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贫困地区农户适应气候变化的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澜沧江流域的实证分析

2016-10-24龚亚珍关宝珠何冠颖杨晓晶

关键词:澜沧江个数气候变化

龚亚珍,陈 湛,关宝珠,何冠颖,杨晓晶

(1.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2.内蒙古乌兰察布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贫困地区农户适应气候变化的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澜沧江流域的实证分析

龚亚珍1,陈 湛1,关宝珠1,何冠颖1,杨晓晶2

(1.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2.内蒙古乌兰察布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由于气候变化会增加农业生产的风险,它对我国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的农业生产和生活带来严峻的挑战。因此,了解贫困地区农户对气候变化的认知水平,掌握他们所采取的适应措施,识别影响他们采取适应措施的重要因素,对政府制定有关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选取澜沧江这样一个已经历了较明显气候变化的贫困地区为研究地点,通过问卷访谈搜集了较详细的村级和农户级数据。通过一般描述统计分析和计量模型分析,研究得出了如下结论:受访农户认为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尤其是旱灾)对他们的农业生产和生计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几乎所有的受访家庭已采取了一定程度的措施来适应气候变化;农户家庭采取适应措施的数量跟家庭的人力资本、接受的相关培训和社会资本等因素显著相关。基于上述发现,建议政府今后应采取适当措施提高农户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加强技术推广和农户培训,提高他们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气候变化;适应性;澜沧江地区;泊松回归

气候变化已成为我国一个不争的事实,它对我国的农业生产造成了显著的影响。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的年平均气温升高了1.1℃[1],区域降水变化波动增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增加[2]。气候变化增大了我国农业生产的风险(如早春冻害、病虫害等)[3],造成农业受灾面积增加和粮食减产。20世纪50年代农业生产的平均受灾面积约为22 580千hm2,但是到90年代,受灾面积上升到495 514千hm2;2000年,我国因气象灾害粮食减产约5 996万t[4]。另据估计,若不采取任何措施,至2030年,中国农业种植业的总体生产能力可能会下降5%~10%,到21世纪后半叶,估计小麦、水稻和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的产量最多可下降37%[5]。因此,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已不容忽视。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给我国贫困地区(尤其是西部贫困地区)的居民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我国共有592个国家级贫困县,其中有375个在西部省份。按年均收入2 300元(2010年不变价)的贫困线标准计算,到2014年,我国仍有7 017万的贫困人口[6]。目前,大多数贫困人口生活在自然和经济条件较落后、交通不便的西部地区,其中以交通不便的山区尤为集中[7]。由于贫困地区的居民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经济能力较弱,他们应对风险的能力也相对较弱[8-9]。因此,如果缺乏有效的政策引导和支持鼓励他们采取积极的适应措施,那么气候变化可能会加剧贫困地区居民的贫困程度,甚至可能使某些已脱贫的地区出现返贫现象[10-11]。为提高贫困地区农户的适应能力,有必要制定一些符合当地实际需求的政策。为此,需要开展一些基于农户层面的微观实证分析,了解贫困地区农户对气候变化的认知水平[12],掌握他们已经采取的适应措施情况及影响其适应行为的相关因素。

关于气候变化的适应,国内外学术界已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开展了一定程度的分析和研究,但是针对贫困地区农户的气候变化适应,我国学术界仍缺乏深入的定量分析研究。以微观层面的实证分析研究为例,Smit等研究了人类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行为,并识别出影响个人、社区或一个系统适应能力的一系列因素[13];Deressa等研究了埃塞俄比亚尼罗河流域农户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行为[14];Below等以坦桑尼亚的莫罗戈罗为研究区域,从农户层面分析了社会经济变量对人类适应行为的影响[15]。朱红根等[16]分析和研究了江西农村地区农户的适应行为;姚升等[17]研究了安徽省小麦种植户采取的适应气候变化行为;Chen等[18]研究了我国河北、吉林等6个省份农户对干旱的适应行为;王世金等[19]、侯向阳等[20]和丁勇等[21]在云南玉龙雪山地区或内蒙古等贫困地区,针对农户对气候变化认知程度和采取适应措施的意愿开展了一些研究,但他们的研究以定性分析为主。

