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穿越腾格里,陶醉曼德拉

2016-10-24文图冯玉雷

丝绸之路 2016年17期
关键词:曼德拉岩画

文图/冯玉雷

穿越腾格里,陶醉曼德拉

文图/冯玉雷

《战国策》和《史记》等史料记载,从新疆昆仑山到中原国家之间的昆山玉路约3500公里;从甘肃西北角的马鬃山,到内蒙古额济纳旗(黑水城),阿拉善右旗、左旗,再到包头和河套地区的路线,就是玉石之路草原道的主要途径,约2000公里。相比之下,玉石之路草原道堪称玉石之路的捷径。

为此,2014年年底,叶舒宪先生就让我们推进对草原丝绸之路的考察,初步计划考察以下六条线路:

呼和浩特至包头线:重点调研围绕河套的史前期七个古城分布及出土文物情况,以龙山文化时代为主。

包头至乌海一线:史前文化遗址和出土文物;今日的民间商贸通道、山西会馆之类,民间走西口传说等。

黄河—贺兰山—腾格里沙漠线:乌海至阿拉善左旗一线,调查沿线古代文物和路径。

石羊河线:阿拉善左旗至甘肃民勤县北端的青土湖(先秦潴野泽、汉休屠泽,唐白亭海),这是唐宋时期灵州道西段。沿着石羊河到民勤,南下武威,西进阿拉善右旗。

弱水—巴丹吉林沙漠线:寻找阿拉善右旗通往张掖、高台的古代路径,沿着弱水到额济纳旗(黑水城)。

黑戈壁线:从额济纳旗向西,到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的马鬃山,调研古代玉矿分布及东输路线。

分工落实每一个站点的具体接洽人、线人、当地向导。依照以往经验,每个地方线人需要文化馆、博物馆人员和民间收藏爱好者、熟悉乡下情况的人士配合。

围绕这个计划,我们首先考察环腾格里沙漠道路。

“腾格里”是蒙古语,意为“天”,比喻茫茫流沙如渺无边际的天空。腾格里沙漠包括北部的南吉岭和南部的腾格里两部分,为中国第四大沙漠,分布在连绵起伏的贺兰山与雅布赖山之间,海拔1200~1400米,面积约4.27万平方公里,主要属阿拉善左旗,西部和东南边缘分别属于甘肃武威、民勤和宁夏中卫市。沙漠内沙丘、湖盆(422个)、盐沼、草滩、山地及平原交错分布,山地大部为流沙掩埋或被沙丘分割为零散的孤山残丘,如阿拉古山、青山、头道山、二道山、三道山、四道山、图兰泰山等,有肉苁蓉、锁阳、苦豆籽、梭梭、白刺、沙竹、籽蒿、油蒿、芦苇、芨芨草、盐抓抓、红沙、珍珠、麻黄、沙冬青、霸王、藏锦鸡儿、合头藜、优若藜、刺旋花、灌木、艾菊及丛生小禾草等植物生长。水源和植物为人类生存、交通提供了必备条件,沙漠腹部形成查汗布鲁格、图兰泰、伊克尔等乡,边缘有通湖、头道湖、温都尔图和孟根等居民点。沙漠内部有吉兰泰、察汗池、红盐池、雅布赖、和屯池、拜兴高勒等大大小小的产盐地,由此产生出多条沙漠运盐驼道。随着时代变迁,汽车、火车代替了传统的运输方式,也形成了新的交通线路,包兰铁路穿过沙漠东南缘,临哈铁路经过乌兰布和沙漠,深入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居延海北,沿中蒙边界巴丹吉林沙漠北缘,经甘肃肃北与新疆哈密相接。银巴高速公路穿过贺兰山,另有省道穿越沙漠边缘。

这些现代交通路线有些地段与古代道路重合。

腾格里沙漠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融地区,也是草原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古道盐道以及黄河水道交错相连的重要路网区,文化意义巨大。

杂志社经过积极筹备、联络、对接、座谈,2015年2月3~10日,组织实施了“环腾格里沙漠大考察”,重点考察草原丝绸之路及其与丝绸之路北道、灵州道的关系。

杨文远、刘樱、瞿萍、军政参加,分工明确。

2月9日,考察团要从西向东穿越腾格里沙漠与巴丹吉林、亚玛雷克沙漠之间的荒漠地带,晚上赶到武威。其中有些无人区,任务艰巨。张文彬兄给军政写了一份从巴彦浩特到民勤的详细路线图。早晨9点零2分出发,先向北驰骋。天气有轻微沙尘,接近地面的空间显得混浊迷蒙,越往上越清晰,感觉四周形成圆环状巨大圈套,让人不由地想起鲜卑族民歌《敕勒川》:“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其中描述的关于“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情景与眼前所见非常切合。

