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漠新翻杨柳枝
——内蒙古阿拉善右旗考察采访札记

2016-10-24文图王振武

丝绸之路 2016年17期
关键词:右旗长调农牧民

文图/王振武

大漠新翻杨柳枝
——内蒙古阿拉善右旗考察采访札记

文图/王振武

但见天边挂起红霞,巴丹吉林流淌着昨日的神话。

又见天边挂起红霞,巴丹吉林创造了今天的神话。

——崔吉俊《巴丹吉林的红霞》

“八一”建军节过后,笔者作为《丝绸之路》阿右旗文化采风团的一员,在阿右旗宣传部、文联领导干部的陪同下,进行了为期五天的考察观摩学习,饱览了边塞风光,体验了沙漠旅游,领略了异域风情,初步了解了大漠历史,体悟了蒙元民族文化,看到了大漠人家的历史巨变,从中学到了不少历史地理常识和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受益匪浅。

值得欣慰的是,我们的步履刚伸入阿拉善右旗的地界,就恰逢了一场瓢泼阵雨。虽然短暂,但对旱魃为虐的阿拉善右旗而言,也是难得的好气象了。难怪阿右旗文联的石岩主席开玩笑说:“你们看,甘肃的大作家们来了,就连老天爷也赏光,突然间就下起大雨来了,这就是个好兆头啊!”他的玩笑话,骤然拉近了两地人之间的距离,引得大伙儿哄堂大笑。伴随着阵雨的降临,广袤而干枯的草原上有了明显的丝丝缕缕的绿意,一大群一大群的绵羊和山羊仿佛被注入了兴奋剂一样,顿时欢蹦乱跳了起来,零星点缀的骆驼,昂首阔步地行走,也显得精气神十足了。我们的心上和身上,同样感觉到了些许的凉意和舒适。

一同迎接我们的还有内蒙古自治区文联副主席铁木尔布和先生,他50多岁,是地道的阿右旗人,曾经担任过阿右旗的旗委副书记,爱好本土历史文化,多年潜心于研究这里的历史地理和民族,整理出版了一套《内蒙古阿拉善右旗民间故事》,是名副其实的本地通,给我们介绍起来胸有成竹,眉飞色舞,滔滔不绝,表现得很投入,也很快乐。他详尽的介绍也使我对阿右旗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美丽的阿拉善右旗,是一处广袤富饶、古朴厚重、神奇吉祥的热土。它位居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中部、巍峨的额日布盖山和阿拉腾特布希山北麓,绵长的雅布赖山簇拥着神奇的巴丹吉林沙漠。它东靠阿拉善左旗,西接额济纳旗,南与甘肃张掖、金昌、武威三市的六县(区)接壤,北界蒙古国,边境线长达45.25公里。阿拉善右旗也是我国西北地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据考证,早在3万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劳作生活、繁衍生息着。其众多岩画中的布布手印岩画、曼德拉岩画,就是悠久历史的有力见证。

这里地域辽阔,全旗总面积7.3万平方公里,占全盟近1/3的地盘,总人口2.6万,占全盟的11%,平均每10平方公里有3.56人,地广人稀是其显著特征。这里自然条件极其艰苦,气候干燥炎热,风大沙多,地表无径流,年均降雨量少得可怜,而蒸发量却又大得惊人。巴丹吉林沙漠横贯全境,生态安全屏障地位显得极其重要。这里地域文化厚重,蒙、汉、回、藏等11个民族在这里团结和睦地生活着。占全旗32%的蒙古族人口,积淀了蒙古族和硕特、喀尔喀民族文化和汉族文化的深厚底蕴,是游牧文化、长调文化传承和发扬的摇篮,被自治区命名为“蒙古族沙嘎文化之乡”。这里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严重短缺,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生产要素布局分散。过去由于农牧区建设的历史欠账多,一些农牧民群众仍住着土坯房和毡帐房,饮用苦咸水,出行难、就医难、上学难等问题让农牧民的幸福生活大打折扣,给农牧民的心中留下了过多的伤痛。

但痛定思痛,还得面对现实,正视差距,寻找对策,迎头赶上。近年来,阿拉善右旗人民在困境中谋求新思路,在发展上寻找新突破,勠力同心实施“水电路讯房、文教卫保商”等“十个全覆盖”工程。该工程的顺利实施,犹如春雷萌动、春雨润物,让阿拉善右旗找到了破解农牧区落后面貌、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的金钥匙。

