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6年南京市中考作文述评

2016-10-24王跃平

初中生世界 2016年35期
关键词:古桥露珠外公

2016年南京市中考作文述评

名师简介

王跃平,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现任教于江苏省南京市科利华中学。

原题回放

请以“让我想一想”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50分)

命题透视

2016年南京市中考作文题“让我想一想”是纯命题作文,没有任何提示语或材料,干净利落,考生无须纠缠于对提示语或材料的反复研读和揣摩。“让我想一想”也是一句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口头禅,遇到某种情况需要我们停下来做些思考或抉择时,我们自然会有这样的心理体验。这个题目不禁让我们想起去年的中考作文题“想想别人”。同样是“想”,“想想别人”是推己及人、由内而外的价值取舍,“让我想一想”则是反观自身、由外向内的自我完善,两者角度不同。这道作文题旨在引导考生三思而后行,先安静地思考,再采取行动。

让我们来细究一下题目所隐含的信息:

“让”——事出有因,前有情境(为什么要停下来想一想?)。“让”是一个请求,是一种需求,当然,也可以是一种需要……对考生而言,很多事情都可以置于这样的情境中去“想一想”,比如对事事包办的教育环境的挣脱,对将学业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抗争,对人生道路选择的思索等。

“我”——既可指自己,亦可指主人公。它强调一种内在语境,要求回归自我,这是“想一想”发生的载体。它所考查的是考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尤其呼唤一种独立的体悟与见解、反思与质疑能力。

“想一想”——侧重于遇事处理的方法和分析思考的方式。这需要考生在文章中交代清楚具体而翔实的思考过程,而且,这一“想一想”的行为直接影响着后面的变化或结果。所以,这部分内容应该成为文章中最出彩的部分。

“让我想一想”这个题目看似简单,其实一点也不简单;看似人人都有话可写,但是要想写得好,写得到位,则需要真功夫,即对生活敏锐的观察力、较高的思维品质等。

评卷扫描

本次考场作文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漫”思考。

阅卷中,最常见的是“漫谈式”作文,这是一种“懒人”作文,采用“板块拼凑式”。这样的文章无须思前想后,只需用几个片段进行堆砌,以“想一想”导入,最后由“想一想”收尾;或是在每个片段中穿插“让我想一想”,将零散的材料生硬地连接起来,刻意营造一种整体感,至于“想一想”的过程也只是“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

例如,有的考生写自己面临人生的转折点,想到父母的辛劳与付出而自责,想到老师的严格与期待而振奋,想到自己的努力与挣扎而冷静;有的考生围绕李白(或其他某个人物)的诗歌,随意选择几首大谈特谈其作品风格、创作背景或内心情感,全然没有自己的阅读与思考体验,同时段落之间缺乏关联;还有的考生举了“填报志愿”“思考难题”“与朋友产生矛盾”等事例,因为某些外因导致自己没有思考的时间或机会,在每一段最后都发出“让我想一想”的呼吁……

这种“漫”思考式的作文,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没有一条主线贯穿全文,自然难以打动阅卷者。

2.“伪”思考。

有些考生脱离实际生活,杜撰故事。他们的文章中虽然不断地出现“想一想”之类的语句,但究其内容,根本找不到丝毫思考的痕迹,显然就是没有“想”。我们暂且称之为“伪”思考。

例如,有的考生写小说,杜撰一个故事来表现“思考很重要”;有的考生写童话,首先想象自己是一个椰子、一只黑猫或一棵树,然后生硬地插入“想”的内容,得出结论,空洞的说教让文章不堪卒读;还有一位考生写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描写很细致,结尾很突然地写道:“突然,我的思绪被惊醒。看着室外那正在上升的太阳,你有没有想过是谁给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主体部分的故事和结尾部分的所谓“点睛之笔”缺乏必要的因果关系,令人啼笑皆非。

“顿悟式”的作文更是举不胜举。这些文章,顿悟前没有合理的交代,思考中没有细致的过程,思考后也没有变化,而且转变过于突兀,让人觉得很突然。

还有的考生不认真审题,穿靴戴帽,全文没有“思考”,只是“搬运”。

3.“浅”思考。

阅卷中我们发现,重复多年的作文素材依然屹立不倒,学骑车、学做饭、迷路找出路等比比皆是;九年级的学生甚至还要为“要不要让座”而思考半天,为“吃梨子选大的还是小的”而烦恼不已,为“闯不闯红灯”而纠结。还有的考生胡编乱造,硬生生地把自己写成“问题孩子”“刺儿头”“白眼狼”等,最后在懊悔不迭中发出“想一想就不会这么做”“不应该这么做”之类的心声。如此低幼的文章自然不会获得较高的评价。

迷津指点

1.多读多写多思考,提升思维的有效性。

首先,要多读书。读书少不仅会影响我们的语言表达,而且会影响写作的胸襟,毕竟个人的生活圈子是有限的,而别人的故事往往会给我们很多启发。看多了,自然就会比较;会比较了,也就开始走向思考了。同学们如果能够多读书,一定可以提高思维能力,开阔处理问题的胸襟。