远处两道山,远看像是平贴在地平线上,近观,才显其雄伟壮阔。过查哈尔滩,到查哈尔滩收费站,向西拐上内蒙古S218省道向西北方向行进。

两侧荒滩有白刺,再远处为红色沙丘。走不远,到达异常冷清的苏海图收费站。“苏海”为蒙古语,意为红柳,“苏海图”就是长有红柳的地方。我们下车,向两边眺望,看不到一棵红柳,满眼都是缀饰着星星点点枯黄草垛的青石滩,寂寥得让人产生幻觉,寒风任性地吹着。

汽车在苏海图荒滩里疾驰。公路两侧有一带不知名的远山,如道牙子一般平铺,冷静得如同执行戍守任务的古代将士。从苏海图收费站前行约35公里均为平缓的公路,两侧的乱沙滩如鱼群般跃起。有时,公路右侧荒滩上散布着疙疙瘩瘩的羊群,像童话里虚构出来的。随着汽车快速移动,没过多久,羊群又如白色棋子般散落在戈壁滩上。再走一阵,羊群消失,两山逼近,公路两侧,荒原、沙山、青石山构成三层不同境界,沙丘如长城,伸向远方。

中午11点零8分,到达阿左旗西北部的巴彦诺日公苏木。“巴彦诺日公”意为富饶的山梁,北邻乌力吉苏木,西与阿右旗、甘肃省接壤,是阿拉善盟“三旗”跨省交通要道的金三角地区,主要植物有红砂、珍珠、绵刺、蒙古扁桃等。北部有亚玛雷克沙漠。

经过巴彦诺日公,汽车拐上S317省道(巴彦诺尔公至山丹)向西北方向行驶。荒滩上布满沙生植物,形成辽阔的天然牧场。有片沙漠荒原,长着黑柴之类植物,远处有骆驼游荡。更远处是一座孤独的山巍然独立,仿佛在修行。

阿拉腾敖包镇是阿右旗的一个镇子。

“阿拉腾敖包”,蒙古语,意为“金敖包”,以牧养骆驼、白绒山羊、蒙古绵羊为主,有巴(彦浩特)额(肯呼都格)、额(肯呼都格)塔(木素)公路过境。

大家在这里看到了阿拉善右旗的第一个喜鹊窝。

离开镇子不远,看到有名为“塔木素”的路牌,指示向右行驶86公里。这是张继炼、张文彬两位朋友都曾提到过的地方。塔木素全称应为“塔木素布拉格”,意为丰硕的泉。塔木素东连阿左旗,南接阿拉腾敖包、曼德拉、雅布赖、阿拉腾朝克四个苏木(镇),西邻额济纳旗,北接蒙古国。

曼德拉的梭梭林

戈壁滩上的双峰驼

前面出现波涛般翻滚的红色沙漠,两边幅员很广。经过一处名为夏日嘎庙、拜兴高勒盐湖的指示牌。夏日嘎庙又名沙日格庙,建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

再走一段路,上高坡,境界陡然开阔,无边无际。实际上我们已经被柏油路带进巴丹吉林沙漠。向南望,遥远的天边隐约有覆盖白雪的山体逶迤,那就是腾格里沙漠的边缘。沙涛更大,风更紧,将残雪吹聚到枸杞、黑柴等沙生植物的根部,为刚硬无情的沙漠增添些许温柔。我们站在两大沙漠之间的空旷野地,阳光清澈,冷风犀利,试图将这难得的美景与壮阔感受得刻骨铭心。从苏海图、巴彦诺日公、阿拉腾敖包一路走来,两侧远山时近时远,约束荒原,而到这里似乎放任纵容,让荒沙尽情飞舞,尽情舒展,尽情疯狂。若以南北远山为道牙,以整个荒原带为路面,该是阿拉善荒原上最壮阔的大道了!

