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敢向沙漠要富饶

2016-10-24周艳

中国扶贫 2016年19期
关键词:亿利库布其沙区

周艳

黄沙茫茫,路在何方?

“沙里人苦、沙里人累,满天风沙当棉被;库布其穷、库布其苦,库布其孩子无书读;沙漠里进、沙漠里出,没水、没电、没出路”,是沙区农牧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28年前,亿利资源集团在董事长王文彪的带领下,开始在被称为“死亡之海”的中国第七大沙漠——内蒙古自治区库布其沙漠植树固沙,书写绿色传奇,10万沙区农牧民由此绿富同兴,摆脱贫困。

一个心愿 一个希望

哪里有沙漠,哪里就有贫困。王文彪出生在库布其沙漠的边缘,从小与沙尘相伴,饱受沙漠之苦。中考那年因沙漠阻隔,只能放弃到沙漠对面的重点高中上学,改上了交通方便的普通高中。“当年,一位牧民因难产未送到医院就死在了沙漠。”父老乡亲受困于沙漠的生活,更是让他痛心不已。

居住在沙漠腹地东大道图湖边的斯仁巴布一家,五口人居住在不到10㎡的小屋子里,以放牧和挖野生甘草维持生计,“父母一辈子没离开过沙漠,父亲常常蹲在门槛上,唉声叹气,吃饱穿暖,简直是一种奢望。”

而牧民乌云达来印象最深的是采购,“那时还住在天鹅湖畔,一阵风吹来眼窝也睁不开。最不方便的就是出门买东西,往往是等上几个月,就近的七八户人家一起,写出要购买的东西,派两三名劳动力,牵着骆驼,花好几天时间,专门去独贵镇上买。所以那时的农牧民,基本依靠自产自销,收成不好的就吃不饱。”

目睹此情此景,王文彪立下了让库布其人民过上没有沙尘暴和富足日子的决心。

1988年,28岁的王文彪到位于库布其沙漠腹地的一座小盐场当厂长,上任第一天,送他的吉普车就陷在了距离盐场不到100米的地方一动不动,欢迎的人变成推车的人,王文彪特别尴尬。

接管盐场后,眼看着18平方公里的盐湖逐步被黄沙覆盖,大量的盐、芒硝、天然碱等化工资源因运输瓶颈而堆积如山,生产设备被沙漠埋得剩了半个身子,王文彪着急了:治沙已经成为关系企业生死、关系家乡民生的大事,一刻也不能等了!

于是,王文彪做了第一个决定——从每吨盐中提取5元钱,带着一支由27人组成的林工队,在盐场周边植树固沙,由此拉开了治沙扶贫的大幕,“如果无法离开沙漠,我们就共同建设田园绿洲!”

王文彪的母亲在卡布其沙漠边缘生活了几十年,吃尽了荒沙的苦头。王文彪小的时候,她常常叮嘱的就是不能走进沙漠,那里太可怕了。令她万万没想到的是,儿子偏偏走上治沙路,常年和沙漠打交道,还一干就是28年,有时在沙漠深处中一泡就是半个月。

自1996年以来,亿利自筹资金12.8亿元,先后修筑5条穿沙公路,架设了一座黄河大桥,共计343公里。穿沙公路的修建,不仅为“以路划区、分片治理”沙漠打下了基础,更改善了贫困沙区的生产生活条件,让农牧民能够走出沙漠、走出贫困、走向文明。

路修到哪儿,树就植到哪儿。年近六十的尚有福以前穷得叮当响,“1996年我开始为亿利工作,第一批树苗就是我栽下的。”当时,亿利广招乡亲们种树,尚有福率先成为种树包工头,带领一帮人开始了种树生涯,这一干就到了今天。“那时候给别人干活,一天只赚2元,而在亿利,一天能赚25元!现在一天能有150元,这么多年下来,早挣了几十万啦。”

在亿利的带动下,232个治沙民工联队成立起来了,5827人成为生态建设工人,民工联队的领头人年收入基本在10万元以上,百万元户不在少数,很多“沙漠金领”就出在他们之中,实现了“一人打工、一户脱贫”。

亿利提供的就业创业平台远不止于此,过去的“沙窝窝”成了现在的“香饽饽”,靠天吃饭的沙区群众拥有了多重新身份。

有的成为沙地转租受益者,大约3000名农牧民把151万亩沙漠转租给亿利,收入5亿多元。有的成为沙地入股股东,农牧民将自己承包的93万亩沙漠入股亿利,固定分红。有的成为旅游业小老板,在亿利的规划下,围绕沙漠生态旅游业,649户农牧民发展起“农家乐”、“牧家乐”、奶食品作坊、马头琴制作等产业,户均年收入10万多元。有的成为新型农牧民,按照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党委政府“三区”发展规划和生态移民政策部署,517户农牧民实行养殖标准化和种植集约化。