本研究选取澜沧江流域这样一个气候变化明显、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作为研究区域。研究通过问卷访谈搜集了较详细的村级和农户级数据,用计量模型分析了那些影响农户采取适应措施的重要因素,旨在为政府和学术界提供有关贫困地区农户适应气候变化情况的微观实证分析结果,供今后制定相关政策作参考之用。

一、研究区域概述

澜沧江位于大湄公河上游,流经云南省7个地、州、市,是我国重要的水资源和水能资源基地,也是我国生物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之一。但该区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之一,区内共有35个国家级贫困县(约占我国国家级贫困县总数的6%)。过去50年间,澜沧江地区的气候变化日渐明显并呈加强趋势。从1961—2010年,区域年平均气温呈现波动上升趋势,1981年后呈显著上升趋势[22];自1960年以来,干旱发生次数明显增加,特别是30天以上无降雨事件的发生频率表现出震荡上升趋势,2005年以来更是呈现加速上升趋势,预计未来澜沧江流域干旱灾害将有增加趋势[23]。受气候变化影响,澜沧江地区小于5 mm的降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而大于50 mm的降水则呈现上升趋势,即气候变化使得澜沧江地区弱等及中等强度降雨次数减少,强降雨发生次数增加,这种趋势使得澜沧江地区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可能性大大增加[24]。

本研究选取澜沧江流域保山市的昌宁县和普洱市的景谷县作为研究地点。昌宁县和景谷县均位于澜沧江中游地区,昌宁县在景谷县的上游。2014年保山市农业增加值为138.3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28%,农业人口占总人口79%[25]。昌宁县是保山市内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也是国家级贫困县,县境内山区面积高达97%,森林覆盖率达到60%。根据昌宁县1961—2010年气象观测数据,平均气温呈现先降后升的态势,20世纪60—70年代初期,年平均气温呈现下降趋势,在70年代初以后,年平均气温开始呈现波动上升趋势,最大的转折点为1998年,1998年以后的年平均气温波动值均处于50年平均气温15℃以上,而且波动趋势逐渐上升,呈现出显著的增温特征。1961—2010年期间,昌宁县的降水量呈现逐渐下降趋势,50年中的降水量递减速度为8.151 mm/10 a[26],与云南地区降水量的变化趋势相同。2014年普洱市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40.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30%,乡村人口占总人口63%[27]。普洱市的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县,县内一共生活着以傣族和彝族为主的14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县总人口的48%,2013年该地区生产总值为72.7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为31.4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43%[28]。

二、研究方法

(一)数据搜集和问卷设计

2014年,研究小组在昌宁和景谷两县开展了问卷调研。在选取调研样本时,结合了分层抽样法和随机抽样法。在每个县内,先根据各乡镇离澜沧江的距离和所处海拔,将它们分为4组(远距离高海拔组、远距离低海拔组、近距离高海拔组、近距离低海拔组),然后在每组内随机抽取2个行政村,在每个行政村内,根据村花名册,随机抽取12户访谈户。最后,研究小组在两个县共调研了8个村的96户农户。

问卷调研分为村级调研和农户调研。村级调研以村书记或村主任为访谈对象。村级问卷调研主要调研了2013年村社会经济情况、劳动力与就业情况、近年受灾情况、作物种植情况、水资源利用情况和水利工程等。农户调研以户主为访谈对象,主要调研了2013年各农户家庭的基本特征、社会资本、土地利用、作物种植情况,以及过去3年家庭成员接受农业生产技术、抗旱抗洪等培训的情况和他们对气候变化影响的认知程度及已采取的适应措施等。