接下来是镶嵌在沙漠中间的连续长坡,前方遥远的雅布赖山清晰可见。我们的心情像野马般驰骋。路边沙丘间,几峰白色和棕色骆驼成为孟根布拉格苏木的天然移动酒旗。“孟根”意为银子。这是只有一条街道的驿站式小镇。小镇寂静得出奇,尽管天气很好,也几乎看不到行人。路边的房屋后面堆积着八九层破损轮胎,形成一层掩体式的黑墙。勒勒车,木轮,骆驼,卡车,轮胎,交通工具的更替遥远而漫长,但在沙漠小镇似乎只是弹指一瞬间。

已经下午13点零5分,我们决定在孟根午餐。蓝底黄字、蒙汉双语的“和平餐厅”牌子下,留有手机号码。这些细节反应出沙漠公路驿站客店的现实情况和经营特色。不过,这次女主人坚守岗位,她打电话叫来丈夫郭世栋一起做饭。他们的小孩子与狗娃玩耍,很投入。

我们请来郭世栋,采访他。郭世栋33岁,是民勤人。他67岁的父亲郭祥年讲过爷爷拉骆驼逃荒的往事。以前生活困难时,骆驼客带着孩子逃荒,从民勤出发向东穿越腾格里沙漠,去左旗、中卫,大致路线经前井、中井、头道湖、二道湖,再到中卫,总计要半个月。

郭世栋复员后曾在酒泉工作八年,他的姐夫曾在孟根放牧、做生意,因为这个亲戚关系,他和妻子一同跟着出来。在孟根开饭馆,开小超市,向过路司机卖轮胎。除了经营这些,他还打工,比如路上翻车的,就帮助人家装车、卸车,一年也可挣六七千元。另外,他们给蒙古族人打工,帮他们饮羊等,每次有10元收入。去年,全部经营收入有12万左右。

小孩在民勤上学,由父母亲在那边照顾。想孩子的时候,就打个电话。现在快过春节了,他再坚守几天就可以回家过年。

孟根苏木政府所在地有200多人,多为蒙古族,因为退牧还草,政府对他们提供补助,蒙古族有些人家还养羊,日子过得也不错。说到生意,他形容自己和司机的关系,如同鱼和水的关系。听说这条路要改道,他们必须跟着路走。原来修建的这些房子,只能当垃圾扔掉。

孟根周围山脉属于雅布赖大山余脉。传说有一只羚羊上到雅布赖大山被摔死,为了避免此类事件发生,老百姓请了一个道人,把雅布赖山主峰拔长35公里,才形成现在的雅布赖山脉。“雅布赖”意为“走”,郭世栋以及很多同类生活模式的现代驿站服务群体,与古代因道路改变而不得不迁移或转行的人们一样,都生活在特定的文化链条中。雅布赖——“走”,生动传神地概括了骆驼客、司机、小饭馆经营者等群体的生存状态。

我们交流时,进来三位过客。他们是阿拉善右旗人。其中一位男子正对着我,“直视不讳”,好像查看敌情的古代士兵。我冲他笑一笑。他也友好地点点头,仍然“直视不讳”地打量我们。用完餐,杨文远联系他们,合影留念。一位蒙古男子直言不讳,拒绝。杨文远讲了一个故事:两只蚂蚁在沙漠里相遇,互瞪一眼离开。其中一只蚂蚁边走边想:在茫茫沙漠里偶遇,就这样离开实在不甘心。于是,它返回追上另一只蚂蚁,微笑问好。他们成了朋友。蒙古人爽快答应:“走,照相去!”合影后,一位蒙古人邀请我们同行,到右旗去吃羊肉。

我真想爽快答应,但考察任务还没完成啊。

曼德拉岩画在召唤呢!

阳光通透明媚,照耀古滩,亮得煊赫刺目。孟根距离曼德拉山大约14公里。尽管身体颇感疲惫,但心里的激动程度丝毫不减。

即将到达曼德拉山,大片石头山突然出现在眼前。这时,杨文远猛然发觉用过午餐忘了买单。军政将我们送到曼德拉岩画保护站,让我们参观,他返回孟根买单、致歉。

作者对郭世栋进行采访

作者与三位蒙古过客合影

常年驻守阿拉善右旗曼德拉山岩画保护管理站的是魏政鸿与老伴。履行完购票、登记手续即往山里走去。沿途流沙中有两处院落遗址,退牧还林政策实行后,牧户已经迁往别处。魏政鸿说原主人每年都要来住几天。

经过一道沙沟,就到曼德拉山脚,裸露叠加的多层岩石前,竖立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碑。面对古代艺术圣殿的门,我们肃然起敬。

曼德拉山岩画位于巴丹吉林沙漠东缘、曼德拉苏木西南14公里的曼德拉山中,东西长6公里,南北宽3公里,原来分布着6000多幅岩画,因盗掘、破坏,现存4234幅。“曼德拉”系蒙古语,为升起、兴旺、腾飞之意,形象传神地描摹出这块在荒原中异军突起之奇崛雄山的高峻与嵯峨。这座山主体由坚硬的玄武岩构成,黑峰嶙峋,岩石遍布,似乎还保持着当年轰轰烈烈凸起时的剑拔弩张的姿态,浩荡岁月和严厉风霜没有挫伤丝毫锐气,相反,更显古雅、矍铄、凌厉,看不到羌、月氏、匈奴、鲜卑、回纥、党项、蒙古等北方少数民族游牧、狩猎、战斗时遗留下来的任何踪迹。