边走边观摩边聊天,石岩主席一再提及的就是“十个全覆盖”,说请我们此行的主要目的,也就是为了宣传好旗上的这“十个全覆盖”惠民工程,来展示和反映草原丝路新面貌。

晚上下榻阳光宾馆,一进门便迫不及待地打开空调降温,冲热水澡,洗涮满身的大汗黏液,顿觉凉爽舒适了许多。沐浴之后,便很投入地翻阅房间里摆放的各种旅游宣传材料,便于了解阿拉善右旗的概貌或哪怕是一鳞半爪的详情。

巴丹吉林沙漠腹地景观

翌日清晨用过自助早餐后,便开始了穿越巴丹吉林沙漠的行动。刚坐到车厢里,陪我们同行的铁木尔布和主席便迫不及待地给我们讲解起巴丹吉林沙漠的地理常识来。

堪称世界第三、中国第二的巴丹吉林大沙漠,总面积4.92万平方公里,其中阿右旗境内拥有约3.5万平方公里,东西长270公里,南北宽240公里。智慧聪明的阿右旗人民用“奇峰、鸣沙、湖泊、神泉、寺庙”之大漠五绝来概括和定位巴丹吉林沙漠,一锤定音地奠定了巴丹吉林沙漠4A级旅游风景区的总基调。“上帝画下的曲线”,“苍天缔造的神奇”之类的绝句,也都堆砌在了它神秘的面纱上,大有先声夺人之气势。

再好的介绍,也仅仅是介绍而已。正所谓听景不如观景,观景不如探景。如此高大雄伟而壮观的大沙漠,其真面目实在是难以用语言将其描述得具体清楚而透彻的。只有亲自冒险、亲身体验才能体悟到其中的壮美。穿越大沙漠,必须乘坐景点上准备的沙漠越野车,该车力大无穷,翻越层层沙山如履平地,锐不可挡。车几乎是在常人看来没有路的沙山上盘旋奔驰,更令人惊奇和刮目的是驾驶员高超绝伦的驾驶技术。沙山路尽管忽高忽低、忽上忽下、忽左忽右,但他们都能把沙漠之王驾驭得服服贴贴、顺顺当当。而乘坐者却感觉时不时都有翻车打滚或奔驶入湖的危险,初次乘坐者大都提心吊胆,被惊吓得张皇失措。更令人难受的是,伴随着车厢高低起伏的猛烈颠簸,肠胃里翻江倒海似的动荡不安,就连从来都没有晕车感觉的我也变得近乎不堪一击。好在中午时分在巴丹湖边停车打尖歇息,才缓解了肠胃的动荡喷涌状态。在下午的激情穿越前,我听从了司机的意见,提前吃了他给的晕车药,算是一路平安地打道回府了。

一路的沙山颠簸,给我的感觉是,巴丹吉林沙漠比过去踏访过的敦煌鸣沙山、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都要挺拔、高峻得多。海拔高度1100~1600多米,沙峰相对高度200~500米,高大沙山占了总面积的61%。在沙漠腹地穿越,扑入视野的是排列规律、连绵不绝的复合型沙丘,沙涛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宛如涌卷而起的层层巨浪,气势颇为壮观阔达。沙山顶端蜿蜒曲折,如刀削般整齐锋利,沙壑纵横交错,沙壁林立陡峭。最高沙峰必鲁图峰,堪称“世界沙漠珠峰”。深入鸣沙区一带,如果你沿着人工简易沙梯自下而上吃力地攀爬到沙峰上,然后就势坐着沙坡向下大胆自由滑行,响沙如雷鸣,沉闷而深远,鸣沙之声达数里之外。更为惊奇的是,巴丹吉林沙漠地下水的年补给量达5亿立方米,对于年降水量不足40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4000多毫米的巴丹吉林而言,足以使众多的湖泊永不干涸,这几乎成了巴丹吉林的一大难解之谜。丰富的地下水、高大险峻的沙山,足以说明沙地下隐藏着庞大的水源,来涵养着这片浩瀚而神奇的大漠。点缀其间的大大小小的沙漠湖泊,如同上苍撒落人间的蓝宝石或翡翠珠玉,千姿百态,风光旖旎,水波涟漪,沉静碧透。湖边绿树成荫,花草争奇斗艳,有的沙水相映,有的水天相接,蓝天、白云、沙峰、沙柳、蒙古包倒映湖中,形成了独特的沙漠景观,被人们美称为“漠中江南”。铁木尔主席还说,被誉为“神泉”的音德日图泉水水质甘甜清冽,传说阿拉善王爷曾不远千里用骆驼驮饮此水。该泉处于湖心,涌于石上,在不到3平方米的小岛上就有108个泉眼,水中含有10多种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具有提精养神、延年益寿和治疗多种疾病的功效。我们无缘得睹,也就只好在传说和介绍中念叨和回味“神泉”的瑰丽可人了。按照他们的说法,沙漠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湖泊中盛产卤虫等微生物,湖畔栖息着天鹅、野鸭、盘羊、黄羊、獾猪、狐狸等几十种野生动物,沙漠中有丰富的盐、芒硝等矿藏资源,盛产甘草、麻黄、锁阳、苁蓉等沙生药材。照此而言,沙漠浑身是宝,是世代阿右旗人民繁衍生息、安居乐业的摇篮。