“以前过着穷日子,一年望不到头,现在手里有了钱。以前骆驼是交通工具,现在变成了挣钱工具,家家户户有了小汽车。以前穷,大家都想着怎么出去,但现在,回来的人越来越多。因为亿利,被大沙困住的农牧民才有了新生路。”牧民孟克达来的幸福感溢于言表。

一份坚持 一份努力

在亿利和农牧民的共同努力下,沙漠逐渐披上了绿装,每年沙尘暴的次数由几十次减少到几次,贫困沙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沙区生态的改善,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条件。28年间,亿利坚持把沙漠治理、生态产业发展和沙区扶贫同步推进。

亿利投资199.85亿元建成库布其生态工业园区,主要依托沙生植物,利用生态技术、生物技术,发展生物质肥料、饲料和材料,在册员工1321人,劳务就业2522人,解决贫困家庭子女就业315人,上下游产业链创造就业8770人。

已经完成投资26亿元,建成310MW生态光伏基地,发展沙光互补、林光互补、农光互补生态光伏产业,劳务用工1700人,人均增收1.47万元。首创“治沙+发电+种植+养殖+扶贫”的生态光伏产业,实现了生态和能源的良性互动。

投资29.8亿元建成库布其国家沙漠公园旅游基地,发展沙漠观光、休闲度假、沙漠体验、生态文明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旅游业,目前年接待游客达10万人次,预计到2020年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已带动农牧民1303户发展旅游服务业,人均年收入超3万元。

按照“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与725个合作社进行合作,建设了153万亩甘草种植基地,带动5000多人脱贫致富,人均年收入达18000元。

投资1.71亿元,租用农牧民沙地53094亩,建设陈红湾沙漠生态健康产业扶贫示范园区,发展“一草一蓉”和有机节水农业,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项目实施以来,交纳土地流转费用1600万元,直接帮助脱贫53户、137人。鼓励当地农牧民成立110个民工联队参与土地整理和生态种植,人均年收入27388元。

在亿利资料室内,就业扶贫档案、甘草种植扶贫档案、党建扶贫档案、生态移民扶贫档案等井然有序地摆放在书柜里,每家贫困户的情况一清二楚。“我们实时掌握贫困乡亲的状况,会根据他们的个人意愿,有针对性地优先为他们安排工作,鼓励他们勤劳致富。”亿利品牌中心员工贾新星向记者介绍。

产业发展之外,亿利还注重生态移民,先后建设了三个旅游风情小镇。2006年,投资2000多万元,把36户散居游牧的牧民从大漠中搬迁出来,为每户牧民配备了106㎡的住房,建起宜居宜业的七星湖牧民新村,并且引导他们通过出租沙漠给企业、参与生态建设和旅游产业等方式就业创业,户均收入超过了10万元。

这样的“好事”在当时的农牧民眼里,却是无论如何不被接受的。苏荣克日是当时的村支书,“2006年,亿利找到我,希望能劝说农牧民去新家,但村民故土难离,都不愿意搬,情绪很大,连带对劝说迁移的我也有了意见,没法子,光思想工作就反复做了3、4年。”

牧民姚红元爽朗一笑,“往事不提了,千言万语一句话,感谢亿利,有时候我们一天的收入比过去一年还要多。”现在的姚红元,把自己的沙漠冲浪园经营得红红火火,这得益于亿利先后承办了五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和全国汽车越野大赛、世界星空摄影等活动,为当地带来大量游客资源。“亿利已经为大漠居民创造了这么好的条件,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勤快?干什么也不容易,不干最容易,但不干能成什么事?”他的妹夫斯仁巴布一家,经营着“草原请你来”饭庄,提供餐饮、住宿服务。村民之间联合经营,良性循环,吃、住、玩“一条龙”的服务吸引了众多游客。

2008年3月20日,库布其沙漠北缘的独贵塔拉、杭锦淖尔乡遭受了黄河凌汛决堤灾害。亿利与市旗两级政府发起设立库布其水务公司建设蓄滞洪区,并投资1.91亿元,助力政府把遭受黄河凌汛灾害的乌兰淖尔村等8个村的2386户、7058名农牧民移民搬迁到亿利库布其一期生态修复区,与旗政府协力建设了一座具有沙漠风情、草原特色的现代化独贵新村,实现了城镇化,并且搭建劳务输出平台帮助农牧民就业创业,人均年收入超过了2万元。

为响应中央统战部“万企帮万村”和内蒙古“十个全覆盖”部署,亿利投资近5000万元,帮助沙化沙害、贫困化最严重的杭锦淖尔7个社的205户农民集中搬迁,改善居住条件,正在建设杭锦淖尔沙区扶贫示范村,引导发展沙漠旅游、畜牧养殖、特色种植等产业,建成后人均收入有望达到2万元。