关于社会资本,文献中通常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桥接式社会资本,另外一种是绑定式社会资本[29-32]。桥接式社会资本指的是不同网络(团体)之间的纽带,而绑定式社会资本是指网络(团体)内部的联系。关于桥接式社会资本,在本次调研中,主要询问了农户家庭在乡及乡以上政府工作的亲戚个数,它表示农户跟外界的联系。关于绑定式社会资本,参考世界银行测度绑定式社会资本的调研问卷,从两个不同侧面来测度:受访农户跟村民的联系交流程度:用被访谈农户家庭保留的本村村民的电话号码数目①根据所存电话号码的数目多少分5类:1=一个都没存,2=一半以下,3=一半,4=一半以上,5=几乎全部都有。来衡量;受访农户跟村民之间的互助和信任程度:用过去5年中,受访农户家庭借给本村村民农机具的频率②根据借出农机农具频率高低分成3类:1=经常,2=偶尔,3=几乎从不借。来衡量。根据文献,农户间借出农机农具频率越高,表明农户在农业生产上的联系越紧密,农户之间的互助和信任程度就越高[33]。

关于农户对气候变化的认知程度,问卷设计中采用了李克特量表法(见表1~5),着重了解农户对如下情况的观点:对于洪涝灾害、旱灾、高温和低温冻灾对他们的农业生产的影响;对气候变化、政府政策调整、农资价格变化和农产品价格变化等对他们生计的影响。考虑到干旱是影响澜沧江地区最典型的自然灾害之一,问卷还访谈了农户关于未来10年旱灾加剧程度以及对他们的生计可能造成的影响程度。

关于适应措施的调研,本研究参考了Chen等的研究,详细了解了农户已经采用的工程类措施和非工程类措施,其中工程类措施主要包括修建水池、水窖等需要投入一定量资金的措施,非工程类措施主要包括参加农业保险、调整作物品种、调整农时等需要技术推广、信息交流和文化知识的措施。

(二)数据分析

研究结合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和计量模型分析。描述性统计主要分析了如下基本情况:受访行政村的经济特征和地理特征等;受访农户的家庭特征、经济情况、社会资本情况等;受访农户对气候变化的感知及采用的适应气候变化措施等。

本研究的计量模型分析部分重点分析影响农户采用适应措施的因素。在模型中,用农户采取的适应气候变化措施的数量作为因变量。由于采取适应措施的个数是计数变量(即count variable),这类离散变量服从泊松分布[34]。在用计量模型作回归分析时,模型可设定如下:

对方程(1)两边取对数后得到:

在方程2中,因变量xj相对应的系数的含义解释为:当xj变化一个单位时,农户采取适应措施的期望值E(y|x)的变化大约为100。上述方程1和2中,y表示农户采取的适应气候变化措施的个数,服从泊松分布,x1,x2,…,xk表示影响农户采取适应措施的一系列因素。国内外现有文献表明,家庭基本特征(如户主受教育水平、接受农业培训的情况、家庭规模、家庭收入等)和社会资本(如村民间的交流程度和信任程度等)能够影响农户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35-38]。因此,模型的因变量包含家庭基本特征、社会资本等户级信息。由于各村的区位和地理特征也可能会影响农户采取的适应措施[39],因此,模型的因变量中还包括一些村级变量,如村里是否有水土流失、村离公路的距离和村离澜沧江的距离。

在模型分析中,研究首先用农户采取的适应措施(包括工程类和非工程类措施)总个数作为因变量来做模型的回归分析。考虑到工程类适应措施和非工程类适应措施要求的投入不一样(如工程类措施对资金投入的要求高于非工程类措施,非工程类措施要求农户采用新的生产技术),模型分析中还分别以这两类措施的个数作为因变量对模型作回归分析。