其次,要多练笔。提高写作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多写,只有在写的实践中发现问题、总结教训,才可能不断地提高写作水平。例如细节描写,课堂上老师固然会选择几个例子让同学们分析、讨论、模仿,但仅靠几节课,仅靠几句经验之谈,效果并不会很好,只有平时多写多思,才有可能提高。

第三,要多思考。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作文考查的是同学们的综合语文素养,除却遣词造句等基本功,文字背后的思维品质才是决定文章高下的关键。书写卷面只是“颜值”,文章的“气质”则需要思维水平来支撑。多思考,去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去思考别人想不到、想不深的角度,去辨析别人都信以为真的假象,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同学们,如果你们能一直坚持下去,进步肯定会显而易见。

2.多看多想多归纳,优化思维的逻辑性。

首先,要有根据地想。平时不管在哪里,都要留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物,并进行思考。透过细微的事情和环境的变化来揣测人的内心世界,是有根据的思考,而不是无中生有的空想、乱想。不用怕想错,对熟悉的人和事物,同学们可以在以后的接触中通过实践来检验自己的思考,这样,思考水平和观察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其次,要有条理地想。例如,做每件事情之前,要充分地考虑可能产生的后果;每当遇到问题时,要尽可能地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观察同一问题,以免被知觉假象所迷惑……这样,既有助于帮助自己处理好事情,也可以提升思维能力。第三,要“聚合”起来想,即把所有感知到的对象依据一定的标准“聚合”起来,显示出它们的共性和本质,进而抽象出本质特征,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理性成果。同学们,如果你们会思考,就会将一篇文章的写作过程看作一个思维展开的过程,就会在深思细想中,赢得阅卷者的青睐。

例文点评

让我想一想

★一类文

旷野上,人很稀疏。阳光静谧,岁月静好。

我静静地走在乡村小径齐膝的杂草中,轻轻呼吸着清晨的空气,丝丝潮湿,格外清香。思绪格外纷杂,忽远忽近。

我的目光聚焦在了那株并不起眼的草茎上,上面分明有一滴如同明镜的小露珠。我轻轻俯下身子,悄悄地在一旁瞧着。它并不大,如同小拇指甲盖般,圆滚透明。透过凸面的一层膜,我甚至瞧见了草茎上翠绿的颜色,经过折射后,这绿仿佛有些神秘,有些清远。

我想要把这露珠带回家,便有些粗鲁地伸出手去。露珠如同镜面破碎般,裂成了水滴,轻轻地向四面流淌。我的心里满是惆怅。

让我想一想,这本来欢愉的心情怎又愁云满布了呢?大自然的空旷,让我的思绪不断地分开、合拢。终于,我轻轻一笑。

这惆怅的心情真是无知哟。大自然中的每个事物,大至浩瀚宇宙,小至尘土中的一粒沙,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块天地,它们和谐而有序地生活在一起的缘由,便在于它们不妄想不属于自己的一份东西,而是“各司其职”,本分地做好自己。反过来说,便是不属于自己的便得不到。这露珠本只有在自然中才会有它的轻盈美丽,倘使我拿了,禁锢了它,那它便不是它了,因为少了自然的陪衬,光彩还会剩下多少?世间万物平衡的规律是怎样的微妙而神奇啊!

我又看见了一滴露珠在阳光下轻轻地发散出亮洁的光芒。这次,我不再肆意地破坏,而是心情愉悦地欣赏它的美。

我的心里仿佛多了份莫名的情感,以至于内心好像扩大了很多,瞧见身旁的自然也更多了些亲近,更多了些敬畏。

凡世当中,人情世故的纠扰,繁文缛节的圈套,步走如飞的节奏,遏制我们去思考、去感悟、去体味,于是,我们有了烦恼。但是,当我们想一想后,许多正确的观念会替我们选择、判断,而那往往是善良的人性在与你的灵魂交谈。

想一想,天便蓝了,草便绿了,心便开阔了。

运用四字短语,典雅有致。

设置情境,将人带入美好的境界。

对露珠的描写细致有趣,把露珠写得可爱诱人,为下文自己想把露珠带回家做铺垫。

“分开”“合拢” 富有表现力,写出了“想”的过程。

这一节呈现的是“想”的结果,比较深刻而通透。

总评

这篇作文首先吸引阅卷者的便是它的“小中见大”,小作者从一滴小小的露珠身上悟出深刻的人生道理,而且文笔之流畅、描写之细致,都让人难忘。其次是它的思维品质。小作者思考问题有条理、有深度,角度也比较独特,由乡间小径的平常事物露珠引发思考,想到了烦恼产生的原因,突出了思考的重要性。再者,这篇文章的“颜值高”“气质好”。情境设置的清新,思路结构的明晰,详略处理的自然,四字短语的多处使用,整句散句的交错映衬……都给人赏心悦目之感。

“又” 字写出了“想一想”后发生的变化。

由“露珠”又想到俗世生活,进一步展示“想一想”的巨大收获,使文章的立意更为深广。

揭示了“ 想一想” 的好处,对人很有启发。

让我想一想

★二类文

让我想一想,为什么外公那么喜欢画桥呢?