巴丹部落

巴丹步道

阿拉善右旗“十个全覆盖”惠民工程

中午在巴丹湖边的一户牧民家歇脚吃饭,一个砖木结构的长方形四合院,混凝土铸就的院落,小门小窗户,有20多间房屋,除了主人的生活用房外,其余的19间都是简易的招待所,婆媳二人把房舍打理得干净整洁。主人家饲养着四五十峰骆驼、200多只绵羊,吃的是地表井水,用的是液化气灶具,有一架风力发电机储备足够的电量,生活过得有滋有味,与昔日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客人在这里下榻住宿,享用纯正地道、无污染的牧家饭菜,也算是舒适如意了。一个床铺只收百元住宿费,也挺划算。就在吃饭桌子的透明塑胶下面,我发现了一张印有“十个全覆盖·幸福到家来”字样的宣传材料,文字配图片,清楚醒目,我才算是确切知晓了它的具体内涵。

阿右旗的“十个全覆盖”指十项惠民工程,包括危房改造、安全饮水、街道硬化、店里村村通和农网改造、村村通广播电视和通讯、校舍建设及安全改造、标准化卫生室建设、文化室建设、便民连锁超市、农牧区常驻人口养老医疗低保有保障等。通过与农牧民的攀谈与交流得知,为了使“十个全覆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旗委旗政府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创造性提出了“全力打造集中覆盖、政策引导转移覆盖、全面惠民流动覆盖”三种覆盖模式,合力助推“十个全覆盖”。对于立地条件好、人口集中、生产要素集聚的公路沿线及苏木镇驻地的14个嘎查,集中项目资金,打造规模适当、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新农村新牧区示范点。对于生态环境脆弱、大部分农牧民已搬迁转移的14个嘎查,鼓励农牧民向中心城镇和基础条件较好的苏木镇驻地转移集中,使农牧民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会公共服务。对边境、边界、边远地区12个嘎查的农牧民,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实行定点保障、流动覆盖。力求“水电路讯房、文教卫保商”一样都不能缺;农区、牧区嘎查一个都不能少;农民、牧民一户都不能落下。全旗人民艰苦创业、大干快上的历史性举措,使阿右旗农牧民的生活焕发出了新生机,展现出了新面貌。农牧民基本实现了“幸福到家来”的目标,住上宽敞房,走上平坦路,喝上干净水,广电有节目,活动有场地,户户通上电,校舍保安全,看病很方便,购物家门前,老来有保险。他们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从中得到了实惠,发现了变化,看到了希望,思想也由“要我干”向“我要干”转变。农牧民过去所热切期盼的美好生活,如今正在一步一步地变成现实。

阿右旗历史性的巨变,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实打实的现实。就拿笔者所走访过的一些苏木和嘎查来对照衡量,其变化堪称翻天覆地。阿拉腾朝格苏木呼和乌拉嘎查是个半农半牧区,有农牧民275户773人,近年嘎查通过“一主导两特色”(林草业、特色种植业、特色驼产业)的发展,2015年的人均纯收入高达1.65万元,蓝天白云笼罩下的房舍面貌格外引人瞩目,混凝土路面四通八达,时令鲜花、风景苗木簇拥着一砖到顶的小康住宅,豪华宽敞,整洁漂亮。文化广场红旗飘飘,有亭翼然,健身娱乐器材样样俱全。一户从甘肃民勤迁徙而来的农牧民家,占据着600多平方米的院落,前院是高标准会客厅,室内装潢时尚漂亮,床铺、沙发新潮,家用电器一应俱全。中间是一家人的生活起居用房,厨房灶具干净亮丽,还储备着冬天取暖的热炕头呢。后院是盛放粮食作物和农机具的库房,正在建修收尾当中。这样的庭院房舍,地方政府帮扶资金6万多元,男主人丰满黑红的脸膛上洋溢着难以掩饰的笑容。