曼德拉山

魏政鸿身材瘦小,但精力却异常充沛,这位64岁的守护者像一只矫捷健壮的老盘羊,在岩石间小道上蹦蹦跳跳,转瞬间就不见踪影。我一边紧紧追随,一边回头向荒原远处张望。从戈壁滩里仰望曼德拉山,平淡无奇;但从不断抬升的曼德拉山回望四周,则高峻之貌分明可感,更别说强劲寒冷的漠风与冷面素颜的冰雪提示。

曼德拉最前沿一座平缓小山上分布着几处岩画,内容以狩猎为主。魏政鸿老人说,游客大多到此就返回。我们继续前行。经过一道山梁,山势陡然抬升,新修的石阶栅栏小道通往山顶。回头望去,远近石山如涛如聚,排闼伸张,波澜壮阔,令人心旷神怡。这段陡坡左边紧挨山石,右边是一道深沟,没有岩画。我们气喘吁吁,挥汗如雨,到山巅凉亭休整片刻,下坡进入一条深沟,谷底是细软的沙子,两边是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罕见奇景,裸露的巨石历尽亿万年风雨侵蚀,呈现出一派沧桑壮美和千姿百态的隽秀。分布各处的石头经历岁月雕凿,怪石嶙峋,姿态万千,高大新奇,巧夺造化,似天工雕琢,又似流水打造,线条圆润,鬼斧神工,惟妙惟肖,仿佛进入魔化世界、神仙府邸,令人目不暇接,浮想联翩,看啥像啥,想啥像啥,像雄狮、龙蛇、鸟类、熊罴、怪兽、蛤蟆、笑脸、神魔,等等,不一而足。它们互相映衬,从不同角度大肆渲染此地的荒凉。这里除了荒凉还是荒凉。风小了,异常安静。手机信号也接收不到。我呼喊几声,试探军政是否赶来了,看他能否听到。声响从山谷跌荡而出,似乎到山口就被大风吹散,没有回响。穿过这道山谷,前面石山脊上赫然是蜿蜒起伏的悬臂长城。我想这里既非边关,又非要地,不可能砌垒如此宏伟的长城,仔细分辨,发觉是尖利黑石形成的天然城墙,气势汹汹,如同巨龙盘踞到山巅、山腰、山脊。迎面巨大的山坡上,大小石头呈各种姿态,或斜刺,或横卧,或笔立,桀骜不驯。

这时,军政来了电话,他刚刚攀登到山巅处,我指引他顺山谷过来。

从这道山坡开始,我们才真正领略到曼德拉山岩画的魅力。它们掀起一道又一道欣喜的波澜,不论是简练的单幅岩画还是内容丰富的组合图,每次都有震撼的感受。这是饕餮大餐,根本来不及让我们细嚼慢咽地体会。

这些凿刻、磨刻和线刻岩画历史久远,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技艺精湛,图案逼真,古朴粗犷,生动地表现出远古时期游牧民族狩猎、放牧、战斗、神佛、日月星辰、寺庙建筑、舞蹈、竞技以及游乐等方方面面的质朴生活风貌,既能再现当初的现场情景,又能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天真自然、亦庄亦谐,堪称我国西北古代艺术画廊。根据这些岩画内容、色泽及科学资料推测,曼德拉山四周曾经是湖水环绕、水草丰茂的游牧地,成为羌、月氏、匈奴、鲜卑、回纥、党项、蒙古等游牧民族激烈角逐的理想家园。

有幅岩画,线条简练、古朴,表现一个人擒住了蟒蛇。难道是在炫耀武力?

有幅岩画只用三笔,就划出一只准备跳跃扑食的猛虎形象,而在其上方有两只巨大眼睛,似乎告诉人们,他亲眼目睹了这个捕猎场面。

有幅画面中,是一峰骆驼。它驮的不是货物,竟然是方孔钱币!有个人作舞蹈状,似乎表达商队到来时欢欣鼓舞的心情。她旁边的一只狗也高兴得撒欢。

有几幅壮观的狩猎图,十面埋伏的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堪称精品。大家仿佛看见古人智慧闪耀着的光芒,惊得目瞪口呆,久久回不过神来。