表1 受访行政村2013年基本情况

三、结果和讨论

(一)受访村和农户的基本情况描述

从表1不难看出,被访谈的8个行政村经济较落后,各村之间的收入差异较大;这些村地处偏远,村民之间居住相对分散。这8个村的年人均收入约为3 870元,但村与村之间的差异较大,人均收入最低的行政村全年人均收入仅为1 050元(不到国家贫困线年人均收入2 300元的一半),而年人均收入最高的村约为8 000元。各村离公路的平均距离约为6 km,虽然有的村毗邻公路,但最偏远的村距公路约为45 km。它们距县城的平均距离在60 km以上,其中最偏远的村距县城的距离为180 km以上。由于地处偏远的山区,在8个行政村内,村民之间居住较为分散。最远的两个村的平均距离约为15 km,有的村甚至达到30 km。这意味着这8个受访村的村民组之间的交流相对困难,现代化的通讯工具可能在村民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表2的信息描述了受访农户家庭的社会经济特征以及社会资本情况。在受访的农户中,户主平均受教育的程度在6年左右,男性户主占比约87%。这些家庭的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43%左右,但各农户间的家庭收入结构差异较大,有的家庭收入全部为农业收入,有的家庭收入约99%的收入来自非农业。在调研的96户样本户中,大约有1/3的农户在过去3年中接受过农业技术、抗洪抗灾等方面的培训。

表2 2013年受访农户家庭的基本特征

关于社会资本,由表2可知,在96个样本中,大约有42%的农户保存了本村一半及一半以上村民的电话号码,大约有63%的农户经常将农机农具借给本村村民。这些农户中,有在乡及乡以上政府工作的亲戚数平均约为0.38,但他们中只有15户有亲戚在乡及乡以上政府工作。

(二)受访农户采取适应措施的情况

调研发现,在96户样本户中,只有极少的农户几乎没有采取任何适应措施,其他绝大部分都采取了适应措施。从表3可以看出,只有4户没有采取任何适应措施,其余92户采取了一定程度的适应措施,这96个样本户平均采取了7.71项适应措施。在采取适应措施的92户农户中,有3户只采取了工程措施,他们平均采取了1.67项适应措施;有23户只采取了非工程措施,他们平均采取了4.52项适应措施;有66户两种措施都采取了,他们平均采取了9.56项适应措施。农户广泛采用的工程类措施是清理、修缮排水系统和修建五小水利工程,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应对洪涝灾害和旱灾带来的影响。农户广泛采用的非工程类措施有调整化肥和农药的投入量、在作物生育期前期进行补救,另外还有一部分农户通过参加农业保险来降低气候变化的风险。农户采用气候变化适应措施是自愿选择的结果,当地政府未制定与气候变化适应有关的政策。

表3 2013年农户采取适应措施的情况

(三)受访农户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的认知程度

大部分的受访户认为,旱灾、高温和低温冻灾等自然灾害对农业有影响,其中旱灾对他们的农业生产具有严重的影响。相反,只有少数的农户认为洪涝灾害对他们的农业生产造成影响。由图1可见,大约有90%的农户认为旱灾对其农业生产具有显著或轻微的影响,其中70%的农户认为旱灾对农业生产具有严重的影响。有70%以上的农户认为高温对他们的农业生产有影响,其中大约有40%左右的农户认为高温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的影响。有60%以上的人认为低温冻灾对他们的农业生产有影响,其中有1/3以上的农户认为低温冻灾有严重的影响。大约有30%的农户认为洪涝灾害对农业具有轻微或严重的影响。

关于未来干旱程度的认知和判断,有一半的样本户认为未来的干旱程度会加剧。关于未来旱灾对他们生计的影响,大约有48%(46户)的农户认为在未来旱灾会对他们的生计造成严重的影响。这说明尽管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旱灾可能是在未来影响澜沧江地区的重要自然灾害之一,但是当地的农户并没有充分认识到旱灾可能会对他们的生计造成影响。