灰白色和浅黑色相间的桥身在时间的流逝中变得斑驳,几条深绿色的苔痕从砖缝中钻出,一条一条似乎是特殊的装饰物,为桥壁增添了一丝生机。一只乌篷船从桥洞中缓缓驶过,狭长的船身在水面划出一道道涟漪。

外公并不擅长画桥,却总能在纸上画出一座座江南古桥。

我曾问过外公这当中的原因,他只是淡淡地回答道:“因为它们很美,所以我要把它们画下来。”

哦,外公出生于江南水乡,自会钟情于那带给人们生活方便的石桥。于是我明白,出于喜爱,外公总是画桥。

暑假,我来到西塘游玩,在河道旁的小店住下,推开窗便可以见到纵横交错着的石桥。夏日特有的强烈阳光打在桥面上,令人眼前发白;桥上五颜六色的导游旗不停地晃动着,搅乱了刺眼的阳光,搅动了喧嚷的人群。一条游船从桥洞中迅速开过,扩音器中尖锐刺耳的讲解声滑过早已不再清澈的水面。

我看着眼前这番杂乱无章的景象,不由得想起外公的石桥,那样静谧美好的江南古桥真的出自我眼前的这个江南吗?那一次次笔转承合之下,真的仅仅包含着外公对它们的喜爱吗?

让我想一想,为什么外公那么喜欢画桥呢?

清水河畔,杨柳依依。

一座古桥横架在溪水之上,斑驳的桥身倒映在河面之上,从茂密的枝叶中看去,弯月形的桥身就好像一弯月牙碎在繁花嫩叶之中。外公的这幅画,让我感受到了江南水乡特有的恬淡温馨。此时此刻,我才真正体会到那一幅幅画背后的深情。

一座座水乡古桥,蕴含着外公对它们的念想,蕴含着外公对它们所处的江南故乡的怀念。可当这一切都被时间带走,都被城市开发所取代后,外公又如何能表达出心中的怅惘呢?

让我想一想。

外公再次拿起笔,画了一座水乡石桥。

这样的开头虽然紧扣标题, 但开篇发问显得有些突兀:为什么要想一想? 是谁让“我”想的? 不如把第二段和第三段调到前面来,先以描写开头,既让读者一睹为快,感受外公所画的桥是怎样的桥,又能激发阅读兴趣;再交代外公并不擅长画桥,产生矛盾让人很想探个究竟。这样,后面再出现“让我想一想,为什么外公那么喜欢画桥呢? ”就显得比较自然了。

此处最好能对江南古桥进行一些描述,如“斑驳中有历史,苔藓也在述说着故事,虽然古旧却有韵致”。“一座座江南古桥”后宜加上一句:“为什么画的是古桥而不是今天的桥呢? ”这样,可以看出作者思维的缜密。

这里交代了第一次想的结果———外公画桥是出于喜爱,为后文做了铺垫。这里写得挺不错的。

这一段笔锋一转,眼前的石桥与外公画中的桥有天壤之别,为后文揭示外公喜爱画桥的真正原因做了铺垫。

总评

这篇文章的行文思路比较清晰,结构也较为完整,立意也还不错:小作者主要对外公为什么喜欢画桥这件事进行了思考,本来以为只是因为外公是江南人,他画桥是故土情结使然;后来自己到西塘旅游,看到被现代文明践踏的古桥,心中百味杂陈,感慨良多,才明白外公喜爱画的桥是现代文明碾压下已经不复存在的桥,那桥上有外公的怅惘。

但文章的问题也很突出:小作者对自己没有信心,所以文中反复出现“让我想一想”的字样,让人觉得很做作,不自然;又让人感觉这篇文章是平时准备好的,只是在考场上临时借用一下。所以,尽管从文字上看,这篇文章确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但也只能给个二类文的分数。

此段中的“杂乱无章”一词宜改为“眼花缭乱”或“热火朝天”,以表现现代文明下的小桥一点也不静,也不美。另外,没有“笔转承合”这个词,宜改为“笔转龙蛇”,形容绘画的情形。

此处宜改为:“让我想一想,为什么外公那么喜欢画古桥呢? ” 加上一个“古” 字, 一来避免与前面的那句话重复,二来可显示思维的跟进。

“让我想一想”最好删去,这样,上下文会显得更加连贯。现在这样处理会让人觉得是为了点题而点题,很生硬。

猜你喜欢

古桥露珠外公
古桥古韵 灵动灵渠
走古桥,做古桥,感受古桥文化魅力
制造露珠
小露珠去哪儿了
金元明时期北京地区古桥研究概述
我的外公
外公做的门
外公是个象棋迷
露珠
露珠亮闪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