也有一些粗糙的半成品,似乎是因为创作者心烦意乱,或者被迫要迁往别处,没有心思继续创作完成手头的作品。

考察人员与魏政鸿合影

鹿纹是表现篇幅最多的题材之一。其他许多地区史前岩画也曾出现鹿纹,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上也有鹿纹形象,商代有鹿纹玉雕,周代鹿与龙、凤、龟共为四灵之一,唐朝玉雕鹿纹开始强化吉祥寓意,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斯基泰艺术专家认为鹿纹可追溯到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已发现的文物及散落在蒙古草原上的鹿石都展现出西亚、中亚早期文明对鹿形象崇拜的悠久历史。藏西和藏北高原地区岩画中,鹰和鹿的表现形式也说明鹿纹在高原、草原文化中都具有重要地位。令人称奇的还有寺庙建筑、修行者岩画。显然,它们的时代要晚一些。还有骆驼、狼、野猪、狐狸、老虎等动物形象。另外,比较重要的是“家庙式”岩画,性情率真、质朴自然,古人用直观的线条构图刻划出其族裔几代人,仿佛向其他部族宣告:我爷爷的爷爷的爷爷就开始在这里游牧狩猎了……

考察人员攀登曼德拉山

太阳西下,光线强烈,我们拍照时不得不用衣服、围巾等遮光,以便画面清晰。

大家知道考察机会来之不易,努力观赏、拍摄每一幅岩画,不想有错漏。魏政鸿说,通常人们参观大约一个半小时,他自言自语感叹,没想到我们看得如此细致、认真。

曼德拉山岩画分布区与额济纳旗和河西走廊相接,从宏观地理上来讲,正好是草原丝绸之路与绿洲丝绸之路的交会点,是游牧民族交通往来的咽喉地带,有专家认为岩画创作时间从远古延续到明清时期,跨度约6000年。对研究我国西北各游牧部落的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著名岩画研究专家盖山林称赞曼德拉山岩画是“美术世界的活化石”。

魏政鸿告诉我们,在曼德拉南边的乌素山附近有一条驼道,路线为:曼德拉山南—孟根镇—塔木素—乌力吉苏木、白马岗—红马岗—墨山子。

我们到达山顶最高处。太阳正在沉落,暮气渐凉,山体变得阴暗。大家跟着魏政鸿穿越怪石如林的山脊。经过一段山岗,魏政鸿向西北瞭望一阵,呼喊。他放养的30只山羊在远处山谷里,他同它们打招呼。羊在山里已20多天了。

我问:狼会不会吃掉?

他说:狼就是吃肉的,吃就吃掉了。

我惊讶地望着他。他语气平淡,神色坦然。这种淡定的状态与如此绚丽的古代岩画艺术多么协调啊。我真挚地对他说:您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魏政鸿淡然笑笑,不置可否。

到有凉亭的山巅处,我们小憩,体会,合影。看看时间,已经是18点35分。

回到保护站,魏政鸿的老伴正在准备晚饭。他们的孙女下午刚来,活泼而有礼貌。

天色忧伤,迅速变暗。我们要赶夜路了。匆匆告别曼德拉。尽管魏政鸿再三告知路线,我们看见“沙林呼都格”(蒙古语,沙林,即黄色;呼都格,即井)路牌时还是错过了,朝通往雅布赖镇的方向走了大约20公里,感觉不对,我打电话咨询张文彬兄,问清楚正确路线,掉头返回。那时,天已黑透。汽车在黑暗的天宇下向南行驶。夜气寒冷,满天星斗。路上少村镇,只有偶尔经过的夜行车拖曳灯光和巨大轰响,似从亘古而来,往亘古而去。

曼德拉山岩画

刘樱、瞿萍睡醒一觉,在后排座上聊天,宛如在酒吧里,安逸祥和。

2010年7月,我曾经考察过民勤青土湖及石羊河流域;2014年7月,我带领玉帛之路考察团又考察过三角城等遗址。因此,这次不再停留,应徐永盛请求,直奔武威。

抵达武威时临近12点了。

环腾格里沙漠大考察

解开一些谜团

有了更多向往

草原之路玉帛之路岩画之路

还有羊毛之路乐器之路青铜之路空阔渺远的荒原、蓝天、思想

在古代心路中徜徉

绽开洗礼奔放

沙漠让天地宽敞,透亮,满怀希望也让经受寒风考验的年轻女士明白有些幸福、辉煌与光芒

只能来自沉醉忘我勇往直前的太阳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兰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丝绸之路》杂志社总编辑)

曼德拉山山石

猜你喜欢

曼德拉岩画
金沙江岩画调査纪实——白云湾岩画点考察记
China builds digital image database for 72 petroglyphs
曼德拉度假别墅
青藏高原首次发现人面岩画
百年曼德拉(大家拍世界)
孜孜荣岩画
阴山岩画
岩画系列
为何钦佩曼德拉