关于气候变化、政府政策变化和农资、农产品价格变化等对他们的生计可能造成的影响,农户认为,气候变化对他们的生计会造成较大或严重的影响,而政府政策对其生计会造成相对较小的影响。由图2可知,80%左右的农户认为气候变化对生计有较大影响或严重影响;有一半左右的农户认为农资价格或者农产品价格的变化会对其生计造成较大或严重的影响;不到1/3的受访者表示政府政策对生计有较大影响或严重影响,有45%以上的农户认为政府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较低。

(四)农户适应气候变化行为计量分析的结果

计量模型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模型(1)、(2)和(3)分别以农户所采取的工程类和非工程类适应措施总数、工程类适应措施个数以及非工程类适应措施个数作为因变量。

表4 农户适应气候变化行为影响因素的泊松回归分析结果

模型具体结果讨论如下:

1)户主受教育程度、家庭成员参加培训的情况对农户采取的适应措施有正面的影响。户主受教育程度越高,参加过培训的农户家庭,他们采取的适应措施的总数(包括工程类和非工程类)和采取的非工程措施的个数就显著地越高(显著性水平1%)。户主受教育的年限每增加1年,农户家庭采取适应措施的总数增加3.6%,采取的非工程类措施的个数增加4.3%。对于那些有家庭成员接受过培训的农户家庭而言,他们采取的适应措施的总数比那些没有家庭成员参加过培训的农户家庭显著地高16.2%,他们采取的非工程类措施的个数也显著地高19%。但是,上述两个因素对农户家庭采取的工程类措施的个数没有显著的影响。由于户主的教育水平和家庭成员是否参加培训跟一个家庭学习新技术、接纳新信息的能力等因素高度相关,而适应措施(尤其是非工程类措施)的采取常常需要采用新的生产技术、学习新的生产知识。因此,户主受教育程度越高或参加过培训的家庭,他们学习新技术、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就越强,采取非工程类措施的个数也可能就越多。

2)农户家庭对农业的依赖程度越高,他们所采取的适应措施的总数显著地增加。农业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例每增加10%,农户采取的适应气候变化措施总数、工程类措施数、非工程类措施数将增加约4.4%。由于采取适应措施有助于降低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带来的风险,因此对农业生产依赖程度越高的农户自然地也就越倾向于采取适应措施以降低风险。

3)绑定式社会资本越高的农户,采取各类适应措施的总数就越高。那些经常借出农机农具的农户家庭采取的各类适应措施的数目比那些较少(或几乎不)借出农机具的农户家庭采取的适应措施总数显著地高46%。这可能是因为,适应措施的采取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知识技术和相互沟通(比如村民间的相互学习)。经常借出农机具的农户家庭跟村民的交流程度或信任程度高于那些较少(或几乎不)借出农机具的农户家庭,他们跟同村村民的关系也可能就越密切,这些都有利于他们获取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从而越有利于他们采取适应措施。此外,由于这些农户跟村民的交流较多、关系较密切,当他们需要采取适应措施增加资金投入时,也越有可能得到同村村民的帮助。

4)在政府工作的亲戚数越多,采取适应措施的个数越多。这个变量只对采取的适应措施总数(包括工程和非工程类的)及采取的非工程措施个数显著相关,但与采取的工程措施的个数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农户在政府工作的亲戚数每增加1位,采用的适应气候变化措施总数和非工程措施数将增加约6%。这可能是因为在政府工作的亲戚数越多,农户接触政府最新政策的能力和通过外界关系获取信息的能力就越强,就越有可能采取措施。由于工程措施的采取个数跟资金投入有关,因此在乡及乡以上的政府有亲戚工作对农户采取工程类措施不一定有显著的帮助。

