的家乡,走到纳兰性德的故园去看看,在他的家乡有着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的家乡鸟语花香,纳兰性德的家人在庭院中聊天;小孩子们在巷口玩耍嬉戏;牧童赶着牛羊去吃草;姑娘们坐在家门口绣着花;放学归来的孩童们放下书包,趁着风,放起了风筝;还有的用花朵变成花环带在了头上,家乡一片生气勃勃。
生:我看见了晚上月光皎洁,星星一闪一闪的,他的亲人坐在窗前望着那圆圆的月亮,鸟儿不断唧唧喳喳地叫,亲人是多么希望纳兰性德能回到家乡与他们团聚啊!
生:我看到了那个晴朗的天气,妻子正绣着锦缎,孩子们在门外的草地里玩耍,汉子们正挑着一桶水回家做饭,做好饭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酒、聊天。
唯有学生经历一次次的情感跌宕,唯有教师一次次正确的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沉醉其中。学生的脑海中才能有“作者的家乡鸟语花香的画面,生气勃勃的乡村乐居图,宁静安逸美好的夜晚,天伦之乐温馨融融的生活”。此景如在眼前,此情如在心中,没有老师一字一句的细碎点拨,但诗词的韵味已浑然天成,醉入学生心中了。
《长相思》这首词,王老师首先一定是研读得很透彻了,能从每一个字中体会到作者身心分离的痛苦,甚至和作者融为一体,痛其所痛,思其所思,所以才能读得这么声情并茂,字字感人。老师与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了,用真情引导学生,学生被感动了,被陶醉了,才会那么快、那么轻松自然地进入诗歌意境中。在读诗歌的意境中,学生已经不是在和老师对话,不是在和文本对话了,而是直接与诗人对话,甚至与诗人化为一体,与自己的内心对话。如此贴心,如此零距离交流,学生怎能体会不到作者破碎的心?怎能不感叹人生的无奈?
语文课堂,老师要真正醉心于文本的美中,醉心于作者的情感中,才能在课堂上充满真情地将这种动人的美传达给学生,才能感染学生,一起醉心在文学的美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