王文彪常给母亲讲沙漠变绿洲的故事,老人家觉得儿子是为了给她解心宽才那么说的。治沙28年,母亲为他担心了28年,睡觉都不安稳。一次,王文彪特意回家,陪老人家进了一趟沙漠,当看到一簇簇沙柳抱团萌发,一颗颗胡杨、樟子松、旱柳舒展枝条,一株株甘草、梭梭迎风摇曳,库布其真的有草有树了,农牧民富起来了,沙漠旅游热起来了,母亲笑开了花,悬着的心终于放下。

一种情怀 一个承诺

摆脱贫困要靠知识。以前,库布其沙漠上学难、师资水平低,孩子们不熟悉地形,往往一出门就迷路,走好几个小时到达学校,早已累得虚脱。2012年,亿利投资1.2亿元,为沙漠地区的儿童建成了集幼儿园、小学、初中、职业高中为一体的全日制全托的亿利东方学校,寓意为“希望”。目前,在校师生规模1300多人,累计1785名沙区孩子受到了良好教育,85个孩子考入重点高中,成为家乡建设者和接班人。一站式教育、一流教育师资,让孩子们笑容洋溢,诉说也最动人:“以前脑海中是漫天黄沙,睁眼闭眼都是黄色,画画用的最多的就是黄色,现在,我们最爱绿色。”

孩子们在成长,农牧民的素质也在提高。建成农牧民党校和职业技术培训基地,利用家长接送孩子的有利时机,有组织地对农牧民进行党和国家扶农惠农方针政策、种养殖技术、旅游技能等培训,每年对近万名农牧民轮训一遍。亿利沙漠经济区党委还组织党员对一百多户贫困家庭进行详细走访和摸排,开展结对子帮扶。通过帮助解决就业、修建房屋棚圈、技能培训等多种方式,帮助沙区百姓摆脱贫困。截至目前,已有211名党员帮扶贫困户303户。

64岁的杨荣开家住独贵塔拉新区,2008年黄河决堤,杨荣开家受损严重,欲哭无泪。一筹莫展之际,亿利人走进了他家。之后,他扛起铁锹,走进大漠开始种树。几年下来,钱袋鼓了,生活好了,环境美了,日子也越过越舒坦。“要是没有亿利,就没有现在农牧民的好日子。如今,儿子和儿媳也在亿利的金威路桥工作,还有一个小孙子就读亿利东方学校,亿利对我家三代都有恩。”

治沙扶贫,早已成为亿利人的一种情怀。在库布其治沙扶贫的基础上,多年来,亿利还致力于发展西部特色沙漠产业,缩小区域发展差距。2013年11月,进入南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实施治沙扶贫项目,短短几年时间,就让库布其的甘草在充满苦咸水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上长得郁郁葱葱。2015年10月,与甘肃省武威市签订生态产业扶贫协议,投资150亿元,在民勤、古浪、凉州等区县实施了一系列沙漠生态产业扶贫项目。

家住杭锦旗白音乌素的白音道尔基,是甘肃腾格里项目民工队的队长,带领着100多名来自宁夏、甘肃等地的劳务工在腾格里沙漠种树种草,“富裕不敢说,吃穿没问题,给民工发工资也没问题。”这些民工都来自贫困地区,来自宁夏同心县的马会梅说,“白队长人好,不管有啥活儿,都叫上大家一起挣钱,信得过!我们一家四口都跟着白队长干,已经四五年了,每人每年能挣到一万多,生活不成问题。”

下一步,亿利将助力河北张北县脱贫攻坚,计划投资50亿,通过建设光伏产业直接扶贫1.5万人,通过生态旅游、红山猪养殖、有机田产业链扶贫3.5万人。

2016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接见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的民建、工商联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在听取了王文彪关于治沙扶贫的建议后,表示要持续关注和支持治沙扶贫事业。

王文彪向总书记立下了治沙扶贫军令状:亿利将积极参加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组织的“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5年内通过投资沙漠生态产业,再绿化沙漠1万平方公里,带动10万农牧民脱贫。

28年来,亿利绿化库布其沙漠6000多平方公里,帮助库布其沙区10万群众彻底摆脱了贫困,助力鄂尔多斯杭锦旗摘掉了国贫旗县的穷帽子,成为库布其沙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领路人”。

猜你喜欢

亿利库布其沙区
红色沙区的由来及发展
推动内蒙古沙区生态产业技术实践与科技进步
亿利洁能收购亿利生态引质疑 投资者用脚投票呼吁弥补并购漏洞
库布其治沙模式“走出去”解析
库布其:多元化推动生态文明的成功样板
沙区樟子松人工林研究进展
永定河故道沙区治理技术集成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