5)农户家庭采取适应措施的个数与所在村的生态环境有关,水土流失越严重的村,采取适应措施的个数就显著地增加。在那些有水土流失的村,农户家庭采取的工程类措施的个数比其他村显著地高出46%,采取的非工程类措施的个数显著地高出33%。这可能是因为水土流失程度越高的村,自然生态环境就相对较差,农业生产条件就相对恶劣;水土流失程度高的村,也可能是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越大。因此,当一个村的水土流失越严重时,农户就越有可能采取适应措施去降低水土流失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也越有可能通过采取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去适应变化。

6)农户家庭采取适应措施的个数与所在村的区位特征相关,但是这些区位特征与农户采取不同种类的适应措施的相关程度不一样。在离公路或澜沧江越近的村,农户采取的适应措施的总数和采取工程类措施的个数显著地越多,但这种显著性并没有体现在农户所采取的非工程类措施个数上。村距离公路的距离每增加1 km,该村农户采取的气候变化适应措施数目减少1%,采取的工程类措施数目减少3%。这可能是因为在离公路越近的村,村民跟外界的接触和交流就越多,他们获取外界信息和资金支持的可能性就越高。这些都有利于村里的农户采取适应措施(尤其是工程类措施)。其次,离澜沧江越近的村,农户采取适应措施的个数(尤其是工程类适应措施)就显著地越多。村距离澜沧江的距离每增加1 km,该村农户采用的气候变化适应措施数目减少0.5%,采用的工程类措施数目减少0.8%。这可能是因为,某个村距澜沧江越近,干旱河谷地带的气候特征越明显,农业生产的条件越差,农户就越有可能增加适应措施(尤其是工程类措施)的个数来改善生产条件、应对风险。

四、结 论

本研究选取澜沧江这样一个已经经历了较明显气候变化的贫困地区作为研究地点,通过问卷访谈的形式,搜集了较详细的村级和农户级数据,结合描述性统计分析和计量经济模型分析了调研数据。研究的主要发现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被访谈村地处偏远,经济落后。它们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我国西部贫困山区河谷地带农户的基本生存特征。

第二,被访谈的农户家庭对农业的依赖程度较高,他们认为旱灾、高温和低温冻灾对他们的农业生产造成了影响,其中旱灾的影响最为严重。由此可见,在澜沧江这样一个干旱河谷地带,提高农户应对旱灾的能力、针对旱灾的适应措施提供一些资金和技术支持可能是符合当地农户实际需求的可行举措之一。

第三,被访谈的农户已经强烈地意识到气候变化对他们生计造成的重大影响,几乎所有的受访农户家庭已经采取了一定程度的措施来适应气候变化,其中包括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第四,户主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家庭成员接受过农业生产技术和抗灾等方面相关培训的农户家庭,采取的适应措施(尤其是非工程类适应措施)个数显著地越高。因此,提高当地居民的教育水平、加强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和抗灾培训是今后推动贫困地区农户采取适应措施、提高他们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重要措施。

第五,跟村民之间的互助信任程度和交流程度越高的农户,采取各类适应措施的个数就显著地越高。跟外界联系(如有在乡及乡以上政府工作的亲戚)越强的农户采取适应措施(尤其是非工程类适应措施)的个数就显著地越高。由此可见,加强村民之间的网络建设、提高他们之间的互助信任和交流程度、提高他们跟外界的沟通能力等均有助于推动他们采取适应措施。因此,在类似于澜沧江流域的贫困地区,今后政府十分有必要通过合理的制度建设,提高贫困地区农户的社会资本,进而提高他们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第六,各村的生态环境和区位因素对农户采取适应措施显著相关。村里的生态环境越恶劣,农户采取适应措施的个数就越多;交通越便利、离河谷越近的村,农户采取适应措施(尤其是工程类措施)的个数也越多。基于此,建议政府今后在提供扶贫资金和技术支持时,可适当优先考虑那些生态脆弱、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社区,以更好地实现精准扶贫和提高当地社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1] 丁一汇,任国玉,石广玉,等.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Ⅰ):中国气候变化的历史和未来趋势[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6,2(1):3-8.