雅布赖镇的新呼都格嘎查是“大漠人家”示范点,距巴丹吉林沙漠景区入口仅30公里,依偎中国最美沙漠,北靠俊秀奇峰雅布赖山,怀抱大漠明珠雅布赖盐湖,地理位置优越,旅游资源富集,交通便捷,现在已上升成为安民富民的重要载体和对外宣传的靓丽名片。虽然是黄昏时分迈步“大漠人家”住宅区,但迎宾长廊灯光明亮,砖瓦房粉刷一新,笔直的水泥路延伸向远方,休闲娱乐广场宽敞时尚,设施齐全,孩子们追逐嬉闹的笑声传出很远很远。一块宣传牌上,印着《十谢共产党》的歌词。

额肯呼都格嘎查农家饭馆大门外景

在“大漠人家”住宅区,进到任何一户牧民家,主人都会热情地与客人打招呼,招待吃西瓜、喝奶茶。一户牧民家中,两座崭新的蒙古包就是民族传统与现代化相结合的家庭旅馆,一个蒙古包里有招待客人的大圆桌,一个蒙古包里架着落地式空调,安置着五张床铺,正好有从东北来的一批游客在此下榻休息呢。陶金香原是雅布赖镇新呼都格嘎查的牧民,2014年启动实施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时,她家的旧土坯房被拆掉了。之后,她就和丈夫搬进了新建的“大漠人家”住宅区。现在的新居客厅宽敞明亮,餐厅厨卫一尘不染,各种家具、家电一应俱全。说起现在的生活,陶金香笑得合不拢嘴。她还说,镇上鼓励“新居民”依托沙漠景区发展特色旅游业,增加收入。和丈夫盘算后,她把家里收拾得干净整洁,新添置了现代化家具和各类家用电器,开办了家庭旅馆,当上了老板娘,一年的收入比过去增加了近3万元。在这里,像陶金香一样的“大漠人家”经营户已发展到50多户。

巴丹吉林镇的额肯呼都格嘎查,位居巴丹吉林镇南2公里处,拥有牧户136户359人,草场面积41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30亩,是典型的“城边村”,生产生活条件较好。在这里,镇上突出乡土特色、大漠风情,深挖文化内涵,集中打造特色鲜明的“旅游观光村”,已建成富有乡土特色的“农家乐”一条街,实现了水、电、路及供暖排污等基础设施的高标准配套,牧民的生活质量毫不逊色于城市居民,被自治区列为“全区美丽乡村重点推进嘎查”。迈步额肯呼都格嘎查,扑面而来的是果蔬的清香,映入眼帘的是雕梁画栋、气派壮观的蓝色调仿古牌坊大门,宽阔干净的柏油马路,整齐划一的青砖民房,沿街而立的景观路灯和特色农家饭馆、旅店,家家户户大门上悬挂的是雕刻着“党风纯正惠民心,政策英明开盛世”、“举家乔迁感谢党恩情,新居落成全靠政府帮”等内容的大红对联,或三人一伙,或五人一堆,大都在树荫下打扑克、下象棋,悠闲自在,其乐无穷。目前,该嘎查已创办农家乐11户、农家宾馆12户,超市、面食店和水果店7户,从事客运出租和运输户36户,农牧民人均收入由3000元递增至2万余元,实现了小事不出嘎查、大事不出镇的美梦。

