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稚博:说一说美国的“爱国主义”
2016-10-24
美式的“爱国主义”可谓无所不在。一是“不爱国”,就会被孤立和欺凌。“爱国主义”在美国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渠道、对各个人群进行覆盖。个人任何涉嫌“不爱国”的行为和言论可能都会被人另眼相看,招致被孤立和欺凌。一旦贴上“不爱国”的标签,往往会被别人用更苛刻的眼光来评价和议论。爱国主义是潜移默化的,甚至成为一种无形的外在压力,是一种“不容置疑”和“不容辩解”的“政治正确”。二是世界上最爱插国旗的国家。在美国,全国性的公共假日中,一半以上都与爱国主义教育有关,如马丁·路德·金日、总统日、独立日、阵亡将士纪念日,以及退伍军人日。伴随着庆典,从政治家讲话、媒体报道和社交媒体评论,都时时刻刻在提醒美国公民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国家。国旗和带有星条旗式样的装饰及服装也是游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美国的“星条旗”可能是商业化程度最高,也最成功的国旗。从好莱坞大片、美剧,到家居用品和服饰服装,星条旗的元素无处不在。此外,政治集会,尤其是选举期间,也是展现美国“爱国主义的舞台”。三是“爱国主义”也是软实力。美国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更是“系统工程”,每个阶段有不同的方式和重点。幼儿园以认识、了解国旗以及学会唱国歌为主。小学阶段,还会强化孩子对美国成功史的了解,爱国主义教育则会从孩子所在的社区、城市、州,逐渐上升到国家,最后让孩子觉得“身为美国人值得骄傲”。进入中学以后,美式爱国主义教育以公民教育为主,将美国的传统价值观深植于心。年满18岁时,宣誓效忠祖国是成人礼中的组成部分之一。毋庸置疑,在任何一个国家,都始终存在不同程度和不同表现形式的爱国主义及民族主义。从公众到学者,看待爱国主义也不应该使用“双重标准”,“爱国主义”不应该在一个国家是对的,而在另一国家就是不对的。正视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也正视其他国家的爱国主义。不必过分丑化自己、美化他人,反之亦然。
(来源:《环球时报》2016年8月16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