[2]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EB/OL].[2016-01-20].http://www.gov.cn/gzdt/att/att/site1/20131209/ 001e3741a2cc140f 6a8701.pdf.201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N].人民日报,2008-10-30(15).

[4] 周京平,王卫丹.极端气候因素对中国农业经济影响初探[J].现代经济,2009,8(7):142-145.

[5] 林而达,许吟隆,蒋金荷,等.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Ⅱ):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适应[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6,2(2):51-56.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6-01-20].http://www.stats.gov. cn/tjsj/zxfb/201502/t20150226_685799.html.

[7] 姜江,马建勇,许吟隆.农业灾害脆弱性与农村贫困灰色关联分析——以宁夏地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9): 5308-5309.

[8] ERIKSEN S E H,KLEIN R J T,ULSRUD K,NASS L O,BRIEN K O.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and poverty reduction: key interactions and critical measures[C].Oslo:Report prepared for the Norwegian Agency for Development Cooperation(Norad),2007.

[9] NELSON W,AGBEY S N D.Linkages between poverty and climate change:adaptation for livelihood of the poor in Ghana[J].Technical paper,2005:71.

[10] 定军.全球变暖阻碍消除农村贫困[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12-03(7).

[11] 周力,郑旭媛.气候变化与中国农村贫困陷阱[J].财经研究,2014(1):62-72.

[12] ARBUCKLE J G,MORTON L W,HOBBS J.Understanding farmer perspectives on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and mitigation: the roles of trust in sourcesof climate information,climate change beliefs,and perceived risk[J].Environment&Behavior,2013,47(2):205-234.

[13] SMIT B,PILIFOSOVA O.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the contex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equity[J].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03,8(9):9.

[14] DERESSA T T,HASSAN R M,RINGLER C,ALEMU T,YESUFM.Determinantsof farmers'choice of adaptationmethods to climate change in the Nile Basin of Ethiopia[J].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2009,19(2):248-255.

[15] BELOW T B,MUTABAZI K D,KIRSCHKE D,et al.Can farmers'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be explained by socioeconomic household-level variables?[J].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2012,22(1):223-235.

[16] 朱红根,周曙东.南方稻区农户适应气候变化行为实证分析——基于江西省36县(市)346份农户调查数据[J].自然资源学报,2011(7):1119-1128.

[17] 姚升,王光宇.小麦种植户对气候变化的感知与适应性行为分析——基于安徽省的调查数据[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4(4):27-34.

[18] CHEN H,WANG J,HUANG J.Policy support,social capital,and farmers'adaptation to drought in China[J].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2014(24):193-202.

[19] 王世金,李曼,谭春萍.山区居民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适应的感知分析——以玉龙雪山地区为例[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3(3):216-222.

[20] 侯向阳,韩颖.内蒙古典型地区牧户气候变化感知与适应的实证研究[J].地理研究,2011(10):1753-1764.

[21] 丁勇,侯向阳,尹燕亭,等.半农半牧区农户生产现状及对气候变化的感知与应对——基于内蒙古林西县的调查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1(14):104-112.

[22] 鲍文.干旱气候变化对西南干旱河谷农业的影响及适应性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23):14197-14199.

[23] 于文金,黄亦露,邵明阳.澜沧江流域极端天气灾害特征及波动趋势研究[J].生态学报,2015(5):126-141.

[24] 李斌,李丽娟,李海滨,等.1960—2005年澜沧江流域极端降水变化特征[J].地理科学进展,2011(3):290-298.

[25] 云南省政府.2014年保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6-01-20]http://xxgk.yn.gov.cn/Info_Detail. aspx?DocumentKeyID=3B6356058C094573B2E5882153525 AA1.

[26] 李艳艳,丁威,杨怀臣.昌宁县近50a气候变化特征分析[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06-210.