阿拉善右旗巴丹吉林机场通航运营

建设一新的呼和乌拉嘎查居民点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处在原本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阿右旗地区的农牧民,面对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现代化新农村新生活,时常兴高采烈地自发载歌载舞,手舞足蹈,用宛转悠扬的长调歌声和优美曼妙的舞姿来传递心声,表情达意。蒙古族长调民歌是一种具有鲜明游牧文化和地域特征的独特演唱形式,中、蒙两国联合将蒙古族长调民歌成功申报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其特点是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宜于叙事,长于抒情。长调旋律悠长舒缓,意境开阔,声多词少,气息绵长,旋律极富装饰性。歌词内容一般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湖泊等。讲述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艺术的感悟,被称为“草原音乐活化石”。阿拉善右旗是阿拉善长调民歌的传承保护地之一,浩瀚的巴丹吉林沙漠和广阔的戈壁草原,为长调民歌的创作提供了深厚的土壤和广阔的空间。国家一级演员、著名歌唱家阿拉坦其其格就是蒙古族长调的传承人之一,熟知她的朋友说,她的演唱音色浑厚明亮,音域宽广,气息充沛,唱腔委婉自如,典雅华丽,深受广大听众喜爱。其代表曲目有《金色圣山》、《辽阔富饶的阿拉善》、《永登哥哥》、《孤独的白驼羔》、《黄骠马》、《宴歌》等。1979年荣获全国青年歌手声乐比赛一等奖,1993年荣获乌兰巴托国际民歌比赛金奖。为了将长调民歌艺术发扬光大,传承下去,阿拉坦其其格于2008年在家乡阿右旗免费开办了“阿拉坦其其格蒙古长调培训中心”,中心占地1755平方米,建筑面积436.45平方米,排练厅、展览厅、宿舍、食堂、厨房等设施齐全,是集教学、食宿、生活及学生实践于一体的大规模培训体验中心。她还在阿拉善左旗、阿鲁科尔沁旗、克什克腾旗、包头、青海等地开设了培训分部。培训中心针对一至九年级学生全免费传承原生态蒙古长调,使蒙古长调演唱艺术从娃娃抓起,并得以进一步传承、发展。培训中心成立至今,已免费培训学员1635人次,部分优秀学员在各类赛事活动中登台亮相,争得了荣誉,有的还考入高校的长调专业继续学习深造。到培训中心采访时,正好由阿老师的弟子敲击着电子琴键盘,为30多名学生上课,宛转悠扬的长调犹如天籁之音飘入我们的耳门,缠绵悦耳,余音久久不绝。阿拉坦其其格倾其所有,竭尽全力,甘当柱石,乐作人梯,滋兰树慧,用一颗感恩家乡的心、一份热爱故土、热爱长调的热情,投身于长调的保护传承工作,真可谓呕心沥血,矢志不渝,令人倾心仰慕。

黄昏时分,漫步在有马鞍型雕塑和沙嘎雕塑的蒙元文化广场,社区组织的蒙古族舞蹈演员们身着蓝色的蒙古袍,有板有眼地表演着《神骏》,欢快的音乐、矫健的舞姿、鲜艳的服饰,招引得观众们频频拍手喝彩,采风团成员纷纷举起相机,频繁按动快门,忙碌地定格瞬间的美丽。一曲终了,演员们不顾天气炎热,脱下蓝袍,换上红袍,在音乐的节拍声中表演起了萨吾尔登舞蹈。舞蹈动作麻利,节奏明快,舞姿曼妙美丽,表演得极其认真,格外投入。临时性的演出刚刚结束,负责社区表演工作的郭晶女士又请我们观看大型的阿右旗广场群众文化演出活动。整台节目,男女老少齐上阵,蒙古族舞蹈与现代新潮舞蹈相结合,器乐演奏,群口快板,兼而有之。一个大合唱节目,有63人登台,年龄最大的74岁,共同高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赞歌》等名曲。观众阵容庞大,掌声响亮,秩序井然,丝毫没有躁动骚乱之感。其中的一个群口快板是《夸夸十个全覆盖》,快板词编撰得新颖时尚,朗朗上口,赞颂了党的富民政策,讴歌了农牧民的新生活,传递了广大人民的心声和愿望。现择其精华,权且结束拙文吧。

大合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场景

竹板打,笑颜开,梨园姐妹走上台

开心事儿说不完,单表十个全覆盖

忆往昔,看当今,农村牧区面貌新

惠民政策暖人心,党的恩情似海深

······

十个覆盖一出台,男女老少乐开怀

城乡一体力度大,人人点赞把党夸

惠及民生全覆盖,农村牧区换新颜

歌声悠悠驼羊欢,山川草原谱新篇

十个覆盖结硕果,十个覆盖开新花

政通人和家家乐,人人脸上披彩霞

旗委政府力度大,精心统筹做规划

全力推进抓落实,温暖送到百姓家

人民生活大变样,全靠英明共产党

党的恩情大如天,幸福生活万万年

(作者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张掖市作协副主席)

猜你喜欢

右旗长调农牧民
清代蒙古喀喇沁右旗的诉讼审判
草原的长调
草原长调
土右笔会作品辑
生态土右旗的“蓝与清”
“百分制管理考核”破除机关党建“灯下黑”
长调
长调
农牧民初中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关于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