[27] 普洱市统计局.2014年普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6-01-20].http://www.petj.gov.cn/Dispaly_ News.asp?N_FileID=201558094930.

[28] 普洱市统计局.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6-01-20].http://www.petj. gov.cn/Dispaly_News.asp?N_FileID=2014521104710.

[29] GITTELL R J,VIDAL A.Community organizing:building social capital as a development strategy[M].New York:Sage publications,1998:181-183.

[30] PUTNAM R D.Bowling alone:the collapse and revival of American community[M].New York:Simon and Schuster,2000.

[31] ADLER P S,KWON SW.Social capital:prospects for a new concept[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2,27(1): 17-40.

[32] ADGERW N.Social capital,collective action,and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J].Economic Geography,2009,79(4):387-404.

[33] GROOTAERT C,NARAYAN D,JONESV N,WOOLCOCKM. Measuring social capital:an integrated questionnaire[J].World Bank WP,2004,49(2):201-220.

[34] WOOLDRIDGE J.Introductory econometrics:amodern approach[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35] BEBBINGTON A.Capitals and capabilities:a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peasant viability,rural livelihoods and poverty[J]. World Development,1999,27(12):2021-2044.

[36] DERESSA T T,HASSAN R M,RINGLER C,et al. Determinants of farmers'choice of adaptation methods to climate change in the Nile Basin of Ethiopia[J].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2009,19(2):248-255.

[37] ASANTE F A,BOAKYE A A,EGYIR I S,et al.Climate change and farmers'adaptive capacity to strategic innovations:the case of northern Ghan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ility,2012,1(3):5.

[38] CHEN H,WANG J,HUANG J.Policy support,social capital,and farmers'adaptation to drought in China[J].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2014(24):193-202.

[39] SMITH B,PILIFOSOVA O.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the contex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equity[J].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03,8(9):876-912.

(责任编辑 何晓琦)

Behaviors and Affecting Factors in Farmers'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Poor Regions of China:Empirical Evidences from Lancang River Basin

GONG Ya-zhen1,CHEN Zhan1,GUAN Bao-zhu1,HE Guan-ying1,YANG Xiao-jing2
(1.School of Environment and Nature Resources,Renmin University ofChina,100872,Beijing,P.R.China;2.Forestry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ion Ulangab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012000,P.R.China)

Climate change increases the risks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which seriously challenges the agriculture and livelihood of residents in the poor areas of western China.Therefore,understanding the cognition level of farmers on climate change,managing their adapting measures,and recognizing major factors affecting their adapting measures are of significance for governmental policy-making.Selecting Lancang River Basin of Yunnan Province that obviously experienced the climate change as the studying site,the detailed data at village and farmer levelwas collected via questionnaires and survey.By general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econometric model,the major findings include:1)The surveyed farmers believed that climate change and natural disasters(especially drought)would cause the significant impacts on their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local livelihood.2)Almostall surveyed households have taken a certain level ofmeasures to adapt the climate change.3)The number of adaptingmeasures by farmers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to the factors such as human capital of a family,the related training received,social capital,etc.Based on the above findings,it is suggested thatgovernment should take the propermeasures,such as increasing the farmers'human capital and social capital and enhancing technical extensions and farmers'training,for improving their adaptability to climate change.

climate change;adaptation;Lancang River Basin;rural households

P467

A

1671-6116(2016)-03-0042-08

10.13931/j.cnki.bjfuss.2016024

2016-04-2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203223)。

龚亚珍,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资源经济学。Email:ygong.2010@ruc.edu.cn 地址:100872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

猜你喜欢

澜沧江个数气候变化
探索气候变化起源真相的艺术作品
依傍着澜沧江的秘境 临沧
怎样数出小正方体的个数
澜沧江源头
央行行长们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辩论 精读
蝗灾降临东非,气候变化可能是罪魁祸首
怎样数出小木块的个数
美中摩擦可能会破坏与气候变化做斗争
最强大脑
情满澜沧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